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 MB
  • 2021-07-06 发布

2018届二轮复习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化学用语学案(全国通用)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化学用语 ‎[最新考纲]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6.熟悉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表示方法。‎ 一、填空 ‎1.有下列10种物质:①明矾 ②消石灰 ③小苏打 ‎④SiO2 ⑤氯水 ⑥蛋白质溶液 ⑦生石灰 ⑧Na2O2‎ ‎⑨漂白粉 ⑩淀粉 ‎(1)属于纯净物的是①②③④⑦⑧,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⑦,属于酸式盐的是③,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①②③⑦⑧。‎ ‎(2)属于混合物的是⑤⑥⑨⑩,其中属于溶液的是⑤,其中属于胶体的是⑥。‎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③④⑥⑦⑨。‎ ‎①煤的干馏 ②蒸馏 ③重油裂化 ④煤的气化 ⑤焰色反应 ⑥钝化 ⑦电镀 ⑧胶体聚沉 ⑨氧气转化为臭氧 ⑩137I转变为131I ‎3.按要求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列物质。‎ ‎(1)乙烯的结构式:,结构简式:CH2===CH2。‎ ‎(2)Na2O2、H2O2、HClO的电子式Na+[]2-Na+、HH、H。‎ ‎(3)MgCl2、NaOH、NaH的电子式 ‎。‎ 二、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总能量和总质量保持不变(×)‎ ‎2.电解质溶液导电时,必然伴随着化学变化(√)‎ ‎3.H2SO4、SO2、CH3COOH、NH3·H2O均为共价化合物(√)‎ ‎4.因为Fe2O3是金属氧化物,所以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5.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但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6.Al2O3可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SiO2可与氢氟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因而二者均属于两性氧化物(×)‎ ‎7.铁粉加入FeCl3溶液中的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一 理解分类标准 掌握物质类别 ‎1.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 ‎2.掌握常见物质的类别 ‎(1)单质和化合物均属于纯净物。‎ 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H和Cl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不一定是化合物。‎ ‎(2)酸、碱、盐、氧化物均属于化合物。‎ 如酸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2SO4、HNO3等,注意NaHSO4、H2O不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不一定属于碱类物质,如Na2CO3溶液呈碱性,它属于盐类。‎ ‎(3)电解质、非电解质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首先明确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以及弱电解质均属于化合物,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均属于电解质;其次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像SO3、SO2、NH3‎ ‎、氨水、盐酸就不是电解质;最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在于电离的程度,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属于弱电解质。特别是难溶物质像BaSO4、AgCl等属于强电解质。‎ ‎(4)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含有离子键,如所有的酸、弱碱、部分盐(如AlCl3)、非金属氧化物均属于共价化合物,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属于离子化合物。‎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D.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 解析:选C。CO不能与碱反应,CO是不成盐氧化物,A项错误;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B项错误;福尔马林是35%~40%甲醛的水溶液,水玻璃是NaSiO3的水溶液,氨水是NH3的水溶液,故C项正确;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是由于SO3与H2O反应生成的H2SO4发生电离产生了H+和SO所致,不是SO3发生电离所致,故SO3不是电解质,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选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A项正确;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B项错误;次氯酸溶于水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①盐酸、纯碱和碳酸钙均是电解质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③根据酸分子中含有H原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④SiO2既能与HF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它是两性氧化物 ⑤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 ⑥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A.①③⑥        B.②④⑤⑥‎ C.②⑤ D.①②④⑤‎ 解析:选C。①盐酸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③根据酸分子中电离出H+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④SiO2虽能与HF反应但不生成盐和水,不属于两性化合物;⑤根据分子的组成,可判断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⑥HCl是共价化合物。‎ ‎4.下表所列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Z A 光导纤维 酸性氧化物 复合材料 B 纯碱 碱 化合物 C 氧化物 化合物 无机物 D 胶体 气溶胶 分散系 解析:选C。A项,SiO2不是复合材料;B项,纯碱不是碱,而是盐;D项,分散系包括胶体,胶体包括气溶胶。‎ ‎5.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下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 甲 乙、丙、丁 ‎①‎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②‎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生铁 ‎③‎ 腐蚀品 浓硫酸、烧碱、硝酸 ‎④‎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⑤‎ 弱电解质 醋酸、一水合氨、水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选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能作干燥剂;过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同时,还生成O2,所以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 考点二 认识物质性质 理解物质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1)常见的物理变化:①物质三态变化;②金属导电;③蒸馏和分馏;④挥发、升华;⑤吸附、盐析、渗析;⑥溶解、潮解;⑦焰色反应。‎ ‎(2)常见的化学变化:①风化、硫化、老化、裂化、硝化、钝化、硬化、氢化、水化、皂化、炭化、催化、酯化、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②脱水、变性;③干馏;④分解、水解、裂解、电解、电镀、电化学腐蚀、电解质溶液导电;⑤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等。‎ ‎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常有: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发生化学变化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化工生产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有:合成氨工业中氨的合成,热还原法冶炼铁,接触法制备硫酸,石油的裂解、裂化,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等。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③电解质溶液导电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④‎ 用糯米、酒曲和水酿酒一定是化学变化 ⑤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①只有旧化学键断裂的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溶于水;②发生颜色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使某些物质褪色是物理变化;③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④酿酒的过程是淀粉发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⑤只是渗析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金属导电 ②爆炸 ③缓慢氧化 ④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⑤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⑥工业制O2 ⑦白磷转化为红磷  ⑧久置浓硝酸变黄 ⑨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⑩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 ⑪石油化工中的裂化、裂解 A.②④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⑧⑪‎ C.①③⑥⑨⑩⑪ D.①②⑤⑥⑩⑪‎ 解析:选B。①金属导电是物理变化。②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爆炸是化学变化,气体受热膨胀产生的爆炸是物理变化。③缓慢氧化一定是化学变化。④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物质的颜色的改变是化学变化。⑤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吸水生成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是化学变化。⑥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是物理变化。⑦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⑧久置浓硝酸变黄是因为浓硝酸发生了分解,是化学变化。⑨化学反应不改变原子种类。⑩煤的干馏可得到焦炉煤气、煤焦油、焦炭等物质,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可得到不同沸点的馏分,是物理变化。⑪‎ 石油化工中的裂化、裂解过程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得气态烯烃的。‎ ‎3.下列过程中颜色变化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  )‎ A.银白色的金属铁研磨成铁粉后变成黑色 B.新切割开的金属钠的表面由银白色迅速变成暗灰色 C.红棕色的NO2通过装有水的洗气瓶后得到无色气体 D.浅黄绿色的新制氯水久置后变为无色 解析:选A。A项中发生颜色变化是光学现象的变化,故铁研磨成铁粉属于物理变化;B项中金属钠被氧化成了Na2O,属于化学变化;C项中NO2通过装有水的洗气瓶后生成了NO,属于化学变化;D项中新制氯水变为无色,是Cl2+H2OHCl+HClO平衡不断右移的结果,属于化学变化。‎ ‎4.(双选)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两者是物理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解析:选AC。“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项错误;“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化学变化。‎ ‎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A 使用 ‎“…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KNO3能自燃 B 鉴别 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利用焰色反应 C 提纯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 溶解,蒸发结晶 D 性质 ‎“(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利用KNO3的氧化性 解析:选A。A选项,KNO3加热后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氧气,故不能自燃,说明不合理;B选项,鉴别KNO3和Na2SO4两种物质可根据物质组成中含有的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进行鉴别,若灼烧使火焰呈黄色,就证明是Na2SO4,若灼烧,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就证明是KNO3,说明合理;C选项,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纯的方法是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说明合理;D选项,火药与硫黄、木炭发生化学反应时,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N2,体现氧化性,说明合理。‎ 考点三 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胶体 ‎1.胶体有关概念的理解 胶体是不同于溶液、浊液的一种分散系,其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如下图所示。‎ 因此,胶体、溶液、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利用胶体微粒直径大小,可用渗析法进行胶体的提纯。常见的胶体有:云、烟、雾、肥皂水、蛋白质溶液、豆浆、牛奶、血浆、土壤胶体、粥、淀粉溶液、有色玻璃等。‎ ‎2.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1)丁达尔效应:要证明胶体存在及不同于其他分散系,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让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的侧面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胶体的聚沉: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加热或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其常考的应用有卤水点豆腐、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等。‎ ‎(3)胶体的电泳:胶体分散质微粒细小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电性相同的离子,从而使胶体分散质微粒带电荷,并不是胶体带电荷。这些带电微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产生电泳现象。其常考的应用有土壤的保肥、明矾净水、血清纸上电泳、压电除尘等。‎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与胶体之间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D.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微粒,导电能力增强 解析:选A。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大于胶体,大于100 nm,A项错误;向沸水中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溶液出现红褐色即停止加热,可制得Fe(OH)3胶体,B项正确;明矾中的Al3+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具有比表面积大,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而净水,C项正确;胶体不带电,是一种中性分散系,只是胶体微粒带电,D项正确。‎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B.明矾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 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性质无关 D.分散系(A)、胶体(B)、溶液(C)、浊液(D)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析:‎ 选D。依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A项错误;明矾可用于净化水;B项错误;在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是胶体(江河水)遇电解质溶液(海水)发生聚沉现象,与胶体性质有关,C项错误;分散系包含胶体、溶液、浊液,而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并列关系,D项正确。‎ ‎3.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解析:选C。过滤是利用浊液中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大于滤纸间隙而采取的固液分离方法,渗析是利用胶体直径大于半透膜间隙而采取的胶体提纯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原溶剂中溶解度而采取的提纯方法,丁达尔效应是由于介于1~100 nm胶体微粒对可见光散射的缘故,故C项符合题意。‎ ‎4.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胶体都是液态的且属于纯净物 B.将一束强光通过淀粉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雨后彩虹”、“海市蜃楼”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也与胶体的知识有关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解析:选C。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混合物,常见的胶体有云、雾、烟、牛奶、有色玻璃等,A项错误;淀粉溶液中淀粉分子的直径在1~100‎ ‎ nm之间,故淀粉溶液既具有溶液的性质又具有胶体的性质,淀粉溶液可产生丁达尔现象,所以B项错误;纳米材料粒子直径虽然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但只是与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同属于一个数量级,没有分散剂,不能形成胶体,故D项错误。‎ ‎5.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 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D.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解析:选D。铬属重金属元素,会危害人体健康,A项正确;油脂能溶解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因此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B项正确;“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将人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C项正确;光化学烟雾由NOx引起,易引发呼吸道疾病,D项错误。‎ 考点四 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 ‎1.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关系 注意 ①物质的组成可概括为“宏观一素(元素)、微观六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②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均用化学式表示。③几乎所有的酸都是共价化合物,都有确定的分子式。‎ ‎2.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Al、S ‎(2)离子符号:Al3+、S2-、SO ‎(3)同位素符号:C、‎6C ‎(4)化合价符号:O3、H2 ‎ ‎3.七种图式 ‎(1)化学式:Na2O2、NH4Cl、SiO2‎ ‎(2)分子式:C2H4、NH3‎ ‎(3)最简式(实验式):CH2、CH2O ‎(4)电子式:H H ‎(5)结构式:‎ ‎(6)结构简式:CH3COOH ‎(7)原子结构示意图: ‎ ‎4.两种模型 ‎(1)比例模型:如甲烷的比例模型:‎ ‎(2)球棍模型:如甲烷的球棍模型:‎ ‎  ‎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O(  )‎ ‎(2)Mg2+的结构示意图: (  )‎ ‎(3)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Cl(  )‎ ‎(4)氯分子的电子式:(  )‎ ‎(5)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 (  )‎ ‎(6)‎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 ‎(7)中子数为16的硫离子:S2-(  )‎ ‎(8)8O2-离子结构示意图: (  )‎ 答案:(1)× (2)√ (3)× (4)√ (5)× (6)× (7)√ (8)×‎ ‎2.按要求书写电子式 ‎(1)—OH________________,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3O+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________________,N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________________。‎ ‎(2)HClO________________,CCl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3____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S2________________,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CHO________________,C2H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N)2________________,(SC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Cl2________________,N2H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H________________。‎ ‎(3)NaOH________________,NaHS____________________,‎ Na3N________________,Mg3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S________________,Na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H________________,NaC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SCN________________,NaBH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氯化钠、二氧化硅的分子式分别是NaCl、SiO2(  )‎ ‎(2)丙烯的结构简式是C3H6(  )‎ ‎(3)乙醛的结构简式是CH3COH(  )‎ ‎(4)硝基苯的结构简式是 (  )‎ ‎(5)葡萄糖的最简式是C6H12O6(  )‎ ‎(6)乙酸的结构式是 (  )‎ ‎(7)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为(  )‎ ‎(8)CO2的比例模型:(  )‎ ‎(9)四氯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  )‎ ‎(10)水分子的比例模型:(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  ‎ ‎1.(2017·高考北京卷)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 解析:选A。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主要成分是无机物;而丝绸、茶叶、中草药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2.(2017·高考江苏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质量数为31的磷原子:P B.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C.CaCl2的电子式:Ca2+[ ] D.明矾的化学式:Al2(SO4)3‎ 解析:选A。P的质子数是15,A项正确;F原子的电子数为9,B项错误;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间隔排列,其电子式中离子分开写、不能合并,C项错误;明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D项错误。‎ ‎3.(2016·高考四川卷)‎ 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氯气作水的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解析:选B。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故错误;B.硅胶作干燥剂是吸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正确;C.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化合使之生成无色物质,故错误;D.肥皂水显碱性,与蚊虫叮咬处释放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故错误。‎ ‎4.(2015·高考江苏卷)下列有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Cl B.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 ‎ C.氯分子的电子式:C C ‎ D.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H‎3C—CH2Cl 解析:选C。A选项,氯原子符号左上角的数据应是质量数,其质量数为37,所以错误;B选项,氯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应为8,所以错误;C选项,电子式表示符合要求,所以正确;D选项,结构简式表示的是氯乙烷而不是氯乙烯,所以错误。‎ ‎5.(2015·高考北京卷)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解析:选C。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的生成,此题中A、B、D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6.(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解析:选A。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B项,油污属于酯类物质,可以在热碱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和有机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C项,该过程利用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果产生的乙烯,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D项,硅胶起吸水作用,铁粉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食物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