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50 KB
  • 2021-08-24 发布

【历史】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D ‎【解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代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儒家提倡“仁”“礼”,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和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2.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 A. 促进民族整合 B.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C. 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 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旨在以思想文化及经济制度的统一实现全国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C为秦统一措施的影响,排除。D项,秦朝统一后未出现割据分裂,排除。‎ ‎3.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错误;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说元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是错误的;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用于军事,故选C。‎ ‎4. 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A ‎【解析】坊市分开最早是在宋代。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选A。BCD三项都是在宋代以后。‎ ‎5. 某学习小组在做近代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资料中有:此人曾任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买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明确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等主张。这位历史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郑观应 D. 康有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轮船招商局”“任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买办”“商战”可知,这一人物是早起维新派人物郑观应,C正确;林则徐是19世纪40年代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而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林则徐并未参与洋务运动,排除A;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但并未担任帮办,排除B;康有为是19世纪末人物,其主张政治变革,并未提出商战思想,排除D。‎ ‎6. 甲午战后,清末状元张謇,目睹国事日非,毅然辞官,投身近代工商业。此后各地的监生、举人纷纷办厂自强。这表明 A. 民族危亡推动了旧知识分子的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工业化促进了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 D.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从此开始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张謇、监生、举人等中国传统士大夫秉承实业救国的理念,辞官投身实业,说明当时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民族危亡推动了旧知识分子的转型,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错误;19世纪末,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C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D错误。故选A。‎ ‎7. ‎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陈独秀意在 A. 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 明确五四运动的性质 C. 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 D. 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陈独秀的确是宣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但是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只是在强调陈独秀面对山东被侵害而呼吁中国各界(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团结救国而己,“明确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8.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 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答案】B ‎【解析】《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排除。‎ ‎9.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A. 教化价值 B. 娱乐价值 C. 商业价值 D. 艺术价值 ‎【答案】A ‎【解析】“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说明电影为政治倾向明显,电影为政治服务,具有教化价值,故A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所叙述的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是一种过渡的国家形式,选项中符合材料要求的只有B项,即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其余三项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并不一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且不是过渡的社会形式。‎ ‎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采用排除法,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③。故应选D项。‎ ‎1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 军事领域 B. 政治领域 C. 学术领域 D. 经济领域 ‎【答案】C ‎【解析】1956年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主要针对学术领域,C正确;军事、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不符合双百方针思想,A、B和D项排除。‎ ‎13. 2019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后经济腾飞,特别是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皆有明显的增长。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B. 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缓和 C.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D. “一个中国”成为国际共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方略,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为澳门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澳门并不涉及海峡两岸关系,排除B项;题干与香港无关,排除C项;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与国际共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 ‎14. 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是 ‎①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 ②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③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④不同等级的公民虽然享受的权利不同,但所尽义务相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是指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 。而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同时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①②③正确,选择B项;不同等级的公民享受的权利不同,所尽义务也不同,④错误,排除ACD项。‎ ‎15.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故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是价格革命的表现,排除包含③的ACD。故选B。‎ ‎16. 一位启蒙思想家说:“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并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在这里,他主张 A. 三权分立 B. 自由平等 C. 主权在民 D. 反对教权 ‎【答案】C ‎【解析】“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选C;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7.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国王统而不治 ‎④宰相对君主负责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下皇帝拥有国家大权,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故①②正确。国王统而不治属于英国特点,故③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故④正确。故①②④正确,故选A。‎ ‎18. 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掠夺了上亿的黑人到美洲,这就是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欧洲殖民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 非洲人口过剩,需要大量输出 B. 非洲黑人的体力超过美洲的印第安人 C. 非洲黑人乐于远离故土 D. 非洲黑人可以充当开发美洲的劳动力 ‎【答案】D ‎【解析】A项明显错误,非洲人口大量流入美洲是因为西方殖民者掠卖到美洲去的,目的是为开发美洲的矿产资源,然后用于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以答案选择D项。‎ ‎19. “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 A. 研制彩色电视 B. 发明电灯 C. 研制内燃机 D. 改良蒸汽机 ‎【答案】D ‎【解析】本题用广告词作题引考查“瓦特改进蒸汽机”这一基础知识,新颖活泼,题材来自现实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历史。研制彩色电视过程中1927年,贝尔德的研究首先得出了结果。时隔两年,美国的贝尔研究所也推出了自己的彩色电视,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研制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故选D项。‎ ‎20.‎ ‎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能够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 工人人数的增加 B. 开采技术的进步 C. 石油行业的垄断 D. 内燃机广泛使用 ‎【答案】D ‎【解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以煤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以后,又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研制成功,内燃机广泛使用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上,导致石油开采迅猛发展,故选D;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石油开采量猛增与垄断是否产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21. 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这形象的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 引发政治危机 B. 持续时间长 C. 破坏性特别大 D. 波及范围广 ‎【答案】B ‎【解析】“慢性病”的特点是慢性发展,持续时间长,故B正确;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属于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之一,并不能体现“慢性病”,故A错误;破坏性特别大,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对社会的严重的摧毁力,与“慢性病”无关,故C错误;范围广,形容经济危机影响的社会领域和地域广,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 ‎22. 1917年,列宁出席了苏维埃党中央举行的会议,会议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已完全成熟。”该会议 A. 指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认可了《四月提纲》的斗争方式 D. 为彼得格勒城市起义指明斗争手段 ‎【答案】D ‎【解析】列宁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已完全成熟。”说明苏维埃党中央放弃了和平夺权的手段,主张实行武装起义,为彼得格勒城市起义(即十月革命)指明斗争手段,故选D;A时间在该会议前,B时间在十月革命后,不符合题意,排除;《四月提纲》的斗争方式是和平过渡,不符合题意,排除C。‎ ‎23. 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 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 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 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结束后到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正确;B不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排除;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的主要是日本和德国,科教兴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排除C、D。‎ ‎24. 《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 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 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 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25. 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材料中“他们”的代表作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泉》‎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格尔尼卡》‎ ‎【答案】A ‎【解析】材料“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反映了浪漫主义艺术风格。A属于浪漫主义美术作品,B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C属于现实主义美术作品,D属于现代主义美术。故本题选A。‎ 二、材料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1)条件上:西、葡王室的支持;社会上:寻金热;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上:奥斯曼土耳其对传统商路的控制;精神上: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天主教传播的热情。‎ ‎(2)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解析】(1)据材料“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加从客观条件、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和思想原因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带来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把握到“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品贸易种类增多以及贸易规模扩大”等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始现、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7. 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材料: ‎ 材料一 ‎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 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2-1992)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主要原因。 ‎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 ‎(3)根据材料三,邓小平就中印问题提出什么外交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外交设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4)启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1)据材料“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安全、国际环境等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据材料“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即可得出目的所在。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第一小问,据材料“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可以得出其外交设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现实和时代主题两个方面加以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政策要适时调整,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等方面回答即可得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概括指出材料二包含的基本思想。‎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什么发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邓小平。改革开放。‎ ‎(2)不能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构想。‎ ‎(3)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说明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解析】(1)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时间信息(1979)入手分析,结合“中国的南海边”,“老人”应是邓小平,而“春天”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2)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归纳能力,分析依据:“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第(3)分析依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比较邓小平在不同阶段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论述。‎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年均增速ll%。中国平均每年进口7 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 400万个就业岗位。‎ ‎——人民网《中国入世十年: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1)材料一所示组织的建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该组织前身的名称是什么?该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会议?‎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答案】(1)趋势:经济全球化。名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通过市场开放(削减关税),公平贸易(取消歧视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 ‎(2)时间:2001年,多哈会议。‎ ‎(3)影响: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解析】(1)“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示组织是世贸组织,其建立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前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宗旨”,依据所学知识从通过市场开放,公平贸易,实现贸易自由化等角度分析。‎ ‎(2)“时间和会议”,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是2001年,会议是多哈会议。‎ ‎(3)“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信息“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年均增速ll%”、“中国平均每年进口7 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 400万个就业岗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得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