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0 KB
  • 2021-07-08 发布

【化学】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统测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统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Fe-56 Cu-6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要求,本部分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斯坦利·惠廷汉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开发锂离子电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锂电池正极材料用到的钴酸锂(LiCoO2)属于( )‎ A. 氧化物 B. 酸 C. 碱 D. 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指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钴酸锂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B、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钴酸锂中没有氢元素,不属于酸;‎ C、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钴酸锂中没有氢氧根,不属于碱;‎ D、盐是指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钴酸锂由金属离子锂离子和酸根离子钴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盐;‎ 故选D。‎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稀盐酸 B. CuSO4溶液 ‎ C. Fe(OH)3胶体 D. NaCl 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稀盐酸属于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CuSO4溶液属于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NaCl溶液属于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故选C。‎ ‎3.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表示正确的是( )‎ A. 铁红—Fe2O3 B. 漂白粉—NaClO C. 生石灰—Ca(OH)2 D. 纯碱—NaHC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化铁为红棕色固体,所以氧化铁又名铁红,其化学式为:Fe2O3,故A正确;‎ B.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有效成分是Ca(ClO)2,故B错误;‎ C.生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化学式为CaO,氢氧化钙为熟石灰,故C错误;‎ D.碳酸钠又名纯碱、苏打,所以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故D错误;‎ 故选A。‎ ‎4.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硝酸 B. 氢氧化钠 C. 硫酸铵 D. 蔗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硝酸溶于水完全电离,是强酸,属于强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完全电离,是强碱,属于强电解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铵溶于水完全电离,是盐,属于强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蔗糖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NH3 B. CO2 C. NO D. N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NH3极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因此NH3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A不符合题意;‎ B.CO2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因此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B不符合题意;‎ C.NO和氧气能够反应,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难溶于水、且和水不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C符合题意;‎ D.NO2能与水反应,因此N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制100mL0.10mol·L-1NaCl溶液。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需要进行的是( )‎ A. 溶解 B. 蒸发 C. 转移 D. 定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配制100mL1.00mol•L-1NaCl溶液的基本步骤为:称量后,在烧杯中溶解、冷却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图A、C、D均需要,不需要蒸发操作,故选B。‎ ‎7.将K2CO3浓溶液喷洒到酒精灯火焰上,透过蓝色钴玻璃可以观察到火焰的颜色是( )‎ A. 黄色 B. 紫色 C. 红色 D. 绿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K2CO3浓溶液喷洒到酒精灯火焰上,钾元素的焰色反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为紫色,故选B。‎ ‎8.下列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A. NO2 B. Fe2O3 C. SO3 D. NaHC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NO2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故A不选;‎ B.Fe2O3属于碱性氧化物,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发生反应,故B选;‎ C.SO3属于酸性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故C不选;‎ D.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D不选;‎ 故选B。‎ ‎9.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 B. FeSO4溶液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 D. 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A.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是利用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 B.FeSO4溶液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是HClO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是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下列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A. 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B. 亚硫酸钠固体密封保存 C. 保存氯化亚铁溶液时加入铜粉以防止氧化 D. 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冷暗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A.钠易与空气中氧气、水等反应,但与煤油不反应,密度比煤油大,可保存在煤油中,故A正确;‎ B.亚硫酸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钠而变质,需要密封保存,故B正确; ‎ C.亚铁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铁离子,故氯化亚铁溶液存放时加入少量铁粉,防止氧化,但不能加入铜粉,会引入杂质离子,故C错误;‎ D.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与水,应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冷暗处,故D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B. 氨气易液化且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C. 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 D.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SO2用于漂白纸浆,是二氧化硫结合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体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是氧化性,故A错误;‎ B.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故B正确;‎ C.NH4HCO3含N元素,可用作氮肥,与其稳定性无关,故C错误;‎ D.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石灰不可用来干燥氯气,故D错误;‎ 故选B。‎ ‎12.在含有大量的H+、Ba2+、Cl-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A. OH- B. Mg2+ C. Ag+ D. CO32-‎ ‎【答案】B ‎【解析】‎ ‎【详解】A.H+、OH-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选;‎ B.H+、Ba2+、Cl-、Mg2+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B选;‎ C.Ag+、Cl-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选;‎ D.Ba2+、CO32-结合生成碳酸钡沉淀,H+、CO32-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 故选B。‎ ‎13.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Ca(OH)2Ca(ClO)2(aq)HClO(aq)‎ B. Fe(s)Fe2O3(s)FeCl3(aq)‎ C. S(s)SO2(g)BaSO3(s)‎ D. NH3(g)NO(g)HNO3(aq)‎ ‎【答案】D ‎【解析】‎ ‎【详解】A.Ca(ClO)2与足量的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得不到HClO,故A不选;‎ B.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不是生成氧化铁,故B不选;‎ C.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盐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所以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故C不选;‎ D.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混合和水反应生成硝酸,4NO+3O2+2H2O=4HNO3,NH3 NOHNO3,物质间转化能实现,故D选;‎ 故选D。‎ ‎14.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一定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C →CO2 B. H2O2→O2 ‎ C. SO2→ S D. KMnO4→Mn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加入氧化剂,故A符合题意;‎ B.H2O2→O2该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双氧水分解能实现,不一定要加入氧化剂,故B不符合题意;‎ C.SO2→S的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需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C不符合题意;‎ D.KMnO4→MnO2中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可以通过高锰酸钾分解来实现转化,不一定要加入还原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N2O俗称“笑气”,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下述反应能产生N2O:3CO + 2NO2= 3CO2+ N2O。下列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CO是氧化剂 ‎ B. N2O是氧化产物 C. NO2被还原 ‎ D. 常温常压下,生成6.72LCO2转移0.6mol电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3CO + 2NO2= 3CO2+ N2O中N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1价,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分析解答。‎ ‎【详解】A.反应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被氧化,CO是还原剂,故A错误;‎ B.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1价,被还原,N2O为还原产物,故B错误;‎ C.NO2中N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1价,被还原,故C正确;‎ D.常温常压下,6.72LCO2的物质的量小于0.3mol,由方程式3CO+2NO2═3CO2+N2O可知,转移电子数少于0.6mol,故D错误;‎ 故选C。‎ ‎16.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酒精灯加热Fe(OH)3生成FeO B. 实验室加热NH4Cl固体制取NH3‎ C. SO2和过量氨水反应生成(NH4)2SO3 D. Na在空气中燃烧制取Na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酒精灯加热Fe(OH)3,Fe(OH)3分解生成Fe2O3,故A错误;‎ B.实验室加热NH4Cl固体,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又化合生成氯化铵,不能制取NH3,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能和过量氨水反应生成(NH4)2SO3,故C正确;‎ D.室温下,钠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C。‎ ‎1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B. 金属钠与水反应:Na +2H2O=Na++2OH-+H2↑‎ C. 氯气与水:Cl2+ H2O=2H++Cl-+ClO-‎ D. 硫酸氢铵稀溶液和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NH4++H++ SO42-+Ba2++2OH-= BaSO4↓+NH3·H2O+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钙是难溶物,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O2↑+H2O+Ca2+,故A错误;‎ B.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B错误;‎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为弱酸,离子方程式:Cl2+H2O═H++Cl-+HClO,故C错误;‎ D.硫酸氢铵溶液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铵根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全部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4++Ba2++SO42-+H++2OH-=BaSO4↓+NH3•H2O+H2O,故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含SO42-‎ B 向某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并加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含NH4+‎ 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少量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 该溶液中含Fe2+‎ D 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时,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 氯水中含H+‎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硫酸钡等,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硫酸根离子、银离子等,所以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一定为氨气,原溶液中一定存在铵根离子,故B正确;‎ C.铁离子和KSCN溶液反应产生血红色溶液,亚铁离子和KSCN不反应,但能被氯气氧化生成铁离子,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铁离子,再滴加少量氯水,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含有亚铁离子,故C正确;‎ D.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因为氯水中含H+,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A。‎ ‎19.少量Cl2通入NaOH稀溶液后所得的溶液中,主要含有Na+、Cl-、ClO-、OH-四种离子(除水分子外,其他微粒忽略不计),已知溶液中Na+和Cl-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Na+)=0.03mol·L-1、c(Cl-) =0.01mol·L-1,则溶液中c(OH-)为( )‎ A 0.03mol·L-1 B. 0.02 mol·L-1 ‎ C. 0.01 mol·L-1 D. 0.005 mol·L-1‎ ‎【答案】C ‎【解析】‎ ‎【详解】少量Cl2通入NaOH稀溶液,发生的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溶液中主要含有Na+、Cl-、ClO-、OH-四种离子,根据方程式,c(ClO-) = c(Cl-) =0.01mol·L-1,根据电荷守恒,c(OH-)= c(Na+)-c(Cl-)- c(ClO-) =0.03mol·L-1-0.01mol·L-1-0.01mol·L-1=0.01mol·L-1,故选C。‎ ‎20.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CO3、NaHCO3和NaCl中一种或多种。下列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没有固体析出,说明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Na2CO3‎ B. 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aO粉末,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 C. 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Cl D. 取一定量固体,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H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可以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没有固体析出,可能是溶液的浓度较小造成的,不能说明原固体中一定不含Na2CO3,故A错误;‎ B.向溶液中加入氧化钙,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一定含有碳酸钠,故B错误;‎ C.碳酸钠、氯化钠均可以和硝酸银之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向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原固体中不一定含有NaCl,故C错误;‎ D.取一定量固体,加热,只有碳酸氢钠能够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HCO3,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工业上由含铜废料(含有Cu、CuS、CuSO4等)制备硝酸铜晶体的流程如图:‎ ‎(1)“焙烧”时CuS转化为CuO和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酸化”步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3)“过滤”所得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___。‎ ‎(4)“淘洗”所用的溶液A应选用___(填序号)。‎ a.稀硫酸 b.浓硫酸 c.稀硝酸 d.浓硝酸 ‎(5)“反应”一步的过程中无红棕色气体生成。‎ ‎①理论上消耗HNO3和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 ‎②若不加10% H2O2,只用浓HNO3,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持续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6)由“反应”所得溶液中尽可能多地析出Cu(NO3)2·3H2O晶体的方法是___。(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答案】(1). 2CuS+3O2 2CuO+2SO2 (2). CuO+2H+═Cu2++H2O (3). FeSO4 (4). a (5). 2∶1 (6). Cu+4H++2NO3-=Cu2++2NO2↑+2H2O (7). 蒸发浓缩,降温至温度略高于26.4°C结晶 ‎【解析】‎ ‎【分析】工业上由含铜废料(含有Cu、CuS、CuSO4等)制备硝酸铜晶体,废料通入空气焙烧后,铜生成氧化铜,硫化铜转化为CuO和SO2,加入硫酸酸化生成硫酸铜,加入过量的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过滤得到滤渣铁和铜,用溶液A淘洗后加入20%的HNO3和10%的H2O2发生反应,蒸发浓缩,降温至温度略高于26.4°C结晶,从“反应”所得溶液中析出Cu(NO3)2•3H2O,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CuS焙烧和氧气反应转化为CuO和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3O2 2CuO+2SO2,故答案为:2CuS+3O2 2CuO+2SO2;‎ ‎(2)酸化过程为经过焙烧得到的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离子,离子方程式为:CuO+2H+═Cu2++H2O,故答案为:CuO+2H+═Cu2++H2O;‎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过滤得到滤液主要为硫酸亚铁溶液,故答案为:FeSO4;‎ ‎(4)淘洗加入的酸不能具有强氧化性,否则会溶解铜。a.稀硫酸,不能和铜反应,故a选;b.浓硫酸和铜在常温下不反应,但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热,会和铜发生反应,故b不选;c.稀硝酸具有氧化性能溶解铜,故c不选;d.浓硝酸能溶解铜,故d不选;故答案为:a;‎ ‎(5)①“反应”一步所用的试剂是20%HNO3和10%H2O2,硝酸做酸,过氧化氢做氧化剂将Cu氧化生成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H2O2+2HNO3=Cu(NO3)2+2H2O,理论上消耗HNO3和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答案为:2∶1;‎ ‎②若不加10%H2O2,只用浓HNO3,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3-=Cu2++2NO2↑+2H2O,故答案为:Cu+4H++2NO3-=Cu2++2NO2↑+2H2O;‎ ‎(6)根据图像中结晶水合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可知,温度高于26.4°C从“反应”所得溶液中析出Cu(NO3)2•3H2O,从“反应”所得溶液中析出Cu(NO3)2•3H2O的方法是:蒸发浓缩,降温至温度略高于26.4°C结晶,故答案为;蒸发浓缩,降温至温度略高于26.4°C结晶。‎ ‎22.某学习兴趣小组为测定某葡萄酒中SO2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在B中加入300.00mL葡萄酒和适量盐酸,加热使SO2全部逸出并与C中H2O2完全反应。除去C中剩余的H2O2后,用0.0900mol·L-1NaOH溶液测定反应生成的酸,消耗NaOH溶液25.00mL。‎ ‎(1)C中通入S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通过计算求出该葡萄酒中SO2的含量(以g·L-1为单位,即每升葡萄酒中含有SO2的质量) ___。(写出计算过程)‎ ‎(3)该测定结果比实际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针对此原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___。‎ ‎【答案】(1). SO2+H2O2=H2SO4 (2). 0.24 g/L (3). 盐酸易挥发,有氯化氢进入装置C中 (4). B中用不挥发的强酸如硫酸代替盐酸 ‎【解析】‎ ‎【分析】(1)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与双氧水反应生成硫酸,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关系式2NaOH~H2SO4~SO2及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计算出二氧化硫的质量,再计算出该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3)盐酸是挥发性酸,挥发的酸消耗氢氧化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双氧水具有氧化性,能够将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2=H2SO4,故答案为:SO2+H2O2=H2SO4;‎ ‎(2)根据2NaOH~H2SO4~SO2可知SO2的质量为:×(0.0900mol/L×0.025L)×64g/mol=0.072g,该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为:‎ ‎=0.24g/L,故答案为:0.24 g/L;‎ ‎(3)由于盐酸是挥发性酸,挥发的酸能够消耗氢氧化钠,使得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增大,测定结果偏高;因此可以用不挥发的强酸,如硫酸代替盐酸,故答案为:盐酸易挥发,有氯化氢进入装置C中;B中用不挥发的强酸如硫酸代替盐酸。‎ ‎23.实验室以锈蚀程度很大的废铁屑为原料制备FeCl3·6H2O晶体的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已知:在水溶液中Fe2+能与K3Fe(CN)6生成蓝色沉淀Fe3[Fe(CN)6]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酸溶”过程中发生主要反应有:‎ ‎①Fe +2H+=Fe2++H2↑;②Fe2O3+ 6H+=2Fe3++3H2O;③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酸溶”需控制温度在40℃左右,最佳的加热方式是____。‎ ‎(3)“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有___。‎ ‎(4)“氧化”过程可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 ‎①装置A中KMnO4与浓盐酸反应生成MnCl2和Cl2,其离子方程式为___。‎ ‎②装置C的作用是____。‎ ‎③为使Cl2能充分发生反应,除在B中使用多孔球泡和搅拌外,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___。‎ ‎④证明装置B溶液中Fe2+已完全被氧化成Fe3+的实验方案是___。‎ ‎【答案】(1). 2Fe3+ + Fe=3Fe2+ (2). 在40℃水浴中加热 (3). 玻璃棒、漏斗 (4). 2MnO4-+16H++10Cl-=2Mn2++5Cl2↑+8H2O (5). 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6). 减慢分液漏斗中浓盐酸的滴加速度(或增大B中溶质的浓度等) (7). 取B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3Fe(CN)6溶液,若无蓝色沉淀生成,则证明Fe2+已完全被氧化 ‎【解析】‎ ‎【分析】根据流程图,以锈蚀程度很大的废铁屑为原料制备FeCl3·6H2O晶体的流程为:废铁屑中加入30%的盐酸,铁和氧化铁均溶解,分别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同时铁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将亚铁离子氧化生成铁离子,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FeCl3·6H2O晶体,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酸溶”过程中盐酸能够溶解铁和氧化铁,溶解生成的铁离子能够氧化铁,发生主要反应有:①Fe+2H+=Fe2++H2↑;②Fe2O3+6H+=2Fe3++3H2O;③2Fe3+ + Fe=3Fe2+,故答案为:2Fe3+ + Fe=3Fe2+;‎ ‎(2)“酸溶”需控制温度在40℃左右,最佳的加热方式是在40℃水浴中加热,故答案为:在40℃水浴中加热;‎ ‎(3)“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有玻璃棒、漏斗,故答案为:玻璃棒、漏斗;‎ ‎(4)①装置A中KMnO4与浓盐酸反应生成MnCl2和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离子方程式为2MnO4-+16H++10Cl-=2Mn2++5Cl2↑+8H2O,故答案为:2MnO4-+16H++10Cl-=2Mn2++5Cl2↑+8H2O;‎ ‎②氯气有毒,尾气中的氯气不能直接排放,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答案为: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③为使Cl2能在B装置中与FeCl2溶液充分发生反应,可以减慢氯气的通入速度,或者增大B中FeCl2溶液的浓度,除在B中使用多孔球泡和搅拌外,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还有减慢分液漏斗中浓盐酸的滴加速度、增大B中溶质的浓度等,故答案为:减慢分液漏斗中浓盐酸的滴加速度(或增大B中溶质的浓度等);‎ ‎④在水溶液中Fe2+能与K3Fe(CN)6生成蓝色沉淀Fe3[Fe(CN)6]2,因此证明装置B溶液中Fe2+已完全被氧化成Fe3+的实验方案是:取B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3Fe(CN)6溶液,若无蓝色沉淀生成,则证明Fe2+已完全被氧化,故答案为:取B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K3Fe(CN)6溶液,若无蓝色沉淀生成,则证明Fe2+已完全被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