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 MB
  • 2021-08-24 发布

【化学】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2分)‎ 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自然现象发生或形成的过程中,指定元素既没有被氧化又没有被还原的是( )‎ A.溶洞——钙 B.闪电——氮 C.火山喷发——硫 D.光合作用——碳 ‎【答案】A ‎【详解】A.溶洞中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整个过程钙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既没有被氧化又没有被还原,故A符合题意;‎ B.空气中O2和N2在闪电时化合成NO,即N2+O2 2NO,氮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氮元素被氧化了,故B不符合题意;‎ C.火山喷发时,在高温条件下可发生S+O2=SO2,硫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4价,硫元素被氧化了,故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会发生6CO2+6H2O C6H12O6+6O2,可知氧元素失电子,碳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了,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二醇的沸点比乙醇的沸点高 B. 淀粉和蔗糖水解的最终产物中均含有葡萄糖 C. 植物油通过催化加氢可转变为半固态的脂肪 D. 硫酸铵或氯化钠溶液都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答案】D ‎【详解】A. 乙二醇分子中含有两个羟基,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羟基越多,氢键越多,沸点越高,A正确;‎ B. 淀粉水解成葡萄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B正确;‎ C. 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通过催化加氢变成饱和的脂肪,熔点升高,C正确;‎ D. 硫酸铵或氯化钠溶液不属于重金属盐,不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使蛋白质发生盐析,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蛋白质发生变性的条件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有机物、加热、紫外线等。‎ ‎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2Fe2++4Br-+3Cl2=2Fe3++2Br2+6Cl-‎ B. 硫酸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钡溶液:H++SO42-+Ba2++OH-=BaSO4↓+H2O 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6H5O-+CO2+H2O→‎2C6H5OH+CO32-‎ D. 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g++NH3∙H2O=AgOH↓+NH4+‎ ‎【答案】A ‎【详解】A. 过量的氯气将Fe2+和Br-氧化,离子方程式正确,A正确;‎ B. 硫酸电离成两个H+和一个SO42-,氢氧化钡电离成一个Ba2+和两个OH-,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BaSO4↓+2H2O,B错误;‎ C. 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比碳酸氢根强,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方程式为:C6H5O-+CO2+H2O→C6H5OH+HCO3-,C错误;‎ D. 氨水过量,AgOH沉淀溶解成Ag(NH3)2OH,离子方程式为:Ag++2NH3∙H2O = [Ag(NH3)2]++2H2O,D错误;‎ 答案选A。‎ ‎4.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 A. Cl2(HCl):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B. AlCl3溶液(Fe3+):氨水、盐酸 C. C2H2(H2S):CuSO4溶液、碱石灰 D. NaCl溶液(SO42-):BaCO3、盐酸 ‎【答案】B ‎【详解】A.Cl2(HCl):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小,但HCl在其中溶解度大而除去,最后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故A正确;‎ B.AlCl3溶液(Fe3+):加入氨水后引入新的杂质NH4+,故B错误;‎ C.C2H2(H2S):先通过CuSO4溶液,H2S+CuSO4=CuS↓+H2SO4,除去H2S,再通过碱石灰进行干燥,故C正确;‎ D.NaCl溶液(SO42-):SO42-+BaCO3BaSO4+CO32-、再用盐酸酸化,故D正确;‎ 故选B。‎ ‎5.关于下列消毒剂的有效成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双氧水 B.漂白粉 C.滴露 D.强氯精 有效成分 H2O2‎ Ca(ClO)2‎ 分析 可与NaClO发生反应 可用Cl2与Ca(OH)2制备 分子式为 C8H9OCl 分子中有2种环境的碳原子 ‎【答案】D ‎【详解】A.H2O2可与NaClO发生反应:H2O2+ClO-=Cl-+O2↑+H2O,故A正确;‎ B.可用Cl2与Ca(OH)2制备Ca(ClO)2: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故B正确;‎ C.由结构简式可得:分子式为C8H9OCl,故C正确;‎ D.分子有三个对称轴,分子中只有一种环境的碳,故D错误;‎ 故选D。‎ ‎6.短周期中8种元素a-h,其原子半径、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负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a、d、f组成的化合物能溶于强碱溶液 B. a可分别与b或c组成含10个电子的分子 C. e的阳离子与g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g>b ‎【答案】C ‎【分析】由图中原子序数和化合价,各元素依次为a为H、b为C、c为N、d为O、e为Na、f为Al、g为S、h为Cl。‎ ‎【详解】A.a、d、f组成的化合物Al(OH)3具有两性,能溶于强碱溶液,故A正确;‎ B.CH4、NH3是10电子的分子,H可分别与C或N组成含10个电子的分子,故B正确;‎ C.Na+与S2-的电子层结构不相同,前者具有Ne的电子层结构,后者具有Ar的电子层结构,故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l>S>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2CO3,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关键是根据化合价、原子半径推断元素,注意抓住短周期元素,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易错点C,Na+有2个电子层,K、L层分别排有2、8个电子,S2-有3个电子层,K、L、M层分别排有2、8、8个电子。‎ ‎7.图为用惰性电极电解制备高锰酸钾的装置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为电源正极 B. Ⅰ中的K+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移向Ⅱ C. 若不使用离子交换膜,KMnO4的产率可能会降低 D. 若阴极产生0.2 mol气体,理论上可得到0.2 mol KMnO4‎ ‎【答案】C ‎【分析】实验目的是制备高锰酸钾,所以K2MnO4应失电子转化为KMnO4,b为正极,a为负极。在阴极,2H2O+2e-==2OH-+H2↑;在阳极,2-2e- ==2。‎ ‎【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a为电源负极,A不正确;‎ B.在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Ⅱ中的K+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移向Ⅰ,B不正确;‎ C.若不使用离子交换膜,Ⅱ中因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多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而使电解反应难以持续进行,从而造成KMnO4的产率降低,C正确;‎ D.若阴极产生0.2 mol气体,则转移电子0.4mol,理论上可得到0.4 mol KMnO4,D不正确;‎ 故选C。‎ ‎8.下列指定微粒的个数比不是2∶1的是( )‎ A. 过氧化钠固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B. 碳酸钠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C.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和碳原子 D. 二氧化氮溶于水时,被氧化的分子和被还原的分子 ‎【答案】B ‎【详解】A.过氧化钠固体中的阳离子Na+和阴离子O22-个数比为2:1,故A不选;‎ B.碳酸根离子在水中要水解生成HCO3-和OH-,碳酸钠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不等于2:1,故B选;‎ C.乙烯和丙烯符合通式:CnH2n,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和碳原子个数比为2:1,故C不选;‎ D.在3NO2+H2O=2HNO3+NO中,被氧化的NO2的分子个数为2,被还原的NO2的分子个数为1,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2:1,故D不选;‎ 故选B。‎ ‎9.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进行的分析和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操作 现象 一段时间后:①中,铁钉裸露在外的附近区域变红;‎ ‎②中……‎ A. NaCl的琼脂水溶液为离子迁移的通路 B. ①中变红是因为发生反应2H++2e-=H2↑,促进了水的电离 C. ②中可观察到铁钉裸露在外的附近区域变蓝,铜丝附近区域变红 D. ①和②中发生的氧化反应均可表示为M—2e-=M2+(M代表锌或铁)‎ ‎【答案】B ‎【分析】①中,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铁,则锌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反应Zn-2e- ==Zn2+,铁钉作正极,发生反应O2+4e-+2H2O==4OH-;②中,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则铁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反应Fe-2e- ==Fe2+,铜作正极,发生反应O2+4e-+2H2O==4OH-。‎ ‎【详解】A.NaCl的琼脂水溶液能够让离子自由运动,所以其为离子迁移的通路,A正确;‎ B.①中变红是因为发生反应O2+4e-+2H2O==4OH-,OH-使酚酞变红,B不正确;‎ C.反应生成的Fe2+与[Fe(CN)6]3-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使②中铁钉裸露在外的附近区域变蓝,因生成OH-使酚酞变红,而使铜丝附近区域变红,C正确;‎ D.①中发生的氧化反应为Zn-2e- ==Zn2+,②中发生的氧化反应为Fe-2e- ==Fe2+,均可表示为M—2e-=M2+(M代表锌或铁),D正确;‎ 故选B。‎ ‎10.25℃‎时,向10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 1 mol∙L-1的HCl 和CH3COOH混合溶液中滴加0. 1 mol∙L-1 NaOH溶液,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未加NaOH溶液时:c(H+)>c(Cl-)=c(CH3COOH)‎ B. 加入10 mLNaOH溶液时: c(OH-)+c(CH3COO-)=c(H+)‎ C 加入NaOH溶液至pH=7时:c(Cl-)=c(Na+)‎ D. 加入20 mLNaOH溶液时:‎2c(Na+)=c(Cl-)+c(CH3COO-)+c(CH3COOH)‎ ‎【答案】B ‎【详解】A.未加NaOH溶液时:c(H+)>c(Cl-)>c(CH3COOH),A不正确;‎ B.加入10 mLNaOH溶液时,盐酸与NaOH刚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NaCl和CH3COOH的混合溶液,在CH3COOH中,满足电荷守恒:c(OH-)+c(CH3COO-)=c(H+),B正确;‎ C.加入NaOH溶液至pH=7时:c(Cl-)+c(CH3COO-)=c(Na+),C不正确;‎ D.加入20 mLNaOH溶液时,NaOH与HCl 和CH3COOH刚好完全反应,依据物料守恒可得:c(Na+)=c(Cl-)+c(CH3COO-)+c(CH3COOH),D不正确;‎ 故选B。‎ ‎11.氨基甲酸铵(H2NCOONH4)是一种氨化剂,易水解,难溶于CCl4。某小组设计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氨基甲酸铵。已知:2NH3(g) + CO2(g)H2NCOONH4(s) DH<0。‎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2中的试剂为饱和NaHCO3溶液 B. 冰水浴能提高H2NCOONH4的产率 C. 1和4中发生的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D. 5中的仪器(含试剂)可用3中仪器(含试剂)代替 ‎【答案】D ‎【分析】从反应2NH3(g) + CO2(g)H2NCOONH4(s)看,1中应制CO2,6中制NH3。在1中,Ca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得的CO2中混有HCl和H2O(g),先用2中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再用3中浓硫酸干燥;6中NH4Cl与Ca(OH)2反应制得NH3,用5中碱石灰干燥。在4中,CO2与NH3混合发生反应,由于反应放热,所以冰水浴降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H2NCOONH4的产率。‎ ‎【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2中的试剂为除去CO2中HCl所需的饱和NaHCO3溶液,A正确;‎ B.由于2NH3(g) + CO2(g)H2NCOONH4(s) DH<0,降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冰水浴能提高H2NCOONH4的产率,B正确;‎ C.1中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4中发生反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浓硫酸会与氨气发生反应,不能干燥氨气,所以不能用5中试剂代替3中试剂,D不正确;‎ 故选D。‎ ‎12.图a~c分别为氯化钠在不同状态下的导电实验(X、Y均表示石墨电极)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的代表的离子的电子式为 B. 图a中放入的是氯化钠固体,该条件下不导电 C. 能导电的装置中,X上均有气体产生 D. 能导电的装置中,Y的电极产物相同 ‎【答案】D ‎【分析】图a表示NaCl晶体,由于NaCl晶体中含有Na+和Cl-,而Cl-的电子层数比Na+多一层,所以Cl-半径大于Na+半径;图b表示熔融的NaCl,通直流电后,Cl-向阳极移动,则X极为阳极,Y极为阴极;图c表示电解NaCl的水溶液。‎ ‎【详解】A.图示中的代表的离子为Cl-,电子式为,A正确;‎ B.由以上分析知,图a中放入的是氯化钠固体,该条件下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固体不导电,B正确;‎ C.图b和图c装置中,电解质都能导电,X为阳极,都发生反应2Cl--2e-==Cl2↑,均有气体产生,C正确;‎ D.图b和图c装置都能导电,图b中Y的电极产物为Na,图c中Y的电极产物为H2等,D不正确;‎ 故选D。‎ ‎13.800℃‎时,三个相同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 + H2O(g)CO2(g) + H2(g) K =1.0,一段时间后,分别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容器编号 起始浓度/(mol·L−1)‎ c(CO)‎ c(H2O)‎ c(CO2)‎ c(H2)‎ Ⅰ ‎0.01‎ ‎0.01‎ ‎0‎ ‎0‎ Ⅱ ‎0‎ ‎0‎ ‎0.01‎ ‎0.01‎ III ‎0.008‎ ‎0.008‎ ‎0.002‎ ‎0.00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Ⅱ 中达平衡时,c(H2)=0.005 mol·L−1‎ B. III中达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25%‎ C. III中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比 Ⅰ 中的短 D. 若III中起始浓度均增加一倍,平衡时c(H2)亦增加一倍 ‎【答案】B ‎【分析】利用反应CO(g) + H2O(g)CO2(g) + H2(g),采用一边倒的方法将生成物全部转化为反应物,各反应物的浓度分别相等(都为0.01mol/L),则表明相同温度下、三个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的平衡为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分别对应相等;容器Ⅰ中,可利用已知数据,并假设CO的浓度变化量为x,建立以下三段式:‎ K==1,解得x=0.005mol/L。‎ ‎【详解】A.Ⅱ与Ⅰ为恒温恒容下的等效平衡,所以达平衡时,c(H2)=x=0.005 mol·L−1,A 正确;‎ B.III中达平衡时,CO物质的量浓度为0.005mol/L,CO的体积分数为=25%,B不正确;‎ C.III可以看成是 Ⅰ 中反应进行的某个阶段,所以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比 Ⅰ 中的短,C正确;‎ D.若III中起始浓度均增加一倍,即相当于加压(气体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由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所以平衡不移动,平衡时c(H2)亦增加一倍,D正确;‎ 故选B。‎ ‎14.实验小组利用传感器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 测量下述实验过程的pH变化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与②的实验数据基本相同,说明②中的OH-未参与该反应 B. 加入试剂体积相同时,②所得沉淀质量大于③所得沉淀质量 C. 从起始到a点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D. b点对应溶液中水电离程度小于c点对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答案】C ‎【详解】A.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CO32-=CaCO3↓,①与②的实验数据基本相同,说明②中的OH-未参与该反应,故A不选;‎ B.加入试剂体积相同时,③中除生成沉淀外还生成水,增加的水会溶解部分沉淀,②所得沉淀质量大于③所得沉淀质量,故B不选;‎ C.开始氢氧化钙过量,碳酸氢根全部反应,从起始到a点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OH-+HCO3-=CaCO3↓+H2O,故C选;‎ D.b点对应溶液碱溶液,抑制水的电离,c点对应的溶液为碳酸钠溶液,水解促进水的电离,b点水的电离程度小于c点对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故D不选;‎ 故选C。‎ 第二部分 (综合题 共58分)‎ 本部分共5小题,共58分。‎ ‎15.甲烷水蒸气重整制取的合成气可用于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1)制取合成气的反应为CH4(g)+H2O(g)CO(g)+3H2(g)DH =+206 kJ/mol。‎ 向体积为‎2 L密闭容器中,按n(H2O)∶n(CH4)=1投料:‎ a.保持温度为T1时,测得CH4(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b.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不同催化剂(Ⅰ、Ⅱ、Ⅲ)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后,CH4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①结合图1,写出反应达平衡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______kJ。‎ ‎②在图1中画出:起始条件相同,保持温度为T2(T2> T1)时, c(CH4)随时间的变化曲线______。‎ ‎③根据图2判断:‎ ⅰ. a点所处的状态不是化学平衡状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CH4的转化率:c>b,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①电池工作时,熔融碳酸盐中CO32-移向________(填“电极A”或“电极B”) ‎ ‎②写出正极上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考虑副反应,‎1 kg甲烷完全转化所得到的合成气全部用于燃料电池中,外电路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最大为_____mol。‎ ‎【答案】(1). 吸收412(x-y) (2). (3). 催化剂不能改变物质的平衡转化率 (4). ‎750℃‎时,反应相同时间,a点对应的CH4的转化率低于使用Ⅰ时CH4的转化率 (5). 电极A (6). O2+4e-+2CO2=2CO32- (7). 500‎ ‎【详解】(1)①结合图1,反应的甲烷的物质的量为(x-y)mol·L-1×‎2L=2(x-y)mol,反应达平衡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吸收2(x-y)mol×216kJ·mol-1=412(x-y)kJ。故答案为:吸收412(x-y);‎ ‎②起始条件相同,保持温度为T2(T2> T1)时,由于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甲烷的浓度降低,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所用时间缩短, c(CH4)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答案为:;‎ ‎③根据图2:ⅰ. a点所处的状态不是化学平衡状态,理由是催化剂不能改变物质的平衡转化率。故答案为:催化剂不能改变物质的平衡转化率;‎ ⅱ. CH4的转化率:c>b,原因是‎750℃‎时,反应相同时间,a点对应的CH4的转化率低于使用Ⅰ时CH4的转化率。故答案为:‎750℃‎时,反应相同时间,a点对应的CH4的转化率低于使用Ⅰ时CH4的转化率;‎ ‎(2)①氢气和一氧化碳作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是电池的负极,电池工作时,熔融碳酸盐中阴离子CO32-移向负极,即电极A,故答案为:电极A;‎ ‎②正极上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上的电极反应:O2+4e-+2CO2=2CO32-。故答案为:O2+4e-+2CO2=2CO32-;‎ ‎(3)若不考虑副反应,‎1 kg甲烷完全转化所得到的合成气全部用于燃料电池中,最终转化为CO2和水,甲烷中碳由-4价升高为+4价,氢化合价相当于没有变,外电路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最大为 =500mol。故答案为:500。‎ ‎16.氯化亚铜(CuCl)可用于冶金、电镀等行业,其制备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I.溶解:取海绵铜(主要含Cu和CuO),加入稀硫酸和NH4NO3的混合溶液,控制溶液温度在60~‎70℃‎,不断搅拌至固体全部溶解,得蓝色溶液(过程中无气体产生);‎ II.转化:向蓝色溶液中加入(NH4)2SO3和NH4Cl,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CuCl粗品;‎ III.洗涤:CuCl粗品依次用pH=2硫酸和乙醇洗涤,烘干后得到CuCl产品。‎ ‎【资料】CuCl固体难溶于水,与Cl-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络离子[CuCl2]-;潮湿的CuCl固体露置于空气容易被氧化。‎ ‎(1)过程I中:‎ ‎①本工艺中促进海绵铜溶解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氧化铜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充分反应后NH4+的浓度约为反应前的2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II中:‎ ‎①(NH4)2SO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H4Cl的用量对铜的沉淀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n(NH4Cl)/n(Cu2+)1.1时,CuCl的沉淀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过程III中,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产品纯度测定:量取CuCl产品a g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酸性Fe2(SO4)3溶液使其充分溶解,然后用0.1000 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Fe2+,消耗KMnO4溶液b mL。(本实验中的MnO4-被还原为Mn2+,不与产品中杂质和Cl-反应)。‎ ‎①CuCl溶于Fe2(SO4)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产品中CuCl(摩尔质量为‎99g/mo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答案】(1). 控制温度在60~‎70℃‎、不断搅拌 (2). CuO + 2H+ = Cu2+ + H2O (3). NO3-几乎全部被还原为NH4+ (4). 还原剂 (5). CuCl + Cl- = [CuCl2]- (6). 去除CuCl固体表面的水,防止其被空气氧化 (7). CuCl + Fe3+ = Cu2+ + Fe2++ Cl- (8). ‎ ‎【分析】I.溶解:溶解步骤的温度应控制在60~‎70℃‎,原因是温度低溶解速率慢,温度过高NH4NO3易分解,该步骤中Cu与NH4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元素被还原到最低价)4Cu+NO3-+10H+=4Cu2++NH4++3H2O;‎ II.转化: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过滤得到固体为CuCl,滤液主要是硫酸铵和硫酸;‎ III.洗涤:CuCl粗品依次用pH=2硫酸和乙醇洗涤,去除CuCl固体表面的水,防止其被空气氧化,烘干后得到CuCl产品。‎ ‎【详解】(1)①温度低溶解速率慢,温度过高NH4NO3易分解,本工艺中促进海绵铜溶解的措施有控制温度在60~‎70℃‎、不断搅拌。故答案为:控制温度在60~‎70℃‎、不断搅拌;‎ ‎②氧化铜是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水,氧化铜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CuO + 2H+= Cu2++ H2O。故答案为:CuO + 2H+= Cu2++ H2O;‎ ‎③充分反应后NH4+的浓度约为反应前的2倍,原因是:发生4Cu+NO3-+10H+=4Cu2++NH4++3H2O反应,NO3-几乎全部被还原为NH4+。故答案为:NO3-几乎全部被还原为NH4+;‎ ‎(2)①根据发生的反应;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NH4)2SO3的作用是还原剂。故答案为:还原剂;‎ ‎②n(NH4Cl):n(Cu2+)1.1时,Cl-浓度增大,与CuCl络合生成可溶的络合物,CuCl的沉淀率下降的原因是CuCl + Cl- = [CuCl2]-。故答案为:CuCl + Cl- = [CuCl2]-;‎ ‎(3)过程III中,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去除CuCl固体表面的水,防止其被空气氧化。 故答案为:去除CuCl固体表面的水,防止其被空气氧化;‎ ‎(4)①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将CuCl氧化,CuCl溶于Fe2(SO4)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CuCl + Fe3+= Cu2++ Fe2++ Cl-。故答案为:CuCl + Fe3+= Cu2++ Fe2++ Cl-;‎ ‎②根据电子守恒得关系式:5CuCl~5e-~KMnO4,产品中CuCl(摩尔质量为‎99g/mol)的质量分数为=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把握流程中的反应、物质的性质、离子反应的书写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难点(4)计算CuCl的含量:根据电子守恒得关系式:5CuCl~5e-~KMnO4,计算CuCl的物质的量,再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17.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冶炼锌的国家。在现代工业中,锌更是在电池制造、合金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已知:锌的熔点为‎419.6℃‎,沸点‎907℃‎。‎ I.图是古代以炉甘石(ZnCO3)为原料炼锌的示意图。‎ ‎(1)泥罐内的主要反应为:‎ i.ZnCO3(s) = ZnO(s) + CO2(g) DH1 ‎ ii.CO2(g) + C(s) = 2CO(g) DH 2‎ ‎……‎ 总反应:ZnCO3(s) + ‎2C(s) = Zn(g) + 3CO(g) DH3‎ 利用DH1和DH 2计算时DH3,还需要利用_________反应的DH。‎ ‎(2)泥罐中,金属锌的状态变化是___________;d口出去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 Ⅱ.现代冶炼锌主要采取湿法工艺。以闪锌矿(主要成分为ZnS,还含铁等元素)、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铁等元素)为原料联合生产锌和高纯度二氧化锰的一种工艺的主要流程如下:‎ ‎(3)浸出:加入FeSO4能促进ZnS的溶解,提高锌的浸出率,同时生成硫单质。Fe2+的作用类似催化剂,“催化”过程可表示为:‎ ⅰ:MnO2+2Fe2++4H+ =Mn2++2Fe3++2H2O ⅱ:……‎ ① 写出ⅱ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催化”过程。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a.向酸化的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MnO2,溶液变红。‎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铁:已知①进入除铁工艺的溶液的pH约为3;②控制溶液pH为2.5~3.5,使铁主要以FeOOH沉淀的形式除去。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通入空气需同时补充适量ZnO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解:用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电解后的溶液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ZnO(s) + C(s) = Zn(g) + CO(g) (2). 气态变为液态 (3). CO和Zn蒸气 (4). ZnS+2Fe3+ = Zn2++2Fe2++S (5). 取a中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ZnS,振荡,红色褪去 (6). 通入空气时,发生反应4Fe2++O2+8H2O= 4FeOOH+8H+使溶液的pH下降,加入的ZnO与H+发生反应ZnO+ 2H+ =H2O+Zn2+,可控制溶液pH (7). Mn2+ - 2e-+2H2O = MnO2+4H+ (8). 硫酸 ‎【分析】I.古代以炉甘石(ZnCO3)为原料炼锌的各步反应:i.ZnCO3(s) = ZnO(s) + CO2(g)、CO2(g) + C(s) = 2CO(g) 、ZnO(s) + C(s) = Zn(g) + CO(g),总反应:ZnCO3(s) + ‎2C(s) = Zn(g) + 3CO(g),反应区温度达到1100~‎1300℃‎,Zn变为蒸气与杂质分离,在“兜室”冷凝为液体流出(冷凝区温度高于Zn的熔点),为防止Zn被氧化而用“泥封”隔绝空气,出口“锌火”是未反应完的CO和Zn蒸气从“兜室”逸出燃烧。‎ Ⅱ.现代冶炼锌流程图中的各步反应:‎ 浸出:ⅰ:MnO2+2Fe2++4H+ =Mn2++2Fe3++2H2O,ii.ZnS+2Fe3+ = Zn2++2Fe2++S,总把反应:MnO2+ZnS+4H+ Mn2++S+Zn2++2H2O;‎ 除铁:4Fe2++O2+8H2O=4FeOOH+8H+使溶液的pH下降,加入的ZnO与H+发生反应ZnO+ 2H+=H2O+Zn2+,可控制溶液pH;‎ 电解:用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是Mn2+ - 2e-+2H2O = MnO2+4H+,生成的硫酸和MnO2循环使用。阴极:Zn2++2e-=Zn。‎ ‎【详解】I.(1)泥罐内的主要反应为:‎ i.ZnCO3(s) = ZnO(s) + CO2(g) DH1 ‎ ii.CO2(g) + C(s) = 2CO(g) DH 2‎ ‎……‎ 总反应:ZnCO3(s) + ‎2C(s) = Zn(g) + 3CO(g) DH3‎ 根据盖斯定律:总反应-i-ii得ZnO(s) + C(s) = Zn(g) + CO(g),DH=DH3-DH1-DH 2,利用DH1和DH 2计算时DH3,还需要利用ZnO(s) + C(s) = Zn(g) + CO(g)反应的DH。故答案为:ZnO(s) + C(s) = Zn(g) + CO(g);‎ ‎(2)锌的熔点为‎419.6℃‎,沸点‎907℃‎,泥罐中,温度由1100~‎1300℃‎变成500~‎700℃‎,金属锌的状态变化是气态变为液态;出口处主要是末反应CO和Zn蒸气在出口处燃烧,形成“锌火”,d口出去的物质主要是CO和Zn蒸气。故答案为:气态变为液态;CO和Zn蒸气;‎ Ⅱ.(3)① Fe2+的作用类似催化剂,ⅱ中应将Fe3+还原成Fe2+,ZnS的溶解的离子方程式:ZnS+2Fe3+ = Zn2++2Fe2++S。故答案为:ZnS+2Fe3+ = Zn2++2Fe2++S;‎ ‎② 证实上述“催化”过程的实验方案:‎ a.检验Fe2+被氧化成Fe3+:向酸化的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MnO2,溶液变红。‎ b.检验Fe3+被还原成Fe2+:取a中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ZnS,振荡,红色褪去。故答案为:取a中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ZnS,振荡,红色褪去;‎ ‎(4)除铁:通入空气需同时补充适量ZnO的理由是:通入空气时,发生反应4Fe2++O2+8H2O=4FeOOH+8H+使溶液的pH下降,加入的ZnO与H+发生反应ZnO+ 2H+=H2O+Zn2+,可控制溶液pH。故答案为:通入空气时,发生反应4Fe2++O2+8H2O= 4FeOOH+8H+使溶液的pH下降,加入的ZnO与H+发生反应ZnO+ 2H+ =H2O+Zn2+,可控制溶液pH;‎ ‎(5)电解:用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将Mn2+氧化成MnO2,阳极的电极反应是Mn2+ - 2e-+2H2O = MnO2+4H+。故答案为:Mn2+ - 2e-+2H2O = MnO2+4H+;‎ ‎(6)电解后的溶液中生成硫酸,可循环利用。故答案为:硫酸。‎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物质分离与提纯方法的综合应用,明确制备流程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物质性质与分离、提纯方法的关系,试题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分析发生的反应是解题的难点:古代以炉甘石(ZnCO3)为原料炼锌、现代冶炼锌流程图中的各步反应(详见分析),对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要求较高。‎ ‎18.聚酰亚胺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可降解膜材料,其中一种膜材料Q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i.+ +‎ ii.+NaOH+‎ ‎(1)A是芳香烃,A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转化为C的试剂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中所含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D可由C与KOH溶液共热来制备,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F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6)G与A互为同系物,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GH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H与F生成中间体P的原子利用率为100%,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写一种)。‎ ‎(8)废弃的膜材料Q用NaOH溶液处理降解后可回收得到F和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 ‎【答案】(1). +Cl2+HCl (2). 浓硝酸、浓硫酸、加热 (3). 氯原子(碳氯键)、硝基 (4). + +KCl (5). 还原反应 (6). +6O2 ‎ ‎+6H2O (7). (8). ‎ ‎【分析】A是芳香烃,B的分子式为C6H5Cl,AB应该为苯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苯,故A为苯,根据F的结构简式及E的分子式可知E比F多4个O,少4个H,则应该是2个硝基转化为2个氨基,则E为,D可由C与KOH溶液共热来制备,结合已知ii.+NaOH+,可推知C为,D为,G与A互为同系物,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则高度对称,结合分子式可知应该有4个甲基,故为,利用Q逆向推出氧化得到的H为,与F反应生成,据此分析。‎ ‎【详解】A是芳香烃,B的分子式为C6H5Cl,AB应该为苯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苯,故A为苯,根据F的结构简式及E的分子式可知E比F多4个O,少4个H,则应该是2个硝基转化为2个氨基,则E为,D可由C与KOH溶液共热来制备,结合已知ii.+NaOH+,可推知C为,D为 ‎,G与A互为同系物,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则高度对称,结合分子式可知应该有4个甲基,故为,利用Q逆向推出氧化得到的H为,与F反应生成。(1)A是芳香烃,AB是苯在氯化铁催化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苯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HCl;‎ ‎(2)B转化为C是氯苯发生硝化反应生成,反应的试剂和条件是浓硝酸、浓硫酸、加热;‎ ‎(3)C为,所含的官能团的名称是氯原子(碳氯键)、硝基;‎ ‎(4)D可由C与KOH溶液共热来制备,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 +KCl;‎ ‎(5)EF是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反应类型是还原反应;‎ ‎(6)G与A互为同系物,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则高度对称,结合分子式可知应该有4个甲基,故为,利用Q逆向推出氧化得到的H为,GH的化学方程式是+6O2 +6H2O;‎ ‎(7)H与F生成中间体P的原子利用率为100%,则发生开环加成缩合反应,P的结构简式是、;‎ ‎(8)废弃的膜材料Q用NaOH溶液处理降解后发生肽键断裂水解,碱性条件下生成盐,可回收得到F和。‎ ‎19.某小组通过分析镁与酸反应时pH的变化,探究镁与醋酸溶液反应的实质。‎ ‎【实验】在常温水浴条件下,进行实验Ⅰ~Ⅲ,记录生成气体体积和溶液pH的变化:‎ Ⅰ.取‎0.1 g光亮的镁屑(过量)放入10 mL 0.10 mol·L–1 HCl溶液中; ‎ Ⅱ.取‎0.1 g光亮的镁屑放入10 mL 0.10 mol·L–1 CH3COOH溶液(pH = 2.9)中;‎ Ⅲ.取‎0.1 g光亮的镁屑放入10 mL pH = 2.9 HCl溶液中。‎ ‎【数据】‎ 图1 图2‎ ‎(1)起始阶段,Ⅰ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起始溶液中约为____。(选填“‎1”‎、“‎10”‎或“‎102”‎)‎ ‎(3)起始阶段,导致Ⅱ、Ⅲ气体产生速率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c(H+),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Ⅱ的反应速率大于Ⅲ的原因。‎ 提出假设:CH3COOH能直接与Mg反应。‎ 进行实验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该假设成立。‎ ‎(5)探究醋酸溶液中与Mg反应的主要微粒,进行实验Ⅴ。‎ 与Ⅱ相同的条件和试剂用量,将溶液换成含0.10 mol·L–1的 CH3COOH与0.10 mol·L–1 CH3COONa的混合溶液(pH = 4.8),气体产生速率与Ⅱ对比如下。‎ a.实验Ⅴ起始速率 b.实验Ⅱ起始速率 c.实验ⅡpH=4.8时速率 ‎2.1 mL·min–1‎ ‎2.3 mL·min–1‎ ‎0.8 mL·min–1‎ 对比a~c中的微粒浓度,解释其a与b、a与c气体产生速率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结论:‎ ‎①镁与醋酸溶液反应时,CH3COOH、H+、H2O均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反思:120 min附近,Ⅰ~ⅢpH均基本不变,pH(Ⅰ) ≈ pH(Ⅱ) < pH(Ⅲ),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Mg + 2H+ = Mg2+ + H2↑ (2). 102 (3). 由图1可知起始阶段Ⅱ的速率远大于Ⅲ,但图2表明起始阶段Ⅱ的pH大于Ⅲ (4). 室温下,将光亮的镁屑投入冰醋酸中,立即产生气体 (5). a与b对比,c(CH3COOH)几乎相同,但b中c(H+) 约为a的100倍,使速率b > a;a与c对比,c(H+)几乎相同,但a中c(CH3COOH)约为c 的2倍,使速率a > c (6). CH3COOH是与Mg反应产生气体的主要微粒 (7). 120min附近,Mg(OH)2(s) ⇌Mg2+(aq) + 2OH–(aq)均达到平衡状态,因此pH基本不变;c(Mg2+) Ⅰ≈Ⅱ>Ⅲ,Ⅰ、Ⅱ中上述平衡相对Ⅲ逆移,c(OH–)减小,pH减小 ‎【分析】反应刚开始时,由于 Ⅰ 中c(H+)最大,所以反应速率最快,消耗n(H+)最多,但如果只发生反应2H++Mg=Mg2++H2↑,则Ⅰ、Ⅱ中产生H2的体积应相差较大,但实际上体积相差不大,说明醋酸也能与镁直接反应;从Ⅱ、Ⅲ中产生H2的体积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当Ⅰ、Ⅱ中产生H2的体积相同时,盐酸、醋酸应完全反应,但产生H2的体积继续增大,表明Mg与H2O能发生反应Mg+2H2O= Mg(OH)2+ H2↑,且醋酸中产生的H2更多,说明Mg与H2O反应的速率Ⅱ中更快。比较Ⅱ、Ⅲ中溶液的pH,随着反应的进行,Ⅱ的pH比Ⅲ大,但产生H2的速率Ⅱ>Ⅲ,表明c(H+)不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唯一因素;比较Ⅰ、Ⅱ 溶液的pH,当pH相等后,盐酸中溶液的pH先趋于稳定,说明盐酸与Mg反应先结束,而醋酸与Mg反应后结束;Ⅲ与Ⅰ、Ⅱ溶液进行比较,Ⅲ的pH大,则表明Ⅲ中c(OH–)大,应为Ⅰ、Ⅱ溶液中c(Mg2+)引起。‎ ‎【详解】(1)起始阶段,Ⅰ 中主要发生镁与盐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是Mg + 2H+= Mg2++ H2↑。答案为:Mg + 2H+= Mg2++ H2↑;‎ ‎(2)Ⅱ 起始溶液中约为=102。答案为:102;‎ ‎(3)起始阶段,虽然Ⅱ、Ⅲ中c(H+)相等,但从产生H2的体积判断,Ⅱ、Ⅲ中气体产生速率差异很大,而Ⅱ的pH大于Ⅲ,则表明主要因素不是c(H+),实验证据是:由图1可知,起始阶段Ⅱ的速率远大于Ⅲ,但图2表明起始阶段Ⅱ的pH大于Ⅲ。答案为:由图1可知,起始阶段Ⅱ的速率远大于Ⅲ,但图2表明起始阶段Ⅱ的pH大于Ⅲ;‎ ‎(4)既然c(H+)不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那么有可能是醋酸能与Mg直接反应,于是进行实验Ⅳ:室温下,将光亮的镁屑投入冰醋酸中,立即产生气体。答案为:室温下,将光亮的镁屑投入冰醋酸中,立即产生气体;‎ ‎(5) a与b中醋酸浓度相同、但a中c(H+)小,反应速率慢;a与c中,c(H+)相同,但醋酸浓度c大约是a中的一半(假设实验Ⅱ中醋酸反应掉近一半,此时溶液中醋酸与醋酸根离子浓度相等,刚好为a中的一半,pH比a中稍大),反应速率慢,由此得出气体产生速率差异的原因:a与b对比,c(CH3COOH)几乎相同,但b中c(H+)约为a的100倍,使速率b > a;a与c对比,c(H+)几乎相同,但a中c(CH3COOH)约为c 的2倍,使速率a > c。答案为:a与b对比,c(CH3COOH)几乎相同,但b中c(H+)约为a的100倍,使速率b > a;a与c对比,c(H+)几乎相同,但a中c(CH3COOH)约为c 的2倍,使速率a > c;‎ ‎(6)①镁与醋酸溶液反应时,CH3COOH、H+、H2O均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 ‎②从实验Ⅰ、Ⅱ的比较中可得出,CH3COOH是与Mg反应产生气体的主要微粒。答案为:CH3COOH是与Mg反应产生气体的主要微粒;‎ ‎(7) 120 min附近,Ⅰ~Ⅲ pH均基本不变、c(Mg2+)相同,而Ⅲ的pH大,c(Mg2+)小,所以解释pH(Ⅰ) ≈ pH(Ⅱ) < pH(Ⅲ)的原因,应为:120min附近,Mg(OH)2(s)⇌Mg2+(aq) + 2OH–(aq)均达到平衡状态,因此pH基本不变;c(Mg2+) Ⅰ≈Ⅱ>Ⅲ,Ⅰ、Ⅱ中上述平衡相对Ⅲ逆移,c(OH–)减小,pH减小。答案为:120min附近,Mg(OH)2(s)⇌Mg2+(aq) + 2OH–(aq)均达到平衡状态,因此pH基本不变;c(Mg2+) Ⅰ≈Ⅱ>Ⅲ,Ⅰ、Ⅱ中上述平衡相对Ⅲ逆移,c(OH–)减小,pH减小。‎ ‎【点睛】醋酸与镁反应后溶液中,Mg与H2O反应的速率比盐酸与镁反应后的溶液中Mg与H2O反应的速率快,可能是CH3COO-能加快Mg与H2O反应的速率,或Cl-能减慢Mg与H2O反应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