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5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太原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评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10:50-12:20)
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凡来学于孔子者,初为求食而来,而孔子教之以求道。从中可以看出儒学
A. 内涵开始发生转变 B. 植根于历史传统中 C. 与时代需求不相符 D. 追求理想道德人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做君子儒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并将其作为内心所遵循的处世原则,体现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儒家内涵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儒学从历史传统中吸取养分,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趋势相悖,排除C项。
2.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自同一思想流派的观点是
A.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B.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道家关于事物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哲学观,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为荀子主张,排除B项;C项为佛教轮回理论,排除C项;D项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排除D项。
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这体现的孟子思想是
A. 培养浩然之气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提倡以民为本 D. 坚持人性本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可见孟子认为关注民生,体现民意是有效巩固统治的根本,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提及个人修养的要求,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且君主专制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孟子的人性论主张,排除D项。
4.冯友兰说:“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作者旨在
A. 完全认同韩非子的思想 B. 指出法家是专制的帮凶 C. 强调法家思想的全面性 D. 说明法家思想超越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可见作者认为法家并非单纯的实行严刑峻法,还包括一系列加强国家统治的方法,体现了对法家的全面性认识,故C项正确;题干未体现作者对韩非子思想的认同,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法家对专制的有利作用,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法家超越时代需要,排除D项。
5.西汉初年,太史公司马谈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以下对司马谈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诸子思想注重秩序重建 B. 各家思想趋向统一合流 C. 黄老之学符合统治需要 D. 西汉治国理念亟需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太史公认为道家思想糅合各家有益思想,顺应时势与环境变化,有利于为统治提供治理方略,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诸注重秩序重建的说法,A项排除;题干不能反映各家思想的统一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西汉治国理念进行改革的要求,排除D项。
6.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此言旨在说明
A. 人性本恶 B. 君权神授 C. 以刑辅德 D. 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董仲舒认为民众的善性需要通过君主承上天旨意进行教化,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人性论主张,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刑罚对德治的补充,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伦理纲常思想,排除D项。
7.“修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集体性社会精神追求,魏晋时期的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将长生成仙与人性的善恶联系起来,“欲成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当时的这一认识
A. 体现出道教思想盛行 B. 反映了儒道融合的趋势 C. 促进了人性研究的深入 D.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为本”可知,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将长生成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道教思想的繁盛局面,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对人性的研究,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葛洪主张对统治的巩固作用,排除D项。
8.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改嫁在当时并未受到非议,在宋代,为夫守节只是一种理想的行为规范,通常并不被人们所遵守。而到了明清时期,李清照改嫁被当成词人人生中的重大污点,甚至当时有人替李清照辩解说她未曾改嫁。由此可知
A. 李清照改嫁一事未有定论 B. 宋代社会呈开放多元色彩
C. 她的作品在明清不受欢迎 D. 理学的流行影响人物评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理学压抑人的自然欲求,遵从儒家伦理纲常,对于著名词人李清照改嫁问题宋代与明清时期争议极大,实质上反映了南宋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对李清照改嫁问题均为批判态度,排除A项;题干并非强调宋代思想的开放多元,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李清照作品的问题,排除C项。
9.王阳明认为,所谓“良知人人皆有”,“良知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圣贤与凡人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据此可知阳明学
A. 认为圣贤与凡人平等 B. 与程朱理学背道而驰 C. 利于激发主观能动性 D. 动播了专制统治根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从内心反悟理以达到成圣的境界,圣人与凡人并非绝对的界限,有利于激发民众追求成圣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圣人与凡人平等,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是对程朱理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并非背道而驰,排除B项;王阳明思想主张从根本上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而非动摇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
10.梁启超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工具”,孙中山则将《明夷待访录》中的部分内容抽印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因为此书的作者
A. 提出了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B. 否定了孔子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C. 重新肯定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D. 是中国最早学习西方思想代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均推崇《明夷待访录》,这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民主改革、革命服务,是由于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提出了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否定孔子学说是万世之至论为李贽主张,排除B项;黄宗羲并未为传统程朱理学作辩护,排除C项;黄宗羲思想并非来自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排除D项。
11.明末清初有学者评当时学风:“五胡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针对此种学风,他主张
A. 工商皆本 B. 气在理先 C. 兴办学校 D. 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学者认为魏晋时期的分裂动荡源自于东汉清谈之风,故借此批判明清时期理学占统治地位下学术研究的僵化与空洞风气,提倡经世致用,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工商皆本的主张,排除D项;气在理先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主张,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兴办学校教育的主张,排除C项。
12.孙思邈《千金方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据此可知
A. 中医是人类的文化瑰宝 B. 孙思邈的医术价值千金 C. 医学与儒学的关系密切 D. 传统医学重视医德修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知孙思邈著《千金方》旨在倡导高尚医德,治病救人,医术与医德并重,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中医的文化地位,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孙思邈的高超医术,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医学与儒家的密切联系,排除D项。
13.据《册府元龟》卷160记载,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每年“以板(版)印日历”在市场上出售,“其印历已满天下”,印刷业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以板(版)印日历”可知为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故A项正确;宋朝时期为活字印刷术,排除B项;元明时期印刷术在北宋毕升胶泥活字基础上进行继承发展,故排除CD两项。
14.书法作为艺术能够反映整个时代的审美风貌,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已成为古今谈论历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共识。以下能体现“尚韵”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可见反映的是行书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为甲骨文,排除A项;C项为草书,排除C项;D
项为楷书,排除D项。
15.明朝画家唐伯虎《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据此可知当时
A. 唐伯虎淡泊于名利 B. 书画艺术脱离现实 C. 佛教道教日趋衰微 D. 艺术呈商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反映明朝画家唐伯虎虽然功名未就,但自适的志趣,以卖书画为生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艺术呈商品化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诗句反映了唐伯虎淡泊名利的心态,但并非题干主旨,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唐伯虎绘画艺术脱离现实生活,排除B项;佛道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6.“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描述的中国古代艺术形式是
A. 评书 B. 相声 C. 戏曲 D. 绘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戏剧在表演艺术上注重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小小戏台上展现大千世界,故C项符合题意;评书为曲艺的一类。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进而突出其特点,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绘画艺术无关,排除D项。
17.拟话本小说在明代中后期受商业经济发展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呈现繁荣局面;康熙中期,拟话本小说开始衰落,至雍正、乾隆年间则完全衰落。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易代造成的心理变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抑制
C. 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 D. 文化专制政策的空前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末期专制统治衰落,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拟话本小说的繁荣兴盛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及个性解放思潮影响。清朝建立后君主专制加强,实行更加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拟话本小说走向衰落,故D项正确;题干变化源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与朝代更替无关,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受限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八股取士是文化专制政策的一部分,排除C项。
18.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大多是讲灾难降临在英雄人物的头上,这往往是神的旨意。然而,这些英雄并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而奋起抗争。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A. 同神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 B. 摆脱了对神和自然的膜拜
C. 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氛围 D. 戏剧题材深受民众的喜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英雄人物不屈服于神的意旨而奋力抗争,体现了对神的权威与悲惨命运的斗争勇气,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古代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民众对戏剧的喜爱,排除D项。
19.“他相信,他从神灵那里获得的使命是教会人们思考,因为他的智力游戏是为了激发人民去质疑所有想当然接受的事情。他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过一种善的、充实的人生。”由此可知,“他”主张
A. 万物由水生成 B. 人是万物尺度 C. 要认识你自己 D. 勇于追求真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作者主张质疑与思考的理性方式对自身进行认识,以达到一种善的、充实的人生境界,体现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思想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万物由水生成为泰勒斯的哲学主张,排除A项;人是万物尺度是普罗塔戈拉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对真理的追求,排除D项。
20.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皮克德拉米兰德拉认为,人类在成为天使之前能够发展和利用他们的能力,然而,如果忽视古代哲学和基督教的道德教导的话,人类也会变得残忍和腐败。对作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 指出人文主义思想弊端 B. 相信人类可以成为天使 C. 提倡古代哲学和基督教 D. 说明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皮克德拉米兰德拉认为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人们追求现世幸福,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个人私人的膨胀及社会风气的堕落腐化,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题干中皮克德拉米兰德拉并未强调对人类成为天使的信仰,排除B项;题干强调以古代哲学和基督教的道德教导民众约束人类行为以规避人文主义思潮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并非提倡古代哲学和基督教,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对人的尊严的重视,排除D项。
21.中世纪对自然现象缺乏兴趣,对个人主张很轻视,超自然的观点占据着支配地位。宗教改革后人们对大自然、经验、实验日益痴迷,相信人可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思考,追求积极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并从中获益。这一转变
A.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 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 C. 推翻了神造万物的信仰 D. 使人类获得了精神自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改革后,人文主义思潮进一步深入,教会权威削弱,人们思想得以解放,对自然科学的痴迷、努力展现个人价值正是人们重获精神自由的体现,故D项正确;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A项;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并非奠定基础,排除B项;宗教改革是反对教皇统治的政治运动,并非推翻宗教神学信仰,排除C项。
22.新教伦理在有关尘世活动的最重要问题上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有人说,“新教伦理是现代经济人摇篮旁的守护者”。由此可知,宗教改革本质上是
A. 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 B. 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 C. 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 D. 反对和禁止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可见宗教改革后,新教思想满足了资产阶级的精神需求,适应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新教伦理思想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排除A项;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指的是文艺复兴,排除C项;宗教改革并不否定宗教信仰,排除D项。
23.18世纪,随着法国城市化的发展,富裕的王公贵族或者富有的资产阶级几乎都在家中装饰出一间令人愉悦的聚会场所。与17世纪相比,法国贵族所举办的沙龙遍布巴黎的各个角落,成为文人团体乐去的场所。这些沙龙
A. 是城市参政议政之所 B. 可能由工业革命催生 C. 成为新思想孕育之地 D. 直接引发法国大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7至18世纪法国沙龙的话题由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各式各样沙龙的兴起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的新力量,为启蒙运动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故C项符合题意;18世纪法国处于波帝王朝专制统治时期,三级会议是议政的场所,排除A项;18世纪工业革命尚未在欧洲大陆展开,排除B项;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引起第三等级的不满,直接引发法国大革命,排除D项。
24.1778年,塞纳河畔万人空巷,迎接伏尔泰遗骨,他的心脏装在一个盒子里,永久的存放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刻着他的名言: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他的精神
A.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宣传动员 B. 成为美国政治体制的理论依据
C. 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性地位 D. 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起了思想的动员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为美国政治体制的理论依据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排除B项;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康德,排除C项;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人物,排除D项。
25.科学,而不是神学,作为真理问题上的合法权威脱颖而出,并成为人控制自然过程的手段。以下对近代科学理解正确的是
A. “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 人类科学时代和近代科学体系在伽利略时代形成
C. 牛顿体系从根本上动摇了人在生物界的中心地位 D. 科学成为检验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的唯一依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神学主张的“地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人类科学时代和近代科学体系在牛顿时形成,排除B项;达尔文从根本上动摇了人在生物界的中心地位,排除C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战国以来阴阳、法、道、名诸家思想,结合孔孟的“法古”、“法先王”、“任德”、“任贤”等政治主张,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他强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理论虽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相违,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儒学与君权相互妥协、相互支持的产物。“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说在塑造天子权威的同时,也使统治者默认了圣人的道德权威。于是,便有了“外儒内法”的契机。
——马元晖《“儒”“法”结合与西汉中央集权制》
材料二 朱熹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学,而且对北宋以来的理学也有继承发展,朱熹以二程天理说为基础,又融入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和张载的气论。他将二程的天理由偏重社会人伦才扩展到整个宇宙,他认为理不但为人际关系之主宰,而且为宇宙本体、万物根源:“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依照朱熹的观点,理无生灭、无终始,而同时物又由理来,那么,无生灭无始终的理如何生成有生灭有始终的万物呢?他在这里引入了“气”的范畴,理生气,气化流行便生成了万事万物。这样就完成了理——气——万物的过渡,提出了系统的理学宇宙生成理论。
——曹大为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 由于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带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与孟德斯鸠、卢梭在批斗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但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与孔孟儒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理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答案】(1)同:都推崇上古先王;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异:董仲舒融合了多家思想,系统化;迷信化;强化君权;给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一条“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
(2)集理学之大成(或继承发展了前世儒学);把理上升为万物本原;系统性;思辨性强。
(3)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工商市民阶层力量弱小;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黄宗義等人并未跳出儒学一脉;没有“民主法治”的历史传统;没有思想解放的社会氛围。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结合孔孟的“法古”、“法先王”、“任德”、“任贤”等政治主张”从推崇上古先王、任用德才兼备进行回答;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利用战国以来阴阳、法、道、名诸家思想,结合孔孟….在塑造天子权威的同时,也使统治者默认了圣人的道德权威。于是,便有了“外儒内法”的契机。”从思想的融合与系统化、迷信化及对后世的思想借鉴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二“继承了传统儒学,而且对北宋以来的理学也有继承发展…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完成了理——气——万物的过渡,提出了系统的理学宇宙生成理论。”从继承前代儒家、发展理、系统思辨性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三“由于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及思想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追求凡人的幸福。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目的以及人们的来处和归宿,这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彼特拉克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以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以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
——李义初《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
材料三 这些哲人开始将理性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斯,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他们试图从全球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位哲人表达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人们将启蒙运动当作西方人文主义成熟阶段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重视“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生活的美好;得到信仰的自主权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2)启蒙运动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批判;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把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
(3)弘扬了理性主义,把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为人类社会发展构筑了“法治”的蓝图;影响波及整个世界。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得出普罗塔哥拉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我只追求凡人的幸福…”可知彼特拉克重视“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美好;根据材料“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与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2)根据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从启蒙运动批判对象、理论构建、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等角度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开始将理性用于所有领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结合所学从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法国大革命、构建理性蓝图及对世界影响广泛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地不能覆盖和容载万物;火势蔓延,水势浩大;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笄射九日,落为沃焦。”“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据《淮南子》《山海经》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古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焦循在《易余龠录》中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以神话传说为主;围绕人的生存的主题;神话人物都有激扬的斗志和英雄气概;反映了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有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2)趋势:世俗化、平民化。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文化的普及;印刷术的推广。
(3)答案一:赞同。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状况,会使独具时代特色的某种文学形式和内容产生或发扬光大;以后的历史时期不一定具备这一文学形式(内容)发展的必备条件;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有文学作品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答案二:不赞同。中国古代文学的连续性、稳定性和融合性都很强,如詩歌的发展在唐朝前后从未中断过;如小说从魏晋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宋话本直到明清达到高潮,明清之后也未见衰落;每个朝代都会有多种文学形式并存的局面。
答案三:既有合理,也有不合理之处,理由综合答案一和答案二。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可知体现了以人的生存为主题的特点;根据材料“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可知体现了以神话传说为主的特点;根据材料“笄射九日,落为沃焦。”体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及人物的斗志与英雄气概;根据材料“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可知体现了民间战事征伐的行为准则。
(2)根据材料二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可概括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平民化趋势;二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古代科技发明的推动进行分析。
(3)持赞同态度可结合所学从文学发展时代性及内涵的丰富性进行阐述;持否定态度从文学形式存在的连续性、多样性进行阐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期,从汉代开始,便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柯、庄周等人的思想带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魏晋六朝到隋唐,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在艺术家的改造下,佛的森严、菩萨的温和与妩媚、迦叶的含蓄,天王力士的雄健和威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善。……唐代寺院的“俗讲”极为盛行,但内容已不是佛教教义,也不是六朝名士的玄虚思辨,而是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为宋人平话和市民文艺的先声。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明朝士大夫徐光启是二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将心目中的西学,分为大小二种。大的是宗教,小的是科学。他立志传播与发扬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他认为天主教不仅是一种理论,可以满足人们对超自然的探索与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治术,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补儒易佛”,就是说西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可以补充儒学的不足,替换掉对社会治理已经没什么作用的佛教。但徐光启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大家都成为天主教徒。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杨早《简说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魏晋到隋唐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徐光启看待西学东渐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答案】(1)出现中外文化合流的趋势;使儒学面临危机。
(2)在吸收的基础上有创新;佛教艺术的宗教色彩淡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佛教艺术汇入了唐文化的精华;本土化明显。
(3)观点:西学可以为我所用;了解外来文化是为了超越西方文明,光大华夏文明。
对待:批判吸收,洋为中用;结合现代化实践,实现文化的创新;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主体性意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柯、庄周等人的思想带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可知影响需要从中外文化融合及对儒家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思考。
(2)根据材料二“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艺术家的改造下,佛的森严、菩萨的温和与妩媚、迦叶的含蓄,天王力士的雄健和威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善…唐代寺院的“俗讲”极为盛行…而是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结合所学从文化创新、世俗化、本土化进行分析阐述。
(3)一问根据材料三“还是一种治术,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西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可以补充儒学的不足…“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从学以为用、超越西方发扬华夏的角度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文化的批判继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及文化主体的树立进行概括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