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2.50 KB
  • 2021-08-24 发布

【历史】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据记载,秦王嬴政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全国共40郡。下列关于秦新增“四郡”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南海、闽中属于《南京条约》的通商城市 ②对该地区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③地理上处于“西南夷”地区 ④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海是今天的广州,闽中是今天的福州,两地均在《南京条约》中设为通商口岸,①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四郡实行的是郡县制,因此中央对该地区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加强了对中央对该地区的管理,因此这些地区是首次归入中央王朝管辖,④正确。选项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闽中和南海地处东南,不属于西南夷,③错误,选项A、B、D排除。‎ ‎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府历来对少数民族较重视。下列有关管理少数民族阐述有误的是 A. 秦始皇设置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于少数民族聚居地 B. 唐太宗贞观年间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吐蕃、堕婆登、拂菻等 C. 康熙帝建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D. 列宁、毛泽东都亲自撰写文章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拂菻是古代中国对东罗马称呼,而非我国的少数民族,选项B表述符合题意要求,选择B;秦始皇设置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选项A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康熙帝建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选项C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宁、毛泽东都亲自撰写文章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选项D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3.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事件 诗歌 A 平定三藩 洱海昆池道路魔,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 B 雅克萨之战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静。《塞上宴诸藩》(1681年)‎ C 收复台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 D 亲征嘎尔丹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瀚海》(1696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塞上宴诸藩”和“大漠”,可知,这是康熙塞上大宴蒙古王公的场景,雅克萨之战主要在黑龙江流域,涉及水军,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中诗词涉及的地点是“滇”,符合平定三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中的“扶桑”指的是台湾,根据“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收复台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的“天山路”和写诗时间符合“亲征嘎尔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4.孔子曾说自己“累累如丧家之犬”,后世也有许多学者把孔子喻为“丧家狗”。这可能在说孔子 A. 主张周礼,批判法家变革 B. 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C. 儒家学说,不适应时代 D. 影响深远,却屡遭批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学说不受统治者重视,因此自称“丧家犬”,选项C正确;孔子并未批判法家思想,排除A;选项B与“丧家犬”无关,排除;选项D针对的是儒学在孔子之后的遭遇,与“丧家犬”无关,排除。‎ ‎5.费尔巴哈说:“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凡一个人的心地诚实,他保持对他人如同对自己一样的思想方式,他不离开人的理性本性所赋予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就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诸别人’。”费尔巴哈所阐述的孔子思想主要是 A. 仁 B. 礼 C. 仁政 D. 德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不离开人的理性本性所赋予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就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诸别人”体现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符合仁的思想,选项A正确;费尔巴哈的阐述内容与礼无关,排除B;仁政思想是孟子的主张,排除C;德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6.就整体事物的定义,亚里士多德举例说:“对圆的定义就并不来自对作为部分的圆弧的定义,对人的定义也不是由对人的指趾手足等部分器官的定义所组成。”他主张一个整体事物包含“三基元”:形式、缺失、质料。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 接近了唯物主义 B. 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C. 思辨地探讨哲学问题 D. 研究的范围非常宽泛 ‎【答案】C ‎【解析】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圆、人定义的界定来看,其强调整体性,认为物体包含“形式、缺失、质料”,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思辨的探讨哲学问题,选项C正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是唯物主义,而非接近,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只能看出亚里士多德对事物的定义,无法看出研究范围的广泛,排除D。‎ ‎7.英国革命中兴起了“掘土派”,他们来自于农村自耕农,要求建立以小生产为基础的“真正自由的共和国”,而克伦威尔镇压了“掘土派”,大力推动圈地运动。上述举措本质上反映了克伦威尔 A. 主张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B. 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利益 C. 积极提倡贸易自由主义 D. 反对专制,主张共和 ‎【答案】B ‎【解析】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克伦威尔镇压“掘土派”,推动圈地运动,本质上反映了克伦威尔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自由贸易主义是工业革命后兴起的,克伦威尔所处时期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C;克伦威尔建立的是独裁统治,选项D排除。‎ ‎8.1645年,新模范军与王军展开决战,克伦威尔采取了側面攻击的战术,经过三个小时的持续战斗,取得全面胜利。这次决战 A. 发生在马斯顿草原 B. 直接导致了查理一世被处死 C. 其胜利推动了第一次内战的结束 D.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答案】C ‎【解析】1645年纳西比战役中,克伦威尔率领的新模范军战胜,这一战役推动了第一次内战的结束,选项C正确;纳西比战役不是发生在马斯顿荒原,选项A排除;纳西比战役后国王逃跑,选项B排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后被迫再开议会,引发第一次内战,选项D排除。‎ ‎9.拿破仑的一生就是一部战争的传奇史书。下列对图中所示战役的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A ①—法军牺牲局部利益,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实施决定性打击 B. ②—拿破仑果断地将暴乱平息于炮火之中,成为共和国救星 C. ③—各附庸国及诸小邦趁机摆脱法国控制,法军陷入四面楚歌 D. ④—英军开始支持不住,后盼来援兵,法军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答案】A ‎【解析】A项描述的是奥斯特里茨战役,地点在①,故A正确。B项描述的是镇压保王党叛乱,地点在巴黎,而②是在土伦,排除;C项描述的莱比锡战役,地点在④,排除;D项描述的是滑铁卢战役,地点在③,排除。‎ ‎10.1796年,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了谆谆教诲:“真正的独立,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大家应当尊重它的权力,服从它的法律,遵守它的措施,这些都是真正自由的基本准则所构成的义务。”华盛顿为“政府的统一”所做的努力是 A. 积极推进西进运动 B. 推动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 C.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 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大家应当尊重它的权力,服从它的法律,遵守它的措施”可知,华盛顿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三权分立原则的目的是制约联邦政府的权力机关,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强化中央政府权威属于内政,和外交政策无关,排除D。‎ ‎11.美国独立战争从北美人民打响反抗英国殖民者第一枪开始到最后的胜利,经历了多次战役,如图中美国独立战争的著名战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①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③是莱克星顿枪声,标志着独立战争的开始,①是特伦顿战役,④是萨拉托加大捷,②是约克镇战役,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序有误,排除。‎ ‎12.甘地曾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暴力派正在增加势力,扩大影响……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据此可知,甘地 A. 目睹暴力的危害性,倡导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 B. 抨击阿姆利则惨案,提出同英国全方面不合作 C. 主张对英国殖民当局“文明不服从”‎ D. 基于非暴力思想,主张管制暴力事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可知,甘地主张非暴力,既反对英国的有组织暴力,又反对印度暴力派的无组织暴力,因此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可知,甘地同样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A;根据“甘地曾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可知,甘地并不是与英国方面全方面不合作,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3.圣雄甘地曾在1930年的一场运动中发表声明:“现在既然已在程规和礼仪方面违反了盐法,那么对于任何一个企图冒着被指控违反盐法的危险而去制盐的人来说,违法制盐已是公开的事了。他可以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到任何制盐方便的地方去制盐……这场反盐税的斗争,应该在全国持续一周,持续到4月13日。”这场运动 A. 由英国殖民当局颁布损害印度人民民主权利法案诱发而来 B. 使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C. 促使甘地进一步提出“英国退出印度”主张 D. 增强了印度的团结,为印度直接赢得最终独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的向食盐进军使得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选项B正确;反盐税运动时因为印度殖民当局提高盐税导致的,而非损害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选项A排除;二战期间英国明确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14.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下列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解放的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②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成立宣言》‎ ‎③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④创办《新莱茵报》‎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新莱茵报》创办时间是1848年,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成立宣言》是在1864年,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是在1871年,根据以上时间排序可知,选项B正确,选项A、C、D排除。‎ ‎15.1921年,列宁经过深思熟虑后了解到俄国是小农阶层占主导地位的基本国情,于是认识到当前情况下苏俄无法进行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转而采取“迂回过渡”,“迂回过渡”的举措主要有 ‎①采取固定的粮食税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 ‎③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迂回过渡”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包括采取固定的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选项B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②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并未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错误,选项A、C、D排除。‎ ‎1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妥协的定义为:“妥协是国家、民族、阶级、政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通过谈判、协商互相让步以缓和矛盾的一种行为。”但妥协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不等于放弃,因为妥协也是存在着政治底线。据此下列人物史实中存在着妥协的有 ‎①毛泽东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②毛泽东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国家统一方案 ‎④孙中山由“驱除鞑虏”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妥协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不等于放弃,因为妥协也是存在着政治底线”,从这一角度看,国共第二次合作,一国两制以及孙中山由“驱除鞑虏”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都属于妥协的艺术,选项B正确;“政权由枪杆子里取得的”说明中共不妥协,①错误,选项A排除;选项C、D概括不全,排除。‎ ‎17.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篇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文献,既有对全党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谆谆告诫,也表示了对基本路线被中断的担忧,并提醒全党对可能影响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因素保持应有的警惕,为中国坚持正确道路排除干扰,胜利跨入21世纪指眀了方向。”该历史文献可能出自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文献”“ 为中国坚持正确道路排除干扰,胜利跨入21世纪指眀了方向”可知,这一历史文献是邓小平南方谈话,选项C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五大均不符合历史文献的限定,选项A、B、D排除。‎ ‎18.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下列有关詹天佑表达不正确的是 A. 采用具有中西结合特点的气压沉箱法建造滦河桥墩 B. 修京张铁路时,采用直井施工法解决八达岭隧道施工困难 C. 辛亥革命后,开始设计并修建川汉、粤汉、川粤汉等铁路 D. 主持了俄国远东铁路,包括中国境内中东铁路的监管技术工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川汉铁路是1909年开工设计的,而非辛亥革命后,选项C表述符合题意;詹天佑采用具有中西结合特点的气压沉箱法建造滦河桥墩,修京张铁路时,采用直井施工法解决八达岭隧道施工困难,主持了俄国远东铁路,包括中国境内中东铁路的监管技术工作,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19.德国的经济、政治、科学、军事、哲学等方面在世界近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以下历史活动发生在德国境内的是 ‎①第一张《火星报》的出版 ②马克思、爱因斯坦的出生地 ‎③《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发表 ④拿破仑与第七次反法联盟的大会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火星报》是1900年12月24日,由列宁普列汉诺夫创办于德国莱比锡。马克思、爱因斯坦都是德国人,其出生地为德国。《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6月30日投稿于德国《物理年鉴》(Annalen der Physik)发表的第一篇狭义相对论论文,选项A正确;第七次反法联盟会战是在滑铁卢,位于比利时,④错误,选项B、C、D排除。‎ ‎20.有学者评论道:“没有一部著作使自然科学的结构发生如此重大变化……这种情况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才能发生:实验和观察、机械主义的哲学和先进的数学方法被糅合成一个自身完整的、能够用各种可能的实验加以证实的思想体系。”学者评论的这部著作最可能是 A. 《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 B. 《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 C.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实验和观察、机械主义的哲学和先进的数学方法被糅合成一个自身完整的、能够用各种可能的实验加以证实的思想体系”可知,这里的评论符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选项C正确;选项A、B、D是爱因斯坦的论文,其理论与材料中的评论内容不符,排除。‎ ‎21.爱因斯坦认为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性;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关于光的科学研究历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 ‎②牛顿发表了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③牛顿用折射望远镜证明了日光由七色光组成 ‎④爱因斯坦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 牛顿发表了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提出了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用折射望远镜证明了日光由七色光组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选项D正确;选项A、B、C概括不全,排除。‎ ‎22.有学者认为,现代知识分子,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与他们专业知识或技术知识分不开,他们是要敢于挑战权威,在专业范围内追求真理;另一方面是在本职之外,有一种在求真的精神上发展出来的道德情操,对一切公共利益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下列属于爱因斯坦在第二方面表现的是 ‎①一战爆发时,在反战宣言上签字 ②一战后,继续推动量子力学发展 ‎③二战前后,上书罗斯福总统研制原子弹 ④二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第二方面表现即“有一种在求真的精神上发展出来的道德情操,对一切公共利益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①③④都体现了爱因斯坦对公共利益的关怀的道德情操,故D正确;②属于专业知识或技术知识,是爱因斯坦在第一方面的表现,排除,故排除ABC。‎ ‎23.下列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拿破仑、华盛顿、甘地三个伟人的共同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②都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③都重视和发展本国民族经济 ④都曾抵抗过英国势力的侵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三人都重视发展本国本民族经济,而且都曾经抵抗过英国的侵略,③④正确,选项D正确;华盛顿出身于富有家庭,①错误,选项A、B排除;甘地主要是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未建立印度的政治体制,②错误,选项C排除。‎ ‎24.1955年,在半坡遗址(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了人面鱼纹彩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半坡人用这种“绘有巫师面具形象的陶器代替巫师现场作法”鱼纹“既象征鱼的丰收,又象征农业生产的丰收或许还有驱灾避祸,大吉大利的含义”。后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天折的儿童置于陶瓷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这反映出 A. 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B. 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 C. 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D. 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可见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均为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但猜测被推翻,故历史解释不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故A不符合题意;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后来的历史解释不一定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故C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5.秦朝、唐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秦的统一正由以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另有秦较早“以牛田”,并修三大水利以促农业,为军事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统一后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稳固。‎ ‎——摘编自《战国策》、《过秦论》、《国史大纲》等 材料二:李唐起自西隆,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亭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康熙时期,他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他曾说:“朕承丕基,义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他认为处理民族关系关键在于收拾人心,加强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对清政府的向心力,他说:“天下事最可忧者,不在今日盗贼水旱,而在今日之人心”。由此可知康熙认为光靠武力只能得到暂时的安定而已,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采取整饬人心,增强满族的向心力,才能确保国家长久的繁荣兴盛,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来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改善满汉关系。‎ ‎——《试论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提炼秦朝统一中国原因。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如何“加强制度建设,使统一巩固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以唐太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 ‎(3)阅读材料三和结合所学指出康熙是如何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分别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地势险峻;较早采用牛耕技术;重视水利工程;民心所向。‎ 措施: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制度建设促成了统一。‎ ‎(2)观点:唐朝开明开放,兼收并蓄;唐朝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唐朝深受域外文化影响 史实: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召见天竺取经回来的高僧玄奘;召见来唐游学的朝鲜、日本僧人。‎ ‎(3)措施: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祭拜孔庙并亲书“万世师表”;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拓者);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正由以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可知,秦国商鞅变法是秦统一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可知,秦朝统一离不开秦国地势险峻;根据材料“另有秦较早“以牛田”,并修三大水利以促农业,为军事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可知,秦国较早采用牛耕技术,重视水利工程;根据材料“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可知,统一是民心所向。‎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列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 ‎(2)观点:根据材料“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知,唐朝开明开放,兼收并蓄;根据材料“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可得,唐朝长安是国际大都会;根据材料“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可得唐朝深受域外文化影响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对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将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从对外贸易角度看,唐太宗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从中外文化交流角度看,太宗召见天竺取经回来的高僧玄奘,召见来唐游学的朝鲜、日本僧人。‎ ‎(3)措施:根据材料“康熙时期,他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可知,康熙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祭拜孔庙并亲书“万世师表”,崇尚儒家文化;从选拔人才方面,康熙时期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地位: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角度对涉及的三位帝王进行评价,即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而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6.孙中山和列宁根据国际关系变化,推进本国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和肇造,尚在幼稚时代。正如一有病之人,甫入立宪主义之医院,无力自卫,有赖于他人之维持将护。故今日之中国,不能视为一有组织之国家。‎ ‎……‎ 德国既乐于与吾商酌,则何不与之磋商。德国即显示我可用外交手段解决此问题,而我偏不与商酌,务求开战,此可谓与美国同一乎?人以外交手段行之二年,我仅行之一月;人以外交手段既近始宣战,我则突然与外交手段未尽之际,行此激烈手段,此可谓之有不得已之理耶?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列宁的思想虽然深深根植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但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最后将因阶级对立而引起自发的人民起义。相比之下,列宁并不想等待这一自发的革命时刻。因为它要基于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裂痕。‎ ‎——(德)罗伯特•格瓦特《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 材料三:俄国革命在中国之后,而成功却在中国之前,其奇功伟绩,真是世界革命史上前所未有。其所以能至此的缘故,实全由其首领列宁先生个人之奋斗,及条理与组织之完善。……故此次改组,即把本党团结起来,使力量加大,使革命容易成功。……现在有俄国的方法以为模范,虽不能完全仿效其办法,也应仿效其精神,才能学得其成功。……此三日内,每日下午本总理均在此演述民族主义。……其馀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目前没有时间来讲,将来讲后再刊为单行本寄与诸位。‎ ‎——孙中山《政党之精神党员全体不在首领一人之演说》(1924年1月25日)‎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2)阅读材料二,概括导致列宁“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的客观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的革命理论。‎ ‎(3)阅读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在上述认识影响下所采取的革命新措施。‎ ‎【答案】(1)态度:反对中国参战。理由:共和制度尚不稳定,参战会引起局势动荡;可以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中德争端。‎ ‎(2)客观原因:俄国不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缺少相应的阶级意识;一战加深欧洲工人运动裂痕。革命理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一国胜利”理论)。‎ ‎(3)因素:列宁个人奋斗、组织方法完善和革命精神。新措施:召开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 ‎【解析】‎ ‎(1)从材料一“人以外交手段既近始宣战,我则突然与外交手段未尽之际,行此激烈手段,此可谓之有不得已之理耶”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态度是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由材料“中国共和肇造,尚在幼稚时代。正如一有病之人”,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共和制度尚不稳定,参战会引起局势动荡;由材料“与外交手段未尽之际,行此激烈手段,此可谓之有不得已之理耶”,可见可孙中山认为可以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中德争端。 ‎ ‎(2)从材料二“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可以看出列宁“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的客观原因主要体现为俄国不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缺少相应的阶级意识;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裂痕”,可见列宁认为一战加深欧洲工人运动裂痕,可以把帝国主义战争变成国内战争。 ‎ ‎(3‎ ‎)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实全由其首领列宁先生个人之奋斗,及条理与组织之完善”,可见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与列宁的个人斗争、组织方法和列宁的革命精神密切相关。第二小问,由材料“此次改组,即把本党团结起来,使力量加大”,结合所学,可见指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三大政策,同共产党合作,创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 ‎27.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它是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指南,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据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年,马克思到法国巴黎,居于田凫路38号。1849年,居于伦敦的马克思经常在大英博物馆翻译、研读材料 。关于马克思与如图建筑的联系,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居于如图时期(在巴黎)被誉为马克思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②在如图阅览空(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经历,让马克思写成了其一生中最主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整理自唐春元《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 材料二:李同学在阅读某一历史文献看到:“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若侧重解读①,请从思想、人生经历等方面说明居于如图建筑时期马克思所实现的”重要转折”,并指出代表马克思实现”重要转折”的标志性文章以及该文章所在刊物的名称。若选择解读②,请指出“最主要的一部著作”的名称以及其第一卷出版的时间,并分析这部著作发表的划时代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李同学所阅读历史文献的名称及该文献制定的时间,联系所学,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答案】(1)侧重解读①:体现: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刊物;《德法年鉴》‎ 侧重解读②:《资本论》。时间:1867年意义:是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掲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把马克思主义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①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实际,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②遵义会议上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③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用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问题做了系统阐述;④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事件结合的基本方向;‎ ‎【解析】‎ ‎(1)本题从材料“①居于如图时期(在巴黎)被誉为马克思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和“在如图阅览空(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经历,让马克思写成了其一生中最主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代表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完成《资本论》。以侧重解读②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中主要完成了《资本论》。时间:1867年。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在学术地位上是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该书掲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剥削,而且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该书把马克思主义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 ‎(2)历史文献:根据材料“‎ ‎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可知,这部文献涉及到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其功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判,因此这部文献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时间是1981年。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中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遵义会议上独立自主解决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延安整风运动进行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结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