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1-08-24 发布

2017-2018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东丰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1小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梭伦阐述了他改革的实质,也就是调解矛盾,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①④正确。②错在恰好两个字上;③说法错误,改革一定会损害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了调解矛盾一定会触动贵族阶级利益。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目的 ‎2.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A.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体现的是商鞅因为取信于民而使改革顺利进行。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选修一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3.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 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4.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引述一首诗和一首童谣,意在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前一首是描绘的是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后一首童谣反映出人们对迁都的支持和拥护。因此①③正确,②④材料没有反映迁都的阻力,因此选择C选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5.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正确;B项比较符合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内容;C项是移风易俗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6.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 加重了财政负担 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职官制度的理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官职差遣制度,这种官、职、差遣分离制度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北宋“冗官”局面的产生,加重了财政负担。故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官职差遣制度 ‎7.‎ ‎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募役法、将兵法 ‎【答案】A ‎【解析】材料“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分别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寓兵于农,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的成果,故A正确;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与“保兵知警守”无关,方田均税法指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与“河淤开亿顷”无关,故B错误;青苗法借贷现钱或粮谷给农民,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措施出发,有针对性的找出对应的史实,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答案。‎ ‎8. 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A. 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 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 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 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B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权,故选 B 项;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9.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 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 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 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A项表述符合史实;B项中“大大减轻了阻力”说法不符合史实,论战仅仅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中国的史实,中国的光绪帝没有实权,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中国史实,戊戌变法脱离民众,排除;故选A项。‎ 考点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10.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答案】D ‎【解析】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指的是农奴制下农民受奴役和剥削,对自身的地位不满,因此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宣布农民获得自由,但需要注意的是 A、B、C项都会激化农民的敌对情绪,所以都必须直接排除,只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化解”农民敌对情绪。‎ ‎11.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②打破原有等级制度 ‎③重视发展教育 ‎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中并未涉及,因此排除③。故ABC项错误。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废藩置县;都打破了原有的 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民;都建立了一支有 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增强——建立近代军队。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D。‎ 考点: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 点评: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常考的是明治维新的措施。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呈现出多种文明并存的现象。‎ ‎12.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 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 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 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反映了当时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士是日本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基础,其经济地位下降,说明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幕府的统治以武士阶层为主要基础,故武士的贫困导致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不符合材料“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3.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 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诸侯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B、D项说法不合史实,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并非封建统治基础。故答案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 ‎14.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A. 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 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 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 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C ‎【解析】康、梁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他们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故C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故不可能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不可能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故AB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顽固势力强烈反对维新变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的结论。‎ ‎15.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 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 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 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 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C项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实际,是一个错项,故排除;的表述错误。184条体现了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能体现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能体现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实际,是一个错项,故选C.‎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具体措施?‎ ‎(2)两次改革共同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转型?‎ ‎【答案】(1)措施:实行军功爵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 ‎(2)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解析】(1)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2)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改革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表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影响: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解析】(1)根据材料一“让人民获得自由……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级基础、贵族特权、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18.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一次伟大变革。这次变革曾经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李勤《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2)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的特点。在欧洲从中古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该教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君权神授,都认为世俗权力高于教权,都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不同点:马丁·路德主张政教分离,加尔文主张政教合一;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长老制教会。‎ ‎(2)特点:是一种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意义:成为西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归纳特点;意义从宗教改革的影响(推动民族国家形成、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影响欧洲各国等)等方面回答。‎ 整体分析:本题以宗教改革为切入点,考查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及意义等,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古向近代转型期的一次伟大变革,推动民族国家形成、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影响欧洲各国等。这次变革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试题解析:(1)“采用原始生产”指的是俄国仍然是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文明国家。而“拥有现代生产”指的是欧洲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因此,“绝望的搏斗”指的是农奴制下的俄国难敌工业生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针对第二问,需要把握“延缓”“不能消除”等词语,可从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及局限性这两方面来加以思考。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农奴获得了解放,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缓和了矛盾,延缓了革命。而局限性可结合教材及材料三来作答,主要表现在农奴制改革的残余较多,沙皇仍然实行专制统治,以及材料中所描述的地主仍掌握大量土地。因此,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不可避免,最终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统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 影响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 ‎(2)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废除幕府体制,建立近代天皇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方面: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2)说明: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崛起为东亚强国;但保留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走上扩张之路。‎ 百日维新的失败,未能确立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思想领域起到了启蒙作用。‎ ‎【解析】(1)据材料一“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从中央集权、等级制度、天皇制度、土地私有、殖产兴业等方面分析。‎ ‎(2)据材料二“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和材料三“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分析。‎ ‎2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答案】(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889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相比俄、中改革,日本改革比较彻底,但依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先解决俄国面临的问题,从题干给出的时间入手分析,当时俄国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农奴制的问题,外部是克里木战争战败,中国内部当时是封建制度腐朽导致的阶段矛盾不断激化,外部是外患不断,日本面临的内部问题是幕府统治危机,外部也同中国一样出现了民族危机。‎ ‎..................‎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俄国、中国的改革·明治维新的特点与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