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4.57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第 1页共 4 页
大庆实验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
1.从下图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早期( )
A.政治中心不断向西推进 B.经济重心已有南移之势
C.空间差别导致文化迥异 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空间
2.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
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C.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3.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死时孔子痛苦,但仍然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
往来,仍然要去拜访。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
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孟二人个性存在差异 B.“彼一时,此一时也”
C.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 D.儒家的尊卑演变为平等
4.《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
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 .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 .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C .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 D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5.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
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
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6.《汉书·食货志上》载董仲舒对汉武帝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
塞并兼之路。”汉宣帝时颁行的《令甲》规定:诸侯在国,名田他县,罚金二两。这表明当时
A.诸侯国实力增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D.抑制土地兼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
7.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
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8.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披戴头巾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以名士命名所戴头巾者,更是风行
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北宋程颢曾戴此巾而得名。南宋林景熙有诗云: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
儒巾。这表明
A.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B.文人风气崇尚浮华
C.主流意识向服饰渗透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9.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涉,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
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
现象
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10.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
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 )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11.清御史何元烺曾上奏建议“酌改军机处名目”,嘉庆帝批驳他说:自军机处创设以来,“一切承旨书
谕及办理各件,皆关系机要,此与前代所称平章军国重事相仿,非专指运筹决胜而言。”由此可知,嘉
庆帝对军机处的定位是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第 2页共 4 页
A.负责监察百官 B.承办全国军务 C.办理军国机要 D.封驳审议诏令
12.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
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
有之”。可见当时
A.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13.19 世纪 60 年代起,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它们“传述各国之事,上白朝廷,下及
间里,尽情议论”。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有上百种报刊先后创办,其中以上海为最,遍及各主要城市。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报刊成为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 B.近代中国开始走向主动开放
C.报刊成为当时反清革命的媒介 D.社会变局影响近代报刊发展
14.下表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工矿企业、近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平均年增长率的情况。
若为该表选取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时期 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894—1911 年 15.98 14.36 14.99
1911—1920 年 4.66 4.37 11.18
1927—1936 年 13.89 11.76 14.28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C.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 D.民族资本主义成为主导产业
15.1895 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 “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
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
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
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 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16.1858 年 6 月,《天津条约》签订后,法军全权代表葛罗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皇帝是在枪炮威胁下接
受这些条件的,其中有些对于他本人和他的庞大帝国都是屈辱的、致命的,这些条件只有在暴力之下才
能实行。”由此可知
A.清政府的抵抗意识全部丧失 B.中外之间必然再次爆发战争
C.《天津条约》对中国危害最大 D.中外之间已没有和谈的可能
17.下表为 1892—1900 年间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据此可知
年度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价值(海
关两)
582.5
万两
457.4
万两
511.4
万两
561.8
万两
692.9
万两
844.4
万两
796.7
万两
1307.5
万两
1291.8
万两
A.进入四川的商品在逐年增加 B.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C.新口岸的开放加剧商品倾销 D.商品输出是列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
18.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
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
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下列体现其直接意图的是
A.兴办开平煤矿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B.引进先进技术抵抗外国经济侵略
C.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军事工业之困 D.筹划海防通过壮大海军实现自强
19.“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入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 19 世纪末
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
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
20.1933 年,国民政府实业部拟定四年实业计划,规定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实行国家通
盘筹划;1934 年,又陆续出台《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一批有关物资
管制的计划、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因为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国际局势的恶化
C.经济危机的冲击 D.围剿红军的需要
21.1903 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商务部,商务部在各部中仅次于外务部。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公司注
册试办章程》《破产律》等一些列商法商律,对经营商务作了具体规定。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
A.有助于改变长期视工商业为末业的观念 B.表明了清政府的经济法律体系完备
C.彻底瓦解了居于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
22.马勇在《百年巨变——乱世晚清和民国乱象》一书中指出,重新建构的中华民族确实没有遵从孙中山
的设计,而是沿着晚清十年君主立宪的路往前走,各省咨议局改为省议会,各省都督改为省长;中央资
政院改为国会。作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打开了通往民主政治之门 B.加速了中国君主立宪的步伐
C.消除了君主专制制度阴影 D.冲击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23.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
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主要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 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
24.关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做过如此解释:“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
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体现了陈独
秀
A.鼓动工人投身政治运动 B.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第 3页共 4 页
C.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
25.1924 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
国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国家独立。”其意在
A.强调反对专制实现共和的迫切性 B.说明暴力推翻北洋军阀的必要性
C.完善旧民主主义的民权主义理论 D.调整革命目标以适应时局的变化
26.1925 年到 1926 年间,《向导》和《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在内容上,多为纪念五卅运
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五九国耻、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纪念
文章
A.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 B.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旨在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D.说明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广泛
27.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载,1936 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 100 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
输出量猛增至 400 万—600 万吨。1941 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 800 万吨。
据此推知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
A.强化了在华物资管制 B.摧毁了中国民族工业
C.转嫁了侵略战争负担 D.动摇了中国国防根基
28.1934 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
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以践行 B.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走向高潮
C.“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全党共识 D.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29.1937 年 8 月 22 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 18 军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从常州奔赴前线前,写信给妻子:“殊
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此时
A.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B.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丧失大半国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抗日
D.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正在筹建“伪满洲国”
30.1948 年,中共中央颁发文件指示:修订土地改革中损害中农权益的做法,要求对科学、教育、艺术
工作者等知识分子加以教育和团结;对中小工商业和一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予以保护。上述指示
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维护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发展了科学教育事业 D.实现了全国各阶级大团结
31.如图是创作于 1950 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是对那个时代“英雄”的定义。该作品
A.旨在调动农民互助合作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C.意在倡导建设国民经济的新风 D.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自豪
32. 表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亿元)
年份 合计 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 公私合营工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1949 140 37.5 2.2 68.3 32.2
1950 191 64 4.1 72.8 50.3
1951 264 94.2 8.0 101.2 60.1
1952 343 153.8 13.7 105.2 70.6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4)》
上述变化
A.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 D.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3 题 25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 题 15 分,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
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
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
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
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
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 20 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
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 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
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
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
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
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臵。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
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1941 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
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第 4页共 4 页
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
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到 1942 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
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 7 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 458 人中,雇工 12 人,贫农 71 人,中农 119 人,
富农 70 人,地主 130 人,商民 17 人,其他 39 人。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
统乡村权威被取代。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根据地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
根据地乡村社会治理调整的意义。(11 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
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
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
只是一种量变。
——摘编自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从中国古代史的三个时期(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中任选一个时期,对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观
点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5.【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卢作孚(1893-1952 年),重庆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6 年创办民生轮船
公司,开始了他的航运之路。1927 年 8 月,卢作孚聘请丹麦工程师勘测设计修建北川铁路,1935 年 3 月
全线通车,成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
1930 年,卢作孚创办北碚私立兼善中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诠释了“兼善天下,兼善
教育”的办学理念,立校训“舍得干,读兼善”传承至今。同年 10 月,三峡染织工厂由峡防局工务段改
组成立,卢作孚任董事长,是四川第一个机械织布厂。
1935 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 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本的轮
船公司由盈转亏,悄悄退出川江航运,川江航运逐渐被民生公司统一。1938 年秋,武汉失守,卢作孚集
中全部船只,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 40 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把大量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抢
运到了四川。
1950 年,滞留香港的卢作孚回国参加政协会议,并把民生公司滞留在海外的船舶基本开回大陆。
——摘编自张守广《卢作孚年谱》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兴办实业和教育的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8 分)
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年级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3 题 25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5 分,
共 52 分)
33.(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B B D B C C C C A D B D B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C C A B A A C C D A C A A B C D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第 5页共 4 页
用;中央的权力逐渐延伸到农村(乡村自治组织成为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
通过宗族、乡约治理;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5 取 3,6 分)
变化: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或农村社会权力组织趋向解体);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被现代乡
镇地方取代(或被纳入国家政治制度体系);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乡村治理法制化(4 取 2,4 分)
原因: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传
统自治失去土壤;近代工商业的兴起;西方文化的传播(民主思想)(或西学东渐)(2 点 4 分)
(2)特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各人民团体成为乡村力量的重要形式;政权建设具有广泛
的群众基础;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4 取 3,6 分)
意义: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
定了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
了经验。(2 点 4 分,3 点 5 分)
34.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
步形成的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转型)。(2 分)
论述:首先,经济方面,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生产力: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私田增多。生产关系;春为个体小农经济。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
策开始推行。(3 分)
第二、政治方面。政治制度上: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宗法制渐趋崩溃,形成了诸侯争霸兼并的
局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
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建立起来。国家格局:顺应了走向统一。民族关系上;通过
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3 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
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
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 分)
或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
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
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变。(1 分)
答案示例二
论题:唐宋时期存在社会转型,(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封建
社会形态)是一种量变。(2 分)
论述:首先在政治领域,选官制度上科举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这发展了文官政治,扩大了
统治基础;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
了深刻影响;宋代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
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3 分)
其次在经济领域,农业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变化,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筒车,宋代租佃制逐渐
普及,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唐宋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由征役制转为雇募制;经济重心
南移加速并完成;对外贸易的日益兴盛;城市布局逐渐突破了市坊制;金融领域出现了纸币等,但是小
农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只是辅助和补充。(3 分)
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伴随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文学艺术领域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世俗化、
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3 分)
总之,唐末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繁盛时期,尽管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一种量变。(1
分)
答案示例三
论题:明清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量变。(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但并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2 分)
论述:首先,政治方面: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民族关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3 分)
其次,经济方面;商品经济活跃,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萌芽,但
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贸方面: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但重农抑
商、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利用贸易优势,刺激资本扩张,促成工业革命的契机。(3 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并未成为主流;“西学东渐”,
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小说兴起,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使文
学更加大众化,深入社会的每个阶层,但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潮流。(3 分)
总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走向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并未过渡成功,是转型中的
量变。(1 分)
35.(1)背景: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政府采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法币政策的实施) ;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 点 2 分,3 点 7 分)
(2)贡献:大力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促进交通近代化;创建中学,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创
办实业并逐渐壮大,增强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力;爱国救亡,支援抗战,为国家保存了抗战的力量,为持
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参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贡献。(1 点 2 分,6 取 4,
共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