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4.0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六) 此起彼伏的思想解放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主旨解读]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 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
四五十
年代
“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9世
纪60~
90年代
中体西用
(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
(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自强、求富
(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
纪60~
90年代
维新思潮
(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
纪初
民主、科学
(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世
纪初
马克思主义
(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
(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深化历史理解]
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3)学习过程:
①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5)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社会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1.(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选C 《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2.(2014·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选B 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俗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
二、立足家国情怀考查近代思想界的救亡图存
3.(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选C 时空定位为甲午战后。关键信息是“诗界革命”“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这在思想文化上反映——“诗界革命”,大凡是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
4.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
解析:选B 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并没有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诗中用戏剧性的手法阐述了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救国图存、大同理想等,故A项错误;诗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1900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借此改良国家,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故D项错误。
三、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新文化运动
5.(2016·海南高考)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解析:选C 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开始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已经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故C项正确。
6.(2017·安阳模拟)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解析:选C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
线索2 三民主义——在斗争中趋时更新的民主革命旗帜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
纪初
旧三民主义
(1)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0世纪
20年代
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
(3)意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深化历史理解]
1.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1)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使革命的力量空前地团结壮大起来。
(2)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势力。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三民主义及其影响
1.(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选C 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三民主义”“标榜三爱”“主张三权”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D项错误。
2.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
解析:选D 据材料“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可知,三民主义不但指导中国反侵略,也指导反封建,故D项正确。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3.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 )
A.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B.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C.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D.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
解析:选A 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强调国家是国民的国家,政治是国民的政治,权利是国民的权利,说明孙中山是在强调在国家中国民的主体地位,要建立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
4.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A.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解析:选D 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材料中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的内容“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表明发展了其思想,故D项正确。
线索3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清发展线索]
理论
发展历程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
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
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发展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酝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提出: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深化历史理解]
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1)从思想路线上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3.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2014·广东高考)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选C 材料表明,毛泽东肯定俄国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借鉴,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战胜利前夕,而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并且社会主义改造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相悖,B项错误。毛泽东的话意在强调抗战胜利后,应该继续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
二、立足时空观念考查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对华投资”“购买技术”“获得经验”能体现中国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B项正确。
3.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解析:选B 材料意思是:由于法律条文工作量大等问题,所以制定过程中要留有余地,随着各种情况的出现,以便能更有宽泛地去补充完善法律,并且有些地方可以先搞试点,不能像以前一样法律条文制定了,就完全照搬执行,所以说材料倡导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
关注点(一)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并非只学技术
[新材料]
当时“师夷长技”说的重心,显然在科技、器物方面,但也不完全排斥在政治方面有限度地吸取西方合理成分的意蕴。尽管魏源等人沿用中国儒家的“仁政”标准来衡量其“合理”与否,因而距离掌握资本主义民主的真髓,还十分遥远(这一任务,又经过半个世纪,才由严复完成),但却暗示了现代化行程的内在逻辑趋向,而这正是我们以往研究中常常忽略的。
——何晓明《“开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平议》
[新视角]
传统教材在介绍“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时,对“技”理解为西方先进技术。材料则指出魏源等人在学习西方时,已经涉及了西方政治制度。
[新思维]
对于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魏源等人以自己的理解,作出描述。
(1)魏源
魏源介绍瑞士,“至于朝纲,不设君主,惟立官长、贵族办理国务,奉罗马天主教”。又介绍英国议会“巴厘满”,“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巴厘满”
对来自民间的意见,采取“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的原则。论及美国则称其“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群贤所治之,此又变封建宦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不仅揭示其与中国政治格局的区别,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欣羡之意。
1852年,100卷本《海国图志》的补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又有了重要的发展。他在新增设的第六十一卷中,从《地球图说》、《外国史略》以及《瀛环志略》等著作里辑录了大量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记载,并称其“以部落代君主,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对瑞士的介绍,也扩充了篇幅,“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乃“西土桃源也”。
(2)徐继畬
具体介绍议会制的构成及运作程序,以《瀛环志略》最详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绅房(即上院、下院——引者注)。爵房者,由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会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经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房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
(3)对魏、徐描述的认识
这些关于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当然不能说多么精当深刻,但终究在某种程度上言及资本主义民主不同于君主专制的特点。从本意上讲,魏源、徐继畬等人仍然是用中国传统民本政治的有色眼镜来观照西方,因而得出的印象必有失真走样之处,如徐继畬用“骎骎乎三代之遗意”一类话语来称赞华盛顿,显然是不得要领。但尽管如此,能以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典范来比拟西方民主制度,这在当时毕竟是十分难得的认识上的突破。
1.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解析:选D 材料表明《海国图志》看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故D项正确。《海国图志》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次,故A项错误;促进近代民族工业诞生的是洋务运动,故B
项错误;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社会现状的应是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被动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
2.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A项中“反对君主制”说法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关注点(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新材料]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拥护者虽然具有相当的反传统精神,但是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全盘性的反传统”。当然我们也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破得多,立得少,批判得多,创造得少,但是,没有创造,更不等于“全盘性的反传统”。而且就事物发展的逻辑而言,破和批判是立和创造的必要前提,正是由于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对礼教、对中国旧的传统的猛烈批判,使人们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与迷信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才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才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确立,才有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造。因此无论从那一方面而言,我们都不能用“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来界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说“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
——郑大华《“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兼与林毓生教授商榷》
[新视角]
史学界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态度,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材料则指出不能用“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来界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新思维]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地批判儒学和孔教,但这不等于全盘性的反传统。
1.倡导者没有全盘否定孔子本人及其学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反儒学、反孔教,但对于孔子本人及其学说并没有采取简单地全盘否定的态度。胡适自己说过:“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上,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家’
的开山宗师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李大钊及反儒学、反孔教最为激烈的陈独秀也表达过类似观点。
2.倡导者呈现出色彩斑驳的传统底色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拥护者一方面在反儒学、反孔教或反传统,但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是传统的载体,没有也无法脱离传统。他们是够“西化”的知识分子,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从小就浸染其中的文化传统,可以说他们与传统的关系是形离而神合。正因如此,无论是对传统的批判,还是对西学的输入,他们都无不受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二元的倾向,他们既要学习西方,拥抱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恋于传统的价值,无法完全从传统的网罗中冲破出来,学习西方的呐喊不时被回归传统的吆喝声所校正和吞没。
3.倡导者兼顾批判和发掘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拥护者不只是在批判儒学,批判传统,而且也在发掘传统,整理传统。批判传统和整理传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只讲前者而不论后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主要体现在他们整理国故的活动中。由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提倡和实践,传统文化的整理在“五四”时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1.“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解析:选A 材料“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包含了所有与传统有关的内容,更具有形式主义倾向,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一定是缺陷,故A项正确,C项错误;对权威的蔑视和挑战并不是其重大缺陷,故B项错误;“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不能体现崇洋媚外,故D项错误。
2.(2017·泉州模拟)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据此可知陈独秀( )
A.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
解析:选C 据材料“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可知陈独秀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