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66 KB
  • 2021-07-08 发布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变化中的定量判断作业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组9 化学变化中的定量判断 ‎1.EDTA是一种重要的络合剂。4 mol一氯乙酸和1 mol乙二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1 mol EDTA和4 mol HCl,则EDTA的分子式为(  )‎ A.C10H16N2O8 B.C10H20N2O8‎ C.C8H16N2O8 D.Cl6H20N2O8Cl 答案 A 一氯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2ClCOOH,分子式为C2H3O2Cl,乙二胺的分子式为C2H8N2,4 mol一氯乙酸和1 mol乙二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1 mol EDTA和4 mol HCl,有4C2H3O2Cl+C2H8N2EDTA+4HCl,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EDTA的分子式为C10H16N2O8。‎ ‎2.某溶液中大量存在SO‎4‎‎2-‎、CO‎3‎‎2-‎、NH‎4‎‎+‎、M,且SO‎4‎‎2-‎、CO‎3‎‎2-‎、N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4,则离子M可能是(  )‎ A.H+ B.K+ ‎ C.Cl- D.Ba2+‎ 答案 B H+与CO‎3‎‎2-‎不能大量共存,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故A不正确;SO‎4‎‎2-‎、CO‎3‎‎2-‎、N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4时,阴离子所带电荷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根据溶液呈电中性知还缺少正电荷,可能是钾离子,故B正确、C不正确;Ba2+与SO‎4‎‎2-‎、CO‎3‎‎2-‎不能大量共存,会生成沉淀,故D不正确。‎ ‎3.下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B.Mr(甲)=Mr(乙)+Mr(丙)‎ C.该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答案 B 由图示可以推出甲、丙的化学式可分别表示为BA3、B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3个乙分子中共含有6个A原子,则乙为单质,其化学式可表示为A2,该反应可以表示为2BA3 B2+3A2,则2Mr(甲)=3Mr(乙)+Mr(丙)。‎ ‎4.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因为发生了碘的升华现象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D.“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答案 B A项,“日照香炉生紫烟”描述的现象中,不存在固气之间的相态变化,与碘的升华无关;B项,“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过程中发生了硫酸铜和铁的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单质铜;C项,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同种物质,固态的能量比液态的低,所以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相比较,水的能量高;D项,“玉不琢不成器”只是玉石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5.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2-‎、NO‎3‎‎-‎、Cl-,该溶液放在用惰性电极材料作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则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A.35.5∶108 B.16∶207 ‎ C.8∶1 D.108∶35.5‎ 答案 C 等物质的量的这几种离子放入水中后,Ag+与Cl-、Pb2+与SO‎4‎‎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AgCl和PbSO4沉淀,因此实际上相当于用惰性电极电解NaNO3溶液,根据离子放电顺序,实质上是电解水,则氧化产物为氧气,还原产物为氢气,容易得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m(O2)∶m(H2)=8∶1,C项正确。‎ ‎6.某稀土元素R的精矿样品中,R的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为0.851 5。20.2 g该样品与100 mL 1 mol/L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生成ROSO4和H2O,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78    B.140    C.156    D.172‎ 答案 B ROSO4中R的化合价为+4价,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2,R的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为0.851 5,则20.2 g该样品中RO2的质量为:20.2 g×0.851 5=17.200 3 g,20.2 g该样品与100 mL 1 mol/L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生成ROSO4和H2O,则20.2 g该样品中RO2的物质的量为0.1 L×1 mol/L=0.1 mol,故RO2的摩尔质量为‎17.200 3 g‎0.1mol≈172 g/mol,故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2-16×2=140。‎ ‎7.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古代文献 记载内容 涉及原理 A ‎《淮南万毕术》‎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B ‎《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不涉及化学变化 C ‎《天工开物》‎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纯阴指化合价降低,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 D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 答案 B A项,“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B项,“水滴石穿”过程中包含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的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项,古人以“得”为阴,以“失”为阳,从现代的化学观点来看,硝酸钾和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KNO3+3C K2S+N2↑+3CO2↑,硝酸钾是氧化剂,得电子;D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青蒿一把,用2升水浸泡,捣碎后取汁,此过程是用水作溶剂来溶解、提取青蒿素。‎ ‎8.下列两种物质间发生反应,消耗等物质的量的酸,产生气体最多的是(  )‎ A.木炭与浓硝酸 B.铜与稀硝酸 C.锌与稀硫酸 D.木炭与浓硫酸 答案 D 题中四个选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4HNO3(浓) CO2↑+4NO2↑+‎ ‎2H2O、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Zn+H2SO4 ZnSO4+H2↑、C+2H2SO4(浓) CO2↑+2SO2↑+2H2O,设同时消耗8 mol酸,四者产生的气体分别为10 mol、2 mol、8 mol、12 mol,D项正确。‎ ‎9.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 g(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同)。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2(SO4)3‎ B.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Fe3+ 2Fe2+‎ C.原混合酸中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 D.原混合酸中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 mol/L 答案 D c点时溶液中溶质是硫酸亚铁,故A错误;ab段发生的反应为Fe+2Fe3+3Fe2+,故B错误;Oa段发生的反应为Fe+NO‎3‎‎-‎+4H+Fe3++NO↑+2H2O,硝酸全部起氧化作用,故原混合液中n(NO‎3‎‎-‎)=2n(Fe)=2×‎11.2 g‎56 g/mol=0.4 mol,原混合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0.2 L=2 mol/L,故C错误;反应共消耗22.4 g即0.4 mol铁,最终溶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根据原子守恒知原混合酸中共含H2SO4 0.8 mol,所以原混合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4 mol/L,故D正确。‎ ‎10.下列变化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变化时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 B.变化过程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C.变化时释放或吸收能量 D.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分子种类增加了 答案 C 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时也能释放或吸收能量,不能说明生成新物质;分子的种类变了,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1.已知4(NH4)2SO4 N2↑+6NH3↑+3SO2↑+SO3↑+7H2O。将硫酸铵完全分解后的气体通入过量B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的沉淀中有BaSO4和BaSO3,且n(BaSO4)∶n(BaSO3)约为1∶1‎ B.生成的沉淀中有BaSO4和BaSO3,且n(BaSO4)∶n(BaSO3)约为1∶2‎ C.生成的沉淀中有BaSO4和BaSO3,且n(BaSO4)∶n(BaSO3)约为1∶3‎ D.从溶液中逸出的气体只有N2,溶液中溶质只有NH4Cl、BaCl2‎ 答案 A 硫酸铵分解反应为4(NH4)2SO4 N2↑+6NH3↑+3SO2↑+SO3↑+7H2O,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过量BaCl2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SO2+H2O+2NH3 (NH4)2SO3,(NH4)2SO3+BaCl2 BaSO3↓+2NH4Cl;SO3+H2O+2NH3 (NH4)2SO4,(NH4)2SO4+BaCl2 BaSO4↓+2NH4Cl;依据反应定量关系,结合分解生成的气体物质的量可知,设4 mol (NH4)2SO4分解,生成1 mol N2,6 mol NH3,3 mol SO2,1 mol SO3,1 mol三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铵消耗氨气2 mol,则剩余的4 mol氨气和2 mol二氧化硫反应生成2 mol亚硫酸铵,此时得到的沉淀为1 mol硫酸钡和2 mol亚硫酸钡,剩余1 mol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钡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钡,最后得到的沉淀为1 mol硫酸钡和1 mol亚硫酸钡,即n(BaSO4)∶n(BaSO3)为1∶1,溶液中的溶质还有氯化铵、氯化钡和亚硫酸氢钡。‎ ‎12.某同学做金属钼(Mo)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其氧化物的组成,结果如下图所示,该同学利用实验结果得出Mo的氧化物Ⅰ和Ⅱ分别为(  )‎ A.Ⅰ为MoO3,Ⅱ为Mo2O ‎ B.Ⅰ为MoO,Ⅱ为MoO2‎ C.Ⅰ为MoO2,Ⅱ为MoO3 ‎ D.Ⅰ为MoO3,Ⅱ为MoO2‎ 答案 C 根据题图可求出Mo的氧化物Ⅰ中Mo和O的原子个数之比是1∶2,所以化学式是MoO2;Mo的氧化物Ⅱ中Mo和O的原子个数之比是1∶3,所以化学式是MoO3,C项正确。‎ ‎13.用重量法测定BaCl2·nH2O中结晶水数目的实验:准确称取7.91 g该晶体,加入适量盐酸,加热使其完全溶解,冷却,配制100 mL溶液。取20.00 mL该溶液,向其中滴加100 mL 0.05 mol·L-1Na2SO4溶液恰好使Ba2+完全沉淀。n约等于(  )‎ A.2 B.4 C.6 D.8‎ 答案 C n(Na2SO4)=0.1 L×0.05 mol·L-1=5.00×10-3 mol,BaCl2+Na2SO4BaSO4↓+2NaCl,‎ ‎20.00 mL该溶液中氯化钡晶体的质量为m(BaCl2·nH2O)=7.91 g×‎20.00 mL‎100 mL=1.582 g,‎ M(BaCl2·nH2O)=‎1.582 g‎5.00×1‎0‎‎-3‎mol=316.4 g·mol-1≈316 g·mol-1,M(BaCl2·nH2O)=(208+18n) g·mol-1=‎ ‎316 g·mol-1,则n=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