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 M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六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
考纲要求
]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
α
)
。
2.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4.
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
K
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5.
理解外界条件
(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
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索引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
1.
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
(1)
“
惰性气体
”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核心知识透析
(2)
纯液体、固体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化学反应中,纯液体和固态物质的浓度为常数,故不能用固态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但是固态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是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之一,如煤粉由于表面积大,燃烧就比煤块快得多。
(3)
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但影响程度不一定相同。
①
当增大反应物浓度时,
v
正
增大,
v
逆
瞬间不变,随后也增大;
②
增大压强,
v
正
和
v
逆
都增大,气体分子数减小方向的反应速率变化程度
大
;
③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④
升高温度,
v
正
和
v
逆
都增大,但吸热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大;
⑤
使用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2.
“
讲练结合
”
突破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
(1)
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要注意
“
三关注
”
:一要关注反应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绝热容器;二要关注反应特点,是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三要关注特殊情况,是否有固体参加或生成,或固体的分解反应。
如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e.
混合气体的颜色、
f.
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g.
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①
能说明
2SO
2
(g)
+
O
2
(g)
2SO
3
(g)
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
填字母,下同
)
。
②
能说明
I
2
(g)
+
H
2
(g)
2HI(g)
达到平衡状态的
是
___
。
③
能说明
2NO
2
(g)
N
2
O
4
(g)
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
。
④
能说明
C(s)
+
CO
2
(g)
2CO(g)
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
。
⑤
能说明
A(s)
+
2B(g)
C(g)
+
D(g)
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
。
⑥
能说明
NH
2
COONH
4
(s)
2NH
3
(g)
+
CO
2
(g)
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
。
⑦
能说明
5CO(g)
+
I
2
O
5
(s)
5CO
2
(g)
+
I
2
(s)
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
。
acdg
eg
acdeg
abcdg
bdg
abc
bdg
(2)
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还要注意
“
一个角度
”
,即从微观角度会分析判断。如:
反应
N
2
(g)
+
3H
2
(g)
2NH
3
(g)
,下列各项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
_
__(
填序号
)
。
①
断裂
1 mol N
≡
N
键的同时生成
1 mol N
≡
N
键;
②
断裂
1 mol N
≡
N
键的同时生成
3 mol H—H
键;
③
断裂
1 mol N
≡
N
键的同时断裂
6 mol N—H
键;
④
生成
1 mol N
≡
N
键的同时生成
6 mol N—H
键。
①②③④
3.
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方法
(1)
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
通过比较平衡破坏瞬时的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
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
v
正
>
v
逆
,此时正反应占优势,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
(
或向右
)
移动;
②
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
v
正
<
v
逆
,此时逆反应占优势,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
(
或向左
)
移动;
③
若外界条件改变,虽能引起
v
正
和
v
逆
变化,但变化后新的
v
正
′
和
v
逆
′
仍保持相等,则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
(2)
依据浓度商
(
Q
)
规则判断
通过比较浓度商
(
Q
)
与平衡常数
(
K
)
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
若
Q
>
K
,平衡逆向移动;
②
若
Q
=
K
,平衡不移动;
③
若
Q
<
K
,平衡正向移动
。
4
.
理解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问题
(1)
若外界条件改变后,无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或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都无法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则平衡不移动。如对于
H
2
(g)
+
Br
2
(g)
2HBr(g)
,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不变,外界压强增大或减小时,平衡无论正向或逆向移动都不能减弱压强的改变。所以对于该反应,压
强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
(2)
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催化剂不会影响化学平衡。
角度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控制
1.(2015·
海南,
8
改编
)10 mL
浓度为
1 mol·L
-
1
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若加入适量的下列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氢气生成量的是
A.K
2
SO
4
B.CH
3
COONa
C.CuSO
4
D.Na
2
CO
3
高考真题研究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A
项,硫酸钾为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若加入其溶液,则对盐酸产生稀释作用,氢离子浓度减小,但
H
+
物质的量不变,错误;
B
项,加入醋酸钠,则与盐酸反应生成醋酸,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随着反应的进行,
CH
3
COOH
最终又完全电离,故
H
+
物质的量不变,错误;
C
项,加入硫酸铜溶液,
Cu
2
+
会与锌反应生成铜,构成原电池,会加快反应速率,但
H
+
物质的量不变,正确;
D
项,加入碳酸钠溶液,会与盐酸反应,使溶液中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反应速率减小,生成氢气的量减少,错误。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2.(2017·
江苏,
10)H
2
O
2
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
70
℃
时不同条件下
H
2
O
2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A.
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
H
2
O
2
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
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
pH
越小,
H
2
O
2
分解速率越快
C.
图丙表明,少量
Mn
2
+
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
H
2
O
2
分解速率越快
D.
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
Mn
2
+
对
H
2
O
2
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
解析
A
项,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错误;
B
项,
NaOH
浓度越大,即
pH
越大,
H
2
O
2
分解速率越快,错误;
C
项,由图可知,
Mn
2
+
存在时,
0.1 mol·L
-
1
NaOH
溶液中
H
2
O
2
的分解速率比
1.0 mol·L
-
1
的
NaOH
中的快,错误;
D
项,由图可知,碱性条件下,
Mn
2
+
存在时,对
H
2
O
2
分解速率影响大,正确。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角度二 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其应用
3.(2017·
海南,
11
改编
)
已知反应
CO(g)
+
H
2
O(g
) CO
2
(g
)
+
H
2
(g)
Δ
H
<
0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
K
增大
B.
减小压强,
n
(CO
2
)
增加
C.
更换高效催化剂,
α
(CO)
增大
D.
充入一定量的氮气,
n
(H
2
)
不变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A
项,此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即升高温度,
K
值减小,错误;
B
项,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相等,因此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即
n
(CO
2
)
不变,错误;
C
项,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因此
CO
的转化率不变,错误;
D
项,恒压下,充入
N
2
,容器的体积增大,组分浓度降低,但化学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变,因此化学平衡不移动,
n
(H
2
)
不变,正确。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4.(2017·
天津,
6)
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
Ni(s)
+
4CO(g)
Ni(CO)
4
(g)
。
230
℃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
2
×
10
-
5
。已知:
Ni(CO)
4
的沸点为
42.2
℃
,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
CO
反应转化成气态
Ni(CO)
4
;
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
230
℃
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增加
c
(CO)
,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第一阶段,在
30
℃
和
50
℃
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
50
℃
C.
第二阶段,
Ni(CO)
4
分解率较低
D.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
v
生成
[Ni(CO)
4
]
=
4
v
生成
(CO)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A
项,增加
c
(CO)
,平衡向正向移动,因平衡常数大小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所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错误;
B
项,第一阶段,
50
℃
时,
Ni(CO)
4
为气态,易于分离,有利于
Ni(CO)
4
的生成,正确
;
D
项,因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再根据该反应的化学计量数可知,该反应达到平衡时,
4
v
生成
[Ni(CO)
4
]
=
v
生成
(CO)
,错误。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5.(2018·
天津,
5)
室温下,向圆底烧瓶中加入
1 mol C
2
H
5
OH
和含
1 mol HBr
的氢溴酸,溶液中发生反应:
C
2
H
5
OH
+
HBr
C
2
H
5
Br
+
H
2
O
,充
分反应后达到平衡。已知常压下,
C
2
H
5
Br
和
C
2
H
5
OH
的沸点分别为
38.4
℃
和
78.5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加入
NaOH
,可增大乙醇的物质的量
B.
增大
HBr
浓度,有利于生成
C
2
H
5
Br
C.
若反应物均增大至
2 mol
,则两种反应物平衡转化率之比不变
D.
若起始温度提高至
60
℃
,可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D
错:温度提高至
60
℃
,化学反应速率虽然加快,但溴乙烷的沸点较低,会挥发出大量的溴乙烷,导致逆反应速率减小,故无法判断达到平衡的时间;
A
对:加入
NaOH
,消耗
HBr
,平衡左移,乙醇的物质的量增大;
B
对:增大
HBr
浓度,平衡右移,有利于生成溴乙烷;
C
对:原反应物按物质的量之比
1
∶
1
加入,又因二者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1
∶
1
,两者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
1
∶
1
,若将反应物均增大至
2
mol
,其平衡转化率之比仍为
1
∶
1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角度三 图像、图表题的信息提取与应用
6.[2018·
北京,
27(2)(3)(4)](2)
对反应
3SO
2
(g)
+
2H
2
O(g)===2H
2
SO
4
(l)
+
S(s)
Δ
H
=-
254 kJ·mol
-
1
,在某一投料比时,两种压强下,
H
2
SO
4
在平衡体系中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p
2
___
p
1
(
填
“
>
”
或
“
<
”
)
,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
反应
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使反应正向移动,
H
2
SO
4
的物质的量增大,体系总物质的量减小,
H
2
SO
4
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由图可知,一定温度下,
p
2
时
H
2
SO
4
的物质的量分数比
p
1
时大,结合
3SO
2
(g)
+
2H
2
O(g)
==
=2H
2
SO
4
(l)
+
S(s)
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
H
2
SO
4
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因此
p
2
>
p
1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3)I
-
可以作为水溶液中
SO
2
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可能的催化过程如下。将
ⅱ
补充完整。
ⅰ
.SO
2
+
4I
-
+
4H
+
==
=S
↓
+
2I
2
+
2H
2
O
ⅱ
.I
2
+
2H
2
O
+
_____
==
=_____
+
____
+
2I
-
答案
解析
4H
+
SO
2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4)
探究
ⅰ
、
ⅱ
反应速率与
SO
2
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实验如下:分别将
18 mL SO
2
饱和溶液加入
2 mL
下列试剂中,密闭放置观察现象。
(
已知:
I
2
易溶解在
KI
溶液中
)
序号
A
B
C
D
试剂组成
0.4 mol·L
-
1
KI
a
mol·L
-
1
KI
0.2 mol·L
-
1
H
2
SO
4
0.2 mol·L
-
1
H
2
SO
4
0.2 mol·L
-
1
KI
0.000 2 mol I
2
实验现象
溶液变黄,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
溶液变黄,出现浑浊较
A
快
无明显现象
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变为黄色,出现浑浊较
A
快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①
B
是
A
的对比实验,则
a
=
____
。
②
比较
A
、
B
、
C
,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
③
实验表明,
SO
2
的歧化反应速率
D>A
。结合
ⅰ
、
ⅱ
反应速率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对比实验只能存在一个变量,因实验
B
比实验
A
多了
H
2
SO
4
溶液,则
B
中
KI
溶液的浓度应不变,故
a
=
0.4
。
答案
解析
0.4
I
-
是
SO
2
歧化反应的催化剂,
H
+
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作用,但
H
+
可以加快歧化反应速率
反应
ⅱ
比
ⅰ
快;
D
中由反应
ⅱ
产生的
H
+
使反应
ⅰ
加快
解析
加入少量
I
2
时,反应明显加快,说明反应
ⅱ
比反应
ⅰ
快;
D
中由反应
ⅱ
产生的
H
+
使反应
ⅰ
加快。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7.(2018·
全国卷
Ⅱ
,
27)CH
4
—CO
2
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
(CO
和
H
2
)
,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CH
4
—CO
2
催化重整反应为
CH
4
(g)
+
CO
2
(g)
==
=2CO(g)
+
2H
2
(g)
。
已知:
C(s)
+
2H
2
(g)
==
=CH
4
(g)
Δ
H
=-
75 kJ·mol
-
1
C(s)
+
O
2
(g)
==
=CO
2
(g)
Δ
H
=-
394 kJ·mol
-
1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该催化重整反应的
Δ
H
=
_____kJ·mol
-
1
。有利于提高
CH
4
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
___(
填标号
)
。
A.
高温低压
B
.
低温高压
C.
高温高压
D
.
低温低压
某温度下,在体积为
2 L
的容器中加入
2 mol CH
4
、
1 mol CO
2
以及催化剂
进
行
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
CO
2
的转化率是
50%
,其平衡常数
为
__mol
2
·L
-
2
。
答案
解析
247
A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将题给三个反应依次编号为
①
、
②
、
③
:
C(s)
+
2H
2
(g)
==
=CH
4
(g)
Δ
H
=-
75 kJ·mol
-
1
①
C(s)
+
O
2
(g)
==
=CO
2
(g)
Δ
H
=-
394 kJ·mol
-
1
②
根据盖斯定律,由
③×
2
-
①
-
②
可得
CH
4
(g)
+
CO
2
(g)
==
=2CO(g)
+
2H
2
(g)
Δ
H
=
247 kJ·mol
-
1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根据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该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吸热、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高温低压有利于反应正向移动。
CH
4
(g)
+
CO
2
(g)
==
=2CO(g)
+
2H
2
(g)
1
0.5
0
0
0.25
0.25
0.5
0.5
0.75
0.25
0.5
0.5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2)
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相关数据如下表:
积碳反应
CH
4
(g)
==
=C(s)
+
2H
2
(g)
消碳反应
CO
2
(g)
+
C(s)
==
=2CO(g)
Δ
H
/kJ·mol
-
1
75
172
活化能
/
kJ·mol
-
1
催化剂
X
33
91
催化剂
Y
43
72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①
由上表判断,催化剂
X
_____Y
(
填
“
优于
”
或
“
劣于
”
)
,理由是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反应进料气组成、压强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某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升高温度时,下列关于积碳反应、消碳反应的平衡常数
(
K
)
和速率
(
v
)
的叙述正确
的
是
____(
填标号
)
。
A.
K
积
、
K
消
均增加
B.
v
积
减小、
v
消
增加
C.
K
积
减小、
K
消
增加
D.
v
消
增加的倍数比
v
积
增加的倍数
大
于催化剂
X
,催化剂
Y
积碳反应的活化能大,积碳反应的速率小;而消碳反应活化能相对小,消碳反应速率大
劣于
AD
相对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积碳反应中,由于催化剂
X
的活化能比催化剂
Y
的活化能要小,所以催化剂
X
更有利于积碳反应的进行;而消碳反应中,催化剂
X
的活化能大于催化剂
Y
,所以催化剂
Y
更有利于消碳反应的进行;综合分析,催化剂
X
劣于催化剂
Y
。
由表格可知积碳反应、消碳反应都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右移,
K
积
、
K
消
均增加,反应速率均增大,从图像上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是减小的,所以
v
消
增加的倍数要比
v
积
增加的倍数大。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②
在一定温度下,测得某催化剂上沉积碳的生成速率方程为
v
=
k
·
p
(CH
4
)·[
p
(CO
2
)]
-
0.5
(
k
为速率常数
)
。在
p
(CH
4
)
一定时,不同
p
(CO
2
)
下积碳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则
p
a
(CO
2
)
、
p
b
(CO
2
)
、
p
c
(CO
2
)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
p
c
(CO
2
)
、
p
b
(CO
2
)
、
p
a
(CO
2
)
答案
解析
解析
由速率方程表达式
v
=
k
·
p
(CH
4
)·[
p
(CO
2
)]
-
0.5
可知,
v
与
p
(CO
2
)
成反比例关系,
p
(CO
2
)
越大,反应速率越小,所以
p
c
(CO
2
)>
p
b
(CO
2
)>
p
a
(CO
2
)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8.[2018·
天津,
10(2)]CO
2
是一种廉价的碳资源,其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CO
2
与
CH
4
经催化重整,制得合成气: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①
已知上述反应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
则该反应的
Δ
H
=
________
__
____
。
分别在
V
L
恒温密闭容器
A(
恒容
)
、
B(
恒压,容积可变
)
中,加入
CH
4
和
CO
2
各
1 mol
的混合气体。两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较多的是
____(
填
“
A
”
或
“
B
”
)
。
答案
解析
化学键
C—H
C
==
O
H—H
C O(CO
)
键能
/kJ·mol
-
1
413
745
436
1 075
+
120 kJ·mol
-
1
B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反应的
Δ
H
=
413 kJ·mol
-
1
×
4
+
745 kJ·mol
-
1
×
2
-
1 075 kJ·mol
-
1
×
2
-
436 kJ·mol
-
1
×
2
=+
120 kJ·mol
-
1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假设都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将其中的一个容器恢复到原来压强状态,平衡向右移动,吸收的热量多。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②
按一定体积比加入
CH
4
和
CO
2
,在恒压下发生反应,温度对
CO
和
H
2
产率的影响如图
3
所示。此反应优选温度为
900
℃
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900
℃
时,
合成
气产率已经较高,再升高温度产率增幅不大,但能耗升高,经济效益降低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①
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____(
填标号
)
。
a.
溶液的
pH
不再变化
答案
解析
ac
d.
c
(I
-
)
=
y
mol·L
-
1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a
项,随反应进行,溶液的
pH
不断降低,当
pH
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
b
项,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该结论在任何时刻都成立,故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
d
项,由图像并结合方程式可知,平衡时
c
(I
-
)
=
2
y
mol·L
-
1
,故当
c
(I
-
)
=
y
mol·L
-
1
时,反应未达到平衡;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②
t
m
时,
v
正
______
v
逆
(
填
“
大于
”“
小于
”
或
“
等于
”
)
。
答案
解析
大于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③
t
m
时
v
逆
_____
t
n
时
v
逆
(
填
“
大于
”“
小于
”
或
“
等于
”
)
,理由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小于
生成物浓度较低,逆反应速率较慢
t
m
时
解析
t
m
到
t
n
时刻,反应一直正向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所以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故
t
m
时
v
逆
小于
t
n
时
v
逆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10.(2017·
全国卷
Ⅱ
,
27)
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
(1)
正丁烷
(C
4
H
10
)
脱氢制
1-
丁烯
(C
4
H
8
)
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
C
4
H
10
(g)
==
=C
4
H
8
(g)
+
H
2
(g)
Δ
H
1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反应
①
的
Δ
H
1
为
______
kJ·mol
-
1
。图
(a)
是反应
①
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
x
_____0.1
(
填
“
大于
”
或
“
小于
”
)
;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
填标号
)
。
A.
升高温度
B
.
降低温度
C.
增大压强
D
.
降低压强
+
123
小于
AD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用
②
式-
③
式可得
①
式,因此
Δ
H
1
=
Δ
H
2
-
Δ
H
3
=-
119 kJ·mol
-
1
-
(
-
242) kJ·mol
-
1
=+
123 kJ·mol
-
1
。
由图
(a)
可以看出,温度相同时,由
0.1 MPa
变化到
x
MPa
,丁烷的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所以
x
<0.1
。
由于反应
①
为吸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因此
A
正确、
B
错误;
反应
①
正向进行时体积增大,加压时平衡逆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减小,因此
C
错误、
D
正确。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2)
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
(
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
)
,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
(b)
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
n
(
氢气
)/
n
(
丁烷
)
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氢气是产物之一,
随
着
n
(
氢气
)/
n
(
丁烷
)
答案
解析
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
解析
随着进料气中
n
(
氢气
)/
n
(
丁烷
)
增大,原料中过量的
H
2
会使反应
①
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3)
图
(c)
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
590
℃
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
__
;
590
℃
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
答案
解析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丁烯高温裂解生成
短
碳链烃类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590
℃
之前,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加快,生成的丁烯会更多,同时由于反应
①
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体系中会含有更多的丁烯。而温度超过
590
℃
时,丁烯高温会裂解生成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使产率降低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①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Na
2
CrO
4
溶液中的转化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小于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12.(2016·
全国卷
Ⅱ
,
27)
丙烯腈
(CH
2
=
=
CHCN)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
“
丙烯氨氧化法
”
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
(CH
2
==
CHCHO
)
和乙腈
(CH
3
CN)
等。回答下列问题:
(1)
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
(C
3
H
3
N)
和副产物丙烯醛
(C
3
H
4
O)
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②
C
3
H
6
(g)
+
O
2
(g)
==
=C
3
H
4
O(g)
+
H
2
O(g)
Δ
H
=-
353 kJ·mol
-
1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
_______
。
答案
解析
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
大
的反应
降低温度、减小压强
催化剂
解析
因为生成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所以它们均可自发进行且热力学趋势大;生成丙烯腈的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所以降低温度、减小压强有利于提高丙烯腈的平衡产率;由生成丙烯腈的反应条件可知,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2)
图
(a)
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
460
℃
。低于
460
℃
时,丙烯腈的产率
______(
填
“
是
”
或
“
不是
”
)
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高于
460
℃
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
是
_____(
双选,填标号
)
。
A.
催化剂活性降低
B.
平衡常数变大
C.
副反应增多
D
.
反应活化能增大
不是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AC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反应刚开始进行,主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尚未达到平衡状态,
460
℃
以前是建立平衡的过程,故低于
460
℃
时,丙烯腈的产率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
A
项,催化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活性较高,若温度过高,活性降低,正确;
B
项,平衡常数的大小不影响产率,错误;
C
项,根据题意,副产物有丙烯醛,副反应增多导致产率下降,正确;
D
项,反应活化能的大小不影响平衡,错误。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3)
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
n
(
氨
)/
n
(
丙烯
)
的关系如图
(b)
所示。由图可知,最佳
n
(
氨
)/
n
(
丙烯
)
约为
____
,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料
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约为
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1.0
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
,
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
1
∶
7.5
∶
1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解析
根据图像知,当
n
(
氨
)/
n
(
丙烯
)
约为
1.0
时,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根据化学反应:
C
3
H
6
(g)
+
NH
3
(g)
+
==
=
C
3
H
3
N(g)
+
3H
2
O(g)
,氨气、氧气、丙烯按
1
∶
1.5
∶
1
的体积比加入反应达到最佳状态,而空气中氧气约占
20%
,所以进料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约为
1
∶
7.5
∶
1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13.[2016·
全国卷
Ⅲ
,
27(2)
②③
(3)(4)]
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
SO
2
和
NO
x
,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
NaClO
2
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回答下列问题:
(2)
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
SO
2
和
NO
的烟气,反应温度
323 K
,
NaClO
2
溶液浓度为
5
×
10
-
3
mol·L
-
1
。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下表。
离子
Cl
-
c
/mol·L
-
1
8.35
×
10
-
4
6.87
×
10
-
6
1.5
×
10
-
4
1.2
×
10
-
5
3.4
×
10
-
3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②
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
pH
逐渐
_____(
填
“
增大
”“
不变
”
或
“
减小
”
)
。
③
由实验结果可知,脱硫反应速率
_____
脱
硝反应速率
(
填
“
大于
”
或
“
小于
”
)
。原因是除了
SO
2
和
NO
在烟气中的初始浓度不同,还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
减小
解析
脱硝反应消耗
OH
-
,故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
pH
逐渐减小。
大于
NO
溶解度较低
(
或脱硝反应活化能较高
)
解析
根据题中表格数据发现,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
中
的
离子浓度最大,说明脱硫反应速率大于脱硝反应速率。原因除了
SO
2
和
NO
在烟气中的初始浓度不同,还可能是
NO
溶解度较低或脱硝反应活化能较高。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3)
在不同温度下,
NaClO
2
溶液脱硫、脱硝的反应中
SO
2
和
NO
的平衡分压
p
e
如图所示
。
答案
解析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温度升高,
SO
2
和
NO
平衡分压的负对数均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因此脱硫、脱硝反应的平衡常数均减小。
①
由图分析可知,反应温度升高,脱硫、脱硝反应的平衡常数均
_____(
填
“
增大
”“
不变
”
或
“
减小
”
)
。
减小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②
反应
的
平衡常数
K
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4)
如果采用
NaClO
、
Ca(ClO)
2
替代
NaClO
2
,也能得到较好的烟气脱硫效果。
①
从化学平衡原理分析,
Ca(ClO)
2
相比
NaClO
具有的优点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形成
硫酸钙沉淀,反应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SO
2
转化率提高
解析
相对于
NaClO
,
Ca(ClO)
2
能形成
CaSO
4
沉淀,有利于平衡向脱硫方向移动,提高了
SO
2
的转化率。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答案
解析
Δ
H
1
+
Δ
H
2
-
Δ
H
3
解析
将题中的
3
个反应依次标记为
①
、
②
、
③
,根据盖斯定律,
①
+
②
-
③
即得所求的反应,
Δ
H
=
Δ
H
1
+
Δ
H
2
-
Δ
H
3
。
1
2
3
4
5
6
8
9
11
12
13
7
10
题组一 全方位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及应用
1.
Ⅰ
.
已知:反应
a
A(g)
+
b
B(g)
c
C(g)
,某温度下,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
A
、
B
,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考向题组集训
(1)
经测定前
4 s
内
v
(C)
=
0.05 mol·L
-
1
·s
-
1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1
2
3
4
5
6
8
7
(2)
请在图中将生成物
C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绘制出来。
答案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8
7
解析
生成物
C
的浓度从
0
开始增加,到
12 s
时达到最大,
Δ
c
(A)
∶
Δ
c
(C)
=
a
∶
c
=
3
∶
2
,
1
2
3
4
5
6
8
7
(3)
若上述反应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经同一段时间后,测得三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甲:
v
(A)
=
0.3 mol·L
-
1
·s
-
1
;
乙:
v
(B)
=
0.12 mol·L
-
1
·s
-
1
;
丙:
v
(C)
=
9.6 mol·L
-
1
·min
-
1
,
则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乙>甲>丙
1
2
3
4
5
6
8
7
1
2
3
4
5
6
8
7
Ⅱ
.
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g)
+
3B(g)
2C(g)
Δ
H
<
0
。根据下面速率
—
时间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解析
(1)
下列时刻所改变的外界条件:
t
1
_________
;
t
3
___________
;
t
4
_________
。
升高温度
加入催化剂
减小压强
1
2
3
4
5
6
8
7
解析
t
1
时,
v
逆
增大程度比
v
正
增大程度大,说明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
t
3
时,
v
正
、
v
逆
同等程度地增大,说明加入了催化剂。
t
4
时,
v
正
、
v
逆
都减小且
v
正
减小的程度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
1
2
3
4
5
6
8
7
解析
由于在
t
3
时刻加入的是催化剂,所以
t
3
~
t
4
段反应速率最快。
(2)
反应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
________
。
t
3
~
t
4
段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Ⅲ
.COCl
2
的分解反应为
COCl
2
(g)
==
=Cl
2
(g)
+
CO(g)Δ
H
=+
108 kJ·mol
-
1
。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所示
(
第
10 min
到
14 min
的
COCl
2
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
:
(1)
比较第
2 min
反应温度
T
(2)
与第
8 min
反应温度
T
(8)
的高低:
T
(2
)____(
填
“
<
”“
>
”
或
“
=
”
)
T
(8)
。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解析
从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趋势可知,从第
4 min
开始,平衡正向移动。由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因此有:
T
(2)
<
T
(8)
。
1
2
3
4
5
6
8
7
(2)
若
12 min
时反应在温度
T
(8)
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
c
(COCl
2
)
=
______mol·L
-
1
。
0.031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3)
比较产物
CO
在
2
~
3 min
、
5
~
6 min
和
12
~
13 min
时平均反应速率
[
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
v
(2
~
3)
、
v
(5
~
6)
、
v
(12
~
13)
表示
]
的大小: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v
(2
~
3)
=
v
(12
~
13)
v
(5
~
6)
>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可知反应在
2
~
3 min
和
12
~
13 min
处于平衡状态,平均反应速率为
0
,故
v
(5
~
6)
>
v
(2
~
3)
=
v
(12
~
13)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4)
比较反应物
COCl
2
在
5
~
6 min
和
15
~
16 min
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
v
(5
~
6
)___(
填
“
<
”“
>
”
或
“
=
”
)
v
(15
~
16)
,原因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
解析
在
5
~
6 min
和
15
~
16 min
时反应温度相同,但
15
~
16 min
时各组分的浓度都小,因此反应速率小。
在相同温度时,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易误警示
1.
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的常见错误
(1)
不注意容器的容积。
(2)
漏写单位或单位写错。
(3)
忽略有效数字。
2.
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注意事项
(1)
看单位是否统一,若不统一,换算成相同单位。
(2)
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时,可先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再比较数值大小
。
1
2
3
4
5
6
8
7
1
2
3
4
5
6
8
7
题组二 利用图像,
Q
与
K
的关系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2.
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
2NO(g)
+
2CO(g
) 2CO
2
(g
)
+
N
2
(g)
Δ
H
<
0
。若该反应在绝热、恒容的密闭体系中进行,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在进行到
t
1
时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
填编号
)
。
②④⑤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解析
①
达到平衡时,
v
正
应保持不变。
②
由于是放热反应,又是绝热容器,体系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K
减小。
③
图中达到平衡时,
CO
、
CO
2
的改变量不是
1
∶
1
。
④
w
(NO)
逐渐减小,达到平衡时保持不变。
⑤
因正反应放热,容器绝热,故反应开始后体系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⑥
Δ
H
是一个定值,不能用于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1
2
3
4
5
6
8
7
3.
一定温度下,将
2 mol NO
、
1 mol CO
充入
1 L
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NO(g)
+
2CO(g)
N
2
(g)
+
2CO
2
(g)
Δ
H
<
0
。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若
15 min
时再向容器中充入
CO
、
N
2
各
0.6 mol
,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
解析
答案
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1
2
3
4
5
6
8
7
解析
由图像知,
10 min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所以该反应仍处于平衡状态。
1
2
3
4
5
6
8
7
解析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一定量
NO
2
,则增加了
NO
2
的浓度,所以平衡正向移动,且
NO
2
转化率比原来大,
NO
2
的百分含量减小;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一定量
N
2
O
4
,等效为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
NO
2
的百分含量减小。
题组三
“
建模、解模
”
分析法在平衡移动结果判定中的应用
4.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
2NO
2
(g)
N
2
O
4
(g)
Δ
H
<
0
达到平衡,当分别改变下列条件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一定量
NO
2
,则达到平衡时
NO
2
的百分含量
_____(
填
“
增大
”“
减小
”
或
“
不变
”
,下同
)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一定量
N
2
O
4
,则达到平衡时
NO
2
的百分含量
_____
。
减小
减小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解析
保持压强不变,通入一定量
NO
2
或
N
2
O
4
,不影响平衡,所以
NO
2
的百分含量不变。
(2)
保持压强不变,通入一定量
NO
2
,则达到平衡时
NO
2
的百分含量
_____
;
保持压强不变,通入一定量
N
2
O
4
,则达到平衡时
NO
2
的百分含量
_____
。
不变
不变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解析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一定量氖气,此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NO
2
的转化率不变;保持压强不变,通入氖气使体系的容积增大一倍,则相当于减小压强,所以平衡向生成
NO
2
的方向移动,所以
NO
2
的转化率会减小。
(3)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一定量氖气,则达到平衡时
NO
2
的转化率
_____
;
保持压强不变,通入氖气使体系的容积增大一倍,则达到平衡时
NO
2
的转化率
_____
。
不变
减小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8
7
1.
对于反应物或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可逆反应而言,在改变物质浓度而引起化学平衡移动时应遵循或应用下列方法进行分析:
(1)
建模法分析化学平衡
当容器
Ⅱ
中的投料量是容器
Ⅰ
中的
n
倍时,可通过建模思想来进行考虑。
一般解题步骤
[
以
PCl
5
(g)
PCl
3
(g)
+
Cl
2
(g)
为例
]
:
反思归纳
1
2
3
4
5
6
8
7
①
建模:构建容器
Ⅰ
的模型:
p
Ⅰ
(
始
)
p
Ⅰ
(
平
)
②
解模:将容器
Ⅱ
进行拆分,构建新的模型
(
用实线箭号表示状态变化的方向,用虚线箭号表示虚拟的过程
)
:
1
2
3
4
5
6
8
7
Ⅱ
1
2
3
4
5
6
8
7
最后将虚拟出的两个平衡状态进行加压,把体积较大的平衡状态转化为体积较小的平衡状态。即容器
Ⅱ
的反应相当于在虚拟容器的基础上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容器
Ⅱ
相对于容器
Ⅰ
,
PCl
5
的体积分数增大。
(2)
在温度、压强不变的体系中加入某种气体反应物
(
或生成物
)
的平衡移动问题:
对于
a
A(g)
b
B(g)
+
c
C(g)
或
b
B(g)
+
c
C(g)
a
A(g)
,当
T
、
p
不变时,加入
A
气体,平衡移动的最终结果与原平衡等效,相当于平衡不移动;而加入
B
或
C
,则平衡的移动由浓度决定。
1
2
3
4
5
6
8
7
2.
转化率的变化分析
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a
mol A
、
b
mol B
发生反应
a
A(g)
+
b
B(g)
c
C(g)
,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分析转化率的变化情况:
(1)
再通入
b
mol B
,
α
(A)
增大,
α
(B)
减小。
(2)
再通入
a
mol A
、
b
mol B
:
若
a
+
b
>
c
,
α
(A)
增大、
α
(B)
增大;
若
a
+
b
=
c
,
α
(A)
不变、
α
(B)
不变;
若
a
+
b
<
c
,
α
(A)
减小、
α
(B)
减小。
1
2
3
4
5
6
8
7
题组四 反应热与化学平衡移动
5.
已知
298 K
时,
2SO
2
(g)
+
O
2
(g)
2SO
3
(g)
Δ
H
=-
197 kJ·mol
-
1
,在相同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
2 mol SO
2
和
1 mol O
2
,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
Q
1
;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
1 mol SO
2
和
1 mol O
2
,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
Q
2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2
Q
2
=
Q
1
B.2
Q
2
<
Q
1
C.
Q
2
<
Q
1
<
197 kJ
D.
Q
2
=
Q
1
<
197 kJ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8
7
解析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SO
2
(g)
+
O
2
(g)
2SO
3
(g)Δ
H
=-
197
kJ·mol
-
1
,由
热化学方程式可知,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
1 mol SO
3
气体放热
98.5 kJ
,加入
2 mol SO
2
和
1 mol O
2
,生成的
SO
3
量小于
2 mol
,所以
Q
1
<
197 kJ,1 mol SO
2
和
1 mol O
2
相当于在
2 mol SO
2
和
1 mol O
2
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即
Q
2
<
Q
1
,综上:
Q
2
<
Q
1
<
197 kJ
,故选
C
。
1
2
3
4
5
6
8
7
6.
已知
2SO
2
(g)
+
O
2
(g)
2SO
3
(g)
Δ
H
=-
197 kJ·mol
-
1
。在
25
℃
时,向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
2 mol SO
2
和
1 mol O
2
,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
a
1
;若
25
℃
时,在此恒压密闭容器中只通入
1 mol SO
2
和
0.5 mol O
2
,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
a
2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2
a
2
=
a
1
=
197 kJ
B.197
kJ
>
a
1
=
2
a
2
C.
a
2
>
a
1
>
197 kJ
D.2
a
2
<
a
1
<
197 kJ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8
7
解析
恒温恒压下,对于可逆反应
2SO
2
(g)
+
O
2
(g)
2SO
3
(g)
,向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
2 mol SO
2
和
1 mol O
2
与只通入
1 mol SO
2
和
0.5 mol O
2
互为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相等,则反应放出的热量关系:
a
1
=
2
a
2
;在可逆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是指完全转化的热量,所以
a
1
<
197 kJ
,即
197 kJ
>
a
1
=
2
a
2
,故选
B
。
1
2
3
4
5
6
8
7
题组五
“
极限转化法
”
在等效平衡中的应用
7.
在温度、容积相同的
3
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
已知
N
2
(g)
+
3H
2
(g)
2NH
3
(g)
Δ
H
=-
92.4 kJ·mol
-
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
甲
乙
丙
反应物投入量
1 mol N
2
、
3
mol H
2
2 mol
H
3
4
mol H
3
NH
3
的浓度
/mol·L
-
1
c
1
c
2
c
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
a
kJ
吸收
b
kJ
吸收
c
kJ
体系压强
(Pa)
p
1
p
2
p
3
反应物转化率
α
1
α
2
α
3
答案
解析
A.2
c
1
>
c
3
B.
a
+
b
>
92.4
C.2
p
2
<
p
3
D.
α
1
+
α
3
<
1
√
1
2
3
4
5
6
8
7
解析
甲容器投入
1 mol N
2
、
3 mol H
2
,乙容器投入
2 mol NH
3
,恒温恒容条件下,甲容器与乙容器是等效平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含量、转化率等完全相等;而甲容器投入
1 mol N
2
、
3 mol H
2
,丙容器加入
4 mol NH
3
,采用极限转化法,丙相当于加入
2 mol N
2
、
6 mol H
2
,丙中加入量是甲中的二倍,如果恒温且丙容器容积是甲容器二倍,则甲容器与丙容器为等效平衡,所以丙所到达的平衡可以看作在恒温且容积是甲容器二倍条件下到达平衡后,再压缩体积至与甲容器体积相等所达到的平衡,由于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缩小容器体积,增大了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丙中氮气、氢气转化率大于甲和乙的
。
1
2
3
4
5
6
8
7
A
项,丙容器反应物投入
4 mol NH
3
,采用极限转化法转化为反应物为
2 mol N
2
、
6 mol H
2
,是甲中的二倍,若平衡不移动,
c
3
=
2
c
1
,丙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丙中氨气的浓度大于甲中氨气浓度的二倍,即
c
3
>
2
c
1
,错误;
B
项,甲投入
1 mol N
2
、
3 mol H
2
,乙中投入
2 mol NH
3
,则甲与乙是完全等效的,根据盖斯定律可知,甲与乙的反应的能量变化之和为
92.4 kJ
,故
a
+
b
=
92.4
,错误;
C
项,丙容器反应物投入
4 mol NH
3
,是乙的二倍,若平衡不移动,丙中压强为乙的二倍,由于丙中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丙中压强减小,小于乙的
2
倍,即
2
p
2
>
p
3
,错误
;
1
2
3
4
5
6
8
7
D
项,丙容器反应物投入
4 mol NH
3
,是乙的二倍,若平衡不移动,转化率
α
1
+
α
3
=
1
,由于丙中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着正向移动,氨气的转化率减小,所以转化率
α
1
+
α
3
<
1
,正确。
1
2
3
4
5
6
8
7
8.(2016·
河北市二联
)
T
℃
时,在容积为
2 L
的
3
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3A(g)
+
B(g)
x
C(g)
,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甲
乙
丙
反应物的投入量
3 mol A
、
2
mol B
6 mol A
、
4
mol B
2 mol C
达到平衡的时间
/min
5
8
A
的浓度
/mol·L
-
1
c
1
c
2
C
的体积分数
%
w
1
w
3
混合气体的密度
/g·L
-
1
ρ
1
ρ
2
1
2
3
4
5
6
8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x
<
4
,则
2
c
1
<
c
2
B.
若
x
=
4
,则
w
1
=
w
3
C.
无论
x
的值是多少,均有
2
ρ
1
=
ρ
2
D.
甲容器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比乙容器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
解析
√
1
2
3
4
5
6
8
7
解析
若
x
<
4
,则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乙容器对于甲容器而言,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所以
2
c
1
>
c
2
,
A
项错误;
若
x
=
4
,则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由于起始时甲容器中
A
、
B
的投入量之比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化学计量数之比不相等,故
w
3
不可能等于
w
1
,
B
项错误;
起始时乙容器中
A
、
B
的投入量是甲容器的
2
倍,两容器的容积相等,故恒有
2
ρ
1
=
ρ
2
,
C
项正确;
起始时乙容器中
A
、
B
的浓度是甲容器中的
2
倍,故乙容器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比甲容器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短,
D
项错误。
1
2
3
4
5
6
8
7
三种等效平衡模型
等效模型
实例
起始投料
平衡时等量
备注
恒温恒容
化学计量
数不等
N
2
(g)
+
3H
2
(g
)
2NH
3
(g)
甲:
1 mol N
2
+
3 mol H
2
乙:
2 mol NH
3
(
转化为同种物质完全等同
)
两容器中各组分的
n
、
c
、
w
等同
α
(N
2
)
+
α
(NH
3
)
=
1
反思归纳
1
2
3
4
5
6
8
7
恒温恒
容化学计量数
相等
I
2
(g)
+
H
2
(g)
2HI(g
)
甲:
1 mol I
2
+
1 mol H
2
乙:
2 mol I
2
+
2 mol
H
2
(
或
4 mol HI)(
成比例
)
两容器中各组分的
w
等同,
n
、
c
成倍数关系
恒温
恒
压
N
2
(g)
+
3H
2
(g)
2NH
3
(g
)
甲:
1 mol N
2
+
3 mol H
2
乙:
2 mol N
2
+
6 mol
H
2
(
或
4 mol NH
3
)(
成比例
)
两容器中各组分的
w
、
c
等同,
n
成倍数关系
1
2
3
4
5
6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