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MB
- 2021-07-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易错点 1 混淆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
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错因分析】不熟悉酸性氧化物的概念,错误地认为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则会错选 A;不知道
分散系的分类标准,则会错选 B;不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则会错选 C。为避免错解,先应明确概念的落脚点,
再分析所给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判断其与概念的落脚点是否一一对应。
【试题解析】酸性氧化物是指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项错误;氯化铁
溶液不是胶体,B项错误;四氯化碳为非电解质,C项错误;福尔马林是 35%~40%的甲醛水溶液,属于混
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D项正确。
【参考答案】D
物质的分类内容涉及面广,但难度不大,多属于识记方面的内容。掌握一些高频考点考查的物质的类
别或特殊物质,对快速解题很有帮助。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 O2与 O3组成的气体时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
(2)同位素形成的单质混合在一起可以是纯净物,如 H2和 D2。
(3)强碱都是离子化合物,盐不一定都是离子化合物,如 AlCl3是共价化合物。
(4)能电离出 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 NaHSO4属于盐;溶于水显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 NaCO3。盐
中一定有酸根离子,有酸根离子的不一定为盐,如 H2SO4。
(5)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来源:Zxxk.Com]
(6)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CO。
(7)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 SiO2。
1.物质的分类多种多样,下列说法及物质的分类均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Na、Mg、Al、Fe、Mn 的最高价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C、N、S、P、Cl、Si的最高价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C.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一般是电解质,HCl、H2O、CH3COOH、AgCl、NH3、NaOH均为电解质
D.高分子化合物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橡胶、塑料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易错点 2 常见物质的成分不清导致错误归类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B.漂白粉、小苏打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电解质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错因分析】不熟悉常见物质的俗称易错选 A或 B。不了解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的成分区别,易错选 D。
【试题解析】A项,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错误;B项,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
合物,错误;C项,氯化铵、次氯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都属于电解质,正确;D项,合成纤维是有机高分
子化合物,错误。
【参考答案】C
(1)纯净物的概念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概念外延为“组成固定”的物质,扩展了纯净物的范围,
如结晶水合物的组成固定。从同分异构体角度考虑,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因此学习概念时
要了解基本概念的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概念的内涵。
(2)中学常见的“水”有食盐水、王水(浓盐酸、浓硝酸以体积之比 3∶1混合,浓度不确定,组成
不确定)、溴水、氨水、氯水等,它们均属于混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为混合物,如金刚石和
石墨的混合物。
常见的混合物:
①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高聚物等)。
②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③其他:a.天然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等;b.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石油气、裂解气、
空气等;c.钢、生铁、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玻璃、煤等;d.煤焦油、石油、油脂等。
2.下列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烃的是
A.汽油 B.甘油 C.煤油 D.柴油
易错点 3 不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转化为 C60是物理变化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
C.232Th转化成 233U是化学变化
D.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错因分析】不了解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则会错选 A;不知道煤的组成以及气化和液化的原理,则会
错选 B;不知道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则会错选 C。此类问题求解时应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
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
【试题解析】石墨与 C60互为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A项错误;煤的气化和液化
均为化学变化,B项错误;232Th转化成 233U不是化学变化,因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项错误。
【参考答案】D
[来源:学科网 ZXXK]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
(1)两种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如酒精挥发(状态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
生成,如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2)两种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易混概念辨析:
(1)分馏、蒸馏与干馏:分馏、蒸馏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干馏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2)蒸发、升华与分解:蒸发和升华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而分解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3)液化:温度降低,气体变为液体——物理变化。煤的液化(液体燃料)——化学变化。
(4)气化:温度升高,液体变为气体——物理变化。煤的气化(气体燃料)——化学变化。
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褪色、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干馏等都属于化学变
化。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是核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B.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二氧化硅是半导体材料,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乙烯和苯都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易错点 4 不理解酸、碱、盐性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和碱反应的产物只有盐和水 B.酸和酸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C.碱和碱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D.盐和盐反应不一定生成 2种新盐
【错因分析】在考虑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时不能仅考虑复分解反应,也应关注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若不考虑氧化还原反应易误选 A和 B。
【试题解析】若酸具有还原性,碱具有氧化性,如反应 2Fe(OH)3+6HI 2FeI2+I2+6H2O,产物不仅有盐
和水,还有单质生成,A错。同样酸和酸之间也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HClO+H2SO3 HCl+H2SO4,
B错。碱与碱也可发生反应,如 AgOH+2NH3·H2O [Ag(NH3)2]OH+2H2O,C 错。大部分双水解反应都
符合 D的说法,如 FeCl3+3NaHCO3 3NaCl+Fe(OH)3↓+3CO2↑。
【参考答案】D
酸、碱、盐之间的转化条件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通常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物质等。
(2)满足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如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要满足有中间价态的条件。
(3)满足发生双水解反应的条件,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Fe3+、Al3+与 2
3CO 、 3HCO 、 2AlO,
Al3+与 S2-、HS-等。
一般来说,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下列情况例外:
①酸碱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如:3Fe(OH)2+10HNO3 3Fe(NO3)3+NO↑+8H2O。
②某些有机反应,如:HCOOH+2Cu(OH)2→Cu2O↓+CO2↑+3H2O。
碱与盐反应一般生成新碱和新盐,但下列情况例外:
①碱与酸式盐转化成正盐,如:2NaOH+Ca(HCO3)2 CaCO3↓+Na2CO3+2H2O
②过量强碱与铝盐反应转化成偏铝酸盐,如:4NaOH+AlCl3 NaAlO2+3NaCl+2H2O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都能和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B.弱碱都能受热分解生成对应的碱性氧化物
C.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
D.在水溶液中,强酸可以制备强酸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
(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存在状态
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为 0。
(2)化合态: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的存在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负价。
2.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
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种类 概念 构成 性质及分类
原子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
成,呈电中性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
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
化
分子
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
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由原子构成,呈电中性
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
质;根据所含原子数可分
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
子、多原子分子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由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
团构成
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可
分为阳离子、阴离子
原子团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的原子构成的原子集团,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
体参加反应
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构
成
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 四色”、“ 五解”和“十九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
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十九化
①熔化 ②汽化
③液化 ④酸化
①氢化(油脂的硬化)
②氧化 ③水化 ④风化 ⑤炭化
⑥钝化 ⑦催化 ⑧皂化 ⑨歧化
⑩卤化 ⑪硝化 ⑫酯化 ⑬裂化
⑭橡胶老化 ⑮磺化
三、物质的分类
1.基本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称为混合物,如空气、海水等。
(2)纯净物:由同一物质组成的称为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如氧气、金刚石、硝酸钾、氯化钠等。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包括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
(5)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
导电的化合物
相同点[来源:Z#xx#k.Com]
都是化合物[来源:学科网 ZXXK][来源:Z。xx。k.Com]
可溶于水,可不溶于水
不同点
在一定条件下能电离 不能电离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
导电
离子化合物和部分共价化合物 全是共价化合物
与常见物质
类别的关系
通常为酸、碱、盐、典型金属氧化
物、H2O等
通常为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
氢化物、绝大多数有机物等
(6)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
电离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
质
溶液中微粒
的存在形式
离子,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 离子和弱电解质分子
电离过程 不可逆,不存在电离平衡 可逆,存在电离平衡
电离方程式 用“ ”
用“ ”
1.纯净物和混合物
(1)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 O2和 O3,金刚石和
石墨。
(2)含水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物质含水时一般是混合物,如 CuSO4的水溶液。但物质含结晶水就不是混合物而是纯净物,如 CuSO4·5H2O。
2.氧化物
(1)氧化物通常可分为三类:
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SO2、CO2、SO3、N2O5、P2O5等;
②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Na2O、CaO、CuO、Fe2O3、FeO等;
③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Al2O3。
(2)氧化物类别的辨析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为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 CO;碱性氧化物一
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 Al2O3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酸性氧
化物一定为酸酐;酸酐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不属于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
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 SiO2、CuO。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的一般步骤 确定分类依据选择分类方法正确分类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可通过分类法理解物质分类的标准,尤其是氧化物、酸、碱、盐的
多种分类方法。如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可分为可溶性酸和难溶性酸,
可分为易挥发性酸和难挥发性酸,可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等;又可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如四种基本反应
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等。
(2)物质的分类
3.常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采用交叉分类法能从不
同角度对物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例如:
(2)树状分类法
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
种分类方法。应用树状分类法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物质的变化可从不同
角度、按不同层次进行多种分类:
1.[2018天津卷]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
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2.[2018新课标 2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 X射线造影检查
3.[2017北京]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
4.[2016海南]下列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烃的是
A.汽油 B.甘油 C.煤油 D.柴油
5.[2016四川]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氯气作水杀菌消毒剂 B.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二氧化硫作纸浆的漂白剂 D.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6.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文物本身也蕴含着许
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B.南朝·《竹林七贤与启荣期》砖画的砖块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清·乾隆“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中的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
D.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
B.《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
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C.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酸性减弱,为防治酸雨,应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
D.“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8.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编织渔网所用的尼龙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高硬度的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C.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都是食品级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
D.我国成功实施煤改气工程后,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的 PM10含量
9.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化学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复旦大学研究的能导电、存储的二维材料二硫化钼是一种新型有机功能材料
B.中国天眼用到碳化硅、芯片用到高纯硅、石英玻璃用到硅酸盐
C.中国歼-20上用到的氮化镓材料是当做金属合金材料使用的
D.石墨烯弹性气凝胶制成的碳海绵可用作处理原油泄漏的吸油材料
10.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和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B.“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D.“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B.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二氧化硅是半导体材料,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乙烯和苯都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12.“轻轨电车”是近年新兴的一种交通工具,当电车开动时,在电车与架空电线的接触点上,由于高速摩
擦会产生高温,因此接触点上的材料应该具有耐高温,能导电的性质,下列物质中可用作该接触点上的
材料的是
A.金刚石 B.铝 C.石墨 D.铜
13.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14.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不正确的是
①电解质:明矾、冰醋酸、氯化银、纯碱 ②化合物:BaCl2、Ca(OH)2、HNO3、HT
③混合物:盐酸、漂白粉、水玻璃、水银 ④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其中塑料
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B.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二氧化硅是半导体材料,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乙烯和苯都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②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④NO2不是酸性氧化物,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⑤两种盐反应一定生成两种新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18.下列几种常见的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中错误的是
A.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氧化性酸
B.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
C.FeSO4是铁盐、硫酸盐、酸式盐、重金属盐
D.Al2O3是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化学复习课时规范练 (7)2021-07-087页
- 2020版高考化学复习课时规范练 (102021-07-087页
- 2020版高考化学复习课时规范练 (372021-07-088页
- 2020鲁科版高考化学复习规范练 (372021-07-089页
- 2020鲁科版高考化学复习规范练 (222021-07-086页
- 2020版高考化学复习课时规范练 (322021-07-078页
- 2020鲁科版高考化学复习规范练 (8)2021-07-077页
- 2020鲁科版高考化学复习规范练 (272021-07-077页
- 2020版高考化学复习课时规范练 (8)2021-07-077页
- 2020鲁科版高考化学复习规范练 (292021-07-0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