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4.50 KB
  • 2021-08-24 发布

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考历史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10月高二阶段性考试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选题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从分类上看燕国属于 A. 功臣 B. 姬姓贵族 C. 商朝旧贵族 D. 夏禹后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燕(王室召公奭)、鲁(周公子伯禽)、卫(武王弟康叔)、晋(成王弟叔虞)、吴(周王室周章)等都属于王族,即姬姓贵族,因此B选项正确。燕国是姬姓贵族封国,不是功臣、商朝旧贵族和夏禹后代的封国,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汉代学者何休注解《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此材料能准确反映的史实是 A. 礼祭制度基本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B. 通过宗法关系决定社会等级秩序 C. 贵族政治已经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D. 天子实现对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可以看出宗法制下的天子、诸侯和卿大夫、士在祭祀的时候是需要有不同的礼制的,这也体现了一种维护等级的规制,故选B;A不符合史实;CD是在秦朝开始实现的,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3. 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礼乐丧葬制 C. 婚娶联姻制 D. 功臣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以看出宗法制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从材料中还可以看出,B、D两项是A项衍生而出,材料未涉及C项内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4.下图是秦朝一重要官职的官印,后世官职中与其职能最相近的是 A. 汉武帝时期的刺史 B. 唐朝的刑部尚书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元朝的行省长官 ‎【答案】A ‎【解析】‎ 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御史为监察之官,汉武帝时期的刺史为监察郡国的官员,故A正确;唐朝的刑部尚书属于司法官职,宋朝的参知政事是副丞相,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元朝的行省长官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排除B、C、D。 ‎ ‎5.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 皇权的至高无上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疆域规模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郡县制下郡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地方官吏对应A项中的“地方长官”,故A符合题意;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的象征,与是官僚政治还是贵族政治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地方政治制度,三公九卿是中央政治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疆域的扩大与政治的变迁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6.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群相”制度集中表现在( )‎ A. 三公九卿 B. 政事堂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为“独相”,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设有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是为“群相”,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独相”制度;C选项错误,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仅负责军政,不是“群相”制度的集中体现;D选项错误,军机处体现的是“兼相”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据《元史·宰相年表》记载,中书省右丞张启元曾“行中书省于平阳、太原等路”,中书省左丞相耶律铸曾“行省于山东”……他们“事毕还朝,其中书省宰执职务依然如故”。这反映出元代 A. 中央集权的逐步削弱 B. 行省和中书省互为表里 C. 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D. 省官互迁制度得到完善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行中书省于平阳、太原等路”、“其中书省宰执职务依然如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丞相行省于地方,同时中书省宰相职务继续存在,这说明行省和中书省互为表里,故B选项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选项错误;行省制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省官互迁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有二:一是准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中书省右丞”、“行中书省于平阳、太原等路”;二是注意区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个概念的特点和含义,本题学生容易错选C。其原因在于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全面,过于局限于教材知识。‎ ‎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 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 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C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D.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可知皇权的实施受到相权的制约,故D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不是分散相权,A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决策方式,B错误;材料“斜封墨敕”体现的是相权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与办事效率无关,故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本题的考查经常从三省六部制的实质为切入点进行考查,要引起重视。‎ ‎9.元大都周围地区由于地位重要,不属于任何行省,由中书省直辖,被称为“腹里”。下列地区属于“腹里”的是 A. 西藏 B. 内蒙古南部 C. 四川 D. 青海部分地区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元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南部部分地区﹐故B正确,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远离元大都,不属于元大都周围地区,故排除A、C、D。‎ ‎10.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评析,较为合理的是 ‎①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 ‎②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③两种制度都采用自上而下方式选拔人才 ‎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察举制和科举制都有利于下层民众进入管理层,促进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察举制也具有其历史合理性,故①、②项正确;察举制主要是地方官员针对本地区的优秀人物进行推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科举制主要是读书人自主参加考试,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程序,获得考试成绩然后出仕做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故③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选官任人唯亲的弊端,体现了公平性,故④项正确。综上分析,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11.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 A. 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 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 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A是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与题意不符,排除;清代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皇权,但不能集思广益,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选C;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 点睛: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材料是从军机处决策的封闭性探讨其不足。‎ ‎12.读下表可以得出 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部分)‎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元 清 高层行政区 ‎﹣‎ 州 行省 省 统县行政区 郡 郡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行政区 县 县 县 州、县 A. 古代行政区的设置趋于灵活 B. 秦汉行政权主要在地方层级 C. 魏晋时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 D. 清是现代省级行政区的源头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历代王朝的地方政区都存在“县”,而“州”、“路”、“省”等多有变化,这体现了古代行政区的设置趋于灵活,故A项正确;秦汉行政权主要在中央,故B项错误;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在东汉,故C项错误;省级行政区的源头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A。‎ ‎13.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 清代军机处 B. 元代中书省 C. 宋代枢密院 D. 唐代门下省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军机处官员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替皇帝办事,但它却又是皇权高度强化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元代中书省、宋代枢密院、唐代门下省都不是临时机构,故都排除。‎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14.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这反映出明末内阁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可知,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国家决策权依然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排除A,答案选C。内阁是皇帝位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更不可能专权超过汉唐宰相,所以BD说法有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 ‎【名师点睛】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在永乐朝以后,内阁权力加强。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不能再胡来。 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详解】‎ ‎15.《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由此可推断 A. 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B. 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C. 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D. 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元65年,是东汉时期,从材料看,庐江地区的百姓不懂牛耕技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这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而此时牛耕在北方已经很普遍了,由此可推断,在全国牛耕发展不平衡,故B正确;材料表明东汉时期庐江地区的百姓不懂牛耕技术,无法体现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排除A;材料反映庐江地区的百姓不懂牛耕技术,无法体现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排除C;“致地力有而食常不足”说明农业一直是当地主要产业,排除D。‎ ‎16.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D.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描述的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只是说明了当时灌溉注意均衡,是使用方法而不是本质,故A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当时顺应自然形成一定的灌溉局面,并未结合当时各地区的水利情况,说明形成完善的水利网,故D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和材料中对用水的严格管控,说明当时政府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 ‎17.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关中农民”、“暗渠”、“竖井”、“明渠”、“干旱地区”等词或词组所表达的历史概念是 A. “井渠法”‎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高转筒车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关中农民”、“暗渠”、“竖井”、“明渠”、“干旱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关中地区的井渠法,故A项正确,BC项排除;D项是唐朝的灌溉工具,排除。‎ ‎18.湖南有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圆形方孔铜钱、帛布、釉下彩绘瓷器。据此可推测该墓最有可能为 A. 商周时期墓葬 B. 秦汉时期墓葬 C. 南北朝时期墓葬 D. 唐五代时期墓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制瓷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不早于周代,圆形方孔铜钱始于秦朝,帛布是丝织品总称,已有四五千年历史,釉下彩绘瓷器始于唐朝,故该墓最有可能为唐五代时期墓葬,故D正确;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都没有釉下彩绘瓷器,故AB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圆形方孔铜钱、帛布、釉下彩绘瓷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釉下彩绘瓷器始于唐朝的史实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9.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 A. “市”突破时空限制 B. “市”有庙会集市 C. “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 “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材料给出的图片来看,这时候城市内部没有坊和市之间的界限,而且还有夜市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代时期的商业格局。A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B选项说法正确,大相国寺附近就是庙会;C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D选项错误,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专门机构来进行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 ‎【详解】‎ ‎20.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①说法错误,应该排除;②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B。‎ ‎21.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 A. “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B. 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C. 都市中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D. 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答案】D ‎【解析】‎ 题干提及的是草市,草市指乡村定期集市,草市的出现,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排除AC;题干反映了江淮出现了草市,不能说明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排除B;根据题干可知草市设于水利交通便利之处,出现了很多富商大户,故选D。‎ ‎22.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A. 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 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种类以及生产分工情况,排除A。‎ 商业贸易集中在东西两市,并且在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行,可知没有打破时空限制,且题干没有体现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排除B。 从题干可知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集中在东西两市进行贸易,这说明商品销售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C项正确。从题干可知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集中在东西两市进行贸易,说明城市发展仍受政府控制,经济功能并不明显,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3.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A.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 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 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 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材料无关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排除B;由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转变,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排除D。‎ ‎24.下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 ‎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产生方式 表决方式 程序 罪名 约40万 约4.2万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举手 一审制 慢神与蛊惑青年 ‎6000‎ ‎501‎ 抽签 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A. 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 B. 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 C. 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D. 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答案】B ‎【解析】‎ 题干表格中的公民总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左右,陪审员和审判员是由抽签的方式产生的,而且审判采用一审制,“慢神与蛊惑青年”的罪名也不是近代以来民主法治条件下该有的,这体现了雅典原始民主之下的做法,故选B;题干表格中的公民总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左右,陪审员是从中抽签选举的,故没法说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排除A;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5.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A. 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 雅典公民具有自由平等精神 C.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D.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柏拉图认为“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们追求其他人性的“一切欲望”,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带来的弊端,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强调雅典的公民的素养,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自由平等的原则所带来的不足,不是强调其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 ‎26.下图中罗马民众围观的是《十二铜表法》。古罗马法学家评价这一法律:“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它 A.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 消除了习惯法的影响 C. 实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平等 D. 突破了万民法的局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知,《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故选A。《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保留了大量原始、落后的习俗,故B项中“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十二铜表法》只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其内容上还是有利于贵族的,排除C;万民法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十二铜表法》颁布时,万民法还未产生,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27.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材料中的“本性”指的是 A. 自然法精神 B. 自然的人性 C. 公民的参政意识 D. 理性精神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和结合所学在可知,作为罗马法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但现实社会中,古罗马的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故A项正确。自然的人性不等同于自然法的本性,与材料“本性”不符,排除B。公民的参政意识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符,但与材料“本性”不符,排除C。理性精神与雅典人文主义精神有关,与材料“本性”不符,排除D。‎ ‎28. 《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 A. 目的是“互防” B. 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 C. 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 D. 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以备楚”可知是为了防备楚国的进攻,所以选择A。‎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万里长城。‎ ‎29.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形式丰富多彩,在建造布局上或象天法地、或遵循礼制、或模仿动物形状,下列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中模仿动物形状建造的是 ‎①颐和园 ‎②明清故宫 ‎③平遥古城 ‎④黟县宏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颐和园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和谐的组合在一起,主要体现了象天法地,故①错误;明清故宫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故②错误;平遥古城建成灵龟的行状,故③正确;黟县宏村像一头牛,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30.G20杭州峰会期间,只要写下对G20峰会的祝福,就能在“六和钟声”免费敲钟。如图为北京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它是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的,为古代建筑的精品。它是 A. 仁寿殿 B. 智慧海 C. 佛香阁 D. 玉澜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的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是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的。故C为正确选项。A、B、D均未仿照杭州“六和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31.《礼记·曲礼上》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下列有关故宫建筑的叙述,与这一传统理念无关的是 A. 故宫将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B. 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精巧俏丽的三层角楼 C. 午门开有三门,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 D. 太和殿的四个檐角用了十个琉璃小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B说明故宫是方或长方形,整齐对称,故与传统的礼制关系不大,故B符合题意;“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体现了皇权至上君尊臣卑的政治理念,故AC不符合题意;太和殿采用最尊贵的屋顶形式, 四个檐角的琉璃小兽破例用了十个等,代表着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传统礼制,故D不符合题意。‎ ‎32. 下列建筑文化遗产,轴线分明,拱券艺术突出,寺庙文化特点明显的是( )‎ A. 颐和园 B. 雅典卫城 C. 布达拉宫 D. 故宫太和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颐和园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故答案选A。BCD三项均没有这种建筑特点。‎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颐和园 ‎33.下列对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面积最小的坑是这组兵马俑的指挥部 B. 兵马俑坑内的兵马军阵一致坐北朝南 C. 兵马俑坑为坑道式地下土木建筑结构 D. 兵马俑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答案】B ‎【解析】‎ 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故B项错误,符合设问;指挥部是研究制定严密的作战方案,面积最小的坑是这组兵马俑的指挥部,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C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兵马俑阵生动展现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D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所以选B ‎34.西递和宏村是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两者的相同点是 ‎①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 ‎②深刻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③村落水系是以人工水系为主 ‎④是我国古代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西递和宏村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是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而且都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B;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35. 戈雷岛先后经过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控制,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殖民者对戈雷岛的争夺实际上是对奴隶贸易权的争夺 ‎②戈雷岛的几次易主体现了欧洲列强实力的较量和抗衡 ‎③戈雷岛在奴隶贸易中至关重要 ‎④戈雷岛面积巨大、环境优美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戈雷岛殖民者对戈雷岛的争夺实际上是对奴隶贸易权的争夺,戈雷岛的几次易主体现了欧洲列强实力的较量和抗衡,戈雷岛在奴隶贸易中至关重要,但是面积较小,故④错误,本题选择C项正确。‎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戈雷岛 ‎36.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民宅所建的天井体现了 A. 天人合一的观念 B. 上下有序的礼制 C. 自足封闭的色彩 D. 男尊女卑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故A符合题意;徽州古村落以祠堂为中心,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主性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故BCD不符合题意。‎ ‎37.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某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新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中名次位列东西两侧。众贡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礼。上述情景发生在 A. 太和殿 B. 保和殿 C. 中和殿 D. 养心殿 ‎【答案】B ‎【解析】‎ ‎【详解】乾隆五十四年,即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故B 符合题意;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清初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起,改在保和殿举行,故A不符合题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故C不符合题意;养心殿是皇帝们休养生息的地方,不过在清朝雍正时期开始,养心殿就成了皇帝的正宫,故D不符合题意。‎ ‎38.古代希腊,中国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 ‎①循山势而建,错落有致 ‎②兼有宗教、政治和生活多重功能 ‎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 ‎④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因山就势,高低错落,故①正确;布达拉宫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并不具有生活功能,故②错误;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反映了古希腊和中国西藏地区当时的宗教文化,故③正确;只有雅典卫城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选A。‎ ‎39.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提及“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凡皇古异闻、种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所小逮者,外人言支那(中国)事,时一二称道之,虽谓之古史,无过也。”下列对材料中章太炎治史思想理解错误的是 A. 民间故事传说毫无可取之处 B. 重视吸收外国史学研究成果 C. 注重运用近代考古学的方法 D. 不拘泥于对文献史料的研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可以体现A选项;“外人言支那(中国)事,时一二称道之,虽谓之古史,无过也”可以体现B选项;“凡皇古异闻、种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可以得出C选项,而且可以证明A的说法是不符合上述材料的,故选A。‎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研究••••••••••••••••章太炎治史思想 ‎40.【加试题】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作为有理性的活动者的活动及其规律,并追问他们为何这样做。希罗多德在此强调的是 A. 历史研究要客观公正 B. 历史研究需寻根究底 C. 历史研究应寻找真相 D. 历史研究的史鉴功能 ‎【答案】D ‎【解析】‎ 公正涉及历史评价问题,材料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有理性的活动者的活动及其规律,并追问他们为何这样做“,突出的是理性的活动者,非简单的寻根究底,故B项错误;寻找真相,仅涉及尽最大限度还原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作为有理性的活动者的活动及其规律,并追问他们为何这样做”可以知道该历史学家强调的是历史研究的史鉴功能,故D项正确。‎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二: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以上材料转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内藤虎次郎所说的隋唐“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表现。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现象,请用史实说明。‎ ‎【答案】(1)政治: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体现了权力的制衡。二府三司,体现了权利的分立。经济:夜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对外贸易的发达。‎ ‎(2)下层民众通过科举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雅典:财产等级制;组成四百人会议;各级官职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参政 ‎【解析】‎ ‎【详解】(1)政治上,由材料“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指的是三省六部制,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宋代二府三司制;经济上,“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可得出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除此之外,可从夜市、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等方面说明。‎ ‎(2)由材料“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结合所学,宋代科举制完善,下层民众通过科举制取得了参与国家权力的均等机会,一方面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使部分平民进入了官僚队伍,这都是平民获得一定政治解放的表现。关于古希腊雅典“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现象,可以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等内容分析说明。‎ ‎42.法制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立法理念、经济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这一观点。‎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不同: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3)阐释: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得出政府垄断立法;由材料“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得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材料“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可得出保护私有财产。‎ ‎(2)关于“立法理念”,由材料“刑不上大夫”“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以示宽容”中国法律注重等级观念;材料“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可得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关于“经济主张”,由材料“商人不得衣丝乘车的”,可得出中国法律重农抑商;根据材料“罗马法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可得出罗马法保护商业。‎ ‎(3)由“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可知黑格尔认为法律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结合所学,罗马由共和国发展到帝国时期,各种社会状兄的变化,可知古罗马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法。‎ ‎43.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定都北京后,顺治帝为稳定蒙古地区的形势,多次派人往召五世达赖喇嘛。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抵京,顺治帝亲往南苑迎接。次年,五世达赖喇嘛离京返藏,清廷派礼部和理藩院官员前往赍送金册金印,册印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着清廷对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此后,历辈达赖喇嘛转世,都要经过清廷册封,并延续上述封号。‎ ‎——据《清史》等资料编写 材料二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四大活佛的职责,写出清廷册封四大活佛的目的和设置的行政机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大昭寺的文化遗产价值。‎ ‎【答案】(1)职责: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或“佛教事务”)。目的: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蒙藏地区形势;分而治之,维护国家统一。行政机构:理藩院。‎ ‎(2)价值:风格多样的吐蕃古建筑群;藏汉合璧的建筑艺术风格,富有印度和尼泊尔的艺术特色;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唐以来的西藏历史和宗教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清朝边疆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对达赖喇嘛如此重视,是因为达赖喇嘛在蒙藏地区拥有至高的宗教权力,即掌管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关于“目的”,可以从对活佛个人以及对民族乃至国家这几个层面去思考。清廷册封活佛,直接目的就是承认、尊崇活佛地位,保护活佛;蒙藏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尊重其活佛传统,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局势;对于蒙藏地区的重视与加强管理,有助于整个国家的安定,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向心力。‎ ‎(2)本题考查大昭寺的文化遗产价值。大昭寺本身规模宏大,保存了众多风格多样的吐蕃古建筑群;其中建筑、装饰艺术融合了汉藏风格;另外还具有境外例如印度、尼泊尔艺术风格,这对于展现古代汉藏、印度、尼泊尔建筑、装饰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对于历史研究有重大意义;历史上,唐朝与吐蕃之间多次交战,双方对于和平的向往在“唐蕃会盟碑”上得到了体现,这是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今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 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由生扮,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3)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第二种观点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结合所学,请您选择“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答案】(1)汤显祖: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莎士比亚: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 ‎(2)主要原因: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3)主张第一种观点: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 主张第二种观点: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由“根据材料一概括”可知材料一只是提供了两位剧作家的作品的时代,所以其社会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汤显祖:材料提供的时间是“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即明代中叶以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是导致汤显祖为代表的剧作家作品出现的必要性原因。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是其作品出现的背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根据材料二概括即可得出,由材料二中的“江湖十二角色”“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和“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可以得出其原因有二,即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阐述,但是需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也就是所说的自圆其说。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均同等给分。比如主张第一种观点:其理由在于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也可以主张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在于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