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50 KB
- 2021-07-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贵州省余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下列选项中,与物质体积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
A. 粒子数目 B. 粒子大小
C. 粒子之间的距离 D. 粒子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粒子数目、微粒之间的距离和粒子的大小,选项A不选;B.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粒子数目、微粒之间的距离和粒子的大小,选项B不选;C.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粒子数目、微粒之间的距离和粒子的大小,选项C不选;D.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粒子数目、微粒之间的距离和粒子的大小,与粒子的化学性质无关,选项D可选;答案选D。
2.下列四个化学反应中,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
A. 2Al+2NaOH+2H2O===2NaAlO2+3H2↑
B. 2H2+O22H2O
C. Mg3N2+6H2O===3Mg(OH)2+2NH3↑
D. CH4+2O2CO2+2H2O
【答案】C
【解析】只有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能用于设计原电池;A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A错误;B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氢氧燃料电池, B错误;C不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C正确;D属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甲烷燃料电池, D错误;正确选项C。
3.硫单质在反应3S+6KOH===2K2S+K2SO3+3H2O中的变化是( )
A. 被氧化 B. 被还原
C. 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D. 既未被氧化又未被还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反应中,单质硫中的硫元素化合价为0价,一部分升高到+4价,一部分降低到-2价,故在反应中,硫单质既被氧化又被还原,C项正确;
答案选C。
4.将物质X逐渐加入Y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2与所加X的物质的量n1的关系如图所示,符合如图所示的情况是( )
A. X为氢氧化钠,Y为氯化铝
B. X为氯化铝,Y为氢氧化钠
C. X为盐酸,Y为四羟基合铝酸钠
D. X为四羟基合铝酸钠,Y为盐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铝溶液中,先发生反应Al3++3OH-=Al(OH)3↓,生成Al(OH)3沉淀,当氯化铝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OH)3+NaOH=Na[Al(OH)4],沉淀溶解至最后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不符合图中所示情况,A项错误;
B. 氯化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发生反应Al3++4OH-=[Al(OH)4]-,不生成沉淀,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氯化铝溶液发生反应3[Al(OH)4]-+Al3+=4Al(OH)3↓,生成沉淀,不符合图中所示情况,B项错误;
C. 盐酸加入Na[Al(OH)4]溶液中,先发生反应[Al(OH)4]-+H+=Al(OH)3↓+H2O,生成Al(OH)3沉淀,当Na[Al(OH)4]溶液反应完后,再继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Al(OH)3+3H+=Al3++3H2O,沉淀消失,所以前后两个过程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符合图中所示情况,C项正确;
D. Na[Al(OH)4]溶液加入盐酸中,先发生反应[Al(OH)4]-+4H+=Al3++4H2O,不生成沉淀,当盐酸溶液反应完后,再滴入Na[Al(OH)4]溶液,发生反应3[Al(OH)4]-+Al3+=4Al(OH)3↓,生成沉淀直到最大,不符合图中所示情况,D项错误;
答案选C。
5.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气体产生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光照氯水时次氯酸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有气体产生,A不符合;
B、氯水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不符合;
C、氯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实验过程中没有气体产生,C符合;
D、过氧化钠和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有气体产生,D不符合;
答案选C。
6.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
B. 水的导电能力很差,所以水是非电解质
C. 酸、碱、盐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 溶于水所得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是因电解质自身可以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分类,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A正确;
B.纯水的导电性很差,水的电离程度很小,属于弱电解质,故B错误;
C.酸、碱、盐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也有可能为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能够导电,属于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
D.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所以三氧化硫的水溶液导电,但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硫酸不是三氧化硫,所以三氧化硫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A。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子键是阴离子与阳离子间的一种静电引力
B. 任何离子键在形成的过程中必定有电子的得与失
C.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称为离子键
D. 活泼非金属原子与活泼金属原子相遇时能形成离子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力和静电排斥力,A项错误;
B.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中不一定有电子的得失,如复分解反应中离子键的形成, B项错误;
C. 阴阳离子带相反电荷,但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可形成离子键,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力和静电排斥力,C项错误;
D. 活泼非金属原子容易得电子,活泼金属原子容易失电子,两者相遇时能形成离子键,D项正确;
答案选D。
8.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B. 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碱
C. 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的氯化铵不是盐
D. 水溶液中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氢钠能电离出氢离子,属于盐,但不属于酸,故A错误;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不一定是碱,如碱式盐,故B错误;
C.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为盐,氯化铵能电离出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属于盐,故C错误;
D.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9.关于下图所示有机物(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为88 B. 分子中含羧基官能团
C. 具有香味的无色油状液体 D. 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由图可知,该有机物结构简式为CH3COOCH2CH3,相对分子质量为88,故A正确;
B. 由图可知,该有机物结构简式为CH3COOCH2CH3,分子中含酯基官能团,故B错误;
C. 该有机物分子中含酯基官能团,酯类是具有香味的无色油状液体,故C正确;
D. 该有机物结构简式为CH3COOCH2CH3,是乙酸乙酯,是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产物,故D正确;
答案选B。
10.硫酸亚铁煅烧反应为2FeSO4(s)X(g)+Fe2O3(s)+SO3(g),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X为还原产物
B. X能使溴水退色,说明X具有漂白性
C. 该反应中每生成1 mol Fe2O3转移电子数约为6.02×1023
D. 该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Ba(NO3)2溶液中,可得到两种沉淀
【答案】A
【解析】
【详解】A.Fe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SO2为还原产物,A项正确;
B.二氧化硫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表现的是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B项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3价,该反应中每生成1 mol Fe2O3
转移2 mol电子,电子数约为2×6.02×1023,C项错误;
D.该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BaCl2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因硫酸、盐酸酸性均比亚硫酸强,则没有BaSO3生成,D项错误;
答案选A。
11.下列关于铷(R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周期表的第五周期第IA族 B. 氢氧化铷是一种强碱
C. 钠、钾、铷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D. 硝酸铷易溶于水且全部电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A. Rb和K位于同一主族,且在K元素下一周期,所以Rb位于第五周期第IA族,A项正确;
B.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Rb>K,KOH是强碱,所以Rb也是强碱,B项正确;
C. 钠、钾、铷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因此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增强,C项错误;
D. Rb是活泼金属,易和硝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属于硝酸盐,易溶于水且全部电离,D项正确;
答案选C。
12.下列物质的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 熔化的氢氧化钠 B. 0.1mol·L-1盐酸
C. 0.1mol·L-1醋酸 D. 氯化钾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氯化钾固体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而熔化的氢氧化钠、0.1 mol/L盐酸和0.1 mol/L醋酸都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都能导电,所以导电性能最差的是氯化钾固体,D项正确,
答案选D。
1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
①x+2 ②x+4 ③x+8 ④x+18 ⑤x+32
A. ①⑤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若甲为第一周期元素、乙是第二周期元素,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2;若甲为第二周期元素、乙是第三周期元素,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8;若甲为第三周期元素、乙是第四周期元素,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18;若甲为第五周期元素、乙是第六周期元素,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32,故B正确。答案选B。
14.关于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分散质粒子都能透过滤纸
B. 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C.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相同
D. 它们的稳定性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溶液和胶体的区别,胶体的胶粒直径为1~100 nm,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等解答。
【详解】A.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都能透过滤纸,A正确;
B.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B错误;
C.氯化铁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而胶体中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C错误;
D.溶液的稳定性强于胶体,胶体属于介稳体系,D错误;
答案选A。
15.将5mol/L的Mg(NO3)2溶液a mL稀释至b mL,稀释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5a/b mol/L B. 10a/b mol/L
C. b/5a mol/L D. a/b mol/L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硝酸镁的化学式可知硝酸根的浓度为硝酸镁浓度的2倍,即硝酸根浓度为10mol/L,由稀释定律可知,稀释前后硝酸根的物质的量不变,据此计算。
【详解】根据硝酸镁的化学式可知硝酸根的浓度为硝酸镁浓度的2倍,所以硝酸根浓度为10mol/L。令稀释后硝酸根的浓度为c,根据稀释定律可知,稀释前后硝酸根的物质的量不变,则:10mol/L×a mL=c×bmL,解得,c=mol/L;故选B。
16.离子方程式BaCO3+2H+===Ba2++H2O+CO2↑中的H+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
①HCl ②H2SO4③HNO3④NaHSO4
A. ①③ B. ①④ C. ①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HCl溶于水完全电离,且不和钡离子反应,可以代表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①不选;
②H2SO4溶于水完全电离,但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SO42−=BaSO4+CO2↑+H2O,不可以代表碳酸钡和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②选;
③HNO3溶于水完全电离,不和钡离子反应可以,可以代表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③不选;
④NaHSO4中的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硫酸钡,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SO42−=BaSO4+CO2↑+H2O,不可以代表碳酸钡和硫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④选;
综上所述,②④项符合要求,D项正确,
答案选D。
17.配制250 mL、0.10 mol·L-1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中NaOH物质的量浓度偏大的是( )
A. 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 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 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 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足了所缺的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A不选;B.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故B不选;C.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高,故C选;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足了所缺的水,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故D不选;故选C。
18.用2摩尔MnO2与含4摩尔浓盐酸充分反应,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 )
A. 等于1摩尔 B. 大于1摩尔
C. 小于1摩尔 D. 小于22.4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MnO2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当4 mol HCl完全反应式可生成1mol Cl2,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稀盐酸的还原性较弱,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则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气体的状态未知,无法计算其体积,C项正确,
答案选C。
19.短周期相邻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不可能为( )
A. 1 B. 2 C. 8 D. 10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为左右相邻,则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如果是H和Li两种元素,则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2,其他同主族短周期相邻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8,因短周期相邻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不可能为10,D项符合题意,
答案选D。
20.将乙烯分别通入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都褪色 B. 二者褪色的反应原理相同
C. 二者反应后都有油状液体生成 D. 二者发生的反应类型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乙烯中含碳碳双键,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而使溴水褪色,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乙烯具有还原性,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使其褪色,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故将乙烯分别通入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两种溶液都褪色,但反应的原理和类型均不同,A项正确;
答案选A。
21.下列元素属于海水中的常量元素的是( )
①H ②O ③Na ④Cl ⑤Li⑥U ⑦Ca ⑧K ⑨Br ⑩F
A. ①②③④⑦⑧⑨⑩ B. ③④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 D. ③④⑥⑦⑧⑨⑩
【答案】A
【解析】
【详解】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除H和O外,每千克海水中含量在1毫克以上的元素有Cl、Na、Mg、S、Ca、K、Br、C、Sr、B、Si和F共12种,一般称为“常量元素”,故上述元素为常量元素的是①②③④⑦⑧⑨⑩,A项正确;
答案选A。
22.足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NO2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L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则和铜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 0.4mol B. 0.55mol C. 0.6mol D. 0.65mol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知: Cu失去的电子与硝酸转化为NO、NO2的混合气体时得到的电子数目相等;而NO、NO2的混合气体与氧气及水反应时电子转移数目相等。n(O2)=" 1.68" L÷22.4L/mol=0.075mol.n(e-)=0.075mol×4=0.3mol。n(Cu)= 0.075mol×4÷2=0.15mol.因此根据N元素守恒,若完全转化为NO,则n(NO)= 0.3mol ÷3=0.1mol。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15mol×2+0.1mol=0.4mol;若完全转化为NO2,则n(NO2)= 0.3mol ÷1=0.3mol。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15mol×2+0.3mol=0.6mol;由于产生的气体既有NO,也有NO2所以和铜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应该在0.4mol~0.6mol之间。因此选项是B。
23.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 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C. 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电子的得与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反应中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如氯气与水的反应中,Cl元素既被氧化,也被还原,故A错误;
B.反应中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如氯气与NaOH反应中只有Cl元素的化合价变化,Na、O、H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故B正确;
C.元素从化合物变为单质时,可能失去电子也可能得到电子,如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故C错误;
D.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则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电子的得与失,可能是电子对的偏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4.“塑胶”跑道是由聚氨酯橡胶等材料建成,聚氨酯橡胶属于( )
A. 有机高分子材料 B. 无机非金属材料
C. 硅酸盐材料 D. 天然橡胶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分天然产生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棉花、羊毛、天然橡胶是天然存在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聚氨酯橡胶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A项正确;
B.无机非金属材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卤素化合物以及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是除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统称,B项错误;
C.硅酸盐材料主要包括玻璃、陶瓷、水泥等,C项错误;
D.天然橡胶是天然存在的,聚氨酯橡胶是人工合成的,D项错误;
答案选A。
25.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
A. Ca(ClO)2 B. CaCl2 C. Ca(ClO)2和CaCl2 D. HClO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上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备漂白粉: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A项正确;
答案选A。
26.(1)49g H2SO4含__________个H2SO4分子,能和__________mol NaOH完全反应.
(2)含有相同碳原子数的CO和CO2,其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3)在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CO和CO2,其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__
(4)标准状况下有①44.8L CH4,②9.03x 1023个NH3分子,③85g H2S三种气体,对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
(5)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气体X2跟3体积气体Y2化合生成2体积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6)某盐混合溶液中含有离子:Na+、Mg2+、Cl﹣、SO42﹣,测得Na+、Mg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依次为:0.2mol•L﹣1、0.25mol•L﹣1、0.4mol•L﹣1,则c(SO42﹣)=_____________.
【答案】(1). 0.05NA (2). 0.1 (3). 7:11 (4). 11:7 (5). ③①② (6). XY3 (7). 0.15mol•L﹣1
【解析】
【详解】(1)4.9g/98×NA="0.05" NA;H2SO4+2NaOH=Na2SO4+2H2O;消耗氢氧化钠的量为2×0.05=0.1摩尔;
(2)含有相同碳原子数的CO和CO2;物质的量为1:1;二者质量之比为1×28:1×44=7:11;
(3)等质量的CO和CO2,物质的量之比为1/28:1/44;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1/28:1/44=11:7;
(4)标准状况下有①44.8L CH4,物质的量为2mol;②9.03x 1023个NH3分子,物质的量为1.5mol③85g H2S气体,物质的量为2.5 mol; 顺序为③①②;
(5)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1体积气体X2跟3体积气体Y2化合生成2体积化合物,根据原子守恒规律:XY3;
(6)根据电荷守恒规律:0.2mol•L﹣1×1+0.25mol•L﹣1×2=0.4mol•L﹣1,×1+ c(SO42﹣)×2;c(SO42﹣)=0.15 mol•L﹣1
27.现以淀粉或乙烯为主要原料都可以合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已知:2CH3CHO+O22CH3COOH)
(1)A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其中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⑥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写乙烯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乙烯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醛基 (2). 氧化反应 (3). 加成反应 (4). (5). CH2=CH2 (6). (C6H10O5)n+nH2OnC6H12O6 (7).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解析】
【详解】(1)乙醇催化氧化得到的A是乙醛CH3CHO,所以A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醛基;该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⑥乙烯与水在催化剂存在时加热发生加成反应产生乙醇,所以反应⑥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乙烯的电子式是:;乙烯的结构简式是:CH2=CH2;
(3)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6H10O5)n+nH2OnC6H12O6;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28.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制取和收集纯净、干燥的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
(1)关闭装置Ⅰ中的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打开活塞,说明Ⅰ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装置Ⅰ制取氨气,不能选用的试剂为浓氨水和________(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碱石灰 C.硝酸钾 D.生石灰
(3)根据实验要求,仪器连接的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a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
(4)收集氨气,按如图装置进行NH3性质的探究实验。
①打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后,关闭旋塞1;
②再打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分液漏斗内液面不再下降 (2). C (3). c b e f d (4). 产生白色的烟 (5). 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小颗粒,NH3+HCl=NH4Cl,氯化铵小颗粒形成白烟 (6). 烧杯中的硝酸银溶液会倒流进入到B瓶中,B瓶中生成白色沉淀(提示:A中气体压强大于B中)
【解析】
【分析】(1)利用注水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利用装置I制取氨气,为常温下固液制取气体的装置,据此分析;
(3)依据氨气的物质性质和化学性质选择连接方式;
(4)A中压强大,HCl进入B中,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关闭旋塞①,再打开旋塞②,烧杯中的AgNO3溶液会倒流进入到B瓶中,反应生成AgCl。
【详解】(1)关闭A装置中的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活塞,分液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或液体不再滴下),说明A装置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内液面不再下降;
(2)利用装置I制取氨气,为常温下固液制取气体的装置,可为浓氨水与CaO、氢氧化钠,CaO+H2O=Ca(OH)2、消耗水并放热,根据NH3+H2ONH3H2ONH4++OH-可知,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于水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使氨气逸出,且温度升高,降低氨气的溶解度,使氨气逸出,A、B、D符合条件,硝酸钾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热效应,不能与浓氨水制备氨气,故答案为:C;
(3)利用装置I制取氨气,制出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需进行干燥,选用装置Ⅱ,粗口进,细口出,所以a连接cb;根据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应为向下排气法收集,所以选择收集装置应为“短进长出”,所以再连接ef,氨气属于极易溶于水,还是大气污染气体,用防倒吸的装置进行尾气吸收连接d,所以连接顺序为cbefd,故答案为:c;b;e;f;d;
(4)A容器压强为150 kPa,B容器压强100 kPa,A容器压强大于B容器,先打开旋塞①,A容器中的氯化氢进入B容器,氨气和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所以B瓶中的现象是出现白烟,氨气、氯化氢为气体反应生成的氯化铵为固体,压强减小,再打开旋塞②,硝酸银倒吸入B瓶中,氯化铵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故答案为:产生白色的烟;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小颗粒,NH3+HCl=NH4Cl,氯化铵小颗粒形成白烟;烧杯中的硝酸银溶液会倒流进入到B瓶中,B瓶中生成白色沉淀(提示:A中气体压强大于B中)。
29.三聚氰胺含氮量较高,但对人体有害。一些不法乳制品企业为了提高乳制品中蛋白质含量,向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使儿童患肾结石。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用来测定三聚氰胺的分子式。
已知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取1.26 g三聚氰胺样品,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2、H2O、N2,实验测得装置B增重0.54 g,C增重1.32 g,排入F中水的体积为672
mL(可按标准状况计算)。
(1)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加热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处读数时应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用来排水,以测定氮气体积 (2). AD (3). 吸收未反应的氧气 (4). 量筒内的液面与广口瓶内的液面相平 (5). 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 (6). C3N6H6
【解析】
【详解】本实验的原理是通过测量三聚氰胺样品燃烧产生的CO2和H2O的质量以及生成的氮气的体积,从而确定各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而确定分子式。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水蒸气,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CO2,因为O2也不溶于水,所以在用排水法收集N2之前应该用热的铜网将O2除净。测量N2的体积时,必须要保证集气瓶中的N2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等。(5)三聚氰胺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
n(H2O)==0.03 mol,n(H)=0.06 mol
n(CO2)==0.03 mol,n(C)=0.03 mol
n(N2)==0.03 mol,n(N)=0.06 mol
分子式为C3N6H6。
30.A、B、C、D、E、F、G均为有机物,其中A是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D、G的结构简式:A________;D________;G________。
(2)A、B中官能团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
(3)在F的同系物中最简单的有机物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
(4)与F互为同系物且含有5个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种。
(5)写出下列编号对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答案】(1). CH2=CH2 (2). CH3COOH (3). CH3CH2Cl (4). 碳碳双键 (5). 羟基 (6). 正四面体 (7). 3 (8). CH2=CH2+H2OCH3CH2OH (9). 加成 (10). 2CH3CH2OH+O22CH3CHO+2H2O (11). 氧化 (12).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13). 酯化或取代
【解析】
【分析】A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物质,则A为CH2=CH2;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为CH3CH2OH,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生成C为CH3CHO,乙醛进一步发生氧化反应生成D为CH3COOH,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为CH3COOCH2CH3,乙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F为C2H6,乙烯与HCl发生生成G为CH3CH2Cl,乙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乙烷,据此解答。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为CH2=CH2;D为CH3COOH;G为CH3CH2Cl;
(2)A为乙烯,其分子所含官能团名称:碳碳双键;B为CH3CH2OH,其分子所含官能团名称为羟基,故答案为:碳碳双键;羟基;
(3)F为C2H6,在F的同系物中最简单的有机物为甲烷,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4)F为C2H6,与F互为同系物的含5个碳原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CH3CH2CH2CH2CH3,CH3CH2CH(CH3)2,C(CH3)4共3种,故答案为:3;
(5)①A为乙烯,与水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其化学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故答案为:CH2=CH2+H2OCH3CH2OH;加成;
②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故答案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氧化;
④为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过程,其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故答案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酯化或取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