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0 KB
- 2021-08-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内因对盐类水解程度的影响;
2、掌握外因对盐类水解程度的具体影响。
【要点梳理】
要点一、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结构和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或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就越大(越弱越水解)。
例如:酸性HF>CH3COOH 水解程度NaF<CH3COONa
多元弱酸正盐的水解,水解反应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原因是第一步水解产生的OH―对第二步水解的抑制作用,并且正盐阴离子与H+结合能力比酸式盐阴离子结合能力强。例如:Na2CO3溶液中
2.外因
①温度:水解过程一般是吸热过程,故升温使水解程度增大,反之则减小。
②浓度:盐的浓度越小,电解质离子相互碰撞结合成电解质分子的几率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3.溶液的酸碱性
组成盐的离子能与水发生水解反应。向盐溶液中加入H+,可抑制阳离子水解,促进阴离子水解;向盐溶液中加入OH―,能抑制阴离子水解,促进阳离子水解。
【规律总结】越弱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越稀越水解,加酸碱抑制或促进水解。
4.典型实例:
【高清课堂:盐类的水解—水解平衡】
醋酸钠水解平衡的移动:CH3COO-+H2O CH3COOH+OH-
改变条件
平衡移动
c(CH3COO-)
c(OH-)
加入固体醋酸钠
向右
增大
增大
通入HCl
向右
减小
减小
升温
向右
减小
增大
加水
向右
减小
减小
加NaOH
向左
增大
增大
加CH3COOH
向左
增大
减小
加NH4Cl
向右
减小
减小
要点二、互促水解
1.互促水解的定义:
弱酸弱碱盐溶液中,盐的阳离子结合水产生的OH-,盐的阴离子结合水产生的H+,相互促进水解,所以水解程度较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生成的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若弱碱较强则溶液显碱性;若弱酸较强则溶液显酸性。
2.盐与盐混合时的互促水解问题
盐与盐的反应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1)两种水解情况相同的盐溶液的反应。
①NaHCO3和Na2SiO3的反应,NaSiO3的水解程度远大于NaHCO3的水解程度,因而Na2SiO3
3
的水解抑制了NaHCO3的水解而促进了HCO3-的电离。HCO3-H++CO32-,HCO3-的电离反过来又促进了SiO32-的水解,其反应为:
Na2SiO3+2NaHCO3=H2SiO3↓+2Na2CO3
同理:NaAlO2+NaHCO3+H2O=A1(OH)3↓+Na2CO3
②硝酸银与氯化铝的反应,因两者水解都显酸性,相互抑制,不利于水解的进行,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AgCl),因此发生的反应为3AgNO3+AlCl3=3AgCl↓+Al(NO3)3。
(2)两种水解情况相反的盐溶液的反应,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双水解”反应趋于完全,其离子方程式中应用“==”连接,并应标明产物的状态符号“↑”“↓”。如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Al3++3HCO3-=A1(OH)3↓+3CO2↑。
如Na2S与Al2(SO4)3之间的反应:
S2-+H2OHS-+OH-
Al3++3H2OAl(OH)3+3H+
两离子的水解相互促进,其反应式为3S2-+2Al3++6H2O==2Al(OH)3↓+3H2S↑。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当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比水解反应生成的沉淀更难溶时,物质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其反应式为S2-+Cu2+=CuS↓。
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发生水解反应,通常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如Na2S溶液与FeCl3溶液混合,其反应式为S2-+2Fe3+=S↓+2Fe2+。
3.互促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弱酸弱碱盐中阴、阳离子相互促进水解。如NH4+与S2-、HCO3-、CO32-、CH3COO-等虽然相互促进,却仍是部分水解(离子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此双水解仍用“”表示。NH4++CH3COO-H2O+ NH3·H2O。
(2)完全双水解反应:
某些盐溶液在混合时,一种盐的阳离子和另一种盐的阴离子一起都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对方的水解,使两种离子的水解趋于完全。常见的能发生相互促进水解的离子有:Al3+与S2-、HS-、CO32-、HCO3-、AlO2-;Fe3+与AlO2-、CO32-、HCO3-;NH4+与AlO2-、SiO32-等。
书写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要根据水解特征、水解生成的酸和碱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以离子的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配平。例如:
2Al3++3CO32―+3H2O=2Al(OH)3↓+3CO2↑
Al3++3HCO3-=Al(OH)3↓+3CO2↑
Al3++3AlO2―+6H2O=4Al(OH)3↓
【典型例题】
一、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例1.在一定条件下,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CO32―+H2OHCO3―+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通入CO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减小
D.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解答本题时,注意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比如C选项中,因为是在同一溶液中,所以其体积相同,即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B
【解析】平衡常数仅与温度有关,故稀释时是不发生变化的,A项错;CO2通入水中,相当于生成H2CO3,可以与OH―
3
反应,而促进平衡正向移动,B项正确;升温,促进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故表达式的结果是增大的,C项错;加入NaOH固体,碱性肯定增强,pH增大,D项错。
【总结升华】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中,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相应水解平衡常数也增大。水解平衡常数仅为温度的函数,与单纯某种离子浓度改变无关。
举一反三:
【变式1】关于FeCl3水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解达到平衡时无论加FeCl3的饱和溶液还是加水稀释,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浓度为5 mol·L―1和0.5 mol·L―1的两种FeCl3溶液,其他条件相同时,Fe3+水解程度前者比后者小
C.有50℃和20℃的同浓度的FeCl3溶液,其他条件相同时,Fe3+的水解程度前者比后者小
D.为抑制Fe3+水解,较好地保存FeCl3溶液应加入少量HCl
【答案】C
二、互促水解问题
例2.向三份0.1 mol·L-1的CH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H4NO3、Na2SO3、FeCl3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CH3COO-浓度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小、增大、减小 B.增大、减小、减小
C.减小、增大、增大 D.增大、减小、增大
【思路点拨】当弱酸的阴离子与弱碱的阳离子相遇时,会因为各自水解产物的相互反应而促进,当弱酸的阴离子遇到另一种弱酸阴离子时,会因为各自水解产物的抑制而减弱。
【答案】A
【解析】题中涉及的离子水解方程式如下:
CH3COO-+H2OCH3COOH+OH-、NH4++H2ONH3·H2O +H+、SO32-+H2OHSO3-+OH-、Fe3++3H2OFe(OH)3+3H+。由上述方程式可知NH4+、Fe3+能促进CH3COO-的水解,CH3COO-浓度减小,SO32-能抑制CH3COO-的水解,CH3COO-浓度增大,故选A。
【总结升华】一般情况下,盐类水解不会生成气体和沉淀,但两种能发生互促水解的离子相遇时,水解程度相对较大,个别情况还需要标沉淀和气体,比如碳酸根离子与铝离子相遇时,就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
【高清课堂:盐类的水解—水解平衡】
例3.普通泡沫灭火器的铁筒里装着一只玻璃管,玻璃管内盛装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装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倒置灭火器振荡,两种溶液相混合就会喷出含二氧化碳的白色泡沫。
(1)产生此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不能把硫酸铝装在铁筒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一般不用碳酸钠代替碳酸氢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需要利用盐类水解的知识以及互促水解的原理解答。
【答案】(1)Al3++3HCO3-=Al(OH)3↓+3CO2↑
(2)由于Al2(SO4)3在溶液中水解,溶液呈酸性:Al3++3H2OAl(OH)3+3H+,若放在铁筒中,水解产生的酸可与铁反应腐蚀铁筒:2H++Fe=Fe2++H2↑
(3)等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时,其反应速率NaHCO3>Na2CO3;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酸反应时,生成CO2的量NaHCO3>Na2CO3,故一般不用Na2CO3
【解析】(1)当两种溶液相混合时,Al3+和HCO3-在溶液中发生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生成大量的气体而喷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HCO3-=Al(OH)3↓+3CO2↑
(2)由于Al2(SO4)3在溶液中水解溶液呈酸性:Al3++3H2OAl(OH)3+3H+,若放在铁筒中水解产生的酸可与铁反应腐蚀铁筒:2H++Fe=Fe2++H2↑。
(3)等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时,其反应速率NaHCO3>Na2CO3;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酸反应时,生成CO2的量NaHCO3>Na2CO3,故一般不用Na2CO3。
【总结升华】“盐类水解的应用”
3
类的题目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