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50 KB
  • 2021-08-24 发布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突出表现是 A. 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B项正确。青铜工具出现于夏商周时期,农业方面很少使用,排除A。商周时期,人们就懂得使用施肥与灌溉技术,故排除C。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并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故排除D。‎ ‎2.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答案】D ‎【解析】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如图中所示1840~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B. 自然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 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 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A是自然经济。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清政府大约同时结束,B是洋务运动。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于鸦片战争,因此C是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因此D是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现,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因此E是官僚资本主义。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B、C排除。‎ ‎4.2012年,湖南省考古学会邀请中国陶瓷学会、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对长沙窑(铜官窑)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南青北白长沙彩”的全新学术观点。下列能佐证“长沙彩”观点的信息是 A.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C. 瓷器“唐三彩”釉色浓艳瑰丽,风行一时 D. 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长沙铜官窑首创了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故选D;A项描述的是浙江越窑青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描述的是四川大邑白瓷,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5.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这说明宋代 A. 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 B. 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D. 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了宋代的交子已经采用了防伪技术,即宋代的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的是交子的防伪功能而非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盐铁专营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因此,盐铁官营既能让政府从经济上牟取暴利,同时又能稳定政局、维护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而不是基本解除,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A项之中。‎ ‎7.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 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洋务派在中国相继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说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故选A项;虽然中国建立了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但还远远没有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无法推断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故排除D项。‎ ‎8.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大后方”和“国统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且开始萎缩,其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而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掠夺资源、劳动力和吞并中国企业,不包含大量开设工厂。所以答案选C。‎ ‎9.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八十多项,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等等。这表明 A. 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B. 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 C. 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思想主流 D. 南京临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B错误,因为此时的决定性因素应为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错误,因为材料中未能体现民主科学。D错误,因为材料中所提到的为北京政府,所以A符合题意。‎ ‎10.近代中国手工业对新式工具的引进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下表是近代中国工场手工业的产值变化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年 ‎1936年 ‎1949年 产值 ‎107亿元 ‎19.6亿元 ‎28.7亿元 占全部手工制造业产值的比重 ‎25%‎ ‎30.6%‎ ‎47%‎ A. 传统手工业在近代长期居于主导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不足 C. 采用机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近代中国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极低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得出新式工具的引进在全部手工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1920到1949年逐步增加,表明采用机器生产的效益逐步增加,从而促进引进机器生产,故采用机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为C。从材料不能看出传统手工业居于主导,排除A。材料没有显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动力问题,B错误。近代中国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极低不符合史实,排除D。‎ ‎1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小计划、大自由。他们是大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而小的方面比如一个工厂却是有计划的。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 反对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 B. 反对市场经济,主张计划经济 C.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D. 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说明,陈云主张在大方面实行计划经济,小方面实行市场经济即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增加自由,也即发挥市场的作用,也就是说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故答案为C项,D项排除。A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陈云不反对计划经济,排除;B项,依据材料中“小自由”可知,陈云不反对市场经济,排除。‎ ‎12.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227种增至532种。这一政策的推行 A. 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 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 D. 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材料叙述的是国家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国家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统一调配,适应了当时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统购统销政策不是加快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A错误;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显然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C错误。‎ ‎13.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这表明此时 A. 改革中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B.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国企改革处于制度创新阶段 D. 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开始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此可得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处于制度创新阶段,故本题答案选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B两项;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排除D项。‎ ‎14.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 ‎15.1984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说: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据此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 A. 剖析传统经济模式弊端 B. 阐明农业规划落实的重要意义 C. 肯定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实事求是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为了推动农业发展,“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农业发展指标”,而不是为了剖析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和阐述农业规划落实的意义,故排除A、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肯定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要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可知这一文件的主旨是强调发展农业要实事求是,故选D项。‎ ‎16.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这表明 A. 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B. 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 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 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4月” “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一律着中山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一律着中山装”具有政治认同的意义,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全盘西化”。‎ ‎17.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以上。这说明 A. 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 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C. 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D. 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以上”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经营从利用传统平台发展到利用新的信息平台。故答案为D项。A项,从材料中“10%”的数据来看,电子商务并不是第三产业的主流,排除;B项,发达国家是“新经济”的创造者,它们才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排除;C项,网络零售不是知识经济,排除。‎ ‎18.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 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 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 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D. 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答案】D ‎【解析】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效能,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排除A;材料信息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了,排除C。‎ ‎19.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 B. 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 C. 商业的环境日益严格 D. 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 ‎【答案】B ‎【解析】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这并不能说明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故A错误;“声明作废”的告示说明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不仅提供新闻消息,还有商业告示功能,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商业的环境日益严格,故C错误;报纸刊登“声明作废”的告示也不能说明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故D错误。故选B。‎ ‎20.晚清《图画日报》一文中写道:“各式各种新闻纸,买张看看天下事。近来报纸喜渐多,越多越是开民智。图画日报图画精,分门别类眉目清,三个铜板买一本,翻翻看看真得情。这说明近代报纸 A. 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传播 B. 多侧重商业信息的报道 C. 根本上保障民众知情权 D.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文明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各式各种新闻纸……翻翻看看真得情”可以看出,近代报纸有利于社会信息的传播,故A正确。B、D在材料中体现得不明显,排除。“根本上保障”说法错误,报纸只是提供了一种知情的途径,故排除C。‎ ‎21.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A. 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 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 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 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我国工业有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可以看出材料是从投资主体的不同所做的划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故答案为A项。乡镇企业包括集体、合作、个体企业,材料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评价,因此B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工业所有制的优化,排除C项;材料是从所有制的角度,不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2.1881年,买办商人郑观应向李鸿章上书,请求政府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以技术专利,“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次年,光绪帝予以批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批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个案。该事件表明 ‎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②洋务企业谋求市场垄断 ‎③清王朝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④国人借鉴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①项,标志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而不是材料中的事件。故①项错误。②项,上海织布局为洋务企业,“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是在谋求市场垄断。故②项正确。③项,清王朝直至灭亡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③项错误。④项,技术专利与知识产权概念为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C选项排除。‎ ‎23.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其纺织品深受外国人喜爱,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故选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将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国际贸易,其并未对国内贸易状况进行相关的叙述,无法得知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排除D。‎ ‎24.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 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B. 实现流水作业 C.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瓷器质量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制瓷业的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说明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实现流水生产,排除B;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准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里没有体现,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 ‎25.明末清初,经历三十多年战乱,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七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据此可知 A. 清初移民多为经济谋生 B. 政府行为影响人口迁移 C. 鼓励移民旨在加强控制四川 D. 战乱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政府的移民政策导致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即材料意在强调是政府行为影响了人口迁移,选B正确。清初移民是政府行为并非为经济谋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行为才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6.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27.下表为1874—1900年英、美、法、德工业年平均増长率(%)统计表。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74-1890年 ‎1.7‎ ‎5.2‎ ‎2.1‎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A. 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增速开始放缓 B. 资本主义世界多中心格局已形成 C. 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 D. 英法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渐趋下降 ‎【答案】C ‎【解析】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英法两国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美德两国,导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故C正确;美德两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较高,所以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增速开始放缓,排除A;世界多极化只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至今尚未形成,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英法依旧处于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国际影响力渐趋下降”表述错误,排除D。‎ ‎28.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 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C. 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D. 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要受益者,而拉美国家则是其中的受害者,双方的立场不一致,故而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出现两个时间点,故无法得出人的认识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全面,排除A;美洲文明在美洲发现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无从谈起,排除B;两种观点皆有丰富的史实支撑,看法是出于立场上的差异,无论是否会出现新的史料,这种看法不会发生变化,排除D。‎ ‎29.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口的第一次高峰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 B. 伴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和中国出现人口增长高峰 C.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D.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促进人口的增长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第一次高峰出现在公元1100-1200年间,中国宋朝时期,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公元1500-1600年间,欧洲人口第一次高峰出现在公元1200-1300年间,在公元1300年之后人口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并非是导致中国人口第一次高峰出现的原因,因此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时间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材料中这个时期中国人口和欧洲人口都迅速增长,因此B选项正确;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因此C选项错误;农业文明向工业革命转型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中时间段工业革命尚未出现,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0.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则材料,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A. 不相信,因为广告都是商家的促销手段 B. 相信。因为它有利于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确信无疑,因为它符合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际状况 D. 不轻信,因为所有一家之言都需要其他史料来佐证 ‎【答案】D ‎【解析】广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只有和其他史料相印证才能反映真实,故A项错误,D项正确;该材料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作为广告不一定能反映客观的史实,故BC项错误。‎ ‎31.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 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C. 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D. 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19世纪初”、“英国”、“抵制教会”、“增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20世纪”,这是由于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使人们急需增加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故C正确。A民族国家没有体现;C中世俗化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体现主旨。‎ ‎32.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据此推断 A. 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 B. 西欧具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 C. 欧洲的商贸中心已经发生转移 D. 印度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答案】B ‎【解析】B项,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后,东方的物品要到达西欧,沿途就会面临极高的税收,最后商品卖出的价格也很高,西欧人需要找到另外一条通往东方的路径,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故B 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胡椒由印度运送到欧洲后价格暴涨,这并不能得出欧洲人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的结论,故A项错误。C项,材料并未提及商贸中心转移的相关知识,故C项错误。D项,印度在1757年才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故D项错误。‎ ‎33.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 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 C. 社会被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 D.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故D项符合题意。‎ ‎34.“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 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掌握了议会大权 C. 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 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说明受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不是中产阶级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并不能说明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C错误;精神的异化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35.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36年激进派议员成立“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废除这一法律,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 A. 英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 ‎ B. 议会中工人议员增加 C. 自由贸易原则最终胜利 ‎ D. 满足了议会中最新贵族的要求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在19世纪初期,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正确。‎ ‎36.‎1499年7月10日,当达・伽马船队返抵里斯本时,大批胡椒从海上到达的消息到处风传。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当天下午即跌落一半,经营胡椒贸易的商人纷纷宣告破产,产生了所谓“对胡椒的诅咒”。据此可知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海外贸易发展与民众生活关联增强 C. 寻找胡椒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D. 丝绸之路畅通使中国产品远销西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使胡椒等传统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导致胡椒价格下跌,商人破产,这说明海外贸易发展与民众生活关联增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此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丝绸之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7.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 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 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 D.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的信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D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8.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 ‎39.下表是《英国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变化表》。这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 A. “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B. 贫富分化趋势明显 C. 农林渔业的产值下降 D. 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从事农林渔业的人口大幅下降,从事制造业、采矿业的人口大幅上升,农林渔业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制造业、采矿业大幅上升,这反映了英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答案为D项。A项,表格反映了工业革命对英国国内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表格信息没有涉及贫富分化现象,排除;C项,表格数据只是反映了农林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减少,这是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农林渔业产值下降,排除。‎ ‎4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B. 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C.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全球 D.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侧重是市场需求,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可以看出是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重要的推动力,故D正确;廉价服装并不一定是棉纺织品,排除A;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与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市场扩大,并不是讲述工业革命扩展到世界,排除C。‎ ‎41.中华民国行政院挽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挽联中的“大同”思想主要体现为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措施 A. 复兴工业 B. 恢复银行信用 C. 实行社会救济 D. 调节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林肯为争取自由而献身,孔子提出了世界大同思想,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社会救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贫富分化,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体现了社会大同的思想观念,故C正确;复兴工业、恢复银行信用、调节农业生产都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但不能体现大同思想,排除ABD。‎ ‎42.从1930年~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 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 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政府出资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特点,选项A正确;根据材料可见当时政府在干预经济,没有体现出自由放任政策,选项B排除;胡佛的政策不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选项C排除;美国胡佛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43.在新政过程中,罗斯福谈到美国三权分立政体时说:“现如今,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已经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从1937年到1941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用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这说明 A. 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法独立 B. 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 C. 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 D. 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与法院的斗争即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衡。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与制衡,美国司法并非独立,排除A;材料 主旨不是说明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排除B;由材料“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可见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排除D。‎ ‎44.1930年3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建议各国两年内不增加关税,并在关税休战期间清除国际贸易障碍。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有66个国家参加的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通过协商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这说明 A. 金融秩序稳定足以扼制危机 B. 西方社会加强了对世界的控制 C. 英国为挽救危机而积极努力 D. 国际社会尝试合作以应对危机 ‎【答案】D ‎【解析】从题干提供的时间和两次会议召开的目的分析,是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这体现了各国试图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故答案为D项。A项,“足以扼制”说法错误,这些措施并足以扼制经济危机,排除;B项,西方社会加强了对世界的控制的表述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排除;C项,题干中不只是英国一个国家,是国联召开的国际会议,排除。‎ ‎45.钱乘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 A.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B.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 国家加强经济干预 D. 加速发展“新经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理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局部调整,即完成了资本主义的修补,故选C。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社会矛盾,纷纷扩大了福利国家的规模,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是对民族国家的修正,排除;“新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化为标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大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其不属于对资本主义的修补内容,排除D。‎ ‎46.1932年4月,罗斯福在美国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有。‎ ‎①罗斯福准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②罗斯福准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③罗斯福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④罗斯福在鼓动下层人民革命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可知,罗斯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关注社会底层,即实行社会福利制度,②③选项正确,选项C正确;罗斯福新政依然坚持市场经济,①错误,排除选项A、D;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革,并不主张革命,④错误,选项B排除。‎ ‎47.20世纪40、50年代的英国国有化的范围,除银行外,几乎都是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料和能源的基础产业,如煤炭、钢铁、煤气和电力工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国有化 A. 借鉴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模式 B. 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C. 一定程度制约了私人企业 D. 从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业 ‎【答案】D ‎【解析】从材料“20世纪40、50年代”“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枓和能源的基础产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国有化主要是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苏联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A项排除。私人企业仍然是资本家所有,没有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英国的措施显然是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不是制约,故C项错误。‎ ‎48.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要求美元贬值。这遭到了与会各国的反对,却得到了凯恩斯的大力支持。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罗斯福新政危害了相关国家根本利益 B. 罗斯福与凯恩斯的经济主张有相似性 C. 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D. 凯恩斯的主张与美国的国情完全吻合 ‎【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来考查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关系。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罗斯福“反对恢复金本位,要求美元贬值”,这体现了罗斯福在对外贸易和金融方面加强国家干预,而凯恩斯对此的支持体现出二人经济主张的相似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表明罗斯福新政危害了相关国家根本利益,排除A项。仅从材料出发无法得出“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凯恩斯的主张与美国国情完全吻合,排除D项。‎ ‎49.美国《商业周刊》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做过专项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在整个三十年代美国向外移民的人数远超流入美国的移民数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战导致严重社会动荡 B. 经济衰退人们信心动摇 C. 政府限制外来移民迁入 D. 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体现的是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动摇,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美国未发生内战,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政府限制外来移民的结论,C选项排除。世界市场正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选项排除。‎ ‎50.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指出:“在大萧条危机四伏的汪洋大海里,每个国家都设法为自己的人民建立一个经济的安全岛,世界经济体因此而分解成一个个激烈竞争的国家经济体。”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当时 A. 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共识 B. 斯大林模式受到各国推崇 C. 大萧条导致了世界大战 D.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每个国家都设法为自己的人民建立一个经济的安全岛,世界经济体因此而分解成一个个激烈竞争的国家经济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大危机,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经济和市场而抬高关税,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干预经济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相关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经济大危机时期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内经济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问题,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问题,更没有体现斯大林模式受到各国推崇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经济大萧条是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够说“大萧条导致了世界大战”,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这层意思,故C选项错误。‎ ‎51.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时指出:“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这个朝代可能是 A. 西汉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答案】B ‎【解析】材料“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可知,政治中心在西北,经济中心往东南。结合所学知识,唐代的国都在陕西,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B项正确。西汉时期北方经济水平远超南方,故A项错误。北宋的国都在开封,属于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明代先定都南京,后迁至北京,两地都不是西北,故D项错误。‎ ‎52.“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D.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不得不改变就业方式。故答案为C项。铁路的修筑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3.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体现了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 冲破“两个凡是” B. 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C.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 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了我国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传统“所有制崇拜”,故D项正确;冲破“两个凡是”是1978年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打破了“个人崇拜”,A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B错误;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主要目的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54.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人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 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 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D.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 材料介绍了“铁饭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分配的人员都是有教育背景的人员,符合当时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故D项正确;从长远来看,这一体制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新中国政权已经相当稳固,故B选项错误;C选项搞错了因果关系,是人才服务了“铁饭碗”。‎ ‎55.新航路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活动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下列选项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B.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C. 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D. 造成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抢掠和贩卖黑人奴隶主要用于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的种植园,而并没有大量用于欧洲的手工工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早期殖民活动主要是起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故AB项正确,排除;新航路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掠夺造成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故D项正确,排除。‎ ‎56.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加速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早期对外殖民扩张①加速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而掠夺来的劳动力主要是送往美洲而不是欧洲。故A项符合题意。‎ ‎57.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 以及欧洲在对亚洲的商业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可知,此时欧洲主要从亚洲购买手工业产品,其原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可知,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地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欧洲人把从美洲得来的白银用于购买亚洲的商品,并未体现资本的原始积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与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与工业革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8.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②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故①③正确;由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可见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故②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危机的背景而非经济危机的影响,故④错误。故正确组合是①②③,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5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都是服务业比重增加,农业、工业比重减少,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只是在农业上投入比例减少,不能说“忽视农业生产”,排除A项;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中“发展均衡”的说法错误;三类国家的产业结构变革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60.1993年1月克林顿在总统就职演说中称,“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下列属于克林顿“试验”的是 A. 实施“宏观自主、微观调控”的政策 B. 政府缩减开支、裁减雇员、适当减税 C.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供应刺激需求 D. 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国家干预 ‎【答案】C ‎【解析】罗斯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因此可知克林顿的措施是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正确;克林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不是“宏观自主、微观调控”,故排除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包括增加政府开支,故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故排除D。‎ 二、主观题 ‎6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乎达剃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三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对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据材料三,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1)特征: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 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 修正原因:自由放任发展模式的弊端:严重的社会失控;贫富差距扩大;结构性矛盾;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严重。‎ ‎(3)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只答国家干预经济不得分)‎ 适度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发展国有制与私有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张逐渐被英美等国采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创造意识削弱。‎ ‎(4)体会:必须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调整。‎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整体强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推动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所以这种模式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理解材料二,从“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可得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而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一、二列举了“古典”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如:结构性矛盾、经济危机、失业严重等,这就是原因。 (3)从“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等可得出其调整政策是减少国家干预等。结合所学,从20世纪80年代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回答此问。 (4)此问可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角度考虑,如其从自由放任到加强国家干预,再到较少国家干预,这种演变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的。‎ ‎6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反映出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话剧的梗概如下:‎ 第一幕:戊戌改变后的某个上午,裕泰茶馆开业,掌柜王利发迎接各路茶客,有旗人前来歇腿喝茶的,有喝茶唱京戏的,有观赏斗蟋蟀的。刘麻子要把康六家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庞太监当老婆。茶馆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但常四爷偏要谈国事,一句“大清要完”,被请吏抓去坐牢。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 第二幕:民国初年茶馆渐衰,王利法迎合潮流实行改良,仍然难以为继。茶馆展现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外;刘麻子被砍了头……茶馆生意清淡,特务、兵痞常来敲诈勒索。‎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有名的艺人一次演出挣不上一顿饭钱。常四爷已难以生存,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法的茶馆就要被人霸占。他们含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暗,而大街上出现了阳光。‎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的知识,从上述话剧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话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情节:第一幕中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第三幕中,他的工厂被抢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折射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争后积极创办实业,希望实现以实业救国强国目标。‎ 概述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因此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所增强。并开始维新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在二战期间处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加上民国政府的鼓励,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在抗日战争遭受打击,在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其命运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示例二 情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导致民不聊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概述和评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撕毁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为取得美国援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美国取得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为内战需要,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最终国民政府失去民心,败退台湾。说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民心不可违背,内战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示例三 情节:戊戌政变后裕泰茶馆开业,各路茶客谈笑风生,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清吏抓去坐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戊戌变法影响有限,大多数国民仍处于昏庸蒙昧状态。清政府在维新运动后强化了对人民的统治,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概述和评价:戊戌变法仅存百日,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化,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在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很快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戊戌变法失败表明:君主立宪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行不通。‎ ‎【解析】本题的题型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茶馆中三幕表演,找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能具体分析。在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戊戌变法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第二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在第三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掠夺导致民族工业走向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