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g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2+>Fe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
④互相置换反应
依据: 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
①与 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素的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金属性或非金属 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性强弱的判断 ④互相置换反应
①、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 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 Na>Mg>Al ;非金属性, 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如:
SiCl>Br>I 。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定义:以
12C原子质量的 1/12(约 1.66×10-27 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 SI)单
位为一,符号为 1(单位 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 Cl 2分子的 m(Cl 2 )=2.657 ×10-26 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
12
C的质量的 1/12 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诸量比较: 如
35
Cl 为 34.969,
37
Cl 为 36.966。
(原子量) 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
35Cl
为 35, 37Cl 为 37。
元 素 的 相对 原 子 质量 : 是 按 该元 素 各 种 天然 同 位 素 原 子所 占 的 原子 百 分 比 算出 的 平 均值 。 如 :
Ar(Cl)=Ar( 35Cl) ×a% + Ar( 37Cl) ×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丰度的乘积之和。
注意: 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定义: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即: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或核素)
同位素 ①、结构上,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93
特点: ②、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不同;
③、存在上,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的原子(个数不是质量)百分含量一般是不变
的(即丰度一定) 。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①、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②、存在:离子化合物( NaCl、NaOH、Na2O2等);离子晶体。
①、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②、存在: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中(如: NaOH、Na2O2);
共价键 分子、原子、离子晶体。
2、分类 极性键 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 非极性键 非金属单质
③、分类:
双方提供:共价键
单方提供:配位键 如: NH 4
+、H 3O
+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金属单质、金属晶体中。
键能
3、键参数 键长
键角
4、表示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后两者适用于共价键)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 :影响因素: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①、定义: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 ②、形成条件: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 N、O、F 与 H 之间( NH 3、H2O)
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④、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 F -
—H···F -
—H···F-
—H···←代表氢键。
氢键 O O
H H H H
O
H H
⑤、说明: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 它比化学键弱得多, 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 双原子分子: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O2、H 2、Cl 2等。
举例: 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 O3、P4等
分子极性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 CO2、CS2(直线型)、CH4、CCl4(正四面体型)
极性分子: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 双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HCl、NO、CO 等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
离子键
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
不同原子间
存在
共用电子对的来源
相同原子间
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稳定性
分子的空间构型
决定
分子的极性
决定
(孤对电子 )
94
如: NH 3(三角锥型 )、H2O(折线型或 V 型)、H 2O2
非晶体 离子晶体
固体物质 分子晶体
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①构成微粒:离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③举例: CaF2、KNO 3、CsCl、NaCl、Na2O等
NaCl 型晶体:每个 Na+同时吸引 6个 Cl -离子,每个 Cl -同
结构特点 时吸引 6 个 Na+; Na+与 Cl -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 1:1。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CsCl型晶体:每个 Cs+同时吸引 8 个 Cl-离子,每个 Cl -同时吸引 8个 Cs+;Cs+与 Cl -以离子
键结合,个数比为 1:1。
离子晶体: ⑤说明: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离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 ②、离子晶体固态时一般不导电,但在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可以导电;
③、溶解性:(参见溶解性表)
晶体晶胞中微粒个数的计算:顶点,占 1/8;棱上,占 1/4;面心,占 1/2;体心,占 1
①、构成微粒:分子
结构特点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
③、空间排列:(CO2如右图)
分子晶体: ④、举例: SO2、S、CO2、Cl2等
①、硬度小,熔点和沸点低,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性质特点 ②、固态及熔化状态时均不导电;
③、溶解性:遵守“相似相溶原理” :即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
①构成微粒:原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
③举例: SiC、Si、SiO 2、C(金刚石 )等
Ⅰ、金刚石:(最小的环为非平面 6元环)
结构特点 每个 C被相邻 4个碳包围,处于 4个 C 原子的中心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原子晶体: Ⅱ、 SiO2相当于金刚石晶体中 C换成 Si,Si 与 Si间间插 O
⑤说明: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原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 ②、一般不导电;
③、溶解性:难溶于一般的溶剂。
①、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结构特点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
①构成晶体粒子种类
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95
③、空间排列:
金属晶体: ④、举例: Cu、Au、Na 等
①、良好的导电性;
性质特点 ②、良好的导热性;
③、良好的延展性和具有金属光泽。
①、层状结构
结构:②、层内 C—— C 之间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
过渡型晶体(石墨) : ③、空间排列:(如图)
性质:熔沸点高;容易滑动;硬度小;能导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
96
(一)原子结构
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关系
(1) 原子的构成
(2) 各粒子间关系
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荷数
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
原子、离子中: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3) 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中子数决定。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决定是原子还是离子。
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数决定。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 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 H。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Be、Ar。
97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 3、4 倍的元素:依次是 C、O、Ne。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元素: Be。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 2 倍的元素: He、C、S。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 3 倍的元素: O。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倍的元素: Li 、Si 。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倍的元素: Li 、P。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H、Be、Al。
2.原子、离子半径的比较
(1) 原子的半径大于相应阳离子的半径。
(2) 原子的半径小于相应阴离子的半径。
(3)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4) 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
(5)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如此。
(6)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核素、同位素
(1)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2) 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
(3) 区别与联系:不同的核素不一定是同位素;同位素一定是不同的核素。
(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1) 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
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
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具体关系如下:
2.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 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2) 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 2H 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
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
如 22 22 IKBrKIBr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3.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98
(1) 金属元素无负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
(2) 氟、氧一般无正价。
(3) 若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8。
(4) 除某些元素外 (如 N元素 ),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
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若有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
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如 NO;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则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
4.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得电子越易,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在周期表中,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右上方元素;左下方元素的非金属性小于右上方元素。
5.解答元素推断题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元素的推断多为文字叙述题。考查该知识点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推断题等,涉及知识面广,常给出如
下条件:结构特点,性质特点,定量计算。常需运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
(1) 根据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的规律
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质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负价的绝对值 =8-主族序数
(2) 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2、 10、18、36、54、 86。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而相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
数,即得该元素所在的纵行数。再运用纵行数与族序数的关系确定元素所在的族;这种元素的周期数比相应的稀有气
体元素的周期数大 1。
(3) 根据位置上的特殊性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短周期元素: H、Be、Al。
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 2 倍的元素: C、S。
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 C、Si
短周期中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 3 倍的元素: S。
(4) 根据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
素: C。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 N。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现液态的元素: O。
99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F;最活泼的金属元素: Cs;最轻的单质的元素: H;最轻的金属元素: Li;单质的着火点
最低的非金属元素是: P。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
(1) 先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一般情况下,主族序数 -2=本主族中非金属元素的种数 (IA 除外 )。
(3) 若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为 m,周期数为 n,则: 1
n
m
时,为金属,
n
m
值越小,金属性越强; 1
n
m
时,为非金
属,
n
m
值越大,非金属性越强; 1
n
m
时是两性元素。
(三)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化学键
(1) 化学键的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 化学键的存在:化学键只存在于分子内部或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间以及阴、阳离子间。对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来
说就是分子内的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由离子形成的物质来说,就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这
些作用是物质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
(3) 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
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粒子 离子 原子
作用的实质 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原子核与共用电子对间的电
性作用
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
子键
非金属元素形成单质或化合
物时形成共价键
(4) 键的强弱与成键粒子的关系
离子键的强弱与阴、阳离子半径大小以及电荷数的多少有关。离子半径越小,电荷数越多,其离子键的作用就越
强。
共价键的强弱与成键双方原子核间距有关。原子半径越小,原子间核间距就越小,共价键就越牢固,作用就越强。
离子键的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溶解性等;共价键的强弱往往会影响分子的稳定性或一些物质熔、
沸点的高低。
(5) 物质中的化学键的判断规律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中只有共价键。
稀有气体元素的单质中无化学键。
2.书写电子式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要注意的几点:
①左边写出形成离子化合物所需原子的电子式,右边写出生成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间用“→”连接。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结构时,简单的阳离子一般用离子符号表示,而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则不同,在
元素符号周围一般用小黑点 (或× )表示最外层电子数,外面再加[] ,并在[]右上方标出所带电荷。
③构成离子化合物的每个离子都要单独写,不可合并;书写原子的电子式时,若有几个相同的原子可合并写。
(2)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时要注意的几点:
①左边写出形成共价化合物所需原子的电子式,右边写出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中间用“ -”连接 (非金属单质也
相同 )。
②不同元素的原子形成分子时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不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达到稳定结构所需电子数目相差
100
几个电子,一般就要共用几对电子。
③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中,要注意使每个原子周围的电子数均达到稳定的结构的要求。
④共价化合物中没有离子,表示电子式时不使用括号,也不标电荷数。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
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 ①、单位: mol/(L ·min)或 mol/(L· s )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
化学计量数比。如:
v(D)
d
1
=v(C)
c
1
=v(B)
b
1
=v(A)
a
1
d:c:b:a=v(D):v(c):v(B):v(A)
则有Dd+cCbB+aA对于方程式: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 ρ不变)
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v 正≠v 逆
内因(主要因素) :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①、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度: 则慢。
②、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的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 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压强: 反之则慢
②、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
中通入惰性气体。
①、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温度: 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外因: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
c、一般温度每升高 10℃,反应速率增大 2~4 倍 ,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
才能加快。
①、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 a 、具有选择性;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
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
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
化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
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 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说明:
化学
反应速率
101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①、定义: mA(g)+nB(g) pC(g)+qD(g)
②、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
③ 、影 响 因素 : 温 度( 正 反应 吸 热 时, 温 度升 高 , K 增 大; 正反 应 放 热时 , 化 学平 衡 常数 :
温度升高, K减小),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无关。
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④、用途: a 、Q=K时,处于平衡状态, v 正=v 逆;
b、Q>K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 v 正v 逆 向正向进行。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 v 正≠v 逆
化学平衡: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 v( 正)>v( 逆 ) 向右(正向)移
方向: v( 正)=v( 逆) 平衡不移动
v( 正)c(OH -) 酸性 PH<7
水溶液的酸碱性: c(H+)=c(OH -) 中性 PH=7
c(H
+
)7
抑制电离:加入酸或碱
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加入活泼金属,如 Na、K 等;
促进电离:加入易水解的盐,如 NaAc、NH4Cl 等;
升高温度。
表示方法: p H=— lg(H +)
适用范围:浓度小于 1mol·L -的稀酸或稀碱溶液。
pH 试纸:用干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并跟比色卡比较,确定该溶
液的 PH值。
石蕊: (红) 5.0 (紫) 8.0 (蓝)
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酚酞: (无) 8.2 (粉红) 10.0 (红)
及其变色范围 甲基橙: (红) 3.1 (橙) 4.4 (黄)
甲基红: (红) 4.4 (橙) 6.2 (黄)
pH 计:精确测定
电解质溶液 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溶
于
水
c(H +)
pH
c(OH -) pOH
pH+pOH=pKw C(H +)·c(OH -)=Kw
pH=-lgc(H +)
c(H
+
)=10
-pH
pOH=-lgc(OH -)
c(OH -)=10 -pOH
103
溶液的 pH 换算关系:
两强酸混合: pH→
V+V
V)(Hc+V)c(H=)H(c
21
22
+
11
+
+
混
混合: 两强碱混合: c(OH -)混= →
V+V
V)OH(c+V)OH(c
21
2211 c(H+)混=Kw/c(OH -)混 →pH
强酸强碱混合:
碱酸
碱碱酸酸
V+V
|V?)c(OH—V?)H(c| -+
强酸 HnA c(H +)=n· c(H nA)
强碱 B(OH)n c(OH -)=n·c{B(OH -)n}
弱酸 H nA c(H
+
)=c(H nA)·α(HnA)
弱碱 B(OH)n c(OH
-
)= c{B(OH
-
) n}·α{B(OH
-
)n}
混合前 混合后 条件
两强等体积 pH1+pH2≥15 pH1-0.3 pH1>pH 2
混合(近似) pH1+pH2=14 pH= 7
pH1+pH 2≤13 pH2+0.3 pH1>pH 2
pH 之和为 14的一强一弱等体积相混 结果:谁强显谁的性质。
实质:盐中弱(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离子与水电离出的 H +或 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分子或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条件:①、盐中必有弱离子 ②、盐必须能溶于水
①、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弱均水解、不弱不水解。
规律:②、弱的程度越大,水解的能力越强。
③、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④、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
①、属可逆反应,其逆反应为酸碱中和(符合化学平衡规律) ;
②、水解程度一般微弱,且吸热。
内因:盐类本身的性质 相同条件下,同浓度的 Na2CO3>NaHCO 3 (碱性 )
影响因素: Na2CO3 >NaAc (碱性 )
①、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变大;
外因 ②、浓度的影响:稀释可促进盐类的水解,浓度越低水解程度越大;
③、 pH 的影响: NH4
++H2O NH3·H 2O +H+
加酸抑制,加碱促进。
NaAc Ac-+H 2O HAc + OH -
强碱弱酸盐: Na2SO3 (分步 ) SO3
2-+H2O HSO3
-+OH -
单水解: HSO3
-
+H 2O H 2SO3 +OH
-
盐类的水解 强酸弱碱盐: NH4Cl NH 4Cl +H 2O HCl +NH 3·H 2O
AlCl 3 (应分步但简为一步 ) Al 3++3H 2O Al(OH) 3+3H +
pH 值 单一:
计算:
速算规律:
特征:
104
分类 ①、常见易双水解的离子组合:
Al 3+与 CO3
2-、HCO 3
-、S2-、HS -、AlO 2
-
Fe3+与 CO3
2-、HCO3
-、AlO 2
-、(S2-、HS-主要发生氧化还原 )
双水解: NH4
+与 AlO 2
-、SO3
2-
能进行到底不用可逆号,用等号,沉淀、气体一般要标出:
表示: 如: 2Al 3++2CO3
2-+3H 2O =2Al(OH) 3↓+3CO2↑
②、表示: Al 3++3AlO 2
-+6H 2O= 4Al(OH) 3↓
一般不用“ =”,用“ ”的如:
NH 4
+
+Ac
-
+H2O NH 3·H 2O +HAc
NH 4
++CO 3
2-+H 2O NH 3·H2O +HCO 3
-
①、首先指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再决定如何水解;
说明: ②、某种盐溶液只有一种离子水解,水解程度小,一般用可逆号,不用↑或↓;
③、多无弱酸阴离子分步水解,多元弱碱阳离子只看作一步水解。
正盐:弱酸强碱盐(碱性) 、弱碱强酸盐(酸性) 、弱酸弱碱盐(视相对强弱)
盐溶液的 强酸的酸式盐,不水解如 NaHSO4显酸性;
酸碱性: 酸式盐 弱酸的酸式盐,既水解又能电离,酸碱性视电离和水解的相对强弱
应用: 酸性: NaH 2PO4、NaHSO3 ;碱性: NaHCO3、NaHS、Na2HPO4。
判断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碱性 Na2CO3>NaAc → 酸性 HAc>H 2CO3
酸性 NH4Cl Al(OH) 3
解释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明矾净水②、纯碱去污③、泡沫灭火器④、 FeCl3溶液配制。
电荷守恒 c(H +)+c(Na +)=2c(CO 3
2-)+c(HCO 3
-)+c(OH -) 正负电荷相等
相等关系: 物料守恒 c(Na+)=2c(CO 3
2-)+2c(HCO 3
-)+2c(H 2CO3) C 原子守恒
(以 Na2CO3)质子守恒 c(OH -)=c(H +)+c(HCO 3
-)+2c(H 2CO3) H+离子守恒
离子浓度比较: ①多元弱酸 H 3PO4 c(H
+
)>c(H 2PO4
-
)>c(HPO 4
2-
)>c(PO4
3-
)
②多元弱酸形成的正盐 Na2CO3 c(Na
+
)>c(CO 3
2-
)>c(OH
-
)>c(HCO 3
-
)>c(H
+
)
大小关系: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 浓度 0.1mol/L 的①、NH 4Cl ②、CH3COONH 4③、NH 4HSO4 则 c(NH 4
+) ③>
①>②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 0.1mol/LNH 4Cl 与 0.1mol/LNH 3混合 则:
c(NH4
+)>c(Cl -)>c(OH - )>c(H +)
①、用于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溶液的容器;
②、内径均匀,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部有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或由橡皮管、
概述: 玻璃球组成的阀) ;
③、规格有 25ml、50ml,估读到 0.01ml;
④、分为酸式滴定管(不能盛碱液, HF 以及 Na2SiO3、Na2CO3等碱性溶液)
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和强氧化性溶液)
滴定管: 使用方法:①检漏→②润洗→③注液→④排气→⑤调零→⑥放液→⑦读数→⑧记录
①、滴定管在装入酸或碱溶液后,要排净滴定管尖嘴内空气使尖嘴内充满液体而无气泡。
方法: 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注意: ②、调整刻度时,应使液面在“ 0”或“ 0”以下,但不能太往下以免液体不足。
③、控制滴液速度,使得液体逐滴流出。
④、读数时等液面稳定后,视线与凹液面相切的刻度水平,并估读到 0.01ml 的精确度。
定义:用已制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中和实质: H ++OH -=H 2O
105
原理:酸碱中和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B
AA
A
B
B
V
Vc
?
ν
ν
=c
关键: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
仪器: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等。
作用: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确定终点;
中和滴定:指示剂: 选择:变色要灵敏、明显(终点尽可能与变色范围一致)
①、中和滴定,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
说明: ②、酸滴碱,一般选甲基橙 终点由黄色 → 橙色;
③、碱滴酸,一般选酚酞 终点由无色 → 红色;
准备:滴定管(锥形瓶)洗涤→滴定管查漏→滴定管的润洗→注液→排气→调零→读数→记录
操作: 移取待测液,加入指示剂 2~3 滴,然后滴定,判断终点,读数。
滴定: 左手操管、右手旋瓶、目视瓶中、滴滴入瓶、突变暂停、半分定终、重复两次、求均值。
计算: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平均值然后求 c 待
①、滴定管的“ 0”刻度在上端,刻度值由上往下增大;
②、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相切;
体积: ③、滴定管测量液体,有两次读数
(初、末)两数值之差为液体体积;
④、中和滴定体积测量,有待测液和标准液两方面。
原理:
测
标测
测 V
V?C
=C 误差分析方法是分别判断 C 标、V 标和 V 测的误差变化而对 C 测的影响。
①、装标准液的滴定管在尖嘴内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②、装标准液的滴定管在水洗后没润洗,就装标准液;
中和滴定 偏 ③、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误差分析 高 ④、滴定后滴定管尖嘴处挂有液滴;
⑤、滴定后仰视读数(前正常) ;
举例 ⑥、滴定前俯视读数(后正常) ;
①、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没有润洗就取待测液;
偏 ②、滴定时待测液溅出;
低 ③、滴定后俯视读数;
④、滴定前仰视
说明:由于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引起的误差,一般可忽略不计。
106
电化学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形成条件:②、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原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电 负极: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池 基本概念: 正极: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原 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总反应。
理
氧化反应 负极 铜锌原电池 正极 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 Zn-2e -=Zn2+ 2H++2e-=2H2↑
电解质溶液
电极反应: 负极(锌筒) Zn-2e-=Zn 2+
正极(石墨) 2NH 4
+ +2e-=2NH 3+H 2↑
①、普通锌 ——锰干电池 总反应: Zn+2NH 4
+=Zn2++2NH 3+H 2↑
干电池: 电解质溶液:糊状的 NH4Cl
特点:电量小,放电过程易发生气涨和溶液
②、碱性锌 ——锰干电池 电极:负极由锌改锌粉(反应面积增大,放电电流增加) ;
电解液:由中性变为碱性(离子导电性好) 。
正极( PbO2) PbO2+SO4
2-+4H++2e-=PbSO4+2H2O
负极( Pb) Pb+SO4
2-
-2e
-
=PbSO4
铅蓄电池:总反应: PbO2+Pb+2H2SO4 2PbSO4+2H2O
电解液: 1.25g/cm 3~1.28g/cm 3的 H 2SO4 溶液
蓄电池 特点:电压稳定。
Ⅰ、镍 —— 镉( Ni—— Cd)可充电电池;
其它蓄电池 Cd+2NiO(OH)+2H 2O Cd(OH)2 +2Ni(OH) 2
Ⅱ、银锌蓄电池
锂电池
①、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的区别
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藏在电池内,而是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同时
失 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溶
解
不
断
移
向
阳
离
子
化
学
电
源
简
介
放电
充电
放电
放电 `
107
燃料 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
电池 ②、原料:除氢气和氧气外,也可以是 CH 4、煤气、燃料、空气、氯气等氧化剂。
负极: 2H2+2OH --4e-=4H 2O ;正极: O2+2H 2O+4e-=4OH -
③、氢氧燃料电池: 总反应: O2 +2H 2 =2H 2O
特点:转化率高,持续使用,无污染。
废旧电池的危害: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 Hg2+)酸碱等物质;回收金属,防止污染。
腐蚀概念: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概述: 腐蚀危害:
腐蚀的本质: M-ne -→M n+
(氧化反应 )
分类: 化学腐蚀(金属与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电化腐蚀
定义:因发生原电池反应,而使金属腐蚀的形式。
负极( Fe):Fe-2e-=Fe2+;正极( C):O2+2H 2O+4e -=4OH-
电化 吸氧腐蚀: 总反应: 2Fe+O2+2H 2O=Fe(OH) 2
腐蚀 后继反应: 4Fe(OH)2 +O 2 +2H 2O =4Fe(OH) 3
钢铁的腐蚀: 2Fe(OH) 3 Fe2O3 +3H 2O
负极( Fe):Fe-2e-=Fe2+;
析氢腐蚀: 正极( C):2H++2e-=H 2↑
总反应: Fe+2H +
=Fe
2+
+H 2↑
影响腐蚀的因素:金属本性、介质。
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
保护方法:②、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③、电化学保护法(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定义: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装置特点: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①、与电源本连的两个电极;
形成条件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
③、形成闭合回路。
电极 阳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叫阳极。
概念 阴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叫阴极。
电极反应:
原理:谁还原性或氧化性强谁先放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放电顺序: 阳极:阴离子还原性 S2->I ->Br ->Cl ->OH ->SO4
2-(含氧酸根) >F -
阴极:阳离子氧化性 Ag+ >Fe3+>Cu 2+>Pb 2+>Sn2+>Fe2+>Zn 2+>H +>Al 3+>Mg 2+>Na+
电子流向 e-
e
-
氧化反应 阳极 阴极 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 4OH --4e-=2H 2O +O 2 Cu2++2e-=Cu
电解质溶液
电解结果:在两极上有新物质生成。
总反应: 2CuSO4+2H 2O 2Cu+2H 2SO4+O2↑
金
属
的
腐
蚀
与
防
护
移
向
阴
离
子
移
向
阳
离
子
电
解
池
原
理
△
电解
108
粗铜板作阳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①、装置 纯铜作阴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
用 CuSO4 (加一定量 H 2SO4)作电解液。
阴极: Cu2++2e-=Cu
电解精炼铜 阳极: Cu-2e-=Cu2+、Zn-2e -=Zn2+
②、原理: Ni-2e -=Ni 2+
阳极泥:含 Ag、Au 等贵重金属;
电解液:溶液中 CuSO4浓度基本不变
③、电解铜的特点:纯度高、导电性好。
①、概念: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的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将待镀金属与电源负极相连作阴极;
②、方法:镀层金属与电源正极相连作阳极;
电镀: 用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配成电镀液。
③、原理:阳极 Cu-2e-
=Cu
2+ ; Cu2+
+2e
-
=Cu
④、装置:
⑤、电镀工业:镀件预处理→电镀液添加剂→
装置:(如图)
现象 ①、阴极上有气泡;②、阳极有刺激性气体产,能使湿润的淀粉 KI 变蓝;
电解食盐水 ③、阴极区附近溶液变红,有碱生成
原理: 通电前: NaCl =Na ++Cl - H 2O H ++OH -
原理 阴极( Fe) :Na+,H+移向阴极; 2H++2e -=H2↑(还原反应 )
通电后:阳极( C):Cl -、OH-移向阳极; 2Cl --2e-=Cl 2↑ (氧化反应 )
总反应: 2NaCl +2H 2O 2NaOH +Cl 2↑+H2↑
阳极、阴极、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导电铜棒等
①、组成:阳极:金属钛网(涂有钌氧化物) ;阴极:碳钢网(涂有 Ni 涂层)
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阻止阴离子和空气通过;
②、装置:
食盐 湿氯气 氯气
离子交换膜③、生成流程: 淡盐水 氢气
法制烧碱: NaOH 溶液 →NaOH 固体
精制食盐水 + — 纯水(含少量 NaOH)
粗盐水(含泥沙、 Cu2+、Mg 2+、Ba2+、SO4
2-等)
阳离子交换树脂:除 Cu2+、Mg2+等
加 BaCl2,Ba2++SO4
2-=BaSO4↓
④、粗盐水精制: 加 Na2CO3:Ca2++CO3
2-=CaCO3↓ ;Ba2++CO3
2-=BaCO 3↓
加 NaOH:Mg 2++2OH-=Mg(OH) 2↓; Fe3++3OH -=Fe(OH) 3↓
分散系 —— 胶体
<10 -9m 溶液
液溶胶 如: Fe(OH) 3、AgI 等胶体;
电
解
的
应
用
氯碱
工业
电解
109
按分散剂 固溶胶: 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分散系 10-9m~10-7m 气溶胶 如烟、云、雾等。
(胶体) 分子胶体:(高分子胶体)如蛋白质胶
按分散质体 、淀粉胶体;
粒子胶体:如 Fe(OH) 3胶体, AgI 胶体
>10 -7m 浊液 (悬浊液、乳浊液 )
①、微粒特征:直径在 10-9
m~10
-7
m,表面积大。
②、鉴别胶体的方法:丁达尔现象
③、净化和精制:渗析
Fe(OH) 3胶体:将 1~2mlFeCl 3饱和溶液滴入 20ml 沸水溶液显红褐色
FeCl3+3H 2O=Fe(OH) 3(胶体 )+3HCl
Ⅰ、将 0.01mol·L-AgNO 3溶液 8~10逐滴滴加到 10ml0.01mol/LKI
④、胶体的制备: 溶液中边滴加边用力振荡。
AgI 胶体: Ⅱ、 AgNO 3+KI=AgI (胶体) +KNO 3
Ⅲ、说明:滴加顺序不同 AgI 胶体带电不同,本法 KI 过量,AgI 胶体吸附 I -带负电反之带正电 (Ag +)
硅酸胶体: 将 1ml 水玻璃加到 5~10ml 1mol/L 盐酸中边滴加边振荡。
Na2SiO3+2HCl=H 2SiO3(胶体) +2NaCl
胶体 Ⅰ、丁达尔现象: 定义: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原因:胶粒对光的散射而形成的。
Ⅱ、布朗运动
ⅰ、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阴或阴极)作定向移动现象。
⑤、胶体的性质:Ⅲ、电泳:ⅱ、原因:表面积大,吸附强,胶粒带电。
ⅲ、吸附规律: 带正电: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
带负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胶体。
ⅳ、应用:除尘。
原因:使胶体粒子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
Ⅳ、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加入电解质;
加热等。
①、土壤的保肥作用: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可吸附带正电的肥料;
⑥、应用 ②、制豆腐的化学原理;
③、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④、明矾净水原理。
意义: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液态溶剂里当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形成饱和溶
溶解平衡: 液的状态(动态平衡)
表示 Mg(OH) 2(S) Mg 2+
(ag)+2OH -(ag) 注意:溶解方程式与电离方程式的不同点。
固体的溶解度 = 100g×
g)(饱和溶液中溶 剂的质量
g)(饱和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
(溶剂)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KNO 3;
影响因素温度: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影响很小,如 NaCl;
溶解度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概念:在 1.01×105
Pa 和一定温度下, 1体积水所溶解气体的体积;
溶液 气体 表示方法:非标况下气体的体积换算成标况下的体积;
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组成 分散质微粒直径分散质
分散剂
固体
110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g)
(g)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物质的量浓度( mol·L -)=
(L)
(mol)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物质的量
结晶方法:蒸发溶剂结晶;蒸发后冷却。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风化:在室温下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潮解:晶体在空气中吸收水蒸气,在其表面逐渐形成溶液的现象。
化学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通过化学式,根据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量,直接计算分子量。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式量: M=22.4ρ。
3.根据相对密度求式量: M=M ˊD。 D
4.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
)(
BbA MaMM
混合物物质的量总数
克物质的总质量
5.相对原子质量
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2
112
6 原子的质量一个
一个原子的质量
C
A 1、A 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a1%、a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②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2211 aAaAA
(二 ) 溶液计算
1、
VN
N
MV
m
V
n
c
A
1000
C
M
2、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 C1V 1=C 2V 2。
3、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 C 混=
21
221
VV
VCCV
(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
4、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 %100%100%
剂质
质
液
质
mm
m
m
m
a
② %100
100
%
S
Sa (饱和溶液, S代表溶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③混合: m1a1%+m2a2%=(m 1+m2)a%混
浓度
其它
111
④稀释: m1a1%=m2a2%
5、有关 pH 值的计算:酸算 H +,碱算 OH—
Ⅰ. pH= —lg[H +] C(H+)=10-pH
Ⅱ. KW=[H +][OH —]=10-14
(25℃时)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 ÷
22.4 L/ mol 22.4 L/ mol
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6、图中的公式: 1.
A
N
n
N
2.
m
n
M
3.
m
V
n
V
4.
n
n
V
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题型
思 考 方 法
一、有机物的推断
1.有机物的推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由结构推断有机物 (2)由性质推断有机物 (3)由实验推断有机物 (4)由计算
推断有机物等
2.有机物的推断方法分为顺推法、逆推法和猜测论证法
(1)顺推法。以题所给信息顺序或层次为突破口,沿正向思路层层分析推理,逐步作出推断,得出结论。
(2)逆推法。以最终物质为起点,向前步步递推,得出结论,这是有机合成推断题中常用的方法。
(3)猜测论证法。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假设,然后归纳、猜测、选择,得出合理的假设范围,最后得出结论。其解题思路
为:
审题 印象 猜测 验证
(具有模糊性 ) (具有意向性 ) (具有确认性 )
二、有机合成常见题型通常有:自行设计合成路线和框图 (指定合成路线 )两种
1.解题思路简要如下:
112
2.有机合成常用的解题方法:
解答有机合成的常用方法有“正推法”和“逆推法”。具体某个题目是用正推法还是逆推法,或是正推、逆推双
向结合,这由题目给出条件决定。近几年考题中出现的问题多以逆推为主,使用该方法的思维途径是:
(1)首先确定所要合成的有机物属于何类别,以及题中所给定的条件与所要合成的有机物之间的关系。
(2)以题中要求最终产物为起点,考虑这一有机物如何从另一有机物甲经过一步反应而制得,若甲不是所给已知原料,
需再进一步考虑甲又是如何从另一有机物乙经过一步反应制得,一直推导到题目中给定的原料为终点。
(3)在合成某一种产物时,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应在兼顾原料省、副产物少、产率高、环保好的前提下
选择最合理、最简单的方法和途径。
热 点 荟 萃
一、有机推断、有机合成的常用方法
1.官能团的引入
(1)引入双键
①通过消去反应得到碳碳双键,如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通过氧化反应得到- -,如烯烃、醇的氧化
(2)引入- OH
①加成反应:烯烃与水的加成、醛酮与 H2的加成
②水解反应: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醇钠 (盐 )的水解
(3)引入- COOH
①氧化反应:醛的氧化 ②水解反应:酯、蛋白质、羧酸盐的水解
(4)引入- X
①加成反应:不饱和烃与 HX 加成 ②取代反应:烃与 X2、醇与 HX 的取代
2.官能团的改变
(1)官能团之间的衍变如:伯醇 (RCH 2OH,羟基所连碳有两个氢 ) 醛 羧酸 酯
(2)官能团数目的改变
如:①
②
(3)官能团位置的改变
113
如:①
②
3.官能团的消除
(1)通过加成可以消除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2)通过消去、氧化、酯化可以消除- OH
(3)通过加成 (还原 )或氧化可以消除- -H
(4)通过水解反应消除- -O- (酯基 )
4.碳骨架的增减
(1)增长:有机合成题中碳键的增长,一般会以信息形式给出,常见方式有酯化、有机物与 HCN 反应以及不饱和化合物
间的加成、聚合等。
(2)变短:如烃的裂化裂解、某些烃 (如苯的同系物、烯烃 )的氧化、羧酸盐脱羧反应等。
二、常见有机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
1.有机物的官能团和它们的性质:
官能团 结构 性质
碳碳双键 加成( H2、X2、HX、H2O)氧化( O2、KMnO 4) 加聚
碳碳叁键 -C≡C- 加成( H2、X2、HX、H2O)氧化( O2、KMnO 4)、加聚
苯 取代( X2、HNO 3、H 2SO4)加成( H2)、氧化( O2)
卤素原子 -X 水解( NaOH水溶液)消去( NaOH 醇溶液)
醇羟基 R-OH
取代【活泼金属、 HX 、分子间脱水、酯化反应】氧化【铜的
催化氧化、燃烧】消去
酚羟基 C6H5-OH 取代(浓溴水)、弱酸性、加成( H 2)、显色反应( Fe3+)
醛基 -CHO 加成或还原( H 2)氧化【 O2、银氨溶液、新制 Cu(OH) 2】
羰基(酮里才有) (丙酮)加成或还原( H 2)
羧基 -COOH 酸性、酯化
酯基 -COOR 水解 (稀 H2SO4、NaOH 溶液 )
2.由反应条件确定官能团 :
反应条件 可能官能团
浓硫酸 ①醇的消去(醇羟基)②酯化反应(含有羟基、羧基)③纤维素水解 (90% )
稀硫酸 ①酯的水解(含有酯基) ②二糖、多糖 (淀粉 )的水解 (20%硫酸 )
NaOH 水溶液 ①卤代烃的水解 ②酯的水解
NaOH 醇溶液 卤代烃消去(- X)
H2、催化剂 加成 (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羰基、苯环 )
O2/Cu、加热 醇羟基 (- CH2OH、- CHOH)
Cl2(Br 2)/Fe 苯环
Cl2(Br 2)/光照 烷烃或苯环上烷烃基
碱石灰 /加热 R-COONa
114
3.根据反应物性质确定官能团 :
反应条件 可能官能团
能与 NaHCO3反应的 羧基
能与 Na2CO3反应的 羧基、酚羟基
能与 Na反应的 羧基、酚羟基、醇羟基
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 醛基
与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 醛基 (羧基为中和反应)
使溴水褪色 碳碳双键、 -C≡C-
加溴水产生白色沉淀、遇 Fe3+显紫色 酚
A 是醇( -CH 2OH)或乙烯
4.分子中原子个数比
5.反应类型
反应的试剂 有机物 现象
与溴水反应
(1)烯烃、二烯烃 (2)炔烃 溴水褪色,且产物分层
(3)醛 溴水褪色,且产物不分层
(4)苯酚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与酸性高
锰酸钾反应
(1)烯烃、二烯烃 (2)炔烃
(3)苯的同系物 (4)醛
高锰酸钾溶液均褪色
与金属钠反应
(1)醇 放出气体,反应缓和
(2)苯酚 放出气体,反应速度较快
(3)羧酸 放出气体,反应速度更快
与氢氧化钠反应
(1)卤代烃 分层消失,生成一种有机物
(2)苯酚 浑浊变澄清
(3)羧酸 无明显现象
(4)酯 分层消失,生成两种有机物
与碳酸氢钠反应 羧酸 放出气体且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银氨溶液或
新制氢氧化铜
(1)醛 有银镜或红色沉淀产生
(2)甲酸或甲酸钠 加碱中和后有银镜或红色沉淀产生
(3)甲酸酯 有银镜或红色沉淀生成
6、官能团的引入:
引入官能团 有关反应
羟基 -OH 烯烃与水加成,醛 /酮加氢,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
卤素原子(- X) 烃与 X 2取代,不饱和烃与 HX或X 2加成, (醇与 HX 取代 )
碳碳双键 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炔烃加氢
醛基 -CHO 某些醇 (-CH 2OH)氧化,烯氧化,糖类水解,(炔水化)
羧基 -COOH 醛氧化,酯酸性水解,羧酸盐酸化,苯的同系物被强氧化剂氧化
酯基 -COO- 酯化反应
7、根据反应类型来推断官能团:
反应类型 可能官能团
A B
氧化 氧化
C
(1)C︰H=1︰1,可能为乙炔、苯、苯乙烯、苯酚。
(2)C︰H=l︰2,可能分为单烯烃、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果糖等。
(3)C︰H=1︰4,可能为甲烷、甲醇、尿素 [CO(NH 2) 2]
115
8、有机合成中的成环反应:
①加成成环:不饱和烃小分子加成(信息题) ;②二元醇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成环;③二元醇和二元酸酯化成环;④羟基酸、氨基酸通过分
子内或分子间脱去小分子的成环。
9、有机合成中的增减碳链的反应:
⑴增加碳链的反应:
①酯化反应 ②加聚反应 ③ 缩聚反应
⑵减少碳链的反应:
① 水解反应:酯的水解,糖类、蛋白质的水解;② 裂化和裂解反应;③ 氧化反应:燃烧,烯催化氧化(信息题) ,脱羧反应(信息题) 。
10、典型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
11、特殊的物理性质总结归纳:
①能溶于水:低碳的醇、醛、酸、钠盐,如乙(醇、醛、酸)乙二醇、丙三醇、苯酚钠
②难溶于水的:烃,卤代烃,酯类,硝基化合物
比水轻:烃(汽油、苯及其同系物、己烷、己烯)酯(如乙酸乙酯) 、油脂
比水重:硝基苯 ,溴苯 CCl4,(二)溴乙烷
③微溶于水:苯酚、苯甲酸
④苯酚溶解的特殊性:常温微溶, 65℃以上任意溶
⑤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烃( C<4)甲醛
⑥有毒物质:涂料油漆中的苯、硝基苯,假酒中的甲醇,居室装修产生的甲醛气体
三、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几种情况
加成反应 、- C≡C-、- CHO、羰基、苯环
加聚反应 、- C≡C-
酯化反应 羟基或羧基
水解反应 -X、酯基、肽键 、多糖
单一物质能发生缩聚反应 分子中同时含有羟基和羧基或羧基和胺基
116
四、三个重要相对分子质量增减的规律
1.RCH2OH RCHO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COOH
M M- 2 M+14
2.RCH2OH CH3COOCH 2R
M M+ 42
3.RCOOH RCOOCH 2CH3
M M+28
五、由高分子有机物结构确定单体
首先确定高分子化合物是加聚产物还是缩聚产物, 若链节结构中主链上是碳与碳原子形成碳链, 则一般为加聚产物;
若链节结构中主链上有- -O-或- -NH-,则一般为缩聚产物。若为加聚产物,将加聚物的链节取出,单键改
双键, 双键改单, 再断开错误的双键 (以 C 为 4 价键判 ),得出加聚物单体; 若为缩聚产物,只要将主链中的
或 断开,分别补上(左)- OH 和(右)- H 即可得出相反应单体。
六、有机成环反应方法
1.有机成环反应规律:有机成环方式一种是通过加成反应、聚合反应来实现的,另一种是至少含有两个相同或不同官
能团的有机物分子,如多元醇、羟基酸、氨基酸通过分子内或分子间脱去小分子 (如水或氨等 )而成环。
2.有机成环反应类型
(1)聚合反应:如乙炔的聚合 3CH≡CH C6H6。
(2)脱水反应
多元醇脱水:①分子内脱水。如: +H2O
②分子间脱水,如 +2H2O
117
(3)酯化反应:多元醇与多元酸酯化反应生成环状酯,如 +2H 2O
羟基酸酯化反应:分子内酯化,如
分子间酯化,如
(4)缩合反应。氨基酸可以分子内缩合合成内酰胺 ..(含- -NH-结构的物质 ),也可分子间缩合成环状酰胺。
分子内缩合:如
分子间缩合:如
应 对 策 略
一、利用结构性质推断
有机物性质是与其所具有的官能团相对应的,可根据有机物的某些性质 (如反应对象、反应条件、反应数据、反应特征、
反应现象、反应前后分子式的差异等等 ),首先确定其中的官能团及位置,然后再结合分子式价键规律、取代产物的种
类、不饱和度等确定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再根据题设要求进行解答。
例 1 有机物 A(C 6H 8O4)为食品包装纸的常用防腐剂。 A 可以使溴水褪色, 且难溶于水, 但在酸性条件可发生水解反应,
得到 B(C 4H 4O4)和甲醇。通常状况下 B 为无色晶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1)A 可以发生的反应有 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序号 )
①加成反应 ②酯化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氧化反应
(2)B 分子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 分子中没有支链,其结构简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B 的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118
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 B 制取 A 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天门冬氨酸 (C 4H 7NO 4)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 可由 B 通过以下反应制取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的结构简
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 A 能使溴水褪色,说明分子中含碳碳双键,故能发生加成、加聚及氧化反应。
(2)A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 B 和醇,说明 A 含酯基,故 B 中应含羧基、碳碳双键。
(3)从不饱和度看 B 少 6 个氢原子,含一个碳碳双键 (少 2H),又含羧基,还需少 4H,则应是含两个羧基,故可
推出 B 的结构。
(5)由 B 到 C应是加成, C中应含氯原子,由 C 到天门冬氨酸必然是- NH 2取代了氯原子。
答案: (1)①③④ (2)碳碳双键、羧基
例 2 化合物 A(C 8H 8O3)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有特殊香味的物质,从 A 出发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反应,化合物
A 硝化时可生成 4种-硝基取代物,化合物 H 分子式为 C6H6O,G 能发生银镜反应。 (已知 RCOONa+NaOH RH+
Na2CO3)
请回答:
(1)下列化合物可能的简式: A_________, E_________。
(2)反应类型: (I) ________, (II) ________, (III) 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H→K:__________________;② C→E:_________
_______;③ C+ F→G: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反应条件 I 和 A 有特殊香味,可推知 A 为酯,由 B→D 条件说明 B 有-COONa,由 H→K 加溴水有白色沉
淀可知 H 为 ,则 A、B 中均应含有 “ ”结构。根据 A→B→D→H 的碳原子数变化可推知 C 为含一个碳原
子的甲醇。则 A 中还应有 “ ”结构。 A 有 4种一硝基化合物可确定 A 中- OH 和- -OCH 3邻位或间位。
答案: (1) 或 ;H- -H
(2)水解反应;取代(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119
(3) +3Br 2 ↓+3HBr; 2CH 3OH+O2 2HCHO+2H 2O;
CH 3OH+HCOOH HCOOCH 3+H 2O
二、利用数据、实验推断数据往往起突破口的作用,常用来确定某种有机物分子式或官能团的数目或推测发生的反应
类型。
利用实验推断实际是利用实验现象、实验条件、实验对象、实验中相关物质的个数比、同分异构体的个数等等来推测
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对相关实验知识必须要熟悉。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经常同时考查 “实验现象描述 ”或“实验结论的判
断”等方面的书写。
例 3 下列图示表示 A、B、C、D 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 A 能跟 NaOH 溶液反应, B 能使溴水褪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 可能的各种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和②的反应类型分别为:反应①______;反应②_________。
(3)若将 A 催化氧化可得另一种化合物 E,E可发生银镜反应,则 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写出 A 转化为
B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 A→D 的反应条件及对象可知, A 含有- COOH,从 134→162。结合酯化反应前后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特征 (每
结合一个甲酯相对分子质量增加 14),可推知 A 有两个- COOH;而 C4H6O5相对于 C4H10减少 4个氢原子,正好是两
个- COOH 所致,所以 A 中不含其他不饱和键。 则再从 A→B 的反应条件及 B 使溴水褪色可推知, A 中有一个- OH(所
以 A 中只有 5 个 O,两个- COOH 只用去 4 个 O)。
答案:
(2)消去反应;加成反应
例 4 有机物 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 150,经测定, A 具有下列性质:
A 的性质 推断 A 的组成、结构
①A 的燃烧产物只有 CO2和 H2O
②A 与醇或羧酸在浓 H2SO4共热条件下均能生成有香味的物质
③一定条件下, A 可发生分子内的脱水反应,生成物与溴水混合,溴水褪色
④0.1molA 与足量 NaHCO 3溶液反应放出标准状况下 4.48L 气体
(1)填写表中空白部分的内容。
(2)已知 A 中含氧元索的质量分数为 59.7%,写出 A 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
(3)若 A 分子内无含碳支链,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A 不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填序号 ) ______。
120
a.水解反应 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 d.消去反应 e.加聚反应 f.缩聚反应
(5)下列物质与 A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填序号 ) _____,互为同系物的是 (填序号 ) ___。
解析: 从④的数据和②的表述可以椎知一个 A 含两个- COOH,至少有一个- OH,则 A 至少含 3个氧原子,由 A 中
ω (O)=59.7%且 M(A)≤ 150。知 A 中氧原子数最多为 %=5.59,假设 A 有 3 个氧原子,则 M(A)= %≈ 80,
而两个- COOH 式量即为 90,不合题意。 A 有 4 个氧原子, M(A)≈107,而两个- COOH、一个- OH 式量之和为 107。
不合题意。 A 有 5 个氧原子, M(A) =134,分子中 C、H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为 54。商余法求得 “C4H6”,所以 A 的分
子式为 C4H 6O5,羧基必须在端点。即可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
答案: (1)①A 中一定含 C、H 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合其他元素
②A 结构既有- COOH 又有- OH
④A 结构中含有两个- COOH
(4)a、c、 e (5)a、h;b、 g
三、利用信息推断
解答此类题时,对试题给予的信息进行分析,区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与解题无关的信息,一定要围绕如
何利用信息这个角度来思考,对于信息方程式要观察旧化学键的断裂 (位置 )方式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位置 )方式,反应物
和产物结构上的差异。找出新信息与题目要求及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解题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验证或校正。
例 5 设 R 为烃基,已知 RX+Mg RMgX( 格林试剂 )
分析下列合成线路,回答有关问题。
121
(1)以上①~⑦步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
(2)写出 A、D、E 的结构简式: A_______, D_______, E_______。
(3)分别写出第④和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
___。
解析: 信息迁移题。关键是思考如何用信息,格林试剂就是直接把 变成 ,再增加了烃基 R,是一种延长
碳链的方法,难点在于是否注意题目的暗示。 D 有 6 个 C,B 和 C2H4O 结合,则应观察出 B 为 XMgCH 2CH 2MgX ,套
用信息,则 C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 (1)①④⑦
四、有机合成
1.有机合成中官能团掩蔽和保护和定位合成, 在有机合成中, 尤其是含有多个官能团的有机物的合成中属于难点,
多种官能团之间会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即当制备某一官能团或拼接碳链时,分子中已有的官能团或者被破坏,或者
首先发生反应,因而造成在制备的过程中要把分子中已存在的某种官能团先用恰当的方法掩蔽而保护起来,在适当的
时候再把它转变过来,从而达到合成的目的。常见需保护的情况。如“氧化时先保护 ”,“对 加成时
先保护- CHO”,“对苯环邻位 (或对位 )取代时先保护对位 (或邻位 )”,“氧化其他基团时先保护醛基”等等。
2.信息类有机合成仍以 “围绕如何运用信息 ”这点来寻求突破点。
例 6 6-羰基庚酸是合成某些高分子材料和药材的重要中间体,某实验室以溴代甲基环已烷为原料合成 6-羰基庚酸。
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最合理的合成方案 (注明反应条件 )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②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方法示例如下:
A B C⋯⋯ H
解析: 这是一道有机合成题。本题中有几个重要信息①环状反应物最终生成链状生成物,判断断键位置,如何断键;
②反应物为卤代烃的性质,发生一系列反应后断键;③生成物中有- -、- COOH,说明是发生了氧化以后的产物,
122
本题采用逆推法 ,很明显此处依信息碳碳键断裂并加氧, 再考虑如何在环上形成双键,
依据卤代烃的性质进行一系列反应,此题就可顺利完成。
答案:
例 7 在有机分析中,常用臭氧氧化水解来确定有机物中碳碳双键的位置与数目。如:
(CH 3)2C=CH-CH3 (CH 3)2C=O+CH3CHO
已知某有机物 A 经臭氧氧化水解后发生下列一系列的变化: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机物 A、F 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 B 合成 E 通常要经过几步有机反应,其中最佳的次序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A.水解、酸化、氧化 B.氧化、水解、酸化
C.水解、酸化、还原 D.氧化、水解、酯化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 I 水解生成 E 和 H:____________________,② F制取 G: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观察 I 显然由两部分 (E)和 CH3 COOH(H) 反应而得, 结合 G 的分子式逆推 G 为 CH 3 COOH,紧
扣信息方程式键的断裂和生成方式,则 F 为 CH3 CH2OH,结合观察信息方程式前后,知 B 的分子式为 C7H 5OBr,因
B 中一定有 “- -”,对照 E的结构 (B→E碳链不变 )知 B 为 ,套用信息则 A 为 ,从 B→E,
若先把 “-Br”变成“-OH”,则在 “-CHO” 氧化为 “-COOH” 的过程中, “ ”可能也被氧化, 所以必须先使 “-
CHO”氧化为 “-COOH” ,再把“- Br”取代为“-OH”,酸化只是把 “- COONa、-ONa”变为“- COOH 和-OH”。
答案: (1) (2)B
123
体 验 高 考
1. 有 4 种有机 物: ①CH3 ; ② ; ③ ; ④ , 其中 可 用 于合 成 结构 简式为
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烯烃加聚反应的原理逆推该高聚物的单体应为: , , 。
答案: D
2.化合物 A(C 4H 10O)是一种有机溶剂, A 可以发生以下变化:
(1)A 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A 只有一种一氯取代物 B,写出由 A 转化为 B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A 的同分异构体 F 也可以有框图内 A 的各种变化,且 F的一氯取代物有三种,则 F的结构简
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 “HQ” (C6H 6O2)可用做显影剂, “HQ”可以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HQ”还能发生的反应是 (选填序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加成反应 ②氧化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水解反应
“HQ”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一种, “HQ”的结构简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A 与“HQ”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水与一种食品抗氧化剂。 “ TBHQ”,“ TBHQ”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得到化学式为
C10H 12O2Na2的化合物, “TBHQ”的结构筒式是_________。
解析:A 可与 Na 反应,A 的化学式为 C4H 10O,说明 A 中一定有- OH;由 A 只有一种一氯化物 B,可推出 A 为 (CH3)3C
-OH,A 与 Cl 2先光照反应只能发生在烃基上,由此可推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 是 A 的同分异构体,也可发生图示
变化,说明 F也是醇类结合 F的一氯化物有三种,可推出 F 的结构简式。
由化合物 “HQ”的化学式,可做显影剂,可以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可知 “HQ”属于酚类,酚类可发生加成(有苯
环),可发生氧化反应(醇羟基)。由 “HQ”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一种,可推知 “HQ”为 。由 A 与“HQ”
反应生成水和 “TBHQ”,“TBHQ”与 NaOH 反应得到 C10H12O2Na2的化合物,可推知,酚羟基没有与 A 结合,与 A 中羟
基结合的应是酚羟基邻位上的氢,由此可推出 “TBHQ”的结构简式。
124
答案: (2)①、②; (3)
3.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下列流程可合成阿司匹林、香料和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已知:
(1)写出 C的结构简式: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___。
(4)写出反应类型:④ ____________________,⑦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可检验阿司匹林样品中混有水杨酸的试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a.三氯化铁溶液 b.碳酸氢钠溶液 c.石蕊试液
解析: 从④的反应对象推知 D 为 ;从反应特征 (D→E)知 E 为 ;从反应对象 (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知
C6H10Br2为 ;从⑧的反应产物特征逆推结合⑦的反应对象特征知 F为 ,①、②、③的反应可从反应对象和
水杨酸的结构推知,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而水杨酸 ( )结构中有酚羟无酚羟基,酚羟基能与 Fe3+生成
紫色络合物,所以选 (a)三氯化铁溶液。
答案:
(1)
125
(2) + (CH3CO)2O +CH3COOH
(3)n
(4)加成反应;消去反应 (5)a
4.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结构简式为 ,它是制作软质隐形眼镜的材料。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1)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乙酯。
(2)由甲基丙烯酸制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3)由乙烯制备乙二醇。
解析: 本题考查对加聚反应、酯化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反应的理解。用逆推法解题由题给高聚物的
结构简式可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结构简式为 ,根据甲基丙烯酸为 可推知 (2)
的另一种反应物为 HO-CH2CH2-OH。根据提示信息,制备 HO-CH 2CH2-OH 应先制 X-CH2CH2-X,所以由乙烯
制乙二醇首先要乙烯和卤素单质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演 习 战 场
1.下列有机化学反应一定没有副反应发生的是 ( )
A.2-溴丁烷和 NaOH 的醇溶液共热 B.乙醇、浓 H 2SO4共热制乙烯
C.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用氯气漂白石蜡
2.1mol 有机物 A(分子式为 C6H10O4)经水解得到 1molB 和 2molC,C经分子内脱水得 D,D 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CH 2
-CH2 ,由此可知 A 为 ( )
A.HOOC(CH 2)4COOH B.HOOC(CH 2)3COOCH 3
C.CH 3COO(CH 2)2COOCH 3 D.CH3CH2OOC-COOCH 2CH3
3.由乙炔为原料制聚氯乙烯的成本比用石油裂解气制聚氯乙烯高得多。 若采用石油裂解气 (含 CH 2=CH2)为主要原料 (其
他原料任选 )制取聚氯乙烯,按反应流程的前后顺序应该经历的反应为 ( ) ①取代 ②消去 ③加成 ④氧化 ⑤
加聚
A.①②③⑤ B.③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④②③⑤
4.有机物甲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甲经催化加氢还原成乙,乙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的
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了 84,据此推断乙可能是 ( )
126
A.HOCH 2CHO B.CH2OHCH 2OH C.CH2OHCOOH D.CH3CH(OH)CH(OH)CH 3
5.某有机物有如下性质:①能和银氨溶液共热得到银镜;②加入碳酸氢钠无变化;③与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发现红色褪去。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
A.乙醇 B.乙醛 C.乙酸 D.甲酸乙酯
6.A、B、C 都是有机化合物,且有如下转化关系: A B C,A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 B 大 2,C的相对分子
质量比 B 大 16,C能与 A 反应生成酯 (C 4H8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 是乙炔, B 是乙烯 B.A 是乙烯, B 是乙烷
C.A 是乙醇, B 是乙醛 D.A 是环已烷, B 是苯
7.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药物的主要成分能发生下列六种反应的是 ( )
①取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水解反应 ④中和反应 ⑤酯化反应 ⑥与 NaHCO 3溶液反应
A.维生素 B.阿司匹林
C.芬必得 D.扑热息痛
8.有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可得丙三醇,这种有机物可通过氧化、酯化、加聚反应而制得高聚物
,这种有机物为 ( )
A.CH 3CH 2CH 2OH B.CH2=CH-CH 2-OH
C.CH 3CH(OH)CH 2OH D.CH2ClCHClCH 2OH
9.0.1mol 有机物的蒸气跟过量 O2混合后点燃,生成 13.2gCO 2和 5.4gH 2O,该有机物跟金属反应放出 H 2;又能跟新制
Cu(OH) 2悬浊液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 此有机物还能跟乙酸反应生成酯类化合物。 该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 )
A.CH 3-CH(OCH 3)-CHO B.H- -CH 2-CH2COOCH 3
C. D.
10.A 是一种可以作为药物的有机物。请根据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B、F 的结构简式: A_______, B_______, F_____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A→C: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
E→D: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
127
(3)B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中含一个- CH3,且 1mol 该物质能与浓 Br2水反应,共消耗 3molBr 2,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B: F:
(2)A →C: +2Ag(NH 3)2OH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NH 3+2Ag↓+H 2O;
氧化反应
E→D: +Br 2 ;加成反应
(3)
11.有机物 A 在一定条件下 存在如下所示的转化
关系,其中 C既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也能与 Na
反应,且 1molC 与足量 Na 完全反应时产生
1molH 2。
(1)分别写出 A、D、 F的结 构简式:______
___________ _。
(2)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物 C 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的类型有 (填序号 ) ___ ______。
a.水解反应 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 d.消去
反应 e.加聚反应 f.缩聚反应
(3)写出 G发生银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从反应条件看 C→D 应是分子内脱水 (醇→烯,或酯化 ),若脱 1 个 H 2O,则 C的式量为 104,1molC 和 1mol 乙
酸→E,式量增加 42,E 的式量为 146;1molC+1mol 乙醇→F,F 的式量为 132(增加 28),均符合事实,成立;若 C→D
脱 2 个 H 2O,则 C的式量为 122,则 E、F的式量不可能如题目所给 ,故不可能,所以 C→D 应是分子内脱一个 H2O,结
合 B→C,G→C 的条件 ,判断 C中可能有一个- OH,一个- COOH。则 C 中烃基部分总相对分子质量为 42,商余法得
为“ C3H 6”,由 C→G 知羟基在端点,无支链,则 C为 HOCH 2CH 2CH 2COONH 4。
答案: (1)A:HOCH 2CH2CH2COONH 4 D:CH 2=CHCH 2COOH 或
F:HOCH 2CH 2CH 2COOCH 2CH 3 (2)b、d、f
(3) +2[Ag(NH 3)2]
+
+ 2OH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NH 4
+
+2NH 3+2Ag↓+H2O
12.已知: (1)醛 (如糠醛 )在碱作用下,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2 +NaOH +
128
(2)2- -H - - -
(3)化合物 A~ F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化合物 A 是含有苯环的醛类化合物,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
没有同分异构体; 1molC 能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 22.4L 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生成 B 和 C 的反应是______, F 不可以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
A.氧化、还原反应 B.加成反应 C.消去反应 D.酯化反应
(2)写出 A 生成 B 和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3)C 和 D 在不同条件下反应, 可以得到不同的有机物 E。写出等物质的量的 C 和 D 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链状有机物 E的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等物质的量的 C和 D 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高聚物 E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有机酸 F 一种可能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NaOH +
(3) + HOOC COOCH 2 CH 2OH+H 2O;
(4)
129
解题技巧
策略 1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1金点子:
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
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 1 :(2001 年全国高考)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 .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 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 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
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 Al 3+
水解产生的 Al(OH) 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
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
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 A。
总结: 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 2 :(1996 年上海高考)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 ).
方法: 从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
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 根据上述方法,分析 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 A选项错。 B项中 N与 N之间为三键,
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 B正确。 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 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
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 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
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 3 :(1996 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
A.空气 B .石蜡 C .氨水 D .二氧化氮气体
方法: 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捷径: 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 D。
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如聚乙烯、聚丙烯等 )及有机同分异构体 (如二甲苯 )混在一起,它们虽是
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策略 2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2金点子: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
物质的量。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130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
对于 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 NO2与 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 经典题:
例题 1 :(2001 年全国高考)在 100mL 0.10 mol ·L- 1
的 AgNO3溶液中加入 100mL溶有 2.08g BaCl 2的溶液,再加
入 100 mL 溶有 0.010 mol CuSO 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 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 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 Cl- 的物质的最为 0.02 mol
D. 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 Cu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01 mol ·L-1
方法: 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捷径:题中 n(Ag+
)=0.1L ×0.1mol ·L—1=0.01 mol,n(Ba2+
)=2.08g/208g ·mol—1 = 0.01mol ,n(Cl —)= 0.02 mol,
n(Cu2+
)=0.01mol ,n(SO4
2—
)= 0.01 mol ,所以生成 n(AgCl)=0.01mol ,n(BaSO4)=0.01mol 。生成 AgCl、BaSO4
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 n(Cl —)= 0.02mol — 0.01mol = 0.01mol ,Cu2+
未参加反应,所
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 200mL,所以 C(Cu2+
) = 0.05mol ·L— 1
。以此正确的是 B。
总结: 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 2 :(2001 年上海高考)设 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的 22.4L 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 8NA
B. 18g 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10NA
C. 46g 二氧化氮和 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 3NA
D. 在 1 L 2 mol ·L—1
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 4NA
方法: 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 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 22.4L 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 1mol 大得多,所以 A选项错误。 B. 18g 水为
1mol 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10mol。C. NO2和 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相同质量的 NO2和 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46g NO2即为 1mol NO2共含有 3mol 原子。 D. n(NO3
—
)= 1L× 2 mol/L ×2 = 4 mol 。以此不正确的为 A。
总结: 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
系。
例题 3 :(1997 年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 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 ,降温至 20℃后 , 所析出的甲
的质量比乙的大 ( 甲和乙均无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 )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 . 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D .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 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 100g 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
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
溶解度影响较大。故选 D。
总结: 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
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策略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试题的分析技巧
金点子: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部分的试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根据概念判断一些说法的正确性;二是比较粒子中电子
数及电荷数的多少;三是原子及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四是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 此类试题的解法技巧主要有,逐
项分析法、电子守恒法、比较分析法、分类归纳法、推理验证法等 经典题:
例题 1 :(2001 年全国高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 IIIB 族到 IIB 族 10 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131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方法: 依靠概念逐一分析。
捷径: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而离子由于有电子的得失,当失去电子时,其离子的电子
层数不一定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如 Na+
等。A选项错。元素周期表中从 IIIB 族到 IIB 族 10 个纵行的元素都是过
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正确。氦的最外层为第一层,仅有 2 个电子,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8 正
确。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 D选项错。以此得答案为 AD。
总结: 此题要求考生对元素及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不难,但容易出错。
例题 2 :(2001 年上海高考)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aA2+
、bB+、 cC3-
、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 A >B>D>C B .原子序数 d >c>b>a
C.离子半径 C >D>B>A D .单质的还原性 A >B>D>C
方法: 采用分类归纳法。
捷径: 首先将四种离子分成阳离子与阴离子两类,分析其原子序数及离子半径。阳离子为 aA2+
、bB+,因具有相同
的电子层结构,故原子序数 a>b,离子半径 AD。再将其综合分析, 因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故 A、B位于 C、D的下一周期, 其原子序数为 a>b>d>c,
离子半径 A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 溶液 pH 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
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 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 NaHSO4,电离显酸性, pH < 7;③ NaCl 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
pH= 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 CH3COOH 的酸性较 C6H5OH强,故 pH值应为 ④ > ① ,以此得答案
A。
总结: 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根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题中溶液除为盐溶
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 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 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 ⑥NaCO3 ⑦NaOH ⑧Ba(OH)
2 ,其 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
例题 2 :(1991 年全国高考题)已知一种 c(H+)=1× 10-3mol·L-1
的酸和一种 c(OH— )= 1 × 10-3 mol · L -1
碱溶液等
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 )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方法: 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制约,①盐的水解,②酸碱用量。解题时既要考虑酸碱的强
弱,又要考虑酸碱用量的多少,两者缺一不可。
捷径: 题中两溶液中的 c(H +)= c(OH — ),采用中和假想法,若是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中性。现溶液呈
酸性,说明酸过量,且必须是弱酸。以此得答案 B。
总结: 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由两方面决定。该题给出 c(H +)= c(OH —),故应从酸碱用量考虑。如未理解题意,
极易从盐的水解进行分析,故易错选 C、D。
策略 6碳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碳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巳波及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锗、锡、铅
三种元素的内容。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例题 1 :(1996 年上海高考)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 , 消耗 H+和产生 CO2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 6:5, 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1 B.1:2 C.1:3 D.1:4
方法:利用假想法。 将消耗 H+和产生 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5 假想成消耗 6molH+和产生 5molCO2,然后再行分析
求算。
捷径: 设二价金属碳酸盐为 RCO3,碳酸氢盐为 R(HCO3) 2,其物质的量分别为 x和 y。根据题意有: 2x + 2y = 6mol ,
134
x + 2y = 5mol 。解得 x = 1mol ,y = 2mol 。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选 B。
总结:部分考生在解题时,将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理解成 CO3
2-
和 HCO3-,而出现错选 D选项
的较多。
例题 2 :(1996 年全国高考) 将 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 10体积 O2混和后 , 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 NaOH溶液的
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灼热铜屑的管子 (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 ( )
A.Cl 2 B.CO C .CO2 D.N2
方法: 找对气体来源,分析好气体去路。通过剖析来龙去脉求解。
捷径: A.Cl 2与 O2混合后,通过 NaOH,Cl 2全部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 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B.CO与 O2混合后,通过 NaOH溶液,都不能被吸收, 再通过热铜屑, 发生反应:2Cu+O2 2CuO,CuO+CO Cu+CO2
最后得到的尾气是 CO2,故 C选项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C.CO2与 O2混合后,通过 NaOH溶液, CO2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 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D.N2与 O2混合后,通过 NaOH溶液,都没有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 O2被吸收,最后得到尾气 N2,所以 D选项也
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故本题答案为 CD。
总结: 本题的难点是对题意的理解。有学生误认为选项中的某种气体混入氧气后,再按题意依次反应后的尾气仍
然是原选项中的气体。这是对题意的片面理解。正确的理解是,尾气可以是原选项,也可以是其他选项。对于这种设
问尽管比较少见。但只要认真阅读,题中的设问是可以理解明白的。
策略 7 氮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氮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主要内容有氮族概念的分析
与判断、氮的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硝酸及硝酸的性质分析与计算、磷及磷的化合物的分析与应用等。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工业生产中的用量比较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例题 1 :(2001 年上海高考综合)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 2% ~ 3%的 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用
NH4Cl 溶液来处理废切削液,使 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NaNO2+NH4Cl = NaCl+NH 4NO2
第二步: NH4NO2 N2+2H2O
下列对第二步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NH4NO2是氧化剂 ②NH4NO2是还原剂 ③NH4NO2发生了分解反应 ④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⑤NH4NO2既
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方法: 根据方程式,对照叙述,从化合价、反应类型等方面综合分析。
捷径: NH4NO2==N2+2H2O这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NO2
—
被 NH4
+
还原生成 N2,显然都是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
了变化。以此得答案为 D。
总结: 同一元素,如果一种显正价的微粒,另一种显负价的微粒,若它们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往往生成该元素
的单质,如 2H2S+SO2==3S+2H2O,NaH+H2O==NaOH+H2等。
例题 2 :(1997 年全国高考)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 ,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
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 时 , 还原产物是 ( )
A.NO2 B.NO C.N2O D .N2
方法: 据题可知, 2mol金属失去的电子给了 1mol HNO 3。可采取讨论试算的方法确定选项。
捷径: 令金属为 +1 价,失 2 mol 电子, N被还原后显 +3价。
令金属为 +2 价,失 4 mol 电子, N被还原后显 +1 价。令金属为 +3 价,失 6 mol 电子, N被还原后显— 1 价。选项
只有 C符合。
135
总结: 金属与 HNO3反应后的价态,是该题求解的关键。部分考生因难以确定金属的价态,而造成无法获得结果。
策略 8氧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氧族元素包括了初中化学中氧气、水,高中化学中的臭氧、过氧化氢,硫及硫的化合物等。内容多,知识广,且有
时还可能扩展到硒、碲、钋等元素。因此对其解题方法的掌握尤其重要。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由于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故在解题时,还必须注意,反应进行时浓度变化引起的反应变化。
经典题:
例题 1 :(1997 年全国高考)向 50mL18mol/L H 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 H2SO4
的物质的量为 ( )
A.小于 0.45moL B.等于 0.45mol
C.在 0.45mol 和 0.90mol D.大于 0.90mol
方法: 根据方程式,将参加反应的硫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氧化作用,一部分为酸性作用,然后对其进行分析。
但又要注意随着反应的进行, 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稀硫酸不能与铜片反应,以此被还原的 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依据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值。
捷径: 浓 H2SO4与足量的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O4(浓) +Cu CuSO 4 + SO 2↑+ 2H2O,从方程式看,被还
原的 H2SO4应为所给 H2SO4 0.90 mol 的一半,即 0.45mol (中间值),但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 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反
应停止,故不可能等于 0.45mol ,一定小于 0.45mol 。故答案为 A。
总结: 该题存在着一个隐含信息,即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自行停止。在解题时必须特别
注意此类隐含信息。
例题 2 :(1995 年上海高考)为方便某些化学计算,有人将 98%浓硫酸表示成下列形式,其中合理的是 ( )
A.H2SO4· H 2O B.H2SO4·H2O C.H2SO4·SO3 D .SO3· H 2O
方法: 质量假想法。
捷径: 假设原 98%硫酸的质量为 100g,则 98%浓 H2SO4中有纯 H2SO4 98g ,水 2g。
则 H2SO4与 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1 ︰ ,可判断 A正确, B C错误。 D
项是 A项略作变形, H2SO4· H 2O → SO 3·H2O· H 2O → SO 3· H 2O,以此得答案为 A D。
总结: 将化合物或混合物按其组成进行拆分,在无机及有机试题中均有出现。
策略 9 卤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卤族方面试题的题型主要有:卤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分析、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应用性试题及新情境试题等。
在解题时,要充分运用守恒法、迁移类比法、方程式合并法、多步反应一步计算等。
信息给予题 (又叫新情境试题 ),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题型,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基本形式为:
给出全新的情境(最新科研成果等信息) 、冗长的题干、频繁的设问。但题示的新信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经处理后可
迁移或灵活运用。
经典题:
例题 1 :(1998 年全国高考) 氯化碘( ICl )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 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 )
A .HI 和 HClO B.HCl和 HIO C .HClO3和 HIO D .HClO和 HIO
方法: 迁移类比法求解,但要考虑到 ICl 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 0。
捷径: ICl 是拟卤素,很多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但不是完全相同,因为 Cl 比 I 的得电子能力强,所以在 ICl 中,
I 为+1价, Cl 为— 1 价。而 HCl中, Cl 为— 1 价, HIO中 I 为+1价,在 ICl 与水反应后其产物的化合价均不发生改变。
故反应为: ICl+H 2O = HCl+HIO ,以此答案为 B。
136
总结: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 ICl 和 Cl 2性质的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 Cl 2与水反应生成 HCl和 HClO, ICl 与 H2O反应
生成物究竟是 HI 与 HClO,还是 HCl 与 HIO,不少同学未能从化合价去分析、判断,因而误选 A。通过本题不仅要认识
ICl 与 H2O反应生成 HCl与 HIO,还要理解此反应为一非氧化还原反应。如果将此反应扩展至 ICl 与碱反应,也要知道
生成物为 NaCl 与 NaIO。
例题 2 :(1997年全国高考) 为实现中国 2000 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 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 , 其中的碘以碘
酸钾 (KIO 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 IO3
- 可和 I - 发生反应 : IO3
- + 5I - +6H + = 3I 2 + 3H 2O,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
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 , 证明在食盐中存在 IO3
-
。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 ,②蓝色石蕊试纸 , ③碘
化钾淀粉试纸 ,④淀粉 , ⑤食糖 , ⑥食醋 , 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 B )
A.①③ B .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④⑤⑦
方法: 这是一道无机信息题,利用给定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鉴别食盐中是否含有 IO3
—
。要充分理解消化题目
给定的知识—— IO 3
—
可在酸性条件下,将 I —氧化,产生 I 2。
捷径: 根据鉴别 I 2的方法得 B。
总结: 充分利用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这是我们常用的解题方法。本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范例。
题中的信息是 IO3
—
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 (即需要酸, 从题中可顺利选出食醋) 生成了 I 2单质,检验碘单质需要淀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正确理解,充分消化信息的重要性。
策略 10金属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碱金属内容,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其中有关过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解题时,要在理清题
中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反应合并、守恒法。对于信息类试题,如 NaH、超氧化物等,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化合价
的分析。
经典题:
例题 1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灭火剂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 B ).
A.干冰灭火剂 B.黄砂 C.干粉 (含 NaHCO3)灭火剂 D.泡沫灭火剂
方法: 根据性质分析获解。
捷径: 分析性质,因钠可与干冰灭火剂及干粉灭火剂产生的 CO2发生反应,与泡沫灭火剂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气,故
不行。而钠与黄砂不能发生反应,故可用黄砂扑灭金属钠着火。综合后得答案为 B。
总结: 将课本中镁与 CO2的反应迁移到钠,是解答出此题的重要之点。
例题 2 :(1994 年全国高考) 在一定温度下 , 向足量的饱和 Na2CO3溶液中加入 1.06 g 无水 Na2CO3,搅拌后静置 , 最
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 )
A.等于 1.06 g B .大于 1.06 g 而小于 2.86
C.等于 2.86 g D .大于 2.86 g
方法: 通过假想类比分析 (不必计算 )。
捷径: 在饱和的 Na2CO3溶液中,加入 1.06 g 无水碳酸钠,析出晶体( Na2CO3· 10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106 286
1.06 2.86
由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使原溶液中水量减小,减少溶剂又有晶体析出,导致析出晶体大于 2.86 g ,所以选 D。
总结:根据考试说明, 对析出含有结晶水的晶体的计算不作要求, 但并不排斥对结晶出来晶体的质量的范围作估计,
或者对溶液质量变化或者溶液的浓度的计算或判断。因此在复习时注意复习范围。
策略 11 镁铝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137
镁,铝是重要轻金属,具有较强还原性。镁,铝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及生活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用途,特别是铝及其
化合物的两性,在题目中的计算形式方法性和技巧性均较强,是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代表题型有;天
平平衡判断题,镁的强还原性,铝盐与强碱反应产物的讨论,含铝化合物沉淀图像题等。
解题关键是:(1)熟悉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2)将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与过量计算相结合。 (3)结合图像综
合分析。 (4) 充分利用守恒关系。
经典题:
例题 1 :(1996年上海高考) 0.1 mol 镁粉分别在足量的 O2、CO2、N2中燃烧 , 生成固体的质量依次为 W1、W2、W3。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
A.W2>W1>W3 B.W1=W2>W3 C .W1=W2=W3 D .W3>W2>W1
方法: 将方程式比较后分析。
捷径: 反应式依次为 2Mg+O2 2MgO , 2Mg+2CO2 2MgO+C ,3Mg+N2
Mg 3N2,根据计算式可求出答案为 A。
总结: W2中还有碳生成,是固体。如果疏忽这一点就误选 B。
例题 2 :(2000 年全国高考)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l 2(OH)nClm·yH2O],式中 m等于 ( )
A.3-n B.6-n C .6+n D.3+n
方法: 电荷守恒 (化合价代数和为 0)。
捷径: 根据化合价的代数等于 0得, 2×3=n+m,所以 m=6—n。答案为 B。
总结: 此题为一易题,如不能运用电荷守恒,也很难获解。
策略 12铁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金点子:
铁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变价元素。在高考中有关铁方面的试题主要类型有:性质分析、实验原理与操作分析、有关
铁方面的计算等。
1.性质分析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铁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方面去分析试题内容。特别是铁的变价问题。
2.实验原理与操作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注意点等方面对实验内容作较为详实的分析。主要有铁
的性质实验、铁的制取实验、 Fe(OH)2制取实验等。
3.有关铁方面的计算试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可采用方程式分析或将方程式合并后统一分析求解。在解题时尽可能利用守恒法求解。
经典题:
例题 1 :(1993 年全国高考) .a 、b、c、d、e 分别是 Cu、Ag、Fe、Al、Mg5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 (1)a 、c 均
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 (2)b 与 d 的硝酸盐反应 , 置换出单质 d;(3)c 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 (4)c 、e 在冷浓硫酸
中 发 生 钝 化 。 由 此 可 判 断 a 、 b 、 c 、 d 、 e 依 次 为
( )
A.Fe Cu Al Ag Mg B.Al Cu Mg Ag Fe
C.Mg Cu Al Ag Fe D.Mg Ag Al Cu Fe
方法: 寻找突破囗,并从突破囗推出其它金属。
捷径: 以 c、e金属钝化为突破口,由( 1)(3)(4)知 c为 Al,再由( 4)知 e 为 Fe。有上述结果和( 1)知 a为
Mg,最后由( 2)知 b 为 Cu、d 为 Ag。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 c,然后很容易判断出 e、a。得答案为 C。
总结: 判断出 c为 Al,e 为 Fe,就可舍去选项 A、B,由( 2)确定 b 和 d的活泼性。这样判断可简捷些。
例题 2 :(1995 年上海高考)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
138
的是 ( )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方法: 从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捷径: 当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生成氧化铜,造成铜片质量增加。当该铜片插入硝酸中,表面的氧化铜及未
被氧化的铜均能被硝酸溶解。插入无水乙醇中发生反应 CH3CH2OH+CuO CH3CHO+Cu+H2O,铜片又恢复到原来的质量。
若插入盐酸中,表面的 CuO溶于盐酸中,质量减少。只有插入石灰水中,铜片不发生反应,表面的氧化铜仍附着在铜
片上,质量增加。以此得答案为 C。
总结: 在插入溶液之前, Cu片质量就己增加。部分考生未能理解这一点而造成错选。
策略 13 方程式的巧析巧写技巧
金点子:
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与书写,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有关分析题主要有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分析、反应用量分析、反应过程分析等。其方法在于抓住反应的实质,比
较反应前后的关系。
有关方程式的书写主要是信息类方程式。在书写时要在充分理清题示信息,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对生成物
的判断,切不可依据熟题效应而得出结论,要知道,即使是同一反应物,条件不同,其产物也有可能不同。
经典题:
例题 1 :(2002年全国高考) R、X、Y和 Z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 +2 价,且 X2+
与单质 R不反应; X2+ +Z =
X + Z 2+
; Y + Z 2+
= Y 2+ + Z。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 0 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 )
A.R2+>X2+>Z2+>Y2+ B .X2+>R2+>Y2+>Z2+
C.Y2+>Z2+>R2+>X2+ D .Z2+>X2+>R2+>Y2+
方法: 利用“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 弱氧化剂 + 弱还原剂”的反应原理对题中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分析。
捷径: 根据反应 X2+ +Z = X + Z 2+
知:氧化性 X2+ > Z 2+
;根据反应 Y + Z 2+
= Y 2+ + Z 知:氧化性 Z2+ > Y 2+
。又 X2+
与单质 R不反应,得氧化性 R
2+
>X
2+
。以此得结果 R
2+
>X
2+
>Z
2+
>Y
2+
。选 A。
总结: 对离子氧化性与还原性判断的方法较多,其它如根据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
表等。
例题 2 :(1996 年全国高考)在同温同压下 , 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 ,Q 2>Q1的是 ( )
A.2H2(气)+O2(气 )=2H2O(气 )+Q1 2H2(气 )+O2(气 )=2H2O(液 )+Q2
B.S(气 )+O2(气 )=SO2(气 )+Q1 S( 固)+O2(气 )=SO2(气 )+Q2
C.
D.H2(气)+Cl 2(气 )=2HCl(气 )+Q1
方法: 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以此解答该题可从热化学方程式的
化学计量数和聚集状态进行分析而获得结果。
捷径: A.由于从气态水到液态水会放热,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即 Q2﹥Q1;
B.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的热量多,即 Q1﹥Q2;
C.由于 O2与 CO反应生成 CO2又放出热量,所以 Q2﹥Q1
D.Q1=2Q2
正确答案即为 AC 。
总结: 现行教材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已有所改变。在此是为了保持高考题的原样而列出。
策略 14 无机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金点子:
无机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其主要方法与技巧包括:
1.最外层 8 电子结构的判断技巧
139
对于 ABn型分子,如果 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 8,即 A原子的最外层为 8 电子结构, 如 NH3、PCl 3、
H2S等。其计算式为:
┃A的化合价┃ + 最外层电子数 = 8 。
2.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技巧
对于 ABn型分子,如果 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即为非极性分子。如 CO2、BF3、PCl5等。其计算式
为:┃ A的化合价┃ = 最外层电子数 。
3.分子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无机分子结构有直线形分子 (如 CO2)、平面三角形分子 (如 BF3)、弯曲形分子 (如 H2O)、三角锥形分子 (如 NH3)
等。在解题时,要能将常见的分子构形根据电子排布的相似点,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
析。
4.晶体结构的分析与判断技巧
常见的晶体有离子晶体 (NaCl 型和 CsCl 型 )、分子晶体 (如干冰 )、原子晶体 (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
硅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金属晶体及过渡型晶体 (如石墨 )。在解题时,既要能分析其晶体结构,又要能将常见的晶
体结构根据题中叙述,迁移到新的物质中。此类试题主要采用迁移类比法分析。
经典题:
例题 1 :(1999 年全国高考 )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 8电子结构的是( )
A.BeCl2 B.PCl3 C.PCl 5 D.N2
方法: 利用 ABn型分子中价电子排布规律分析求解。
捷径: 根据金点子中的技法概述 1 知,属 ABn型分子的有 BeCl 2、PCl 3、PCl 5,只有 PCl3分子中的┃ P的化合价 +3
┃ + 最外层电子数 = 8 。故 PCl 3分子中 P原子的最外层满足 8 电子结构,又 Cl 原子为 -1 价,也满足最外层 8 电子结
构,故 B符合题设要求。又因 N2的电子式是 , 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 8 电子结构。以此得正确答案为
BD。
总结: BeCl 2中 Be原子的最外层只有 2 个电子,所以它不论形成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其最外层电子数都
不可能是 8。PCl3的电子式可联系到中学阶段所学的 NH3分子的结构书写,即为 。
例题 2 :(1999 年全国高考)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方法: 从中学范围内四种类型的晶体综合分析。
捷径:在金属晶体中, 存在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故 B选项错误;晶体硅的熔点 1410℃,要比金属钨的熔点 (3419℃)
低,而金属汞的熔点(常温下是液态)又比蔗糖、磷等(常温下是固态)低。以此说法正确的只有 A。
总结: 部分考生由于对金属晶体理解不深,错误认为: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而出现误选 B的现
象较多。
策略 15常见仪器及实验装置的分析技巧
金点子:
此类试题包括:仪器的使用、仪器的选用、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等的分析。
1.仪器的使用分析
仪器的使用分析,要从仪器要求和使用范围上去整体把握,采用的方法是迁移应用。
2.仪器的选用分析
仪器的选用要从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去确定采用何种仪器。
3.仪器组合成的简单装置的分析
140
装置依赖于目的、原理和注意点。以此分析装置需从实验要求出发,采用仪器原理相结合的手段确定实验结果。
经典题:
例题 1 :(1996 年上海高考)准确量取 25.00 mL 高锰酸钾溶液 , 可选用的仪器是 ( )
A.50 mL 量筒 B .10 mL 量筒
C.50 mL 酸式滴定管 D .50 mL碱式滴定管
方法: 从所给仪器的精确度分析。
捷径: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 0.01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
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 C。
总结: 此题为一常规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仪器精确度的理解。
例题 2 :(1996 年全国高考)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 , 右盘放砝码
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 , 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 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 0.01 克
E.称量完毕 , 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方法: 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捷径: 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 0.1g,精确度为 0.1g 。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
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
叙述不正确的有 C D。
总结: 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质量。
例题 3 :(1999 年上海高考)下列叙述仪器“ 0”刻度位置正确的是 ( )
A.在量筒的上端 B .在滴定管上端
C.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正中 D .在托盘天平刻度尺的右边
方法: 从具体仪器去分析。
捷径:量筒无“ 0”刻度,其刻度数下端最小。滴定管的“ 0”刻度在上端,托盘天平的“ 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
温度计的“ 0”刻度因种类不同而不能确定。选 B。
总结: 量筒的最下端无刻度,也即无“ 0”刻度,是有关“ 0”刻度方面的重要之点。部分考生由于分不清这一点
而出错。
其原因可能是 ( )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方法: 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制约,①盐的水解,②酸碱用量。解题时既要考虑酸碱的强
弱,又要考虑酸碱用量的多少,两者缺一不可。
捷径: 题中两溶液中的 c(H +)= c(OH — ),采用中和假想法,若是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中性。现溶液呈
酸性,说明酸过量,且必须是弱酸。以此得答案 B。
总结: 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由两方面决定。该题给出 c(H +)= c(OH —),故应从酸碱用量考虑。如未理解题意,
极易从盐的水解进行分析,故易错选 C、D。例题 1 :(1999 年上海高考题)把 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 100 mL
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 )
A.自来水 B .0.5 mol · L -1
盐酸
C.0.5 mol · L -1 HAc 溶液 D.0.5 mol · L -1 KCl 溶液
方法:导电性强弱决定于什么?是解答出此类试题的关键。 一般说来,金属的导电性决定于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
电解质的导电性决定于单位体积内自由移动的离子数,也即自由离子的浓度。
捷径: 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也即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变化最小。选项 A、C均有弱电解质变成强电解质,
离子浓度增大。选项 D由于加入 NaOH 固体,增大了离子浓度。 B中 NaOH 与含等物质的量 HCl 的盐酸反应后,溶质由
141
HCl 变成 NaCl ,离子浓度不变,导电性几乎不变。故选 B。强弱要分清、浓度是关键。若不注意强弱电解质问题,此
题极易误选答案 C。
总结:导电性问题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其导电性不仅有溶液中的导电, 还有金属与非金属 (如石墨) 的导电。
此类试题一要注意自由电荷的浓度;二要注意两类导电物质本质不同,金属的导电为物理过程,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
实际上是一电解过程。
例题 2 :(1992 年全国高考题) 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 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 ④C6H5—ONa,
按 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 > ① > ③ > ② B.① > ④ > ③ > ②
C.① > ② > ③ > ④ D.④ > ③ > ① > ②
方法: 溶液 pH 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
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 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 NaHSO4,电离显酸性, pH < 7;③ NaCl 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
pH= 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 CH3COOH 的酸性较 C6H5OH强,故 pH值应为 ④ > ① ,以此得答案
A。
总结: 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根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题中溶液除为盐溶
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 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 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 ⑥NaCO3 ⑦NaOH ⑧Ba(OH)
2 ,其 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
例题 3 :(1991 年全国高考题)已知一种 c(H
+
)=1× 10
-3
mol·L
-1
的酸和一种 c(OH
—
)= 1 × 10
-3
mol · L
-1
碱溶液等
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高中化学巧解 100 题
1. 将 KCl 和 KBr 的混合物 13.4g 溶于水配成 500mL 溶液,再通入过量的 Cl 2反应后,将固体蒸干得固体 11.175g。求
原来所配溶液中 K +、Cl 、̄Brˉ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
(A)3:2:1 (B)3:2:2 (C)5:4:2 (D)4:3:2
【简析】题设中的数据,虽然按常规方法或差量法都可解。但都费事费力,若考虑到溶液为电中性,阳离子所带
正电荷的总量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总量可得出 nK +=nCl +̄nBrˉ,对照选项只能选 A。
2. 在密闭容器中盛有 H 2、O2、Cl 2三种气体,电火花点燃后,三种气体都正好反应完全,冷却到室温,所得溶液得质
量分数为 25.26%,则原混合气体中三者得分子个数之比为 ( )
(A)6:3:1 (B)9:6:1 (C)13:6:1 (D)15:8:1
【简析】巧思时 ,根据 2H 2+O2==2H 2O,H2+Cl 2===2HCl 。可得出
n(H2)=2n(O 2)+n(Cl 2),分析四选项只能是 C。
3. KCl 和 KBr 的混合物 3.87g 溶于水后, 加入过量 AgNO 3溶液,共产生沉淀 6.63g,则原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 )
(A)24.1% (B)40.3% (C)25.9% (D)37.4%
【简析】原溶液中加入 AgNO 3溶液生成的沉淀与原物质相比只是把 K +换成了 Ag +,利用差量法就可求出 K +的物
质的量。
142
=0.04mol 则 K +%= ×100%=40.3% 选 B。
4. O2和 Cl 2的混合气体 500mL,使 H2在其中充分燃烧后, 用适量水吸收反应产物制得 250mL 溶液,从中取出 25mL,
用 0.125mol/L 的 NaOH 溶液 20.00mL 恰好完全中和,则与混合气体反应掉的 H 2(标况 )的体积为( )
(A) 448mL (B) 460mL (C) 472mL (D) 720mL
【简析】 此题谁若动笔就算必误入歧途,必须得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当你慎思时,你会发现。若混合气体都是 Cl 2,
完全反应时需 H 2500mL,若都是 O2,则需 H2更多,对照选项前三者都小于 500,所以必是 D 选项。
5. 标准状况下 Cl 2和 H2共 a L,在光照下充分进行反应,反应后的气体恰好能使 b mol NaOH 完全转化成盐,则 a、b
的关系不可能是下列的 ( )
(A) b= a/11.2 (B) b< a/22.4 (C) b> a/22.4 (D) b> a/11.2
【简析】此题可根据终态产物 Na+或 Cl 原子守恒去解。不论 Cl 2、H2谁过量再与 NaOH 反应,反应后的终态产物
总是 NaCl 或 NaCl 与 NaClO 的混合物。总有 nNa+=nCl,所以有 nCl≤ a/11.2mol,即 b≤ a/11.2。故选 D
6. 向 KI 溶液中加入 AgNO 3溶液,直到反应完为止, 滤去沉淀, 滤液的质量恰好等于反应前 KI 溶液的质量, 则 AgNO 3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
(A) 50% (B) 67.3% (C)72.3% (D)75.6%
【简析】这是一道无数字计算题,一般的思路是:析出的 I-的质量 =NO 3
-的质量 +加入的水的质量,通过设未知数,
列方程解就复杂了。但若理解透析出的沉淀的质量 =加入的 AgNO 3溶液的质量这一点,则不难想到若析出 AgI 为
1mol , 则 加 入 的 AgNO 3 溶 液 的 质 量 应 是 108+127=235g , 其 中 含 AgNO 3 为 1mol 是 170g。 所 以
AgNO 3%= ×100%=72.34% 选 C。密度为 1.45g/ml 的 H 2SO4溶液中,逐滴加入 BaCl 2溶液,直到
SO4
2-全部沉淀为止,已知沉淀的质量与原来 H 2SO4溶液的质量相等,则原来 H 2SO4溶液的浓度为 ( )
(A)29.6% (B)42.1% (C)12.4mol (D)6.22mol/L
【简析】解题思路同上,选 B、D。
8. 足量浓硫酸加入 a g铜,完全反应后放出 b L 气体;足量的盐酸中加入 m g FeS,完全反应后放出 V L 气体 (标准状
况),已知二者所产生的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则 a:b:m:V 应是 ( )
(A)40: 14:110:7 (B)40:14:55:14
(C)20: 7:55:14 (D)20:7: 55:21
【简析】 b L 为 SO2,V L 为 H 2S,由 2H2S+SO2=3S +2H 2O,可知:
b:V=1: 2,则只有 C符合。选择 C。
9. 向 500mlFeCl 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H2S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滤液的质量比原来增重 1g,则原 FeCl3溶液的
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1mol/L (B)1.5mol/L (C)2mol/L (D)2.5mol/L
143
【简析】根据 2Fe3++H 2S=2Fe2++S +2H +可知,增重的 1g 是 H +,则通入的 H2S为 0.5mol,原溶液中的 FeCl3为 1mol,
所以浓度为 2mol/L,选 C。
10. 今有 3mol/L 盐酸和硫酸各 100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待反应完毕后,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比为 3∶4,则加
入铁粉的质量是 ( )
(A)5.6g (B)8.4g (C)11.2g (D)16.8g
【简析】两种酸都完全反应时,盐酸溶解铁为 8.4g,硫酸溶解铁为 16.8g,产生 H2的质量比是 1∶2。现在比值是
3∶4,可见,对盐酸铁有剩余,对硫酸,铁不足。所以 8.4g1∶1.4。故选 (C) (D) 。
37. 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 1)需要保持水中溶有适量的氧气; (2)鱼苗呼出的 CO2必须及时除净;(3)
防止大量细菌的繁殖。所以运输过程中需加入一定的化学式,下列最合适的试剂是 ( )
(A) 直接不断通入氧气 (B) 加入 Na2O2粉末
(C) 加入 CaO2粉末 (D) 加入少量 CuSO4
【简析】这是社会生产性题,但扣住供氧、除净 CO2的条件,选用 (C)选项 (CaO2与水反应速率较慢缓慢放出 O2)。
38. 25.4g NaHCO 3与 AgNO 3的混合物加热到 500℃,待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冷却,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小心将溶液
蒸干,的无水盐 25.5g,在原测混合物中 AgNO 3的质量是 ( )
(A) 17g (B) 8.5g (C) 8.4g (D) 9.2g
【简析】此题的巧妙之处也在终端思维。最终的变化是把
NaHCO3→NaNO3 m
84g 85g 1g
149
现增加 25.5g-25.4g=0.1g 所以原混合物中 NaHCO 3占 8.4g,AgNO 3则占 17g。选 (A)。
39. 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饱和 Na 2CO3溶液中加入 1.06g无水 Na2CO3粉末,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的晶体的质量是 ( )
(A)等于 1.06g (B)大于 1.06g,小于 2.86g
(C)等于 2.86g (D) 大于 2.86g
【简析】当加入 1.06g Na2CO3→ 2.86g Na2CO3·10H2O 水的质量减小 1.8g,还要析出晶体,所以选项为 (D) 。
40. 某温度下向硫酸镁饱和溶液 (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5%)中加入 1g 无水硫酸镁,可析出 3.15g MgSO 4·nH2O
晶体,则 n值为 ( )
(A) 3 (B) 5 (C) 7 (D) 10
【简析】根据 “溶质析出 ”“母液饱和 ”溶液质量减少的部分 3.15-1=2.15g 与原溶液的成分相同,其中含 MgSO 4 为
2.15 ×25%=0.5375g,含水 2.15-0.5375=1.6125g,这水转成了结晶水。 所以 nH2O/nMgSO 4= =7。选 (C)。
41. 在一定温度下, 向 55.3g蒸馏水中加入 Na2SO3粉末,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 60g滤液和一定质量得 Na 2SO3· 7H2O
晶体。若此温度下 Na 2SO3得溶解度为 20g,析出的 Na2SO3· 7H2O晶体质量是 ( )
(A) 15.3 g (B) 10.6 g (C) 10g (D) 5.3 g
【简析】在 1mol Na2SO3· 7H 2O 中无水盐和水都是 126g,60g 滤液中不难算出含水 50g,析出的晶体中含水质量
=55.3-50=5.3g。那么晶体的质量比是 10.6g。选 (B)
42. 在一定条件下 CO 和 CH4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O(g)+O 2(g)=2CO 2(g)+566KJ;CH4(g)+2O 2(g) →CO2(g)+2H 2O(l) +890KJ
由 1mol CO 和 3mol 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后,释放出的热量 ( )KJ
(A) 2912 (B) 2953 (C) 3236 (D) 3827
【简析】动笔计算,麻烦费时。此题只抓住反应热数据的尾数特性即可。 1mol CO 燃烧放热数据的尾数是 3,而甲
烷的尾数为零,显然正确选项为 (B)
43. 已知下列两个均匀气态物质之间的反应: C2H 2(气 ) + 2H 2 (气 ) C2H 4(气 ) (1); 2CH 4(气 )
C2H 4(气 )+2H 2(气 ) (2)
在降低温度时 (1)式平衡向右移动, (2)式平衡向左移动,则下列三个反应: C(固 ) +2H 2 CH 4(气 )
+Q1 ;C(固 ) + 1/2H 2(气 ) 1/2C2H2(气 ) + Q 2
C(固 ) + H 2 1/2C2H 4(气 ) + Q 3。反应热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
(A) Q 13,所以 O
原子的个数应当大于 R 原子个数的 3倍,选 D。
52. 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 X、Y 两种元素,甲乙中 X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4%和 25.9%,若甲的分子式为 XY 2,则
乙的分子式可能是( )
(A)XY (B)X 2Y (C)X 2Y 3 (D)X 2Y 5
【简析】抓准甲中 X 与 Y 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1∶2 这一突破点,根据甲中 X 的含量高于乙,所以乙中原子个数比
X∶Y<1∶2。只能选 B。
53. 某元素硝酸盐分子量为 n,相同价态的醋酸盐的分子量为 m,则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为( )
(A) (B) (C) (D)
【简析】因为硝酸根的式量为 62,醋酸根的式量为 59,而盐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必然为大于零的正整数,对照各选
项,B、D 小于 1,C为负数,只能选 A。
54. 化合物 AB 中含 B36.36%,在化合物 BC 2中含 B50%,则在化合物 ABC 4中, B 的百分含量是( )
(A)12.64% (B)19.56% (C)21.11% (D)24.68%
【简析】此题的思路比较狭隘,不易联想所学过的化合物,但我们可以从 BC2中 B 占 50%打开思路,用相对比值
求出结果。设 B 的相对质量为 1,则 C 为 0.5,A 则为 1.75,则在 ABC 4中 B%= 100%=21.11%,
所以选 (C)。
55. 有 O、 O、H、D、T 五种原子可构成的双氧水 (如:H 2
16O18O)分子的种类有几种? ( )
(A)14 (B)16 (C)16 D24
152
【巧算】应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 O、 O:C2
1、C2
2,
H、D、T:C3
1
、C3
2
,
则有: (C2
1+C 2
2)(C 3
1+C3
2)=18。选 C。
56. 据测哈雷慧星上碳的两种同位素 12
C和
13
C 的原子个数比为 65∶1,而地球上
12
C 和
13
C 的原子个数比为 89∶1。地
球上碳的原子量是 12.011,则哈雷慧星上碳元素的原子量为 ( )
(A)12.000 (B)12.009 (C)12.015 (D) 12.980
【简析】比较 12C∶ 13C 的两个比值,可得出哈雷慧星上碳元素的原子量肯定比地球上的 “稍大”,所以选 C。
57. A、B、C 为短周期相邻的三种元素, A、B 为同周期, A、C 为同主族,三元素族数之和为 19,原子序数之和为
41,则 A、B、C 三元素的符号分别为 ( )
(A)N、O、S (B)Cl 、O、S (C)Si、P、N (D) S、Cl、F
【简析】紧紧抓住( 1)族数之和( 2)原子序数之和两点中的任意一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为 B。
58. 有 X、Y、Z 三种金属混合物,其原子量之比为 3∶5∶7,原子个数之比为 4∶2∶1,将其溶解于足量的稀盐酸中,
共产生 1.568 L 气体,反应中三者的化合价相同,则三种金属的原子量分别为 ( )
(A)24、 27、40 (B)9、27、40
(C)24、 40、65 (D) 24、40、56
【简析】紧紧抓住原子量之比为 3∶5∶ 7这一点,各选项中符合这一点的只有 D。
59. 13.9g RSO4·nH 2O完全失去结晶水后,余下 7.6g 无水物,若 R的原子量约是结晶水分子数的 8 倍,则 R的原子量
和 n 值是 ( )
(A)23∶ 6 (B)27∶8 (C)40∶5 56∶7
【巧思】由 RSO4可知 R 的化合价为 +2,排除 A、B(或由 8 倍关系也可排除 A、B),又因为 CaSO4中结晶水数目
最多为 2,所以只能选 D。
60. Pg某结晶水合物 A·nH2O,失去部分结晶水后,质量变为 q g,由此可得出此结晶水和物的式量为 ( )
(A) (B) (C) (D)
【简析】巧用差量法:设其式量为 x,则:
A·nH 2 2O △减
x g 18n g
P g (P-q)g 则 x =18Pn/(P-q) 选 A。
153
61. 把( 1)H2O (2)NaCl (3)Na2S (4)MgO (5)NH 3按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MgO、NaS、NaCl、H 2O、NH 3
(B)MgO、NaCl、NaS、H 2O、NH 3
(C)NaCl、MgO、NaS、H 2O、NH 3
(D)H 2O、NaCl、NaS、MgO、NH 3
【简析】用排除和比较法。先抓住 MgO 的沸点最高这一点排除 C、D。再比较 NaCl 和 Na2S中 Cl 和̄ S2-的半径,
很明显 S2-的离子半径大, Na2S中离子键较弱,则沸点 NaCl 的较高。选 B。
62. 将 1molCO 和 1mol 水蒸气混合, 在一定条件下 CO+H 2O==CO 2+H 2,已知反应达到平衡时 CO 的转化率为 21.75%。
则平衡混合气体是同条件下的密度的 ( )
(A) 6.85 倍 (B)9 倍 (C)11.5 倍 (D) 17.8 倍
【简析】此题谁若动笔就计算,必然误入歧途。巧思:相同条件下, CO 的密度是 H2的 14倍, H2O(气 )是 H2密度
的 9 倍,所以混合气体的相对密度在 9~14 之间,只能是 C。
63. 反应 mA(气 )+nB(气 )==pC(气 )+qD(气)经 5 分钟后达到平衡,测得此时 A 的浓度减少了 a mol/L,而 C的浓度增加
了 2/3a mol/L ;又测得平均反应速率 vC=2v B。达平衡后,若保持温度不变,给体系加压,平衡不移动,则该反应可
表示为 ( )
(A)2A( 气 )+6B(气 )==3C(气 )+5D(气 )
(B)3A( 气 )+B(气 )==2C(气 )+2D(气)
(C)3A(气 )+B(气 )==2C(气 )+D(气 )
(D) A(气 )+3B(气 )==2C(气 )+2D(气 )
【简析】由加压平衡不移动,可得出 V 前=V 后 再由 vC=2vB,则只能是 B。
64. 在一 个 6 升 的 密 闭容 器 中 放 入了 3 升 X 气 体 和 2 升 Y 气 体, 在 一 定 条件 下 发 生 如 下 反应 :
4X(气 )+3Y(气 气 )+nR(气 ),达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了 5%,X 的浓度减少了
1/3,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 n 值为 ( )
(A)3 (B)4 (C)5 (D) 6
【简析】本题数据不少 ,虚张声势 ,设陷布障 ,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难发现 ,“压强比原来增加 ”,必然有 2+n>4+3,
则只有 D 中 n =6符合。
65.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 3 升 R和 5 升 Q(气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气)+5Q(气 )==4X( 气 )+nY( 气 )。反
应完全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 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 n值是 ( )
(A)2 (B)3 (C)4 (D) 5
【简析】思路同上,抓住 “压强比原来减少 ”,必有 4+n<2+5,则只能是 A。
66. 常温下将 10g下列物质与 90g水相混合,所得溶液的浓度最小的是( )
(A)CuSO 4·5H 2O (B)Na 2O2
(C)NaOH 和 Al(OH) 3各 5g (D) CaO
【简析】此题隐含条件较多,但最关键一点是 CaO微溶于水。抓死此点就可得出 Ca(OH) 2得浓度 (不论是物质的量
154
浓度还是溶质得质量分数 )最小。所以选 (D) 。
67. 为了实现我国政府在 1997 年 12 月 31日前对淮河流域环境的治理,某甲、乙两相邻的工厂做了横向联合。已知两
厂排放的污水经初步处理后,只溶有 Ag +、Ba2+、Fe3+、Na+、Cl 、̄SO4
2-、NO 3
-、OH -的各不同的 4 种离子 (设各离
子浓度比较大 ),若单独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将两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变成无色澄清的
硝酸钠排出,则污染程度大为降低,你认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
(A) SO 4
2-和 NO 3
-可存在于同一工厂 (B) Cl 和̄ NO 3
-一定在不同的工厂
(C) Ag +和 Na+可能在同一工厂 (D) NaNO 3来自同一工厂
【简析】这是一道 STS型离子共存与否试题, 谁若在思考中试图将两厂排放的污水中所含的离子分组, 则必坠入 “陷
阱”。妙解时应考虑,可与 Ag +
大量共存的阴离子中只有 NO 3
-
,所以 Cl 与̄ NO 3
-
定不在同一工厂。所以选 (B)
68. 某学生欲把 100g 5%的 CuSO4溶液的浓度增大 1 倍,采取的办法是: (1)蒸掉 1 半水( 2)加入无水 CuSO4 5.56g
(3)加入胆矾 9.26g(4)加入 15%的 CuSO4溶液 100g(5)加入 20%CuSO4溶液 50g,其中正确的是 ( )
(A)(1)(2)(4)
(B)(2)( 3)(5)
(C)(2)( 3)(4)(5)
(D) 都不正确
【简析】此题的判断技巧可用排除法和优选法。判断中( 1)肯定不正确,而题中必有正确选项,所以可以排除 (A)
和(D) 选项,而 (B)、 (C)选项中又都有( 2)(3)(5)则不需考虑,只需要确定( 4)是正确的。计算出( 4)正确,
所以 (B)、 (C)选项都符合题意。所以选 (B)、 (C)。
69. 将浓度为 a%物质的量浓度为 M 1 mol/L 的稀 H 2SO4,加热蒸发掉一部分水后,变成浓度为 2a%物质的量浓度为 M 2
mol/L 的 H 2SO4,则 M 1和 M 2的关系是 ( )
(A) M 1=2M 2 (B) M 1<2M 2 (C) M 2>2M 1 (D) M 2≤ 2M1
【简析】抓住硫酸越浓密度越大这一点,设出密度分别为 d1(稀 )、d2(浓 ):则必有 = 因
为 d2>d1所以有 M 2>2M 1 选 (C)
70. 1L1mol/L 的 NaOH 溶液吸收了 0.8mol CO 2,所得溶液中 CO3
2-和 HCO 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 )
(A) 1∶3 (B) 2∶1 (C) 2∶ 3 (D) 3∶ 2
【简析】巧找不变量,根据 Na +守恒,设生成 Na2CO3为 xmol,NaHCO 3为 ymol,则有 x+y=0.8 2x+y=1 得 x=0.2 y=0.6
所以 [CO 3
2-
]∶ [HCO 3
-
]=0.2∶ 0.6=1∶3 选 (A)。
71. 露置的苛性钾经分析其中含有的各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H2O 7.62%、K 2CO3 2.38%、KOH 90% 。若将此样品
1g加入到 1mol/L 盐酸 46.00mL 中过量的盐酸用 1.070mol/LKOH 溶液恰好中和。蒸发中和的溶液, 可得固体( )
(A) 3.43 g (B) 4.00 g (C) 4.50 g (D) 无法计算
【简析】此题数据虽多,但多无用。分析反应原理后进行终端归纳:最后的固体只有 KCl,而 Cl 只̄来源于盐酸根
155
据 Cl 守̄恒,有 nKCl=nHCl=0.046mol 质量为 3.43g选 (A)。
72. 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 KOH 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水 a%、含 K 2CO3 b%,其余为 KOH。取此样品 m g溶于 100mL
浓度为 1mol/L 的稀 H2SO4中,所得溶液尚需加入 n g KOH 固体才能完全中和。然后将溶液蒸干,可得固体物质的
质量是 ( )
(A) 3.1(m+n) g (B) 14.2 g (C) 17.4 g (D) 20.6 g
【简析】思路同上题 SO4
2- K 2SO4最后得 0.1mol K 2SO4为 17.4g。选 (C)。
73. 将 mgAl 2O3和 Fe2O3的混合物溶解在过量的 100mL[H+]=0.1mol/L 的硫酸中, 然后向其中加入 NaOH 溶液使 Fe3+和
Al 3+刚好全部转化为沉淀,用去 100mLNaOH 溶液,则 NaOH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0.1mol/L (B)0.05mol/L (C)0.2mol/L (D) 无法计算
【简析】此题可根据终态反应实质考虑。最终的反应结果可归纳为 H++OH -=H 2O 所以 nH+ =nOH- 所以选 (A)。
74. 将 m g 含 Fe2O3·nH 2O 杂质的 Al 2O3样品溶解在过量的 200mL[H +]=0.1mol/L 的稀 H2SO4溶液中,然后向其中加入
100mL NH 3·H 2O溶液,使 Fe3+和 Al 3+恰好全部转化为沉淀,所加 NH 3·H2O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0.2mol/L
(B) 0.1mol/L (C) 0.05mol/L (D) 无法计算
【简析】思路同上,所加入的 NH 3·H2O 实际上是中和酸 nH +=nNH 3·H 2O
所以选 (A)
75. 取 100mL Fe(NO 3)3与 Cu(NO 3)2的混合液, 若这两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在混合液中加入 2.5mol/L NaOH 溶液
150mL 恰好反应,则原溶液中 NO 3
-离子的浓度为 ( )。
(A) 1.25mol/L (B) 3.75mol/L (C) 2.5mol/L (D) 5.0mol/L
【简析】根据电荷守恒, nOH -=nNO 3
-=2.5 ×0.15=0.375mol, =3.75mol/L 选 (B)
76. 在 Na 2SO4和 K 2SO4的混合溶液中 ,当 [Na+]=0.2mol/L,[SO 4
2-]=x mol/L 时 ,x 与 y 的关系是( )。
(A) x=y+0.2 (B) x=y/2
(C) x=0.1+y/2 (D) 缺 [H +]和 [OH -]的数据,无法计算。
【简析】根据正电荷总量 =负电荷总量,则有 0.2+y=2x 所以 x=0.1+y/2 选 (C)
77. 用水稀释 0.1mol/L 的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
(A)[OH -]/[NH 3·H 2O] (B)[NH 3·H2O]/[OH - ]
(C) [H +]和 [OH - ]的乘积 (D) OH -的物质的量
【简析】因 (C)项乘积为常数, (D) 项 OH -物质的量增加,在 (A) (B) 选项中可借助 “极端假设 ”法,无限稀释时 [OH -]
趋于常数 10-7mol/L [NH 3·H2O]趋于为零。所以可简捷的判断出应选 (B)。
78. 0.1mol/L 的 H 2SO4 10mL 和 0.2mol/L 的 BaCl 2溶液 10mL 混合,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
(A) [H +]>[Cl ]̄>[SO 4
2-]>[OH - ] (B) [SO 4
2-]>[Ba 2+]>[H +]>[OH -]
(C) [Cl ]̄>[H +]>[Ba 2+]>[SO 4
2-]>[OH -] (D) [H +]>[Cl ]̄>[Ba 2+]=[SO 4
2-]>[OH -]
156
【简析】高考题中,不可没有正确选项。分析中紧紧抓住 [Cl ]̄最大这一点,就可快速选出答案为 (C)选项。
79. 将 0.2mol/L Ba(OH) 2溶液与 0.05mol/L Na 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几种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
(A) [Ba 2+]>[OH -]>[Na +]>[SO 4
2-] (B) [Na +]>[OH -]>[Ba 2+]>[SO 4
2-]
(C) [Na
+
]>[Ba
2+
]>[OH
-
]>[SO 4
2-
] (C) [OH
-
]>[Ba
2+
]>[Na
+
]>[SO 4
2-
]
【简析】只要抓住反应后溶液中 [OH -]最大着一点即可选出 (D) 选。
80. 将两个铂电极插入 500mLCuSO 4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段时间后,某一电极增重 0.064g(设电解时该电极无 H2
放出,且不考虑水解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此时溶液中 [H +]约为 ( )
(A) 4 ×10-3mol/L (B) 2 ×10-3mol/L
(C) 1 ×10
-3
mol/L (D) 1 ×10
-7
mol/L
【简析】要巧找关系量。当有一个 Cu2+放电,必有 2 个 OH -放电,也必然产生 2 个 H+。设 [H +]为 x mol/L 则
64∶2=0.064∶0.5x 所以 x=4×10-3mol/L 故选 (A)。
81. 对 2L 6%的 KOH 溶液 (密度 1.05g/cm3),用石墨做电极电解。当溶液的浓度改变 2%时停止电解,此时溶液的浓度
及电极上析出的物质的质量是 ( )。(96 年化学竞赛题 )
(A) 浓度为 8%;阳极得 58.33g,阴极得 466.64g。
(B) 浓度为 8%;阳极得 466.64g,阴极得 58.33g。
(C) 浓度为 4%;阳极得 445g,阴极得 55.6g。
(D) 浓度为 4%;阳极得 55.6g,阴极得 445g。
【简析】因用惰性电极电解 KOH,实质是电解水,电解后溶液浓度增加,选排除 (C)、(D) 选项。电解时阳极放出
O2,阴极放出 H2,所以阳极析出物质的质量重,故选 (B)项。
82. 将质量分数为 0.052(5.2%)的 NaOH 溶液 1L(密度为 1.06g/cm3)用铂电极电解,当溶液中 NaOH 的质量分数改变了
0.010(1.0%0 时停止电解,此时溶液中应符合的关系是 ( )。 (98年高考题 )
NaOH 的质量分数 阳极析出物质的质量 (g) 阴极析出物质的质量 (g)
(A) 0.062(6.2%) 19 152
(B) 0.062(6.2%) 152 19
(C) 0.042(4.2%) 1.2 9.4
(D) 0.042(4.2%) 9.4 1.2
【简析】思路同 24 题。
83. 用下列方法制备胶体: (1) 0.5mol/L 的 BaCl2与等体积的 2mol/LH 2SO4混合振荡。(2)将 1.5mLFeCl3 饱和溶液逐
滴加入 20mL 沸水中。( 3)1mL 水玻璃逐滴加入盐酸中丙振荡。可制得的是 ( )
(A)(1)(2) (B)(1)(2) (C)(2)(3) (D)( 1)(2)(3)
【简析】因 Ba2+与 SO4
2-作用不会形成胶体,所以排除含( 1)的选项,只有选 C
84. 用托盘天平和小烧杯称出一定质量的锌粉,可以分为以下 6 个步骤:(1)调整零点,静止时使指针处在标尺中间;
(2)将游码拨到刻度尺零点; (3)把锌粉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4)称量空的小烧杯质量; ( 5)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157
中;( 6)记录称量结果。其正确操作的顺序是 ( )
(A)(2)(1)(4)(6)(3)(6)(5)(2)
(B)(2)( 1)(4)(3)( 6)(5)
(C)(1)( 2)(4)(3)( 5)(6)
(D)(4)(3)(6)(2)(1)(6)(5)
【简析】此实验步骤虽多,但抓住 “将游码拨到刻度尺零点 ”是操作的第一步, “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是操作的最后
一步,不难发现只有 A 选项符合上两点,所以选 A.
85. 实验桌上放有:托盘天平、研钵、玻璃棒、三脚架、泥三角、蒸发皿、瓷坩埚、干燥管、酒精灯、火柴、烧杯、
量筒、容量瓶、药匙、石棉网、试管,不再另加仪器,下列不能进行的实验是 ( )
(A)蒸发 (B)萃取分液 (C)配置 0.5mol/L 的 CuSO4溶液
(D) 除去萘中的沙子 (E)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
(F)稀释硫酸 (G)分离 NaCl 和 NaOH 的混合物。
【简析】此例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选择题, 且选项有 7 个,超常。涉及的知识点, 面多而广。 分析时应抓住:(1)
萃取分液的必备仪器是分液漏斗( 2)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没有胶头滴管不能定容,即可选出 B、C。
86. 下列各组气体:(1)HCl (2)H I (3)Cl 2 (4)H2S (5)SO2 (6)SO3 (7)NH 3 (8)HBr ,其中不能用
浓硫酸干燥的是 ( )
(A)(1)(2)(4)(7)(8)
(B)(3)( 5)(6)
(C)(2)( 4)(6)(7)( 8)
(D)(1)(3)(5)(7)
【简析】只要能理解到 HI 不能用浓 H2SO4干燥,且按顺序( 2)排在最前的选项,所以选 (C)。
87. 用一定浓度的 NaOH 溶液作标准液,酚酞作指示剂,测定未知浓度的稀盐酸。下列操作中会导致所测盐酸的物质
的量浓度偏高的是 ( )
(1)未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 (2)只用蒸馏水 ,而未用待测盐酸洗涤锥型瓶; (3)用未知盐酸洗涤了移液管;
(4)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结束前气泡已消失; (5)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碱式滴定管中
的液面并读数。
(A)(1)(2)(3)(4)(5)
(B)(1)( 4)(5)
(C)(2)( 3)(5)
(D)(2)(3)(4)(5)
【简析】比较各选项后,除 (B)选项外都有( 2),而( 2)的操作对滴定结果无影响,所以可排除含( 2)的选项。
故选 (B)。
88. 现有( 1)Al 2(SO4)3 (2)Ba(OH) 2 (3)KOH ( 4)CuCl 2 (5)NaCl 五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就可鉴别,且先
后顺序正确的为 ( )
(A)(1)(3)(5)(4)
158
(B)(3)( 1)(4)(2)( 5)
(C)(4)( 3)(1)(2)( 5)
(D)(1)(2)(3)(4)(5)
【简析】应先观察溶液的颜色,首先鉴别的是 CuCl 2,所以只能选择 (C)项。
89. 在 50mL 苯中通入 5.6L 乙炔,再加入 75g 苯乙烯,所得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66.7% (B)80% (C)87.75% (D)42.3%
【简析】要巧找共性,三者的最简式都是 CH,不论怎样混合 c%=12/13 100%=92.3% 所以选 (D)。
90. 甲、乙、丙醛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
(A) 16% (B) 37% (C) 48% (D) 无法计算
【简析】共性在于 C : H=1 : 2,碳的百分含量是氢的 6 倍,占 54%。所以氧占 37%选 (B)。
91. 某饱和一元醛、酮和单稀烃的混合物中含氧的质量分数为 x,则共含碳的质量分数是 ( )
(A) x (B) (1-x) (C) (1-x)
(D) (1-7)
【简析】共性在于 C: H=1 : 2,碳和氢的总量为 (1-x)所以碳占 (1-x)选 (C)。
92. X、Y、Z 三种物质的分子组成分别符合烷烃、稀烃、炔烃的通式,若在一定条件下, V L 的 X、Y、Z 的混合气体
可与 V LH 2发生加成反应,则混合气体中 X、Y、 Z 的体积比可能是 ( )
(A) 1 1 1 (B) 1 2 3 (C) 1 2 1 (D) 3 2 1
【简析】因 1mol 稀烃可与 1molH 2加成, 1mol 炔烃可与 2molH 2加成所以当 V 炔=V 烷时的选项都符合题意,应选
(A)(C) 。
93. 甲苯和甘油组成的混合物中,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0%,那么由此可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 5% (B) 8.7% (C) 17.4% (D) 无法计算
【简析】共性为分子量都是 92,都含有 8 个氢原子,不论怎样相混其中 H%= 100% 所以选 (B)。
159
94. 在苯和苯酚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90%,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
(A) 2.5% (B) 5% (C) 6.5% (D) 7.5%
【简析】二者含 C、H 原子个数之比为 1∶1 质量比应为 90%∶7.5%,所以氧的含量占 2.5%。选 (A)。
95. 下列各组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不变时,各组分以任意比混合后,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不变的是 ( )
(A) 乙烯、乙醇、乙醛 (B) 乙炔、乙醛、乙二醇
(C) 甲烷、甲醇、乙酸 (D) 乙烷、丙酸、甘油
【简析】巧变化其分子式如 B 组中乙醛写成 C2H2·H2O,乙二醇写成 C2H 2·2H 2O,三者以任意比混合耗氧量相同。
D 组把丙酸写成 C2H 6·CO2,甘油写成 C2H6·CO2·H 2O三者以任意比混合耗氧量也相同。所以选 (B)(D) 。
96. 已知分子式为 C12H 12的物质 A 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苯环上的二溴代物有 9 种同分异构体,由此推断, A
苯环上的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 )
(A) 2 种 (B) 10 种 (C) 11 种 (D) 12 种
【简析】该物苯环上可被取代 H 原子只有 6 个,用 2 个溴原子取代后的同分异构体为 9 个,那么其四溴代物就相
当 6 个溴原子中有 2个被取代,所以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必然也是 9种。选 (A)。
97. C100H120为含有多个碳碳三键的连状化合物的分子式,该分子中含有的碳碳三键最多是 ( )
(A) 19 (B) 20 (C) 21 (D) 25
【简析】 100 个碳原子共有 400 个价电子当与碳原子都形成单键时共耗去价电子分别为 120、200,余下的价电子
形成双键再与单键合并即为三键,所以碳碳三键的总数应是 =20 选 (B)。
98. 有 a mL 三种气态烃的混合物与足量的 O2点燃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常温、常压 )体积缩小 2a mL,则这三种
烃不可能是 ( )
(A)CH 4、C2H4、C3H 4 (B)C 2H6、C3H 6、C4H 6
(C)C2H 2、C2H 6、C3H8 (D)CH 4、C2H6、C2H2
【简析】设混合烃的组成为 CxH y则 CxH y +(x+y)O 2→ x CO2+ H2O(液 )
因 V 前-V 后=2a则 V 减=1+x+ -x=1+ 1∶ (1+ )=a∶2a所以 y=4,当
160
=4时 a mL 燃烧后体积减少 2a mL 平均氢原子个数不可能为 4 个的是 (B)组。选 (B)。
99. 立方烷分子为正方体碳架结构。如图,其二氯代物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 )
(A) 2 (B) 3
(C) 4 (D) 6
【简析】分析时抓住( 1)占据同一边上的两个
顶点为 1 种( 2)同一面对角线的两个顶点为又
一种( 3)立方体对角线的两顶点再是一种,共 3 种。选 (B)。
甲酸乙酯和乙酸丁酯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9.75%,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 40.25% (B) 31.75% (C) 58.5% (D) 45.375%
【简析】要巧挖隐含量, 因组成均符合 CnH2n O2的通式 mC∶mH=6∶1,碳的含量为 6 9.75%=58.5%所以含氧为 31.75%。
选 (C)。
原子结构习题
例 1 设某元素中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m,中子数 n,则下列论断
正确的是 ( )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 Wg,此原子的质量为 (m+n)Wg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解析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不是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只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约等于该原子的质量数;
任何原子的质量不可能是碳原子质量与此原子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乘积;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的相对多少是不
一定的关系。
答案 A
点拨 由相对原子质量的引入入手,明确原子的质量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注意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例 2 推断下列微粒的名称,并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1) 离子化合物 AB,阳离子比阴离子多一个电子层, 1mol AB 中含 12mol 电子,则化合物的名称为 __________,形
成过程为 ___________。
(2) 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半径最大的阳离子和半径最小的阴离子形成的化合物为 ___________,名称为 ___________,
形成过程为 ___________。
解析 (1)AB 为离子化合物,则 A为金属元素, B为非金属元素,且 A、B、的原子序数小于 12。A可能为 Li 、Be、
Na,B可能为 H、O、F,又因阳离子与阴离子中,半径最大的阳离子为 Na ,半径最小的阴离子为 Cl 。
答案 (1) 氢化钠,
161
(2)NaCl 氯化钠,
点拨 根据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离子化合物中的电子数去确定可能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特别注意氢元
素也能形成阴离子。掌握规律,应用结构,综合判断。
例 3 氢化钠 (NaH)是一种白色的由离子构成的晶体,其中钠是 +1 价, NaH与水反应出氢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NaH在水中显酸性
B.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C.NaH中氢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相同
D.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 2H
解析 因 NaH是离子化合物,其中的钠为 +1价,因此氢为 -1 价。 22 HNaOHOHNaH 溶液应显碱性,
NaH中 H元素化合价升离被氧化; H 与 Li 电子层结构与 He相同, Li 的核电荷数,所以 H 半径大于 Li 半径。
答案 B、C
点拨 思维的关键就是由 NaH中分析出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1 价后所作出的相应变化, 注意 H 与 H 这两种离子在
性质和结构上的不同。
例 4 A、B、C、D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气体单质,在一定条件下 B可以分别和 A、C、D化合成甲、乙、丙。 C
和 D化合生成化合物丁。已知甲、乙、丙每个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相同,并且甲、乙、丙、丁有如下关系:
乙
丁
甲
乙
丙
一定条件
常温
CA
(1)单质 B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_,单质 D的结构式 ______________。
(2)单质 A和化合物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单质 C和化合物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解析 因为 A、B、C、D为常见气体单质,有
D
C
A
B
丙
乙
甲
化合物 ,且电子数均相同,大胆确定甲、乙、丙中均
含有氢元素,它们的分子中都有 10个电子,且 B为 2H 。又根据甲、乙、丙、丁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出 A为氟气、 C
为氧气、 D为氮气。
答案 (1) 2H , NN
(2) 222 422 OHFOHF , OHNOONH 223 6454
催化剂
162
点拨 A、B、C、D为常见的气体单质, A、B、C、D一定为非金属单质,根据甲、乙、丙所含电子数相同,且为非
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大胆推测甲、乙、丙中均含有氢元素。又根据 CA 甲乙
常温
反应进行逻辑推理可知 A、C
为何物。
例 5 能够说明 3BF 分子的 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的理由是 ( )
A.两个键之间夹角为 120°
B.B— F键为非极性共价键
C.3 个 B—F键的强弱相同
D.3 个 B—F键的键长相等
解析 3BF 分子的空间结构由两个键之间的夹角决定, 若 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 则键之间的夹角为 120°,若 4 个
原子构成三角形,则键之间的夹角小于 120°。
点拨 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极性的思路一般是:键之间的夹角→分子空间构型→分子极性;或由分子极
性→分子空间构型。
例 6 若短周期的两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 2:3 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 )
A.1 B.3 C.5 D.6
解析 设短周期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32YX 或 23XY ,根据化合价规则:
2
3
3
2 YX 或
3
2
2
3 XY ,则 X 元素在周期表
中所处的主族序数一定是奇数,原子序数也一定是奇数,而 Y 元素所处的主族序数为偶数,原子序数也一定是偶数。
奇、偶之差一定为奇数,不可能是偶数。
答案 D
点拨 本题若用具体元素代入 23XY 或 32YX (如 32 OB 、 32OAl 、 23NMg 、 23 PMg 等 )的解法较用上述规律法
推导繁杂,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可能会变繁为简,所以要针对题目灵活运用方法。
【拓展延伸探究】
例 7 证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方案自己设计,例如
(1) 用镊子夹住去除了氧化膜的镁条,放在酒精灯焰上点燃,把生成的白色氧化镁放入试管里,注入少量蒸馏水,
振荡、观察白色粉末的溶解情况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2) 把少量红磷入在燃烧匙里,把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红磷燃烧,再把燃烧匙伸进集气瓶中加入少量
蒸馏水,观察瓶内壁白色固体溶解情况。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在盛有少量氧化锌的试管中,加入少许蒸镏水,再把它分装在两个试管中,一试管里加入 2mL盐酸,另一试管
里加入 2mL NaOH溶液,观察两试管的变化。
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化学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解析 (1)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MgO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只能溶解少许,但这些量足以能使紫色的石蕊试
液变蓝。
(2)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52OP , 52OP ,可与水反应生成 43POH 或 3HPO ,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
(3)ZnO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 NaoH,它即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
综合述三个实验, MgO是碱性氧化物, 52OP 是酸性氧化物, ZnO是两性氧化物,说明由金属到非金属是逐渐过渡,
163
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答案 (1) MgOOMg 22 2
点燃
22 )OH(MgOHMgO
(2) 522 OP2O5P4
点燃
3252 HPO2OHOP
冷
或 43252 POH2OH3OP
热
(3) OHZnClHCl2ZnO 22
OHZnONaNaOH2ZnO 222
点拨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首先要依据确定的化学原理,用明显的化学现象证明其存在;其次要简单,充分体现
各步的目的和相互依存关系。证明一个事实的实验方案可有多种,思维要开放,探究要灵活,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
中探究。
【单元达纲练习】
1.(97 全国 )已知铍 (Be) 的原子序数为 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正确的是 (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
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8
C.氢氧化铍的碱性氢氧化钙弱
D.单质铍跟冷水反应产生氢气
2.(98 上海 )钛 (Ti) 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元素的同位素 T i46
22 、 Ti47
22 、 T i48
22 、 T i49
22 、 T i50
22 中,中子数不可能
为 ( )
A.30 B .28 C . 26 D .24
3.(99 全国 )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 77颗卫星,这与铱 (Ir)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 因此称为“铱
星计划”。已知铱的一种位素是 Ir191
77 ,则其核内的中子数是 ( )
A.77 B . 114 C .191 D .268
4.(94 全国 )已知 X、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 a 和 b,它们的离子 mX 和
nY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
的是 ( )
A.a=b+m+n B.a=b-m+n
C.a=b+m-n D.a=b-m-n
5.(94 上海 )某粒用 nA
Z R 表示,下列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所含质子数 =A-n B. 所含中子数 =A-Z
C.所含电子数 =Z+n D. 质量数 =Z+A
164
6.(95 全国 )据报道, 1994 年 12 月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 161个中子,质量数为 272。该元素的
原子序数为 ( )
A.111 B .161 C .272 D .433
7.(2000 上海 )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 Rn222
86 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
和质子数之差是 ( )
A.136 B .50 C .86 D .222
8. (95 全国 )科学家最近制造出第 112号新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 277,这是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关于
该新元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 112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165,核外电子数为 112
C.其原子质量是 C12 原子质量的 277倍
D.其原子质量与 C12
原子质量之比为 277:12
9. (96 全国 )X 元素的阳离子和 Y 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X的原子序数比 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 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 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 Y的小
10. (2001 上海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2
a A , Bb , 3
c C , Dd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
A.原子半径 A>B>D>C B. 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 D. 单质的还原性 A>B>D>C
参考答案
【单元达纲练习】
1. A、C 2 .A 3 .B 4 .A 5 .B 6 .A 7 .B 8 .B、D 9 .C、D 10 .C
化学平衡计算题求解技巧
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一、化学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165
(2)化学平衡常数表示的意义
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 K值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
越低。
2、有关化学平衡的基本计算
(1) 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
反应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 -转化浓度
生成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 +转化浓度
其中,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反应的转化率 (α):α=
(或质量、浓度)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
(或质量、浓度)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
×100%
(3) 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在计算时经常用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两个推论:
恒温、恒容时: ;恒温、恒压时: n1/n 2=V1/V 2
(4) 计算模式(“三段式”)
浓度 (或物质的量 ) aA(g)+bB(g) cC(g)+dD(g)
起始 m n O O
转化 ax bx cx dx
平衡 m-ax n-bx cx dx
A的转化率:α (A)= (ax/m)× 100%
C 的物质的量分数:ω (C)= ×100%
技巧一:三步法
三步是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格式,根据题意和恰当的假设列出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但要注意计算的单位必
须保持统一,可用 mol、mol/L ,也可用 L。
例 1、X、Y、Z为三种气体,把 a mol X 和 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 + 2Y 2Z,达到平衡时,若
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 n(X)+ n(Y)= n(Z),则 Y的转化率为( )
A、 %100
5
ba
B 、 %100
5
)(2
b
ba
C 、 %100
5
)(2 ba
D、 %100
5
)(
a
ba
解析:设 Y的转化率为 X + 2Y 2Z
起始( mol) a b 0
转化( mol) b
2
1 b b
平衡( mol) a b
2
1 b b b
依题意有: a b
2
1 + b b = b ,解得: = %100
5
)(2
b
ba
。故应选 B。
技巧二:差量法
差量法用于化学平衡计算时,可以是体积差量、压强差量、物质的量差量等等。
例 2、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 A和 B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A + 3B 2C,若维持
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 V L,其中 C气体的体积占 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166
①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2VL ②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1VL
③反应达平衡时 ,气体 A消耗掉 0.05VL ④反应达平衡时,气体 B消耗掉 0.05V L
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解析: A + 3B 2C 小V
1 3 2 2
0.05V 0.15V 0.1V 0.1V
所以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VL + 0.1VL = 1.1VL ,由此可得:气体 A消耗掉 0.05VL,气体 B消耗掉 0.15VL。故本题
选 A。
专练.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 2B(g) +C(g),若开始时只充入 2 mol A 气体,达平衡
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 20%,则平衡时 A的体积分数为 。
解析:等温度、等体积时,压强增大了 20%,也就是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多了 2 mol ×20%=0.4 mol ,即平衡时气
体的物质的量变为 2.4 mol 。
2A(g) 2B(g) + C(g) △n
2 2 1 1
变化 0.8 mol 0.4 mol
平衡时, n(A)=2 mol -0.8 mol =1.2 mol ,n(总 )=2.4 mol ,故 A的体积分数为:
2.4mol
1.2mol
×100% =50%。
技巧三:守恒法
1、质量守恒
例 3、a mol N 2与 b mol H 2混合,要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生成了 c mol NH 3,则 NH3在平衡体系中质量分数
为( )
A、 %100
17228
17
cba
c B 、 %100
228
17
ba
c
C、 %100
cba
c D 、 %100
228
34
ba
c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平衡体系中的混合气体总质量应等于反应前 N2和 H2混合气的总质量。即 NH3在平
衡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 %100
228
17
ba
c
。故本题应选 B。
2、原子个数守恒
例 4、加热时, N2O5可按下列分解: N2O5 N 2O3 + O2、N2O3又可按下列分解: N 2O3 N 2O + O2。今将 4 molN2O5
充入一升密闭容器中,加热至 t ℃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平衡时, c(O2)= 4.5 mol/L, c (N2O3)= 1.62 mol/L,c
(N2O)= _______ mol/L ,此时 N2O5的分解率为 ________ 。
解析: N2O5的起始浓度为 c(N2O5)= Lmol
L
mol
/4
1
4
,平衡时的气体成份及浓度为:
达平衡时的气体成份: N2O5 N 2O3 N 2O O 2
平衡浓度( mol/L ) 设 x 1.62 设 y 4.5
由 N原子守恒: 422262.12 yx
由 O原子守恒: 4525.4362.15 yx
解 得 : x = 0.94 mol/L , y = 1.44 mol/L , 所 以 , c ( N2O) = 1.44 mol/L , N2O5 的 分 解 率 为 :
167
%5.76%100
/4
/94.0/4
Lmol
LmolLmol
。
专练.一定温度下,反应 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时, n(SO2):n(O2):n(SO3)=2:3:4。缩小体积,
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 n(O2)=0.8 mol,n(SO3)=1.4 mol,此时 SO2的物质的量应是 ( )
A.0.4 mol B.0.6 mol C.0.8 mol D.1.2 mol
解析:设第一次平衡时 n(SO2)、n(O2)、n(SO3)分别为 2xmol、3xmol、4xmol,第二次平衡时 n(SO2)=ymol。
由 O 元素守恒得: 2x·2+3x·2+4x·3=2y+0.8×2+1.4×3⋯⋯①
由 S元素守恒得: 2x+4x=y+1.4⋯⋯②
解得: x=0.3,y=0.4。答案: A。
专练.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 SO2和 O2的混合气体,发生如下反应:
2SO2(g)+O 2(g) 2SO3(g)+ Q( Q>0)。反应达平衡后 SO2、O2和 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4∶6,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降低温度后达到新的平衡时, O2和 SO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1 1 mol 和 2 0 mol ,此时容器内 SO2的物质的量应是
A 0 7 mol B 0 9 mol C 1 1 mol D 1 3 mol
解析:设第一种平衡状态下 O2为 x,则 SO3为
2
3 ,变成第二种平衡时 O2变化量为 y,
2SO2 g +O2 g 2SO3 g +Q
x
2
3 x
2
3 x+2y=2 0 解得: x=1 2 mol
y 2 y x- y=1 1 y=0 1 mol 答案: A。
1 1 2 0
技巧四:估算法
例 5、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 3L气体 R和 5L气体 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 g)+ 5Q(g) 4X (g) + nY
(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 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 n 值是( )
A、 2 B 、3 C 、4 D 、5
解析:本题貌似化学平衡的计算,但实则不然,题干中最关键的一句话为“压强是原来 87.5%”说明体积和温度
不变,压强减小了,故该反应是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即 2 + 5 > 4 + n ,即 n <3。故选 A。
技巧五:赋值法
例 6、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 A和 B发生如下反应:
A( g) + 2B (g) 2C (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 A和 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 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
A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解析:由题意可知:设 A反应掉一半(即转化率为 50%),则可推知 B全部反应掉(即转化率为 100%),很显然,
这是不可能的,故 A的转化率必小于 50%。正确答案应选 A。
技巧六:极端假设法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这类反应的特点是不能进行到底。据此,若假定某物质完全转化(或完全不
转化),可求出其它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的范围。
168
1、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例 7、在一密闭容器中, aA( g) bB ( 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 当达到新的平衡时,
B的浓度是原来的 60%,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 A的转化率减少了
C、物质 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 > b
解析: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即减小压强) ,假如化学平衡不移动,则各种物质的浓度都应是原
平衡时的一半,但现在生成物 B的浓度却是原平衡的 60%,这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发生移动, A的转化率升高,所以
化学计量数 b > a ,又由于 B的物质的量增加, B的质量增加,物质 B的质量分数必然增大(因为总质量保持不变) 。
故本题应选 AC。
2、判断生成物的量
例 8、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CO和 1molH2O(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 g)+ H2O(g) CO2(g) + H 2(g),达到平衡时,生成
3
2 molCO2,当 H2O(g)改为 4mol 时,在上述条件下生成的
CO2为( )
A、 0.60mol B 、 0.95mol C 、1.0mol D 、2.50mol
解析:假设反应向正向进行到底,由于 CO仍为 1mol,故生成的 CO2才为 1m ol ,但由于反应的可逆性,这是不
可能的。所以,
3
2 mol < n (CO2 < 1mol 。故选 B。
3、确定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范围
例 9、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X(g)+ 4Y2(g) 2Z 2(g)+ 3Q2( g)的反应中,其中 X2、Y2、Z2、Q2的开始浓度分别为 0.1mol/L 、
0.4mol/L 、0.2mol/L ,0.3mol/L ,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不可能是( )
A、c(X2)= 0.15mol/L B 、c(Y2)= 0.9mol/L
C、c(Z2)= 0.3mol/L D 、c(Q2)= 0.6mol/L
解析:假设正向进行到底时,则生成物 c(Z2)= 0.4mol/L 、c(Q2)= 0.6mol/L ,但此反应实为可逆反应,由此可
推知: c( Z2) = 0.3mol/L 可能, c(Q2)= 0.6mol/L 是不可能的。
又假设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到底时,则反应物 c(X2)= 0.2mol/L 、 c(Y2)= 0.8mol/L ,同时由于该反应的可逆
性,故 c(X2)= 0.15mol/L 可能,而 c(Y2)= 0.9mol/L 是不可能的。综上所述,该题正确答案是 BD。
专练.某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X(g)+2Y(g) 2Z(g),若要使平衡时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
质的量相等,则 X、Y 的初始物质的量之比 k应满足 ( )
A.1<k<3 B.1/4<k<3/2 C.3<k< 4 D.1/4<k<2/3
解析:设 x、y分别为 X、Y 的初始物质的量。
若反应物 X 全部转化,据题意有: y-2x=2x,即: k=x/y=1/4;
若反应物 Y 全部转化,据题意有: x-y/2=y,即: k=x/y=3/2。
由于可逆反应的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故 1/4<k<3/2。答案: B。
技巧七:虚拟状态法
例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NO2,建立如下平衡: 2NO2 N 2O4,测得 NO2的转化率为 a%,在其它条件不变下,
再充入 1molNO2,待新平衡建立时,又测得 NO2的转化率为 b%,则 a与 b的关系为( )
A、a > b B 、a < b C 、a = b D 、无法确定
解析:直接判断 a 与 b 的关系,比较难,但可以虚拟假设一个中间过程Ⅱ。
P V T P 2V T P V T
NO 2
1mol
NO2
2mol
NO 2
2mol
169
Ⅰ Ⅱ Ⅲ
易知Ⅰ与Ⅱ两过程等效, NO2的转化率均为 a%,若将容器Ⅱ加压,使容积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即与Ⅰ容积相等,因
2NO2 N 2O4,加压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达新平衡后 NO2的转化率 b%必大于 a%。答案应选 B。
本题属于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除此之外,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还有如下情况:
(1)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如将题干中的 NO2改为 HI 气体,即发生反应:
2HI( g) H 2(g) + I 2(g),则会得出 a = b 的结论。
(2)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如将题干中的 NO2改为 NH3,即发生反应:
2NH3(g) N 2(g)+3H2( g),则会得出 a > b 的结论。
技巧八:参照物法
例 11、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入等物质的量的 SO2和 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 2 SO2 + O2
2SO3,并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 SO2的转化率为 p%,则乙容
器中 SO2的转化率( )
A、等于 p% B 、大于 p% C 、小于 p% D 、无法判断
解析:以甲为参照物,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甲容器内压强越来越小,而乙容器保
持压强不变 乙容器体积减小 相当于加压(与甲比较) 反应向正向进行。故乙容器中 SO2 的转化率大,故本题
应选 B。
技巧九:等效平衡法
例 12、在一恒定的容器中充入 2molA和 1molB发生反应: 2A( g) + B (g) xC (g),达到平衡后, C的体积分数为
ω%;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 A: 0.6mol 、B:0.3mol 、C:1.4mol 充入容器,达到平衡后, C
的体积分数仍为ω %,则 x 值为( )
A、只能为 2 B 、只能为 3
C、可能是 2,也可能是 3 D 、无法确定
解析:根据题意,这两平衡为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有两种类型(对于可逆反应: mA( g)+ nB (g) pC (g)+ qD (g) :
Ⅰ类恒温恒容:①若 m + n = p + q ,只要“极限转换”后,与原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相等,就可以达
到相同平衡状态。②若 m + n p + q ,只要“极限转换”后,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就可达珐相同的平衡
状态。
Ⅱ类恒温恒压:只要“极限转换”后,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就可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本题属于Ⅰ类(恒温恒容) ,由于已知方程式中 x 未知,故有两种可能:一是 x 3(即系数不等),二是 x = 3(即
系数相等)。
若 x 3,2A(g) + B (g) xC (g)
2 1 0
0.6 0.3 1.4
极限换算
x
8.2
6.0
x
4.1
3.0 0
依题意可得:
x
8.2
6.0 = 2
x
4.1
3.0 = 1 解得: x = 2 符合题意。
170
若 X = 3 时,则(
x
8.2
6.0 ):(
x
4.1
3.0 )=(
3
8.2
6.0 ):(
3
4.1
3.0 )=4.6:2.3=2 :1。
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专练.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 2 molA 和 1 molB,发生反应: 2A(g)+B(g) 3C(g)+D(g),达平衡
时,C 的浓度为 Wmol /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 按下列四种配比做起始物质, 达平衡后, C的浓度仍为 Wmol/L
的是( )
A.4molA + 2 molB B.2molA + 1molB + 3molC + 1molD
C. 3molC + 1molD + 1molB D.3molC + 1molD
解析:本题考查恒温恒压下的等效平衡, 可以采用 “一边倒 ”的方法。结合本题情况,可将选项中各物质均倒向反应
物 A 和 B,若为 2 molA+ 1 molB,则可达到等效平衡,达平衡后, C的浓度仍为 Wmol/L 。
A 选项:因 A、B 投料是原来的 2倍,又是一个固定容积的容器, 达到平衡时 C的浓度必然大于 Wmol/L 。B 选项:
把“3molC + 1molD”倒向反应物,则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也是 4molA + 2 molB ,实际上相当于与选项 A 投料完全相同,达
到平衡时 C 的浓度必然大于 Wmol/L 。C选项:把“3molC + 1molD”倒向反应物, 相当于投入 2 molA 和 2 molB,与起始
投入 2 molA 和 1 molB 的平衡相比较, 平衡向右发生移动, 则达到平衡时 C的浓度必然大于 Wmol/L 。D 选项:把 3molC
+ 1molD 倒向左边, 恰好相当于 2 molA +1 molB,与原平衡的起始投料相同, 达平衡后, C 的浓度仍为 Wmol/L 。答案:
D。
技巧十:讨论法
对于可逆反应,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定是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的状态,即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均大于零
例 13、在一定条件下, A2 + B 2 2C,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 c(A2)= 0.5 mol/L ,c(B2)= 0.1mol/L , c(C)
= 1.6 mol/L ,若 A2、B2、C起始浓度分别为 a、b、c(mol/L ),试回答:
(1) a、b应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 ;(2)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 。
解析:(1) A 2 + B 2 2C
起始浓度( mol/L ) a b c
平衡浓度 0.5 0.1 1.6
若反应从正向开始,则转化浓度 A2: 5.0a ,B2: 1.0b ,C: c6.1 ,
所以, 5.0a = 1.0b ,即 a = b + 0.4 。
(2)若平衡时, 1.6 mol/LC 是由 A2、B2反应生成,则反应中生成 A2的量等于生成 B2的量为 0.1mol/L ,则 a 的最
小值为 0.4mol/L ,所以 a 的取值范围是: 0.4 ≤ a ≤ 1.3 。
专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CO 2 和 3molH 2 ,在 850℃ 时,气体混合物达到下式所示平衡: CO2+H 2
CO+H 2O 。已知达到平衡时生成 0.75molCO 。那么当 H 2改为 9mol,在上述条件下平衡时生成 CO 和 H2O 的物质的量
之和可能为( )
A 1. 2mol B 1. 5mol C 1. 8mol D 2. 5mol
【分析解答 】对于可逆反应,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定是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的状态,即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均大于
零。
CO2 + H2 CO + H2O
起始 1 3 0 0
变化 x x x x
平衡 0.25 2.25 0.75 0.75
171
在此基础上,增加 H 2的用量,平衡右移, CO2的转化率增大, CO、H2O 的物质的量均增大。设平衡移动后, CO、
H 2O的物质的量为 a,则 a>0.75+0.75=1.5。但 CO2不能完全转化,(若 CO2完全转化,则 a=2),故 a<2。因而 a 的取值
范围: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