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5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可见,西周分封是
A. “天下一家”文化认同的必然 B. 对上古及夏、商制度的承袭
C. 生产和交通技术等落后的结果 D. 大一统在制度文化上的体现
【答案】C
【解析】
柳宗元并不认为分封制是最好的制度,只是现实形势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交通和军事技术及相关制度的进步,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增强,分封制最终被郡县制取代,故C项符合题意;“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更多的是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制度的承袭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而西周并没有真正出现这样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2.“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据统计,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余人,二世时有博士诸生三十余人。秦朝博士官有姓名可考者十二人。十二名中,儒家占50%,而在可知学派的八名博士中,儒家占75%。由此可知,秦朝
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 注重缓和与士人矛盾
C. 儒学居于主流的地位 D. 利用仁德以优化统治
【答案】D
【解析】
秦朝博士的主要职能是顾问咨询,有利于统治者决策的优化,而儒生占绝对比例,故D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A项与材料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博士主要承担咨询职能,统治者的目的仍是加强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了儒学在秦朝是否居主流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3.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
A. 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 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 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 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灭佛后僧尼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可知增加了军队人数和国家税收,巩固政权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与材料没有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以来,儒学一直是正统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北周之前就出现了租调制,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4.唐代三省布局示意图如下,中书和门下两省位于皇城内,尚书省位于长安城中心。由此可知,唐代三省布局
A. 加剧了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 B. 形成了三省分权制衡体制
C.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可知三省的布局与其职能有关,中书省、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中书省、门下省靠近皇宫,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项符合题意;三省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相互牵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不能体现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三省的布局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而非分权制衡,B项不符合题意;三省是中央行政机构,不可能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项不符合题意。
5.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市镇类型
管理模式
代表
一般市镇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交通要道市镇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苏州府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松江府唐行镇
规模较大市镇
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吴江县盛泽镇
钞关、港口市镇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
常熟县福山镇
A. 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B. 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 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D. 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设课税司掌收商税”“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等信息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没有体现地方的自主性问题,故B选项错误;上述市镇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的管理模式不是近代经济管理方式,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央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没有涉及小农生产,并且与稳定小农生产无关,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6.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说“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要做到“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士大夫提倡实学、办实事,有一批自然科学家走出书斋,亲身参与科学实践。受此影响出现的代表著作是
A 《永乐大典》 B. 《梦溪笔谈》
C. 《本草纲目》 D. 《海国图志》
【答案】C
【解析】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不仅遍阅前人的《本草》,还“采访四方”,采集标本,摹绘图像,C项符合题意;《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出现的大型类书,时间和内容不符,故啊A不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编写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时间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海国图志》是清朝魏源编写的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D不符合题意。
7.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 )
A. 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 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 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
D. 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可知,雅典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权力的制约,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B;由材料“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可知,雅典公民的利益并不会高于一切,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排除A;仔细研读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有法律准则的,并不是由公民主导的,排除C;雅典最高权力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公民大会,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8.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据此,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A. 市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彼此矛盾 B. 自然法可等同于罗马私法规范
C. 市民法和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 D. 市民法与自然法之间相互抵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可知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仅仅在市民法或万民法的意义上才是成立的,故C项符合题意;市民法与万民法适用范围不同,市民法以它适用的国家命名,万民法为全人类制定的,二者并不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罗马私法包括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B项不符合题意;自然法是自然界的一切动物都知晓并遵循的,市民法以它适用的国家命名,二者并不相互抵触,D项不符合题意。
9.学界普遍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因为狄俄尼索斯是葡萄之神,所以早期戏剧主要是描写神的世界,公元前5世纪戏剧出现越来越多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戏剧服务对象转向民众 B. 宗教信仰丧失主导地位
C. 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兴起 D. 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生活
【答案】C
【解析】
公元前5世纪,民主政治日益完善,使得当时人们的关注点从“神”变为“人”,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兴起,故C项不符合题意;古希腊戏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民众,没有发生转变,排A项不符合题意;戏剧内容转变适应了当时市民政治生活的需求,“宗教丧失主导地位”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D项“开始面向生活”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10.彼特拉克(1304~1374年)的财富观与当时教会“追求财富是有罪的”主张是一致的,而同为人文主义代表的布鲁尼(1370~1444年)却肯定了人对财富追求的正当性。这一财富观的变化反映了
A. 人文主义者缺乏统一的观念
B.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了挑战
D. 享乐主义社会新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彼特拉克和布鲁尼生活的时代不同,虽同为人文主义者,但是两人财富观有别,后者认为追求财富是正当的,这显然是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选项B正确;材料只提及两人财富观不同,无法得出人文主义者缺乏统一的观念,排除A;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追求财富不等于享乐,排除D。
11.狄德罗《百科全书》编纂工作多次受当局的阻止,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反动当局把《百科全书》称之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这是因为百科全书的编写
A. 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 B. 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C. 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扩大 D. 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
【答案】C
【解析】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掀起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启蒙运动,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参加《百科全书》的编写,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民主政治在欧洲普遍实现”说法错误,19世纪后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才纷纷确立了立宪政体,A项不符合题意;“实现”说法不准确,应该是促进了,B项不符合题意;反封建神学世界观只是百科全书的一个观点,D项不符合题意。
12.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 美洲地区的发展 B. 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C. 商业革命的发展 D. 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
新航路开辟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两大影响——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物品种类的交换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讲欧洲饮食结构的转变,重心是欧洲,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主要增加欧洲茶叶供应量,而蔗糖主要来自美洲,B项不符合题意;民众生活的提升不是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13.17世纪,经济发展受到专卖、土地等因素限制的资产阶级,依靠农民群众,发动了英国阶级革命,但革命阶级内部也充满了矛盾,长老会派、独立派、平等派,分别代表了大财团、工厂主和乡绅、小手工业者和士兵等,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据此
A. 可以佐证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 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 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 能探讨光荣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阶级内部充满矛盾”可知当时革命力量不够团结,这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一些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证明英国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利于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能得以成功有地缘、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
14.1787年,美国拟定宪法草案期间,为了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众议院中每个州的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A. 权力制衡原则 B. 联邦主义原则
C. 共和主义原则 D. 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A
【解析】
国会通过的决议必须参众议院同时通过体现了国会内部的权利制衡原则,故A项符合题意;联邦制强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君主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的政治体制被称为共和,C项不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指行政、立法、司法权的独立,D项不符合题意。
15.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束。”这表明,巴黎公社
A. 继承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 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C.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 具有了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平等选举、人民主权,“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说明正确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表明巴黎公社具有了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故选 D 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排除 A 项;材料强调人民主权、中央与地方关系,没有体现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排除 B 项;巴黎公社很快失败,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排除 C项。
16.如图是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美国所对应的数字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美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②是美国,故B项符合题意;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水平直线上升,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被美国超越,即呈曲折发展历程,所以①为英国,A项不符合题意;日本的工业化要晚于美国的工业化,故③为日本,C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的城市化比重变化不可能开始于1900年以后,D项不符合题意。
17.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书朝廷:“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悉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之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巨商屯积银元 B. 地方官吏盘剥
C. 鸦片走私猖獗 D. 银钱比价剧变
【答案】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1838年清朝各省出现钱文贬值银价上升的现象,由“183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鸦片走私猖獗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C项符合题意;巨商囤积银元的现象在1838年之前也多有发生,因此不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A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官吏盘剥的现象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因此也不是造成材料中所提到现象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银钱比价剧变是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而非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18.中共在1925年开始将没收地主土地视为最终目标,但避免使用“土地革命”一词。1927年八七会议上,第一次将没收地主土地表示为“土地革命”。以下对避免使用“土地革命”主要原因的合理推测是
A. 未接到共产国际指示 B. 对土地革命认识不够
C. 维护国共两党的关系 D. 服务于北伐战争进程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时间“1925年”可知当时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合理解释是为维护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共避免使用土地革命一词,故C项符合题意;共产国际在1923年5月要求中共在形成反帝统一战线的同时开展土地革命,要求中共提出全部没收地主土地和公有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革命口号,A项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含义为推翻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没收其土地并分配给农民,废除一切封建压迫。这一点在1925年已经认识到了,B项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时间不对,D项不符合题意。
19.下表为湖北省黄石市和十堰市区划演变部分情况,据此可知,两市区划演变
黄石市
十堰市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摇篮的黄石,初名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1949年5月解放。同年9月,划石黄镇、铁麓乡成立“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夏,省政府将石黄工矿区改组,成立黄石市。1959年,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恢复大冶县建制,仍属黄石市。
作为著名汽车城的十堰,解放初属陕南区。1950年,陕西省成立,隶属陕西省。同年2月,所在的两郧地区划归湖北省管辖。后,两郧专署几经撤并与恢复。1969年,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二汽进驻十堰,同年成立十堰市。
A. 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B. 沿用苏联建设模式
C.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D. 沿袭两地历史建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石市和十堰市均为我国重要工业城市,被国务院批准建市,适应了当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 A 项;两地建市,属于内部行政区划调整,与苏联模式无关,排除 B 项;两地建市,属于内部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体制无关,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两地建市都改变了两地历史建制,排除 D 项。
20.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重建金本位制,限制金融领域的投机,由中央银行进行合作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罗斯福表示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导致会议不欢而散,反而促使贸易战日益激化。这说明
A. 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
B. 英美争夺世界贸易领导权斗争激烈
C.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
D. 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所谓“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从而加剧了这次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合作共赢意识是否已经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联(英法)主导,但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予合作,材料不足以支撑美国对贸易领导权的争夺,B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的意见不等同于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C项不符合题意。
21.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消息传开,当时担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称这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国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苏联的领先,主要是理科教育的成功,因此认为美国的教育必须改革并提高难度。这说明
A. 苏联国家体制适应时代发展 B. 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C. 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技发展 D. 理工科水平决定国际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1957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先于美国发生卫星,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维护其国家利益,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苏联国家体制,更没提到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一直以来苏联经济都没有赶上美国,B项不符合题意;“理工科水平决定国际影响力”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题意。
22.二战后,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经济增长率长期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英国这种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的现象,被称为“英国病”。为此,英国政府进行过许多努力,但更效果不彰,直到撒切尔夫人主政期间,“英国病”才基本治愈。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成功经验是
A.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计划性 B. 通过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 推行企业国有化加强宏观管理 D. 发展信息产业激发创新活力
【答案】B
【解析】
“英国病”主要指阶层固化导致创新乏力。撒切尔夫人通过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福利开支等方式激活了市场解决了“滞胀”问题,促使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撒切尔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C显然是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C不符合题意;D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力发展新经济的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
23.据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准备从2019年1月28日开始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展开调查。这是中国第二次请求WTO就此事进行调查。彭博社称,上月中国提出申请,但被美国否决。由于WTO规则禁止成员第二次阻止争端调查,此次调查可能会推进。可见
A. 调解中美争端也是WTO的基本职能
B. WTO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贸易壁垒
C. 发展中国家可用WTO规则维护权益
D. 美国各项政策阻碍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答案】C
【解析】
调解贸易争端是WTO 的重要职能之一,WTO 通过一系列规范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许多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的利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好 WTO 的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故 C 项符合题意;WTO不仅仅是为中美而存在,故不能认为调解中美争端是其基本职能,A项不符合题意;WTO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贸易壁垒,但本题没提到最终结果,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不符合题意。
24.卡夫卡(1883—1924年)是捷克著名作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人的异化和孤独。有人评价“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广泛使用象征手法,让他的小说难懂至极。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其作品特征所对应的文学流派是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由材料可知,卡夫卡小说结构上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内容荒诞,表达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故D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强调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崇尚经典和理性,故A不符合题意;浪漫主义重视情感、个性和信仰,追寻理想,充满激情,故B不符合题意;现实主义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主张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故C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5分,第27、28、29题为选做题只选做一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1934年,为了争取产银州的选票,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该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回到1.29美元/盎司。作为当时世界唯一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密切注视美国购银法事件的进展,从政府到金融界都向美方表达了强烈反对法案的意见。希望美方在购银时能够与中国协商,以保护中国利益。但对此美方并没有正面回应。对此,中国决定采取单方面措施,10月14日,中国宣布自次日起对白银出口征收10%的出口税,但出口管控措施效果有限。到了1935年春天,国际银价已经比中国国内银价高出50%。1935年2月1日,在中国驻美公使馆至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种种迹象证实,上涨的通货价值,就中国来说,实为灾难”。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1934年比1931年下降了23%,当年下降了6.5%,1935年又下降了2.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采取新方案最终度过这场白银危机。
——摘编自张婕《中国近代货币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购银法》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新航路开辟扩大了明朝白银的来源;官方对白银货币地位的承认和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海外贸易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
影响: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和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影响:导致白银价格高涨,白银大量外流;引起国内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导致贸易状况恶化、生产下降、经济萧条。
措施:实行白银出口管理,征收白银出口税;实行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
【解析】
(1)关于“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需要量变大,这导致以体积小、价值高白银的需求量扩大;由材料“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可得出宝钞或纸币因为滥发纸币而导致通货膨胀,而白银属于贵金属货币,币值比较稳定,故白银国有化与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有关;由材料“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可得出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由材料“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结合所学,一方面,明朝中后期政府逐步有限度地开放海禁,另一方面,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由材料“张居正……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可得出官方对白银货币地位的承认和张居正的改革促进作用;由材料“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可得出海外贸易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关于“影响”,白银货币化促进商品流通,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白银的作用为张居正所重视,促进一条鞭法的实施,使中国从实物税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文化或观念上,白银货币化改变传统价值观念,商人地位上升,提倡工商皆本,有利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白银国际结算,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经济大危机期间,中国的货币主要以银元为主,美国的购银法案,导致我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不利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史实可知,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废除银本位,实行白银国有化,防止白银外流。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者在谈到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时指出: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和初始阶段,启蒙没有立即被救亡所淹没。相反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启蒙借救亡运动而声势大张,不胫而走。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启蒙又反过来给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队伍。二者相得益彰,终于给整个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不过,这种良好的情景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五四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的是这样两条路:要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参加革命斗争,救亡图存;要么继续从事教育、科学、文化等启蒙工作。……然而出于救亡、革命和战争的现实要求,在共产党所坚持的道路上,从其建党伊始到延安整风,都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彻底否定无政府主义鼓吹的那种绝对个人主义,同时也否定了自由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种种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属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体系中的许多东西。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压倒了一切,最终也压倒了启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救亡与启蒙”为主题谈谈你对该学者观点的看法。(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观点:该学者认为“救亡最终压倒了启蒙”,这一论断不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
论证:新文化运动时期之所以重视思想启蒙,在于陈独秀等人发现,以前的革命,都是政党的斗争,没有充分动员起民众,封建主义观念没有被真正打倒,故而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这个所谓的启蒙,是要启西方价值观之蒙。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启发和引导了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觉悟,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促使以解放广大工农为斗争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取代“民主、科学”成为民众启蒙的指导思想。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力量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出路在于领导和依靠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最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救亡使命。也正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实现了人民最广泛的觉醒。中国革命的进程是人民自己起来解放自己的进程。没有人民的觉醒,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对工农,尤其是对农民进行了最广泛的启蒙,最普通的工农对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开始觉醒,并拥有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来维护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就此而言,根本不存在“救亡压倒启蒙”的问题。
材料的观点把救亡与启蒙对立起来,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目标和革命的动力,忽视了中国国情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与革命战争动员的内在联系。
【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材料“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压倒了一切,最终也压倒了启蒙”可得出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救亡最终压倒了启蒙”,这种把启蒙与救亡对立起来思想,不是唯物史观。首先要明确,唯物史观有以下基本观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入,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革命的目标是要推翻三座大山,革命动力就是广大的革命的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的觉醒,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近代中国革命就是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充分的革命战争动员,而这就是启蒙。所以,近代中国启蒙是长期的,根本不存在“救亡压倒启蒙”的问题。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材料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1)根据材料,指出汉代“选举”制度的概况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答案】(1)概况:汉文帝时开始形成,汉武帝时完备;分常科和特科两大类;“孝廉”科最重要,考试是重要环节。
特点:自下而上推举人才;制度完备、标准统一、注重考试;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品行考察。
(2)对当时而言,选才标准和考试制度的贯彻实行,有利于选出真正的人才,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对后世而言,察举制在后来逐渐成为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之一;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奠定了历史基础。
【解析】
(1)关于“概况”,汉代“选举”制度即察举制。由材料“从文帝开始……
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可得出汉文帝时开始形成,汉武帝时完备;由材料“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可得出分常科和特科两大类;由材料“‘孝廉’一科为最重要……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可得出“孝廉”科最重要,考试是重要环节。关于“特点”,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官员的选官制度;由材料“达到完备……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可得出制度完备、标准统一、注重考试;由材料“‘孝廉’一科为最重要”,而‘孝廉’即忠孝廉洁,可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品行考察。
(2)可以分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方面说明。对当时而言,察举制又一定的选才标准,而且有考试环节,使中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察举制的名目主要是“孝廉”,有利于弘扬儒家思想。对后世而言,察举制后来蜕变成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控制了选官权;考试环节对对隋唐科举制有启发作用。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9年12月,为从陆路南下印度洋,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遭到当地人民的奋起抵抗。1981年,一些抵抗组织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在全国开展抵抗苏军入侵的斗争。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开始寻求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8年4月,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由苏美两国予以保证的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5月15日,苏联和阿富汗发表联合声明:根据日内瓦协议,苏军从今天开始撤离阿富汗,撤军将在9个月内完成。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苏联不再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政治过度干预。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抵抗组织形成了代表不同种族、部落、家族的相互斗争的势力集团。本来各个势力集团长期冲突不止,加上外国势力的插手后就加深了这种仇恨。“9·11”事件后,阿富汗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摘编自陈少晶《美国从越南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问题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影响。
【答案】(1)原因:侵略战争非正义性;阿富汗人民顽强抵抗;战争给苏联造成巨大经济负担;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2)影响:苏联的霸权主义受到打击;苏联加快战略收缩,放松对东欧的控制;阿富汗重新蠃得国家独立:阿富汗陷入长期混乱:阿富汗成为恐怖主义的发源地之一。
【解析】
(1)由材料“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遭到当地人民的奋起抵抗”“在全国开展抵抗苏军入侵的斗争”可以得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非正义的,遭到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由材料“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开始寻求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此时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且此时苏联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无力继续战争;由材料“一些抵抗组织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可知苏军的撤军也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2)由材料“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苏联不再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政治过度干预”可知苏联的霸权主义受到打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由材料“阿富汗抵抗组织形成了代表不同种族、部落、家族的相互斗争的势力集团”可知阿富汗陷入了长期的混乱;结合“9·11”事件可知阿富汗成为恐怖主义的发源地之一;苏联的撤军也标志着阿富汗重新赢得国家独立。
29.材料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袁隆平等8人“共和国勋章”、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等6人友谊勋章和王蒙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8位获“共和国勋章”的老前辈当中,95岁的张富清年事最高,却可能是最不为人所熟知的一位。如果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他尘封63年的赫赫战功可能会一直埋藏下去。1948年7月,在壶梯山战斗中张富清荣立师一等功,被授予师“战斗英雄”称号。同年11月,永丰城战斗荣立军一等功,被授予军甲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西北野战军加授特等功。1955年1月退役转业时,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赴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他带着爱人孙玉兰扎根来凤县,一口皮箱,锁住了他在战场上获得的全部荣誉。到来凤县后,张富清先后任城关粮油所主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等职务。每一个岗位,他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担当奉献。1985年,张富清从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离休后,张富清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住老房子、穿老衣服、用老家具、过老生活。2018年底,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张富清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战斗英雄的事迹披露后,诸多光环加身,他依然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个坚守初心,保持本色的张富清。“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张富清说。
——摘编自相关网络新闻
(1)依据材料指出,概括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开展“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的意义。
【答案】(1)在解放战争的浴血疆场多次荣立战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离休后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品行高尚,深藏功名,坚守初心,对党忠诚。
(2)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激发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社会氛围;激励国际友人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1)由材料“1948年7月……被授予师“战斗英雄”称号。同年11月……甲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西北野战军加授特等功”,可得出在解放战争的浴血疆场多次荣立战功;由材料“1955年1月退役转业时……每一个岗位,他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担当奉献”,可得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由材料“张富清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住老房子、穿老衣服、用老家具、过老生活”,可得出离休后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由材料“张富清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还是那个坚守初心,保持本色的张富清”,可得出品行高尚,深藏功名,坚守初心,对党忠诚。
(2)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褒扬、宣传功勋模范人物的丰功伟绩,向全社会发出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强烈信号,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也将激励更多的国际友人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