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27 KB
  • 2021-08-24 发布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化学选修 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 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 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 即要么吸热要么 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 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符号: △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 =反应热,都可用Δ H 表示,单位都是 kJ/mol 。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 △H 为“- ”或△ 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 >放热)△ H 为“+”或△ 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 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 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 能量-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键能 - 生成物的总键能 ☆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氧化钙) 和水 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 晶体 Ba(OH)·8HO与 NHCl② 大多数的分解 反应③ 条件一般是加 422 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一 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 能成反比。 固态 >液态 >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 5. 6. 常温是指 25,101. 标况是指 0,101. 7. 比较△ 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 H,△H对应 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 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 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 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 不表示个数和体积, 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即:△ 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 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 *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 时, 1 mol 纯物质 完全 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 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 H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 kJ/mol 表示。 2※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1 mol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 kJ/mol ) 2.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 H时才有负号。 3. 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mol HO,这时 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 H+和 OH- 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O(l) ΔH=-57.3kJ/mol 2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 小于 57.3kJ/mol 。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看课本装置图 (1)一般用强酸和强碱做实验,且碱要过量(如果酸和碱的物质的 量相同,中和热会偏小) ,一般中和热为 57.3kJ/mol 。 (2)若用弱酸或弱碱做实验,放出的热量会偏小,中和热会偏小。 (3)若用浓溶液做实验,放出的热量会偏大,中和热会偏大。 (4) 在试验中,增大酸和碱的用量,放出的热量会增多但中和热保持 不变。 五、盖斯定律 1.内容: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 (各反应物) 和终态 (各 生成物)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 几步进行, 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 相同的。 六、能源 注:水煤气是二次能源。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 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 示 ⑶ 计算公式: v=Δc/Δt(υ:平均速率,Δ c:浓度变化,Δ t:时 间)单位: mol/ (L·s)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 :反应物的性质( 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 :浓度(固体和纯液体除外) ,压强(方程式中 必须要有气体) ,温度(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能量) ,催化剂(降低 了活化能) ,浓度和压强主要是通过使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大来增 大反应速率, 温度和压强主要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来增大反应速 率。 2.浓度和压强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温度和催化剂是分 子总数不变。 ※注意: (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 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本体系气体,反应速率增大;充入 惰性气体→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反应速率减小 二、化学平衡 (一) 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 等时,各组成成分浓度不 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 , 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pC(g)+qD(g) mA(g)+nB(g)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平的分数一混合 物平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系各成分平③各气体的体 积或体积分数一含即:各组分的量保持不变时一定能判断衡 m m mol 同时生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平 mol 正、逆同时消耗 mol②在单 位时间内消耗 n 平衡 ,的速率 p molC 关系平正,③ V(A):V(B):V(C):V(D)=m:n:p:qV()一 不一定不定 衡) 逆 V(等于 必须要一正一逆用物质来判断平衡时,即:且要带上系数。用速率 来判断平衡时,必须要一正一逆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 时,能判断平 p+m+压强 总 总的物时,不能判断平衡。即:总 p+m+ 的量,总量看气体的计量数气体的计量数不等时体判断 用公式判 推出公式是一个变化的量就能判断平 M 或密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温平 定时 (其他不变) 一定能判断平衡固定不变的量不能其变化的量能判 断平衡断平衡。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 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 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增大生 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 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 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 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 (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 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 所以平衡不移动。 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 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5.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 (如 温度,压强,浓度) ,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 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 符号: 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 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平衡时的浓度。 2、K只与温度( 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 变的,可以看做是“ 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 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 K 的应用 :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 K值越大, 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 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即该 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 5 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一般地, K>10 反。 2、可以利用 K 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 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 (Q:浓度积) Q_〈_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 Q_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_〉_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 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 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__吸热 ___反应 若温度升高, 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__放热___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 ,只是起始加入 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 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 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 必须要保证化学 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 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 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 只要反应物的物 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 -1 -1Kmol??(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 号为 S. 单位: J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 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 . 依据。 S(s) S(g)〉S(l)〉(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 次之,固态时最小。即 4 )方程式中气体计量数增大的方向就是熵增 的方向 。( 2 、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 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反应能自发进行〈 0 ΔH-TΔS 反应 达到平衡状态Δ S=0 ΔH-T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0 Δ H-TΔS S为正时, 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Δ注意: (1)ΔH为负, 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2)ΔH为正,Δ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章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叫电解质 1、定义: 电解质: 。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电解质 :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 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混和物 物质 单质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 HCl、NaOH、NaCl、BaSO 4 纯净物 电解质 弱 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 HClO、NH·HO、Cu(OH)、232 化合物 HO⋯⋯ 2 非电解质: 非 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 SO、CO、CHO、CCl、CH=CH ⋯⋯ 224612623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NH、CO 等属于非电解质 232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 (如 BaSO不溶于水, 但溶于水的 BaSO全部 44 电离,故 BaSO为强电 解质)—— 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43、电离平衡: 在一定的条件下, 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 成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 平衡状态 ,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 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 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 D、其 他外加试剂: 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 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9、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 为主) 10、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 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 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 是一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 (一般用 Ka表示酸, Kb 表示碱。 ) +- +- ]/[AB]][ B表示方法: ABKi=[ A+BA 、影响因素: 11 a、 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 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 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b:如。强越性酸, 大越度程离电其,大越数常离电,酸弱同不,下度温一同、 C. HSO>HPO>HF>CHCOOH>HCO>HS>HClO 22333324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 碱性 1、水电离平衡: : +] ]·c[OH 水的离子积: =c[HW +--7+--14 1*10[OH ] = 25℃时 , [H ]=[OH ] =10 mol/L ; K = [H ]·W 注意: K只与温度有关, 温度一定, 则 K值一定 WWK 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W2、水电离特点: (1)可逆 (2)吸热 (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4 1*10〈 K①酸、碱 :抑制水的电离 W ②温度:促进水的 电离(水的电离是 吸 热的) -14 1*10〉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K W 4、溶液的酸 碱性和 pH: (1)pH=-lgc[H+] (2)pH 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 、 石蕊 、 酚酞 。 变色范围:甲基橙 3.1~4.4(橙色) 石蕊 5.0~8.0(紫色) 酚酞 8.2~10.0(浅红色) pH 试纸 —操作 玻璃棒蘸取未知液体在试纸上, 然后与标准比色 卡对比即可 。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 PH试纸;②广泛 pH 试纸只能读 取整数值或范围 三 、混合液的 pH 值计算方法公式 ++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 H]、强酸与强酸的混合: 1 (先求 [H 混:将两种酸中的 +++]V)/(V+[HV[H=混 它) [H] (]+V ) 212211. --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 OH]、强碱与强碱的混合: (先 求 [OH 混:将两种酸中的 2---]V)/(V+V) (注意 其它) [OH:]混= ([OH 不能直接计算 ]V+[OH[H+]混) 221112+-+-++H 有余,则用余下的,① ==HO计算余下的 HH3、强酸与强碱 的混合:(先据 H 或 + OHOH 2+---]混,再求其它) 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 混;OH[OH有余,则用余下的 OH 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 [H]四、稀释 过程溶液 pH 值的变化规律: n 倍时, pH 稀 = pH 原 1、强酸溶液:稀释 10+ n (但始终不能 大于或等于 7) n 倍时, pH 稀 〈 10pH 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 7) 、弱 酸溶液: 稀释 2 n 倍时, pH 稀 = 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 等于 7) 3、强碱溶液:稀释 10 n 倍时, pH 稀 〉 pH 原-n 4、 弱碱溶液:稀释 10(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 7) 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 pH 均是向 7 靠近(即向中性靠近) ;任何 溶液无限稀释后 pH 均接近 7 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 pH 变化得慢,强酸、强碱 变化得快。 五、强酸( pH1)强碱( pH2)混和计算规律 w.w.w.k.s.5.u.c.o.m 1、若等体积混合 pH1+pH2=14 则溶液显中性 pH=7 pH1+pH2≥15 则溶液显碱性 pH=pH-0.3 2pH1+pH2≤13 则溶液 显酸性 pH=pH1+0.3 、若混合后显中性 pH1+pH2=14 V 酸:V 碱=1:1 pH1+pH2)(〕〔14- :碱酸: ≠H1+pH214 VV=110六、酸碱中和滴定: 、中和滴定的原理 1. ++-—物质的量相等。 和碱能提供的 即酸能提供的 H 实质: HOH+OHO =H22、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仪②滴定管的刻度, O 刻度在 上 ,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 全部容积 大于 它的最 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 滴定时, 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 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 (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 一位 。 (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准备过程: 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 (洗涤:用洗液 洗→检漏: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 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 V(始) (4)试验过程 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利用 n 酸 c 酸 V 酸=n 碱 c 碱 V 碱进行分析 式中: 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 c——酸或碱的物质的 量浓度; 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当用酸去滴定碱确定碱的浓度时,则: n c V =c 碱 n V 上述公式在求算浓度时很方便, 而在分析误差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子 上的 V 酸的变化, 因为在滴定过程中 c 酸为标准酸, 其数值在理论上 是不变的, 若稀释了虽实际值变小, 但体现的却是 V 酸的增大, 导致 c 酸偏高; V 碱同样也是一个定值,它是用标准的量器量好后注入锥 形瓶中的,当在实际操作中碱液外溅,其实际值减小,但引起变化的 却是标准酸用量的减少,即 V 酸减小,则 c 碱降低了;对于观察中出 现的误差亦同样如此。综上所述,当用标准酸来测定碱的浓度时, c 碱的误差与 V 酸的变化成正比,即当 V 酸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 c 碱偏高,反之偏低。 同理,用标准碱来滴定未知浓度的酸时亦然。 . 七、盐类的水解 (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OH 盐类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 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H 或 1、 +-结合 ,H 破坏水的电离,或 OH2、水 解的实质: 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是平 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 弱 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 强显谁性,两弱都 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 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 碱性更强。 (如:NaCO >NaHCO) 3324、盐类水解的特点: (1)可逆(与中和反应 互逆) (2)程度小 (3)吸热 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 高 水解程度越大 (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 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 大 (越稀越水解) + -促进阳离 OH 阳离子水解; 抑制 (H 促进 阴离子 水解而③ 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 子水解而抑 制阴离子水解) 6、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 显 酸 HSO 性 ①只电离不水解:如 4 --) POH (如: HSO 、 ②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 酸 性 432 --2-) 、 、HSHPO性 ③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 碱 (如:HCO 43 7、双水解反应: (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 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 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使得平衡向右移。 3+3+-2--2--2--2-S(HSO;CO、S(HCO)、)(HS)、SOAlOFe2 ()常见的双水解反 应完全的为: 、Al 与 33233+2--+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双水解 完全的离子方程式配平依与 (HCO;与 NHCO)NH4334. 3+2- + 6HO == 2Al(OH)↓+ 3HS↑据是两边电荷平衡, 如:2Al + 3S223 8、 盐类水解的应用: 水解的应用 实例 原理 3+3OAAl(OH、净明矾净 )+3 用热碱水冼油污 2 +O HC+O 、去油 C 溶液①配 FeC+3 O Fe(OH+3+3F 常加入少量盐、药品的溶 NC②配 2 +O+O HCCNaOH 时常加入少若不然,则制 6MgC6MgCO 、制备无气 MgCHCOMg(OH+2HCl+4中加 O MgO+Mg(OHA(S 、泡沫灭 3 +3C=Al(OH+3HCANaHC溶液混、比 较盐 +N 溶液中 C比 NO NO+ 子浓度的 大)>c(Nc(C)>c(OH)>c( 度的大小 、水解平衡常数 9K() h 为该条件 下该弱酸根形成的弱酸的对于强碱弱酸盐: KaK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 积, =Kw/Ka(Kwh 电离平衡常数 ) 对于强酸弱碱盐: K=Kw/KKw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 K为该条件下 该弱碱根形成的弱碱的 bh b(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 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原则 1、多元弱酸(多元弱酸盐)的电离(水解)的书写原则:分步书写 注意: 不管是水解还是电离, 都决定于第一步, 第二步一般相当微 弱。 2、多元弱碱(多元弱碱盐)的电离(水解)书写原则:一步书写 八、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 ☆☆基本原则:抓住溶液中微粒浓度必须满足的三种守恒关系: ①电荷守恒: :任何溶液均显电 中 性,各阳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 荷数的乘积之和=各阴离 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 和 ②物料守恒 : (即原子个数守恒或质量守恒) 某原子的总量 (或总浓度 )=其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所有微粒的量 (或浓 度)之和 +-浓度相等。 OHH 浓度与③质子守恒:即水电离出的 九、难溶电解质 的溶解平衡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 小于 0.01g 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 -5+]降至和时 [H 如完全反应。 酸碱中反度后 2()反应离子浓降至 1*10 以下的应为 -7-5-5mol/L10 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 用 “=”,10mol/L<10,mol/L 故为完全反应,故均用“ =”。 (3)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 CaSO、Ca(OH)、AgSO 4224. Ca(OH)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5)溶解平衡常为吸热, 但 2 6)溶解平衡存在的前提是: 必须存在沉淀, 否则不存在平衡。 ( 、 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2 2-+(aq) (aq)Ag ”。如:S(s) 2Ag+ S(s) 注意在沉淀后用标明状态,并用“ 2 、沉淀生成的三种主要 方式 3 K越小(即沉淀越难溶) ,沉淀越完全;沉淀剂过量能使沉淀 更完全。 (1)加沉淀剂法: sp FeCl。值除某些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 如加 (2)调 pHMgO 除去 MgCl 溶液中 32 3)氧化还原沉淀法: ( (4)同离子效应法 、沉淀的溶解: 4 沉淀转 沉淀的溶 解就是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酸碱;②氧化还原; ③ 化 。 5、沉淀的转化: 的。更小 溶解度大的生成溶解度小的,溶解度小的生成溶解度 AgCl(白色沉淀 ) AgBr(淡黄色) AgI (黄色) 如: AgAgNOS (黑色) 2 3 6、溶度积( K) SP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电解质溶解 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 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 保持不变的状态。 n+m- (aq) (aq)+nB AmBn(s) mA2、表达式: n+mm-n [c(B)]?[c(A K)] SP= 3、影响因素: 外因: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 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4、溶度积规则 Q(离子积) 〉K 有沉淀析出 SP CQ K 平衡状态 C= SP Q 〈K 未饱和,继续溶解 C SP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原电池 : 1、概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_______ 2、组成条件: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 电解质溶液③ 电极用导 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 负 极——导线—— 正 极 内电路: 盐桥中 阴 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 盐 桥中 阳 离子移向正极的 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2+ 反应: Zn-2e=Zn (较活泼金属) 负极: 氧化 ++2e=H↑ 正极: 还原 反应: 2H (较 不活泼金属) 2 +2++H↑ 总反应式: Zn+2H =Zn2 5、正、负极 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 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 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 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 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 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 __② 增重或有气泡一极 为正极 第二节 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 一次电池 、 二次电池 、 燃 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 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 负极 (铅): Pb+-2e=PbSO↓ 2- OS44 +++2e=PbSO ↓+2HO 正极(氧化铅) : PbO+4H 2-OS 2244 ++4H =PbOPbSO +2HO-2e+充电:阴极: 2-OS 2244 =Pb+ +2e 阳 极: PbSO2-OS 44 放电 Pb+2HSO 2PbSO↓++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 PbO2HO 22244 充电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 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 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 池 、电极反应: 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 相同,可根据燃烧反 2 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 以 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 + =2HO =4H 正极: O+- 4e4 e4H2H负极: 222 当电解质溶液呈 碱性时: 4OH4 e=+ 正极:O 2HO+负极: 2H4OH+-4e4H=O2222 和氧气 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另一种燃料电 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 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 CH4+10OH--= +7H2O; 8OH。4H2O正极:+ 2O2+=8e 电池总反应式为: CH4+2O2+2KOH=K2CO3+3H2O 3、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 四、废弃电池的处理:回收利用 第三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池: 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也叫电解槽 2、电解:电流 (外加直流电 )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 化还原反应 (被动的不是自 发的 )的过程 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的过程 4、电子流向: (电源) 负极— (电解池) 阴极— (离子定向运动) 电解质溶液— (电 解池)阳极—(电源) . 正极 5、电极名称及反应: 阳极: 与直流电源的 正极 相连的电极, 发生 氧化 反应 阴极: 与直流电源的 负极 相连的电极, 发生 还原 反 应 6、电解 CuCl溶液的电极反应: 2- -2e-=Cl (氧化 ) 2Cl阳极: 2 2++2e-=Cu(还原 Cu) 阴极: 总反应式: CuCl =Cu+Cl ↑ 22 7、电解本质: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 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 过程 ☆规律总结:电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 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2+3+2++2+2+2+2+3+2++2++ >Al>Cu>H>Ca(指酸电离 的)>Pb>Mg>Sn>Fe>Na>ZnAg>K>Hg>Fe 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2------2--2---) /MnO>NO>SO>OH(S是惰性电极时:等含氧酸根离 子>I>Br)>F>Cl>OH(SO4334 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注意先要看电极材料, 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 若阳极材料为活性 电极( Fe、Cu)等金属,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进入溶液;若为惰性材料, 则根据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 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 电解质水溶液点解产物的规律 类型 电极反应特点 实例 电解对象 电解质浓 pH 电解质度 溶液复 原 HCHCl 电解质电离减增电解分解电 的阴阳离子分质 --CuClCuCl 在两极放 NaCHCH阴极:水电解质生成新增成碱 解阳极:电解质 离子放 生成新放氧生阴极:电解质电解质 CuS减氧化 离子放 解 O水阳极 NaO 增 阴极 4H+ + 4e- 电解水 == 2H2H2SO减 阳极 4OH--4e-增 Na2SO不+ 2H2O = O2 上述四种类型电解质分类: (1)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 属含氧酸盐 )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 2 (. (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 (1)、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 的方法 (2)、电极、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n+ == M M — ne 阳极:镀层金属,失去电子,成为离 子进入溶液 阴极:待镀金属(镀件)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成为金属原 子,附着在金属表面 n+— == M M ne + 电解质溶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 镀铜反应原理 -2+-=Cu,+2e ,阴极 (镀件 ):Cu 阳极 (纯铜 ):Cu-2e=Cu2+ 电 解液:可溶性铜盐溶液,如 CuSO溶液 4(3)、电镀应用之一: 铜的精炼 阳极: 粗铜;阴极: 纯铜电解质溶液: 硫酸铜 3、电冶金 (1)、电冶金:使矿石中的 金属阳离子 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 物中还原出来用于冶炼活 泼金属, 如钠、镁、钙、 铝 (2)、电解氯化钠: + — 通电前,氯化钠高温下熔融: NaCl == Na + Cl+— == 2Na + 2e2Na 通直流电后:阳极: —— == Cl 2e2Cl阴极: — ↑ 2. ☆规律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 (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①有活泼性不 同的两个电极; ②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 里;③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有时是与水电 离产生的 H+ 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 镀池; 当阴极为金属, 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 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 (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 置为电解池成电镀池。 若无外接电源时, 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 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 ,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 池。 ☆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 原电电解电镀类 电解原理在将化学能转定将电能转变成应些属表面镀上成电能的装 学能的装 点侧层其他金 反应特自发反非自发反非自发反 装置特征 无电源,两级 有电源 两级材料有电源,材料不 同 可同可不同 形成条件 活动性不同的 1 镀层金属接电源正两电极连接直流两极 电源 极,待镀金属接负两电极插入电解极; 2 电解质溶液电镀液必 须含 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有镀层金属的离子. 形成闭合回路 电极名称 负极:较活泼阳极:与电源正极名称同电解,但有限金 属 相连 制条件 正极:较不阳极必须是镀层泼金属(能阴极与电源负 电非金属相阴极:镀 电极反负极:氧化阳极:氧化反应应,金属失溶液中的阴离阳极金属 电极失电失去电子或电电 正极:还原金属失电 应, 溶液中阴极: 还原反应阴极电镀液中阳阳离子的电溶液中的阳离 子得到电 或者氧气得得到电 (吸氧腐蚀 同电解电子流电源负极→阴负极→正电源正极→阳 同电解阳离子向阴极溶液中带阳离子向正粒子的移移 阴离子向负阴离子向阳极移 联在两极上都发生氧化反应和原反应.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极的得失电子联系图: e- 正极(得) e- 负极(失) e- 阳极 (失 ) 阴极(得)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内容: (2)金属腐蚀的本质:都是金属原子 失去 电子而被氧化的过 程 电化腐化学腐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金属与非电解质直接接条 溶液接 现有微弱的电流产无电流产 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 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本质程 关系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 但电化腐蚀更加普遍, 危 害更严重 (4)、电化学腐蚀的分类: 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 ①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 ,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 CO、SO、 HS等气体) 222-2+ – 2e = Fe②电极反应:负极 : Fe +- = H↑: 2H + 2e 正极 2 +2+ + H↑ 总式: Fe + 2H = Fe2 吸氧腐蚀——反应过程吸收氧气. ①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2+ – 4e = 2Fe②电极反应:负极 : 2Fe -- O = 4OH+4e +2H 正极 : O 22 O =2 Fe(OH)2Fe + O +2H 总式: 2222+- = Fe(OH) + 2OH 离子方程式: Fe 2 生成的 Fe(OH)被空气中的 O 氧化, 生成 Fe(OH) ,Fe(OH) + O + 2HO == 4Fe(OH) 3222322Fe(OH)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 FeO·x HO(铁锈主要成 分) 2233 规律总结: 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 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 金属腐蚀的快慢规律如 下: 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 措施的腐蚀 防腐措施由好到坏的顺序如下: 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条件 的腐蚀>无防腐条件的腐蚀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原电池反应中,负极被腐蚀,正极不变化 应用:在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上装上若干锌块,腐蚀锌块保护 钢铁设备 负极:锌块被腐蚀;正极:钢铁设备被保护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通电,使钢铁设备上积累大量电子,使金属原电池反应产生的 电流不能输送,从而防止金属被腐蚀 应用:把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作为阴极,惰性电极作为辅助阳极,均存 在于电解质溶液中,接上 外加直流电源。 通电后电子大量在钢铁设备上积累, 抑制了钢铁失去 电子的反应。 2、改变金属结构:把金属制成防腐的合金 3、把金属与腐蚀性试剂隔开:电镀、油漆、涂油脂、表面钝化 等 (3)金属腐蚀的分类: 化学腐蚀— 金属和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 蚀 电化学腐蚀— 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 会发生原电池 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 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的比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