- 1.04 MB
- 2021-07-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 化学实验原理的探究及反应条件的控制
浙江考
试标准
知识条目
必考要
求
加试要
求
1.硫代硫
酸钠与酸
反应速率
的影响因
素
(1)硫代硫酸钠和强酸反应的原理及实验现象 b
(2)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
响
c
2.催化剂
对过氧化
氢分解反
应速率的
影响
3.反应条
件对化学
平衡的影
响
(1)不同的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 c
(2)变量控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c
(1)氯化钴溶液的变色原理 b
(2)浓度、温度变化对氯化钴溶液平衡体系的影
响
b
(3)不同条件下(酸、碱性)乙酸乙酯水解的速率
和程度
b
[实验过程透析]
实验 1 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思路解读】
【实验用品】
仪器:50 mL 锥形瓶(3 个)、烧杯、试管、温度计、白纸、计时器。
试剂:0.1 mol/L Na2S2O3 溶液、0.1 mol/L H2SO4 溶液、蒸馏水、热水。
【实验方案】
1.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 2 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品】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锥形瓶、双孔橡胶塞、导管、螺旋夹、水槽、量筒、计时器、
分液漏斗。
试剂:6% H2O2 溶液、MnO2、Fe2O3、蒸馏水、其他可作催化剂的物质(自选)。
【实验方案】
1.实验步骤
(1)按图装配装置,检查气密性。
(2)在锥形瓶中加入 0.1 g MnO2 粉末,在分液漏斗中加 5 mL 6%的 H2O2。将 H2O2 滴入锥形
瓶中,反应完毕后,记录各时间段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
(3)按上述操作,分别换 Fe2O3、CuO(或其他自选催化剂)作催化剂,重复操作,记录各
时间段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
2.数据处理
催化剂(0.1 g) MnO2 Fe2O3(
CuO 或其他) 实验
结论
前 15 s 产生氧气的量/mL
前 30 s 产生氧气的量/mL
前 45 s 产生氧气的量/mL
前 60 s 产生氧气的量/mL
实验 3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思路解读】
1.CoCl2 溶液颜色的变化
(1)稀释酸性溶液:
(2)稀释、加热 CoCl2·6H2O 的乙醇溶液:
2.不同条件下乙酸乙酯的水解
【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石棉网、药匙、试管夹、火柴、温度计。
试剂:0.5 mol·L-1 CoCl2 溶液、浓盐酸、蒸馏水、95%乙醇溶液、CoCl2·6H2O 晶体、2
mol·L-1 H2SO4 溶液、4 mol·L-1 NaOH 溶液、甲基橙指示剂、石蕊溶液、乙酸乙酯。
【实验方案】
1.稀释酸性氯化钴溶液时的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慢慢滴入浓盐酸时,溶
液由粉红色→紫色→
蓝紫色→蓝色
滴入浓盐酸时,Cl-浓度逐渐增
大,平衡向生成[CoCl4]2-的方
向移动
加水稀释时,溶液颜色
由蓝色→蓝紫色→紫
色→粉红色
加蒸馏水时,平衡向生成
[Co(H2O)6]2+的方向移动
2.稀释、加热 CoCl2·6H2O 溶液时的颜色变化
3.不同条件下乙酸乙酯的水解
续表
实验现象
三支试管都产生分层现象。下层
是水溶液,分别显橙、红和蓝色
试管 1 无明显变化,试
管 2、3 中油层减小,
试管 3 中油层减小幅
度较大
结论与解释
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
小,浮于水面。甲基橙在水和酸
中分别呈现橙色和红色,石蕊在
碱溶液中呈蓝色
无酸、碱作催化剂时,
乙酸乙酯的水解很慢,
酸、碱性条件可促进水
解平衡朝正反应方向
移动
【知识秒记】 氯化钴溶液的变色原理
[核心要点提升]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内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主要因素。如相同条件下 Mg、Al 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大小关系为
Mg>Al。
(2)外因(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3)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
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测定步骤
(2)测定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依据是与反应体系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相关的性
质的变化,常见的方法有:
①根据颜色变化
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人们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
的浓度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②依据释放出的气体的体积
安装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 A、B(锌粒大小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 40 mL 1 mol·L
-1 和 40 mL 4 mol·L-1 的硫酸后都立即产生气泡,我们可以根据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所需要
的时间长短来判断 A、B 两套装置的反应速率大小。
4.气体的收集与气体体积的测量
(1)气体的收集
(2)气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①间接测量法
注意事项:实验前广口瓶要充满水;短管进气,长管(插入到瓶底)出水;气体与水不反
应且难溶。
②直接测量法
(3)气体体积的规范读数
①视线:指出视线、刻度线和凹液面要在同一水平线上。
②读数:读取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切的刻度线的数据。
[典型例题讲解]
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某兴趣小组用 0.50 mol·L-1KI、0.2%
淀粉溶液、0.20 mol·L-1K2S2O8、0.10 mol·L-1Na2S2O3 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响。
已知:S2O2-
8 +2I-===2SO2-
4 +I2 (慢)
I2+2S2O2-
3 ===2I-+S4O2-
6 (快)
(1)向 KI、Na2S2O3 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 K2S2O8 溶液,当溶液中的________
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 2-
3 与 S2O 2-
8 初始的物质的量
需满足的关系为 n(S2O2-
3 )∶n(S2O2-
8 )________。
(2)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其中 Vx=________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某条件下,浓度 c(S2O2-
8 )~反应时间 t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
不变,请在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反应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 c(S2O2-
8 )~t 的变化曲线示意
图(进行相应的标注)。
【解析】 (1)淀粉溶液遇 I2 显蓝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时,溶液中有 I2,说明 Na2S2O3
消耗尽。由题给离子反应可得关系式:S2O2-
8 ~I2~2S2O2-
3 ,则有 n(S2O2-
3 )∶n(S2O2-
8 )<2∶1 时,
能观察到蓝色。
(2)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K2S2O8 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应保证每组实验中
其他物质的浓度相等,即溶液的总体积相等(即为 20.0 mL),从而可知 Vx=2.0。
(3)降低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减慢,c(S2O2-
8 )变化减慢;加入催化剂时,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c(S2O2-
8 )变化加快;c(S2O2-
8 )~t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答案】 (1)Na2S2O3 <2 (2)2.0 保证反应物 K2S2O8 的浓度改变,而其他物质的浓
度不变
(3)
1.变量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
解答变量探究类试题关键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只改变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
响规律。注意:选择数据要有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思路总结
2.规律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
物质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也是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同周期、同主族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如置换反应)规律,物质的酸(碱)性强弱规律,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规律等,都是开展有关规律探究的重要素材,也是高考命题的经典情境。
解决有关规律探究问题的实验设计,其常用方法示例如下: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一般通过设计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
强弱实验来完成,如通过让金属单质与相同浓度的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 H2 的速率快慢来判
断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推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从而找出相应的性质递变规律。
(2)物质的酸(碱)性强弱的判断。
(3)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规律探究。可以通过控制所含的杂质是否与空气接触、所接
触的电解质溶液的酸碱度、钢铁在腐蚀过程中体系内的气体变化等角度设计实验,找出规律。
工业上从废铅蓄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处理
后的铅膏(主要成分为 PbSO4)发生反应:PbSO4(s)+CO2-
3 (aq) PbCO3(s)+SO2-
4 (aq)。某课
题组用 PbSO4 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导学号:81640211】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 PbSO4 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 Na2CO3 和 NaHCO3 溶
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________溶液中 PbSO4 转化率较大,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文献: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它和 PbCO3 受热都
易分解生成 PbO。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 PbSO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
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全部为 PbCO3;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________
②定量研究:取 26.7 mg 的干燥样品,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
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假设一不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 PbSO4(s) +CO2-
3 (aq) PbCO3(s)+SO2-
4 (aq)知,化学平衡常数表
达式为 K=c SO2-
4
c CO2-
3
。(2)Na2CO3 溶液中 c(CO2-
3 )较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知 Na2CO3 溶液
中 PbSO4 转化率较大。(3)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另外两种假设。假设二:全部为碱式碳酸铅
[2PbCO3·Pb(OH)2];假设三:为 PbCO3 和 2PbCO3·Pb(OH)2 的混合物。(4)①因为 PbCO3 受热
分解不产生水,而 2PbCO3·Pb(OH)2 受热分解产生水,所以可利用此不同设计实验方案。②
因为 PbCO3=====
△
PbO+CO2↑,所以可以利用固体加热前后质量的改变量来确定结论。
【答案】 (1)c SO2-
4
c CO2-
3
(2) Na2CO3 Na2CO3 溶液中的 c(CO2-
3 )大
(3)全部为 2PbCO3·Pb(OH)2 为 PbCO3 和 2PbCO3·Pb(OH)2 的混合物
(4)①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充分加热样品,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无水硫酸
铜的干燥管
若无水硫酸铜不变蓝,则假设一成立;
若无水硫酸铜变蓝,则假设一不成立
②同意,若全部为 PbCO3 时,26.7 mg 完全分解后最终固体质量应为 22.3 mg(或:不同
意,实验最终得到固体的质量与全部为 PbCO3 分解所得固体质量相差不大,可能是实验过程
中产生的误差引起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合理答案均可)
猜想型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题组对点训练]
1.漂白粉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和杀菌剂。
实验室有一瓶密封不严的漂白粉样品,其中肯定存在 CaCl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样品
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固体物质。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该漂白粉未变质,只含有________;
假设 2:该漂白粉全部变质,只含有________;
假设 3:该漂白粉部分变质,既含有________,又含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试管、滴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蒸馏水、自来水、1 mol·L-1
盐酸、品红溶液、新制澄清石灰水。(提示:不必检验 Ca2+和 Cl-)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 取少量上述漂白粉于试管中,________
②
【答案】 (1)Ca(ClO)2 CaCO3 Ca(ClO)2 CaCO3
(2)
①
加入适量 1 mol·L-1 盐酸溶
解后,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
清石灰水中
若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则假
设 1 成立;
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假设
2 或假设 3 成立
②
向步骤①反应后的试管中滴
入 1~2 滴品红溶液,振荡(或
另外取样操作)
若品红溶液褪色,则假设 1 或
假设 3 成立;若品红溶液不褪
色,则假设 2 成立
2.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 SO2 气体通入 0.1 mol·L-1 的 Ba(NO3)2 溶液中,得到了 BaSO4 沉
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 SO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 NO-
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 O2
(1)验证假设一
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 pH 随通入 SO2 体积的变化曲
线如图。
实验 1 中溶液 pH 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1 时,实验 2 中溶液 pH 小于实验 1 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
(3)验证假设二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 O2 和 KNO3 氧化相同的 H2SO3
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 pH 前者________(填“大于”或“小
于”)后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 1 中溶液和实验 2 中溶液的唯一区别就是一个含有 Cl-,一个含有
NO-
3 ,故可通过实验 1 未生成白色沉淀,而实验 2 生成白色沉淀来证明假设一正确。
(2)SO2 溶于水得到中强酸 H2SO3,故使得溶液的 pH 减小。在实验 2 中,NO -
3 将 SO2 氧化成
SO2-
4 ,自身被还原为 NO,同时有 H+生成,故溶液 pH 减小。
(3)在验证假设二时,应使用不含 NO -
3 的钡盐,如 BaCl2,可以向含有 O2 的 BaCl2 溶液中
缓慢通入 SO2,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假设二成立。
(4)O2 和 KNO3 分别与 H2SO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O2 +2H2SO3===4H + +2SO 2-
4 、3H2SO3 +
2NO-
3 ===3SO2-
4 +4H++2NO↑+H2O,故被 O2 氧化后溶液的 pH 小。
【答案】 (1)无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 (2)SO2 溶于水生成 H2SO3 3SO2 +2NO-
3 +
2H2O===3SO2-
4 +2NO+4H+(或 3H2SO3+2NO-
3 ===3SO2-
4 +4H++2NO↑+H2O)
(3)实验 1 作为参照实验
实验 3:将纯净的 SO2 气体缓慢通入未经脱 O2 处理的 25 mL 0.1 mol·L-1BaCl2 溶液中,
若有白色沉淀,表明假设二成立,否则不成立
(4)小于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足量的 O2 和 NO -
3 分别氧化相同的 H2SO3,生成 H+的
物质的量前者多于后者(本题部分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答案合理即可)
3.已知亚硫酸钠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盐。
Ⅰ.甲同学设计两种方案来检验 Na2SO3 溶液是否发生变质。
【导学号:81640212】
方案一:取样,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认为亚硫酸钠溶液没有变质。
方案二:取样,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认为亚硫酸钠溶液完全变质。
请你对两方案作出评价:
方案一: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
Ⅱ.乙同学探究 Na2SO3 溶液是否发生变质,设计如下实验测定 1.0 mol·L-1Na2SO3 溶液的
实际浓度。
(1)分液漏斗中应加入足量的下列哪种试剂?________(填字母)。
a.浓硝酸 b.65%硫酸 c.浓盐酸
(2)实验前后测得 C 装置增重 3.2 g,则 Na2SO3 溶液实际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
(3)该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Ⅰ.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证明溶液中含有亚硫酸钠,Na2SO3 可能没有变
质,也可能有部分变质。亚硫酸钠、硫酸钠都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故亚硫酸钠溶液未
变质、部分变质、全部变质时的现象相同,都会生成白色沉淀。Ⅱ.制备二氧化硫气体选用
硫酸。C 装置增重 3.2 g,产生的 n(SO2)=0.05 mol,所以 n(Na2SO3)=0.05 mol,c(Na2SO3)
=0.05 mol÷0.06 L≈0.83 mol·L-1。该实验装置中一个明显的缺陷是缺少一个驱赶残留
二氧化硫气体的装置。
【答案】 Ⅰ.不合理 亚硫酸钠部分变质时加入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 不合理 亚硫
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亚硫酸钠未变质或部分变质时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Ⅱ.(1)b (2)0.83 mol·L-1
(3)缺少一个驱赶残留二氧化硫气体的装置(或其他合理答案)
4.某化学兴趣小组欲证明氧化铜也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并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进
行比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均以生成 25 mL 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
均已忽略。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编号 KClO3 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A 1.2 g 无其他物质
B 1.2 g CuO 0.5 g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目的,还需增加一个实验 C,请在下表空格中填入相关内容。
实验编号 KClO3 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C——
(3)该小组学生在连接好实验装置后,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先往 b 处加适量水,使
a、b 两边液面相平,然后在试管处用酒精灯加热,发现 b 处液面上升,移开酒精灯后冷却
到原温度,发现两边液面又相平,由此断定,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认为他们的操作可行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操作可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已知在不同条件下生成 25 mL 气体,若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还需测定
的数据显然是时间。
(2)为比较 CuO、MnO2 的催化效果,应在 B 组实验的基础上,将 0.5 g CuO 换为 0.5 g MnO2,
KClO3 仍为 1.2 g。
(3)只有确保装置内气压不等于大气压并保持稳定一段时间,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答案】 (1)时间
(2)
实验编号 KClO3 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C 1.2 g MnO2 0.5 g —
(3)不可行,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 连好装置,通过量气管右侧
向里加水至两侧形成液面差,若液面差长时间保持不变,可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相关文档
-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生命中的基2021-07-0543页
-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组成2021-07-0518页
-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原子结构作2021-07-056页
-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钠2021-07-055页
- 山东版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七2021-07-0515页
-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高频考点整2021-07-0530页
-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3第2讲镁2021-07-0524页
- 全国版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作2021-07-054页
-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实验基2021-07-056页
- 江苏省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题2021-07-0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