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50 KB
  • 2021-08-24 发布

【历史】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开发边疆地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 巩固周王统治 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可知这样的分封方式巩固了周王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发边疆地区的内容,故A项排除;周代还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故B项排除;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垄断的是宗法制,故排除D项。‎ ‎2.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家族社会和睦 B. 贵族王位世袭 C. 宗法观念浓厚 D. 分封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是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家庭和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宗法制的影响,和王位世袭制以及分封制无关,故BD错误。‎ ‎3.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 ‎4.“九卿”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 分权制衡 B. 教化至上 C. 天下为公 D. 天下为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D项正确;秦朝中央九卿既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A;材料属于秦朝中央官制,“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 ‎5.学者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初,取周秦之制而兼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 A. 是对秦制的否定 B. 巩固了汉政权的统治 C. 暂时适应了时代要求 D. 是指“推恩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暂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进行了分封,故A项排除;从长远看,郡国并行制并未起到巩固汉政权的统治,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郡国并行制的弊端而采取的政策,故D项排除。‎ ‎6.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 九品中正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C.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 唐宋政府完全成为平民的政府 ‎【答案】C ‎【解析】‎ 解读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应归功于科举制,科举制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步入仕途,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的比例,故C项正确;A项属于汉朝的察举制,排除;唐宋时期九品中正制已被科举制取代,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唐宋时期的政府组成,故D项排除。‎ ‎7.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 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实现权力的制衡,故A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C项排除。‎ ‎8.摘抄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摘抄的两句话 ‎“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 ‎——摘自《元史·百官志》‎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C.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后名军机处”可知,两段材料分别对应的是行省和军机处;从材料“有征伐之役”“用兵西北”中可以看出两者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故C项正确;A项是只符合元朝的行省,排除;军机处不是中央的常设机构,故B项排除;D项符合军机处,排除。‎ ‎9.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导致国家政治日益黑暗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解决了权力之间的矛盾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内阁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可知,明朝的内阁制度有利于国家机器的合理运作,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国家政治黑暗问题,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之间矛盾的解决,故C项排除;内阁在明朝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10.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征服蒙古地区后,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西南地区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A. 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 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 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答案】B ‎【解析】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蒙古、西南等地各不相同,体现了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相关废除行省制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清代的地方制度有其创新之处,如蒙古地区实行蒙旗制,西南地区后改行土司制度,因此不能说明是沿用明代的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清代少数民族只是推行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行政制度,并没有实行自治,故D项不符合题意。‎ ‎1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2.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A. 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 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 C. 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 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 ‎【答案】C ‎【解析】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并不能说明清军实力不足,只能说明清政府近代海权观念的缺乏,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的思想,故A项排除;根据“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可知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并不充分,故排除B项。‎ ‎13.遂宁某学生在参观学校的《百年中国》主题活动中看到一句名言:“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该学生对此作了如下理解:‎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需要 ‎③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④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你认为理解合理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将其他国家视为“蛮夷”,故①正确;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对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逼签多份不平等条约,故②错误,③正确;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和前一个“不公正”没有因果关系,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C。‎ ‎1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答案】C ‎【解析】“……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指的是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而表格的“历史解释”中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C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史实与历史解释均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5.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从1851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小农经济的问题,故A项排除;户部银库数置银数的变化是由于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故B项排除;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故C项错误。‎ ‎16.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的供词中说:“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是力抵我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没能全面认识到失败的原因 B. 推卸失败责任 C. 向清政府摇尾乞怜 D. 正确总结了失败的原因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结果,这种分析并不全面,D项错误,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不是推卸责任,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清政府“摇尾乞怜”的信息,故C项错误。‎ ‎17.“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是歌颂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英勇抗日 C. 丘逢甲、徐骧义军反割台斗争 D. 曾纪泽收回伊犁 ‎【答案】A ‎【解析】由诗中“筹边”“天山”“玉门关”可知是左宗棠收复新疆。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的主旨及材料中涉及到的地点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CD三项。‎ ‎18.近代某条约签订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 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 通过该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一处 D.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反映出战争包括陆地战场和海上战场,因此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故B项正确;A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19.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中国实为下策”。瓦德西持上述观点主要原因是 A. 充分认识到中国地广人多 B. 希望各国侵华达成相互谅解与妥协 C. 认识到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 D. 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C ‎【解析】A项不是瓦德西的核心观点,排除;由“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中国实为下策”,说明八国联军虽然绞杀了义和团运动,但是瓦德西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精神,以致认为列强应该调整对华政策,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正确;B、D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 ‎20.民国初年,茶楼一角。一位读书先生正在向群众宣读自己的见闻日记(如下),日记反映该先生:‎ A. 认识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C. 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D. 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支持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抵触态度,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AB项排除。‎ ‎21.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确认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效仿的是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政体,体现的是三权分立原则,A选项符合题意;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持反对态度,B选项排除;美国是由英国殖民地过渡来的,与封建制度无关,C选项排除;确认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的说法不能体现“美国式”的共和国,D选项排除。‎ ‎22.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要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持日益严厉,乃商运动,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该材料 A. 是一面之词,故不可作参考 B. 是时人之言,故可做参考 C. 具明显倾向性,故不可作参考 D. 是爱国青年之词,故可作参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出自“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是当时的人记录的材料 ,可以作为参考,故B正确;当时的人记载的资料,具有参考价值,故A不正确;本题材料叙述较为客观,故C不正确;爱国青年的话也不一定可信,故不一定可作为参考,故D不正确。‎ ‎23.陈潭秋曾回忆:七月底的大会“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党的基本任务……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这次大会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七月底的大会”“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等信息说明这次大会是中共一大,故A项正确;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8月7日,故B项错误;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1月,故C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春,故D项错误。‎ ‎24.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另)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事件使近代中国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取得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C.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D. 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说的是由于国民大革命促使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说的是共产党经过国民大革命迅速成长,国民大革命促使中国革命中心发生了转移,故D项正确;A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C是五四运动的意义。‎ ‎25.朱德同志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带集体 D.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在南昌,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瑞金,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带集体是在遵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是在井冈山,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26.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此社评 A. 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 站在公正立场报道国共间的冲突 C. 强烈反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 D. 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正确 ‎【答案】D ‎【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故排除A项;根据“窜往西北”可知《大公报》对共产党是持贬低态度的,并不是站在公正立场,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不能体现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的不满,故排除C项;根据“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准确,故选D项。‎ ‎27.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1月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A正确;1937年9月-11月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故B项排除;1938年1月-5月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故C项排除;1938年6月-10月武汉会战是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故D项排除。‎ ‎28.成都锦华茶楼向市政府请求允许演大鼓书,并承诺每日加唱抗战歌曲,藉资宣传。成都市市长认为茶馆观众集中,如遇空袭,十分危险,拒绝了这个请求。这一情节最有可能发生于 A. 1921—1927年 B. 1927—1931年 C. 1938—1945年 D. 1946—1949年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成都民众抗日的要求,“如遇空袭,十分危险”说明此时国民党政府迁到重庆,日本开始进攻西南地区,应该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之后,故C项符合题意;AB是抗日战争之前,故AB不符合题意;D是解放战争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 ‎2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美国所作的贡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A项正确。‎ ‎30.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D. 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49年4月”“大江边”“金陵”可知与渡江战役有关,故C正确;北平和平解放是1949年1月,故A错误;淮海战役是1948年到1949年初,故B错误;D发生在渡江战役之后,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社会巨变的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适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阁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 ‎【答案】(1)背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舞世禄制);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 ‎(2)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 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 ‎(3)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4)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要加强体制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依法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等 ‎【解析】(1)根据“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郡县制的设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场滋生腐败和诸子提出治国治官理论等方面总结相关背景。‎ ‎(2)根据材料二信息“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材料三信息“制定峻法,惩治贪官”、“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回答特点。材料一、二提供正面经验,根据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可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材料二“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可知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材料三提供反面教训“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可以得出历代重视监察制度的原因。‎ ‎(3)主要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方面,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另一方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和监察机构贪腐司空见惯。‎ ‎(4)本题需要从古代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即历代都比较注重监察体系的建立,可见当今廉政建设也应该要不断健全监察体系,同时古代监察制度在专制统治之下,为专制统治服务,实际效能有限,故今天要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应实现监察独立,加强立法等(言之有理即可)。‎ ‎32.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得名)‎ ‎——凤凰网2010.11.19‎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日前,南京静海寺和阅江楼街道组织青少年,参加为期一天“中国近代史起点终点”夏令营,以便让他们了解中国这段历史。静海寺作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同时还距象征着中国近代史的终点纪念碑仅几步之遥,因而被称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终点”,对青少年极具教育意义。‎ ‎——2003年07月12日扬子晚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的土地分配方案进行简要评价。‎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如果请你增添一个外国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4)材料四种南京市被称为“为中国近代的起点和终点”,理由各是什么?‎ ‎【答案】(1)评价: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能够激发农民斗争的积极性;但绝对的平均主义不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带有强烈的空想色彩;战争的年代也未能提供全面实施的可能,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2)广州: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孙中山的故乡,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武汉:武昌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或东京,中国同盟会创立;‎ ‎(3)特点:政治上国共合作:军事上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日。‎ 战例:国民党军队:台儿庄战役;中共军队:平型关或百团大战。‎ ‎(4)南京城下签订《南京条约》;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解析】(1)结合所学从《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性和空想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如《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无论男女,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能够激发农民斗争的积极性,但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带有强烈的空想色彩,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真正实行过。‎ ‎(2)赞同广州的可以结合辛亥革命早期活动以及孙中山的故乡回答;同意武汉的可以结合辛亥革命爆发以及湖北军政府成立回答。另外的地点可以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如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地点回答。‎ ‎(3)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政治上国共合作;军事上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战役加以回答即可。‎ ‎(4)根据材料“静海寺作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同时还距象征着中国近代史的终点纪念碑仅几步之遥,因而被称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终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签订《南京条约》方面回答其是近代史的起点,可从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方面回答其是近代史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