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50 KB
  • 2021-08-24 发布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实验基础应用作业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型层级练5 化学实验基础应用 ‎(A级)‎ ‎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滴定管洗净后经蒸馏水润洗,即可注入标准液进行滴定 B.玻璃导管蘸水后,边旋转边插入橡皮管中 C.热坩埚中的硫酸铜晶体失水后须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量 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到置于洁净表面皿的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解析:滴定管经蒸馏水润洗后必须再用标准液润洗,否则标准液浓度会降低,造成滴定结果偏大。‎ 答案:A ‎2.下列仪器用蒸馏水洗净后便可立即使用而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的是(  )‎ ‎①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 ②中和滴定用的滴定管 ③容量瓶 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用于量取浓硫酸的量筒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中和滴定用的滴定管盛放的是固定浓度的溶液,内壁有蒸馏水会使其浓度偏小,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用于量取浓硫酸的量筒若有蒸馏水会使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小,故②④都会造成误差。‎ 答案:B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FeCl3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检验是否含Fe2+‎ B.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用乙醚萃取青蒿素的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C.实验中有毒尾气可以直接通入液体(碱液或水)中,避免气体污染环境 D.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测定结果一定偏高 解析: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钾与氯离子发生反应:2MnO+10Cl-+16H+===2Mn2++5Cl2↑+8H2‎ O,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项错误;乙醚萃取有机物青蒿素,采用萃取、分液操作,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B项正确;有些气体不和水或碱液反应,如CO,有些气体不能直接通入液体中,要防倒吸,如氨气、氯化氢,C项错误;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中性溶液的pH,不会产生误差,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碱性溶液的pH,测定结果偏低,D项错误。‎ 答案:B ‎4.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目的的是(  )‎ A.将粗品水溶、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来提纯苯甲酸 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来测定氯化铵溶液的pH C.先用酒精洗,再用水洗来清洗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实验所用试管 D.在50 mL碱式滴定管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放入锥形瓶来量取20.00 mL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苯甲酸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可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A项正确;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润湿,润湿后会降低氯化铵溶液的浓度,使测定结果偏大,B项错误;银与酒精不反应,但银能与硝酸反应,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后的试管内壁附有银,可用稀硝酸清洗,C项错误;滴定管调整初始读数后,50.00 mL刻度线下方也充满液体,全部放入锥形瓶中,量取的溶液体积大于20.00 mL,D项错误。‎ 答案:A ‎5.下列装置或操作设计正确,且能达至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Ⅰ: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Ⅱ:用NH3进行喷泉实验 C.实验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D.实验Ⅳ:验证酸性的强弱,H2SO4>H2CO3>HClO 解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应该先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并待溶液冷却后再将其转移到容量瓶内,A项错误;NH3极易溶于水,挤压胶头滴管后打开活塞,可以产生喷泉,B项正确;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C项错误;将二氧化碳通入NaClO溶液中会生成HClO,但是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通过实验判断是否有HClO生成,D项错误。‎ 答案:B ‎6.下列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B.用图2装置可演示NO的喷泉实验 C.用图3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D.用图4装置验证苯中是否有独立的碳碳双键 解析: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则图中氨气的收集方法不合理,图中为向上排空气法,A错误;B.NO不溶于水,则不能演示NO的喷泉实验,故B错误;C.Fe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不能失去电子,则不能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应Fe与电源正极相连,故C错误;D.苯与溴水、高锰酸钾均不反应,则图中实验可验证苯中是否有独立的碳碳双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 ‎(B级)‎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KMnO4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Cl2‎ B.检验NH 时,向试样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C.用苯萃取溴水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 解析:Cl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项错误;NH3是中学阶段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NH时,向试样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NH转化为NH3,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B项正确;苯的密度比水小,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溴的苯溶液在上层,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C项错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D项错误。‎ 答案:B ‎8.某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他在探究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回收利用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B.操作②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C.操作③中盛放药品的仪器是坩埚 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滤渣中杂质 解析:A.操作①中玻璃棒起到搅拌加速溶解的作用,故A正确;B.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NH4Cl、ZnCl2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操作②是把固体与溶液分离,应是过滤,故B正确;C.由图可知操作③‎ 是在坩埚内灼烧滤渣,通常把泥三角放在三角架上,再把坩埚放在泥三角上,故C正确;D.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灼烧后的滤渣能加快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能证明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不是除去滤渣中杂质,故D错误。‎ 答案:D ‎9.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供氢剂氢化钙(CaH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慢 B.酸R为浓盐酸,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 C.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D.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 解析:粗锌中含少量铜,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A项错误;酸R应为稀硫酸,实验室一般不会使用浓盐酸和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因为这样会引入氯化氢杂质,徒增除杂成本,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用于干燥氢气,B项错误;点燃酒精灯前必须用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钙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或引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C项错误;氢气钙遇水剧烈反应,装置d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槽中可能逸出的水蒸气,避免氢化钙因吸收水蒸气而变质,D项正确。‎ 答案:D ‎10.装置a、b、c中分别盛有试剂1、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必要时可加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试剂1‎ 试剂2‎ 试剂3‎ 实验目的 装置 A 浓 HNO3‎ Cu片 KI淀 粉溶液 验证NO2‎ 的氧化性 B 盐酸 石灰石 饱和 NaHCO3‎ 溶液 制备CO2‎ C 稀硫酸 溶液X 澄清石 灰水 验证溶液 X中是否 有CO D ‎70%‎ 硫酸 Na2SO3‎ 酸性 KMnO4‎ 溶液 证明SO2‎ 具有漂 白性 解析:A.浓硝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硝酸蒸气,无法验证NO2的氧化性,故A错误;B.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可以除去氯化氢,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硫,因此X中不一定含有CO,故C错误;D.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D错误。‎ 答案:B ‎11.下列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变质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入几滴KSCN溶液 B 验证Mg(OH)2和Fe(OH)3的Ksp大小 取2 mL 1.0 mol·L-1 NaOH溶液,先滴3滴1.0 mol·L-1MgCl2溶液,再滴3滴1.0 mol·L-1 FeCl3溶液 C 比较醋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pH计分别伸入0.1 mol·L-1CH3COONa溶液和0.1 mol·L-1Na2CO3溶液,读取pH D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混合前分别用冲洗干净的温度计测量50 mL 0.50 mol·L-l HCl溶液与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的温度 解析: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变质,应将样品溶于蒸馏水,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若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则发生反应:3Fe2++4H++NO===3Fe3++NO↑+2H2O,会对Fe3+的检验产生干扰,A项错误;验证Mg(OH)2和Fe(OH)3的 Ksp的大小是通过沉淀的相互转化实现的,可向饱和Mg(OH)2溶液中滴入3滴0.1 mol·L-l FeCl3溶液,而若要得到饱和Mg(OH)2溶液,应将NaOH溶液滴入MgCl2溶液中,否则NaOH过量,干扰实验结果,B项错误;用pH计测定相同浓度的CH3COONa、Na2CO3溶液的pH,比较的是CH3COO-、CO的水解程度,得出的是CH3COOH、HCO的酸性强弱,C项错误;测定中和热时,为保证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完全被NaOH溶液中和,应采用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同时混合前分别测定盐酸和NaOH溶液的温度,并取平均值,D项正确。‎ 答案:D ‎12.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实验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溴 乙醇萃取 溴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苯和甲苯 分液 苯和甲苯的密度不同 C 除去CO中的O2‎ 通过灼热铜网 O2与灼热的铜反应 D 除去丙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丙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解析:A项,萃取剂选错,乙醇溶于水;B项,苯和甲苯互溶,不分层,无法分液;C项,混合气通过灼热铜网发生反应生成CO2。‎ 答案:D ‎13.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将氯气、SO2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 溶液均褪色 氯气、SO2均有漂白性且漂白原理相同 B 试纸变蓝 NH3是碱 某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C 硝酸银溶液中加少量NaCl溶液,再加KI溶液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AgI)‎ D 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气体,然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不变红 还原性 SO2>Fe2+‎ 解析:A.氯气利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次氯酸的氧化性漂白,SO2可与色素结合为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它们的漂白原理不同,故A错误;B.NH3不能电离产生OH-,所以不是碱,NH3与H2O反应的生成物NH3·H2O是碱,故B错误;C.硝酸银溶液中加少量N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Cl,溶液中剩余硝酸银,再加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AgI,不是AgCl转化为AgI而是直接生成AgI,不能证明Ksp(AgCl)>Ksp(AgI),故C错误;D.FeCl3溶液中通入足量SO2气体,然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表明SO2将Fe3+还原为Fe2+,证明还原性SO2>Fe2+,故D正确。‎ 答案:D ‎1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H2SO4滴加到Fe(NO3)2溶液中 溶液变棕黄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HNO3分解生成NO2‎ B 将CO2气体依次通入NaHSO3溶液、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不褪色 H2S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C 常温下将大小相同的铝片分别加入到浓硝酸和稀硝酸中 浓硝酸比稀硝酸反应更剧烈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将H2O2溶液滴加到酸性KMnO4‎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溶液中 解析:A项,考生不熟悉反应实质是稀硝酸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出错,稀硝酸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3+、H2O和NO,NO被空气中O2氧化为NO2,错误。B项,CO2通入NaHSO3溶液中无SO2产生,说明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的,正确。C项,常温下,铝遇浓硝酸发生钝化,遇稀硝酸不会发生钝化,错误。D项,考生不熟悉H2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误认为H2O2作氧化剂,实际上,H2O2会将KMnO4还原,显示还原性,错误。‎ ‎ 答案: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