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5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选修)
2020.05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C.形成不同等级的诸侯国
D.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4.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5.“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7.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8.
1924年,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孙中山曾表示,“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孙中山意在
A.进行土地革命,走苏俄式社会发展道路
B.扶助农工,打破封建君主专制的严重束缚
C.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生产资料平均分配
D.平均地权,把民生与民主革命紧密地结合
9.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10.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工矿项目。它以国家政权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该措施
A.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 B.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D.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
11.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A.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B.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C.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D.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
12.1949~1978年,中国外交方式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1978~2012年,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相比于前30年,这一时期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不结盟思想深入人心
13.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
B.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D.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14.《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C.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D.三角贸易的逐步形成
15.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地区年份
1699—1701
170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16.“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17.“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8.有学者认为,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中作用的发挥,加之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逐渐将这些战时的非常措施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政策,这是对他们的严重束缚并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该学者旨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 B.能够向社会主义过渡
C.应该进行适时的调整 D.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
19.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20.“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流通
C.密切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系,共同维护欧洲安全
D.谋求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拒绝成为大国附庸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4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分)
(1)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4分)
22.(12分)“历史”一词有双重内涵,一是常识意义上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客观史实;二是对这些事情的记载、考订、叙述,即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材料二 新政时期,罗斯福的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尖锐的认知冲突,现列举如下:
完成下列要求:
(1) 材料一中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中美关系有何变化?1990年对新政的认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2)请根据材料二,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为例,围绕“解释主体对历史解释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简明,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字数不少于280字)。(9分)
23.(14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美国优先战略,极力维护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材料二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述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对美国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前的世界格局是什么?(7分)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基于张毅君对政治多极化真谛的理解,不同实力的国家应如何合理参与国际事务?(4分)
(3)有人依据材料四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分析历来是多视角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这些有力的措施可以用除旧与布新两个词组来总结,这对古式的儒学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抨击。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戊戌变法虽然最后被后党无情摧毁了,但是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提供了蓝本。措施可以被废除,可是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用政治的手段来消弭的,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
——以上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文化方面“除旧”、“布新”的措施。上述“除旧”、“布新”的措施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 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核心观点(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在思想与政治方面的影响。(6分)
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只是一个借口”,他谈到革命时这样说。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1803年3月,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1804年3月,法典经拿破仑签署。
——(苏)叶维塔尔列著《拿破仑传》
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力,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公正地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完成下列要求:
(1) 材料一中拿破仑是如何理解政治“平等”的?拿破仑法典制定过程有什么特点?(4分)
(2) 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法律精神?(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拿破仑法典?(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BADDD
6-10:CBDCB
11-15:DBABC
16-20:BCCD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内涵: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性即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2分)
影响: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2分)
(2) 原因: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3分,任答三点)
理解: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3分)
(3)积极作用: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2分)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2分)
22.(1)变化:中美合作抗日到中美敌对;(2分)
原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1分)
(2) 答案示例:
观点:对客观历史的解释会因为解释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差异。(1分)
论述:①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制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失业民众摆脱生活的困境;同时罗斯福政府还将救济转变为政府的职责,使得政府对下层民众的救济在动机上具有强制性、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在救济内容上具有保障性,因而得到下层民众的广泛认可。(2分)
②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限制工农业的生产规模,干预了企业主和农场主的经营;同时,政府允许工人组织工会,大大增强了工人同资本家谈判的能力;再次,政府开支大量增加,实际上增加了税收负担,因此富裕群体的直接利益在新政当中一定程度上受损,所以该群体对罗斯福新政的认知往往偏于负面。(2分)
③
左派因为新政没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对新政提出了批评。(2分)
总之,客观性应该是历史解释追求的方向,但解释者主体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个人气质、问题意识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解释的客观性。(1分)
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1分)
23.(1)格局:单极加多极世界。(2分)
影响:与大国合作;利用超级大国的地位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与欧洲良好的合作关系。(3分)
格局:一超多强或者多极化趋势。(2分)
(2)相同点: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2分)
如何参与:大国要尊重发展中国家并承担相应责任;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2分)
(3)同意。(1分)
理由:当今世界呈现出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明显;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经济衰退,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恐怖主义的威胁等。(2分)
不同意。(1分)
理由:虽然美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十分强大,无人能比。(2分)
24A.(1)措施:“除旧”主要指废八股;“布新”主要是指在各地兴办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等。(2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推动更多的读书人开眼看世界;新式学堂的设立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2分)
(2) 核心观点:戊戌变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2分)
思想影响: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分,任答两点。)
政治影响:为清末新政提供蓝本;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发生。(2分)
24B.(1)理解:平等是法律上同样的公民权,用法典确保公民的平等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2分)
特点:个人意志明显;专断独裁。(2分)
(2)法律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精神。(3分)
(3)认识:以法律形式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蓝本)。(3分,任答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