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5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下表是不同时期和地区“世界”观念。这反映出历史观点
观点
出处
天圆地方说:华夏中央,威服异邦,怀柔远人。
先秦:《尚书》、《国语》
四大部洲说:中国只在其中一个部洲上;宗教徒可以不敬皇帝。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
地圆学说:地球圆形,中国很小,可能是“四夷”。
明代: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
A. 历来都强调标新立异
B. 受时代及文化背景影响
C. 基于历史叙述而形成
D. 不能客观呈现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
材料“天圆地方说……四大部洲说……地圆学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世界”观念,这是受到先秦、宋代、明代不同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认知影响导致的,故B正确;不同时代的“世界”观念的变化并不能体现标新立异,故A错误;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既包括历史事实的描述,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记录,材料关于“世界”观念并不是基于历史叙述而形成,故C错误;“地球圆形,中国很小”属于事实,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天圆地方说……四大部洲说……地圆学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先秦、宋代、明代不同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认知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
B. 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
C. 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
D. 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道统说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体现了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宗教化,故A项排除;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BD项错误。
3.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航海辨别方向的方式一是通过观测天文和使用指南针,二是靠航海经验。A选项错误,并未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天文科学发展的水平,无法得出中国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中“取海泥嗅之,便知所至”并非思想迷信,而是航海经验;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经验与科技被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可以用来论证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较为全面了解各国地理情况,并且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尚不全面,不符合史实。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A. 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B. 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C. 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D.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礼法并用,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法不立……勿贪,不可得也”相符,故C项正确;“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但未包含材料中“法不立”,故A项错误;从严治吏,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不符,故B项错误;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徒具深悲”和“至此竟茫无可倚”可知谭嗣同对没有找到可依靠的群众的力量,而叹气悲伤,故B项正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对变法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的担忧,故错误。谭嗣同没有向顽固派妥协,而是献身于变法,故C项错误。谭嗣同没有转向革命,故D项错误。
6.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正确指出:“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不能与广大人民发生密切的联系”,“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这说明
A. 中共的抗日策略有所变化
B. 民众的抗日热情极大高涨
C. 坚持“持久战”成为国民共识
D. 民主政治与抗日战争不可分割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38年”“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 “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中可以看出,抗战与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共抗战策略的改变,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众的抗战热情,故B项排除;成为国民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说法错误。
【点睛】“1938年”“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 “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是关键信息。
7.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A. 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 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 “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 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20世纪80年代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说明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不是完全的清晰,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D选项正确;“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说明当时主要以政府调控的作用,并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故B选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世界两极格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时期中国的经济受冷战影响较少,故B选项错误;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恢复贯彻“双百”方针,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
8.
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A. 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B.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特别强调讲义轻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在外交上的新应用,说明其外交思想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D正确;外交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外交观念,B错误;“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说法绝对,而且和材料的信息无关,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信息得出,新时期外交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以此作答。
9.1879年法国将诞生于大革命期间的《马赛曲》定为国歌。从1880年开始,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A. 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
C. 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全新形式
D. 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意识形态是指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社会基础,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旨在保存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体系,材料中法国的这些做法恰恰就是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故选A。1879年法国已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显然已经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诉求,排除B;C项的说法浮于表面,与A项相比并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法国在1875年已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排除D。
10.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排除A;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本质,排除B;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核心主张,排除C;由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选D。
11.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 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注意题干“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可知只有C项是正确的。
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
【名师点睛】倡导“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14年7月,乔治·史蒂芬逊设计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在矿区车道上运煤。1825年9月,斯托克顿和达灵顿之间的铁道正式运管,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铁路。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与港口城市利物浦铁路开通时,首相惠灵顿亲自参加典礼,史带芬逊名声大噪。在铁路建设投资热中,资本大亨乔治·赫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精心策划新线路通车典礼,擅长利用公众场合激发投资热情。他承诺修建铁路高额红利回报,融资非常顺利,获得巨额资金。到19世纪40年代早期,英国营运的铁路总长已接近2000公里。1844~1846年间,英国政府批准的铁路修建里程分别是800公里、2800公里和4600公里。1845年后,铁路热潮不断升温。1880年,英国主要铁路线路基本建成。1890年,全国铁路网形成,总长达32000公里。
——改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是英国人1876年修建的,清政府认为铁路妨碍风水,第二年赎回,予以拆毁。20世纪前,中国自修铁路很少,但有1万多公里铁路权益却落入列强之手。
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关内仅修建了3600多公里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西北、西南地区修建了1900多公里铁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基本上未修建铁路。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1万多公里铁路,大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这些铁路由列强修建,轨距宽窄不一;列强把本国陈旧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铁路按投资国别设局。分割管理,甚至一个铁路地区由几个铁路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建设人民铁路的方针,到1949年底,原有铁路基本被接管,主干线基本连接贯通。“一五”计划期间,新建铁路长达6100公里。“二五”计划期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长达34406公里。“三五”、”四五”计划期间,虽然遭遇“文革”,铁路一度半瘫痪,但经过广大职工的努力,仍然建成了一批重要干线和包括南京长江大桥在内的19座特大型桥粱,内燃机和电力机车开始批量生产,1975年底,全国铁路总营运里程达45992公里。1978年后,铁路迎来了整顿与改革新时期,从”包、放、联、通、多”等5个侧面展开改革;实行“利改税”后,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1998年,全国铁路总营运里程达66428公里,2012年,全国有高铁13000多公里,时速均在300公里以上,高铁成为中国亮丽的名片。安全、快捷、舒适成为中国铁路的突出亮色。
——改编自《中国铁路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析新中国与旧中国两个时期铁路建设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并指出发生这些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率先建造,快速发展.
主要原因:一是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且需要交通运输方面的革命;二是英国重视人才奖励,科技发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资本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迅速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四是人们对铁路优势的认同;第五,政府的大力支持.
(2)变化一,旧中国外国修建的铁路多,中国修建的铁路少,而新中国铁路都是中国自己修建的,掌握铁路修筑权。变化二,旧中国的铁路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而新中国的铁路成为中国利国利民的工具。变化三:旧中国铁路发展慢,质量低管理差,新中国铁路发展快,质量高,管理科学。
主要原因:国家掌握铁路修筑权,国家有统一的全盘计划,广大铁路工人的积极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给铁路建设带来巨大的动力,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斯托克顿和达灵顿之间的铁道正式运管,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铁路”、“1845年后,铁路热潮不断升温。1880年,英国主要铁路线路基本建成。1890年,全国铁路网形成,总长达32000公里”可知是率先建造,快速发展。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政府重视人才奖励发明、科学技术与资本的紧密结合、人们对铁路的认同和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是英国人1876年修建的”、“中国自修铁路很少,但有1万多公里铁路权益却落入列强之手”、“这些铁路由列强修建,轨距宽窄不一”、“提出了建设人民铁路的方针”、“全国有高铁13000多公里,时速均在300公里以上”等内容可从铁路修建者、铁路修建的目的和铁路的管理等方面比较中国新旧两个时期铁路修建的变化。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家掌握修路权、国家的统一规划、铁路工人的努力、全国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的推动和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DDT大事记
时间
基本情况
1939年
瑞士化学家米勒发现DDT(有机氯类杀虫剂)及其毒性。
二战时
美国军队中,疟疾病人多达一百万,特效药金鸡纳供不应求。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蚊子,疟疾才得到有效的控制。
1948年
DDT的发现者米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2月
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该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表明DDT破坏了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
1962年2月以后
报纸上开始连载卡逊的作品,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二十多个专栏的文章;化学工业界、农场主、某些科学家和杀虫剂产业的支持者对卡逊展开攻击,包括人身攻击;公众的高度关注导致了政府的介入,肯尼迪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进行调查,结果完全证实了卡逊的论题正确,该委员会要求立即减少DDT的使用直至最后停用。
1972年
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认识,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角度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更好的生活而对自然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1939年米勒发现了DDT,该杀虫剂对于消灭蚊子有巨大的帮助,使得人类对疟疾这一疾病可以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健康安全有了保障。米勒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说明科学技术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是会带来危害的,而且这种危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1962年卡逊以科学的态度指出DDT破坏了生态链,使人患上了新的疾病。虽然他的论题被很多既得利益者攻击,但政府的调查最终表明他的论题是正确的,DDT的使用确实有害人类健康,DDT也因此在美国被禁用。这说明科学技术也有一定的弊端。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
角度二:科学技术改变生活方式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变革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蒸汽机的使用让人类摆脱了对自然动力的依赖,采用机器化的生产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原先交通工具以畜力为主,速度慢且运载力不够大,但是在采用蒸汽机车后,运载能力远超之前,速度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新变化,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灯、电影、电视机等物品的出现让人类的日常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工作;信息革命后电脑与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工作。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角度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会造成环境污染。
角度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确定论点,再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论证。如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先进成果,但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结合表格内容中DDT的有关内容进行论证。或者根据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进行论证亦可。引用事实准确,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5.材料 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体制,实行郡县制,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奖励农耕,抑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彰明法令,禁绝游说,禁毁《诗》《书》,打击儒家等。……在这众多的变法条文中,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变法的全过程,即严刑峻法,强化君权,奖励耕战,以愚民众,最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商君书》云:“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此十者,必削亡”,“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法刑”,“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在《商君书》中,这种以“愚民”、“弱民”为手段以达富国强兵之目的条文充斥全书。
——摘编自刘国祥《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为加强民众控制而采取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中加强民众控制所造成的影响。
【答案】(1)措施:彰明法令,严刑峻法;禁《诗》《书》,打击儒家,提倡愚民;实行什伍制和连坐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2)积极影响:加强了对民众的思想和人身控制;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使秦国统一天下。
消极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的发展;导致整个民族创造性意识的萎缩和窒息,不利于社会生产的进步;也是后来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实行郡县制,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的信息可知是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依据材料“即严刑峻法,强化君权,奖励耕战,以愚民众”的信息可知实行严刑峻法,强化君权,奖励耕战以及以愚民众等措施。
(2)依据材料中“实行郡县制,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依据材料“即严刑峻法”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残酷的法律,激化了阶级矛盾,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战以后,南方国家面对美苏两大阵营相互对立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民族独立与主权,在反帝反殖的非殖民地进程中开始寻求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50年代的万隆会议揭开南南合作的序幕。在60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南方国家开始整体性的合作,同时兴起了许多区域性经济和贸易组织。进入70年代,绝大多数前殖民地国家都已获得独立,南南合作有了迅速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其标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登上世界舞台。80年代以来,由于南北谈判陷入僵局,南方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同一时期,地区性冲突和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南方国家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国家便更加重视和提倡南南合作。进入90年代以来,南南合作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加强。政治问题、禁毒问题、环境问题等正式成为南南合作的新领域。南南合作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南南合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南合作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冷战的产物;曲折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2)影响:促进了战后民族国家的独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南北谈判中的地位;有助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改革和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
【详解】(1)由材料“美苏两大阵营相互对立的国际形势”,可得出冷战的产物;由材料“50年代的万隆会议揭开南南合作的序幕。在60年代……南方国家开始整体性的合作”“80年代以来……南方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可得出曲折发展;由材料“政治问题、禁毒问题、环境问题等正式成为南南合作的新领域”,可得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2)关于影响,由材料“为了维护民族独立与主权”,可以得出促进了战后民族国家的独立;由材料“兴起了许多区域性经济和贸易组织”“促进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南南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南北谈判中的地位,有助于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王崇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同年王崇伦庄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60年代初,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王崇伦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答案】(1)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中苏关系恶化;三年严重困难.
(2)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品质;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解析】
(1)从材料“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1953年”“1959年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年困难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中可以归纳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