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50 KB
  • 2021-08-24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作业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1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衡水高三统考]“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措施(  )‎ A.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 B.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 C.调动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D.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故答案为A项。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性质的是三大改造,排除B项;这些措施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将其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排除D项。‎ 答案:A ‎2.[2019·青岛高三模拟]“一五”时期,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际施工建设的150个工业项目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对外推行“一边倒”政策 B.工业布局畸形局面得到改善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行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五”期间,150个工业项目中,其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种布局兼顾了不同地区和重点倾向于民用企业,这有利于改善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布局畸形的局面,B项正确;A项同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3.[2019·银川高三摸底测试]观察漫画《敬祝进步》,它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人们高涨的建设热情 D.三大改造基本结束 解析:从漫画中“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我相信你!”以及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的寓意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劳动人民对于“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故C项正确;浮夸风属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的内容,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于1957年超额完成,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1956年基本结束,D项错误。‎ 答案:C ‎4.[2019·临沂高三联考]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四川的森林覆盖率是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只剩下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急剧增长 B.盲目垦荒及商业性的采伐 C.长江流域洪灾频繁 D.“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解析:结合材料时间可知,20世纪50~60年代四川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原因是“大跃进”期间当地大量砍伐树木作为大炼钢铁的燃料,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故D项正确;人口急剧增长与森林覆盖率下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垦荒及商业性的采伐会使森林覆盖率有一定的下降,但不会下降如此之快,故B项不是主要原因;长江流域洪灾频繁应该是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后果之一,而不是其下降的原因,故排除C项。‎ 答案:D ‎5.[2019·忻州高三调研]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情况(部分)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国民经济布局逐渐优化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52年到1957年中国钢、煤、原油、电的产量大幅增加,棉花、粮食增加幅度较小,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钢、煤、原油、电的产量大幅增加,故A项正确;1952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能使国民经济布局优化,故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6.[2019·南阳高三联考]1957年1月,陈云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要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B.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着手编制“二五”计划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抛弃了“综合平衡”方针 D.“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材料信息是:1957年,陈云主张采取措施防止冒进的倾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即将完成时期,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故A项正确;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实施,国家计委就已经开始进行“二五”计划的编制准备工作,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8年,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9·惠州高三统测]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许多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大跃进”计划 B.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D.农业政策提高生产积极性 解析:材料中“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许多农民起而仿效”‎ ‎, 说明在公有制基础上适当实行个人责任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大跃进”计划,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是1978年前后,故C项错误;此时的农业政策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9·三亚高三模拟]下图是一幅拍摄于1960年流行全国的“支农”题材的合影照。该图反映了当时我国(  )‎ ‎1960年5月8日南通“七一”农机厂欢送首批支农同志留影 A.试图缓解产业结构矛盾 B.具备创建乡镇企业条件 C.城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 D.鼓励职工创业成效显著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并缩小城乡差距,国家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建设,支援农村发展,可知当时我国试图缓解产业结构矛盾,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镇企业创办于改革开放之后,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受挫,城乡发展不平衡,故C项错误;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并没有鼓励职工创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9·烟台高三适应性考试]20世纪6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很快。到经济调整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通过加强集市贸易管理、征收集市贸易税等对集市贸易进行限制,集市贸易日渐式微。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政策受政治运动影响 C.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 D.政府对市场经济高度管制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过程中,开放集市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被实施,集市贸易对经济调整工作的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集市贸易日渐式微的背后实质是集市贸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击,故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维护计划经济体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与经济政策受政治运动影响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无关,排除C项。D项“政府对市场经济高度管制”,与材料信息“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很快”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10.[2019·衡水高三联考]1961年6月,中央决定城镇人口三年内在1960年底的基数上减少2000万人以上,1961年内争取至少减少1000万人,1962年至少减少800万人。这一措施(  )‎ A.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的开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D.公开否定了“大跃进”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减少城镇人口数量可知,这是“八字”调整方针的运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故C项正确;减少城镇人口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反,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主要在农村地区,与城镇人口减少无关,故B项错误;该措施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没有表示要公开否定“大跃进”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9·豫南七校联考]1949年后,我国逐步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  )‎ A.明确了国家土地的产权关系 B.使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C.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形成 D.形成国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建国初期在农村中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结果,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土地的产权关系,即所有权和使用权均由国家决定,故A项正确;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故排除B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工农业的管理体制,故C项和D项均扩大了材料的价值,与题意不相符合。‎ 答案:A ‎12.[2019·南充高三调研]邓小平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 文化大革命’唱反调。”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题眼是“197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这与当时的政治、思想路线是相悖的,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永州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杀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 ‎《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 815吨 ‎30 000吨 ‎1936年 ‎1 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 683吨 ‎556 347吨 年均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 ‎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10分)‎ 解析:第(1)问,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时间和地点,属于基本识记点,时间突出19世纪60、70年代。地点突出沿海地区即可。‎ 第(2)问,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突出发展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迅速即可;原因要从材料中的“关税自主、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去概括。‎ 第(3)问,从材料中的1953年这个时间来看,中国正实施“一五”计划,所以“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就是指“一五”计划。国际因素既要回答美国的因素,又要回答苏联的因素,美国的因素主要突出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苏联因素主要突出苏联也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之类的答案即可。‎ 答案:(1)时、空范围:19世纪60、70年代;沿海地区。‎ ‎(2)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3)战略: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4.[2019·唐山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 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24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新中国经济和外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和设问要求提炼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然后,围绕自己所拟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注意逻辑思维清晰,论证合理,表述得当。‎ 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年至1952 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