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 M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总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
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针对训练]
13
高考总复习
1.“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
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
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
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孝武即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但“大义未明”,而光武即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使得“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比对可知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发展,故选D项。
2.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解析:选A。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加强,皇帝利用儒学进一步扩张,但不能说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故选A项,排除B项;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排除C项;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加强了,排除D项。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特点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
2.积极影响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13
高考总复习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批判和抛弃。
[拓展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 紧扣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提炼出蕴含的几种观点,任选一个观点,结合儒家思想的内涵及特点、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思想内涵及其影响等论述说明。
【尝试作答】
答案: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儒家
13
高考总复习
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其他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三、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
比较项
中国“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异
原因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统治者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展
历程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出现,法家思想受宠,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儒学逐渐成为大宗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究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
同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成就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拓展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13
高考总复习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中国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第二小问西方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二“古希腊”“文艺复兴”“20世纪初”三个时间,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
【尝试作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思路点拨】 不同,据材料一、材料二从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实践作用、培养目标等方面回答。
【尝试作答】
答案:(1)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
(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
主题比较类材料解析题解答方法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要明确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分别弄清是什么?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2)找准比较点。找准比较点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解题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注意分清显性比较题与隐性比较题,然后确定比较项。对于过程性历史事件,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再分别就每一块确定具体的比较点。涉及背景的比较点有:时期、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点有:阶段、人物、组织、纲领口号、措施、方式手段等;涉及结果的比较点有:结局、性质、特点、功绩、局限性、作用、影响等。其他类型的比较对象典题例析,可以仿照上述相关要素确定比较点,从中外关联角度分析比较。
(3)依据设问,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注意宏观和微观、简要和简析等解题程度。
一、史学界对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评价
13
高考总复习
【史界观点】
观点一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弊端,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观点二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的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过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中国简明文化史》
观点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争鸣感悟】
上述三种观点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的地位及其思想的影响,肯定了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肯定了他对儒学及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指出新儒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又指出了董仲舒新儒学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指出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不足及对中华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
二、史学界关于“唐宋变革说”的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纪的开始。
观点二 欧美史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宋代在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观点三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观点四 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13
高考总复习
【争鸣感悟】
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
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将这种史学上的争论引进课堂,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的养成,能够多角度客观地认识唐宋时期历史的变化,以避免极端的或以偏概全的评价。
单元质量检测(十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解析:选D。材料中“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的是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更是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
2.(2020·聊城二模)“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由狱:断案),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尚书·立政》中周公这段话主要表达的观点( )
A.慎重用刑 B.礼法并用
C.为政以德 D.法不阿贵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可知,周公主张慎重用刑,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用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为政以德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不阿贵,排除D项。
3.孔子是无神论者,“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反映了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作出调整,故选D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高考总复习
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
4.(2020·莆田二模)《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
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
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
解析:选C。题干材料“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A项;“《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中的君指统治者,但不是君主专制下的君主,排除B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项。
5.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解析:选B。“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说明儒学地位上升,故B项正确。
6.右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
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解析:选B。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该蜀锦在新疆发现,未涉及国外其他地区,无法证实西传,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知蜀锦的制作过程,只可知蜀锦工艺高超,排除C项;依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而非东汉时期,排除D项。
7.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一~图三所示。这表明汉代( )
13
高考总复习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解析:选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养老图”所示的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社会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是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排除D项。
8.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解析:选B。据材料“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可知,传统孝道受到重视,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孝经》而不是“四书五经”,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是在汉朝,排除C项;材料“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不能说明开明开放,排除D项。
9.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
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解析:选C。宋代儒学批评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认为汉代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训诫,没有体系化、逻辑化,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而不是忽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宋代儒学本身就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是批判汉唐经学,不涉及儒学复兴,排除B项;“远离生活实践”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
13
高考总复习
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元代以来“四书”地位的提升( )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朱熹对“四书”作了注解,程朱理学官方化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故选C项。
11.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
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解析:选C。据材料“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批判明代读书人沉缅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主张为学应求务实,故选C项。
12.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 )
A.表明对仁德政治的向往
B.具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色彩
C.认为臣子弑君主无罪过
D.主张废除君主制还政贤人
解析:选A。材料强调君主治国有道就不会出现百姓弑君造反,反映出作者对仁德政治的向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没有涉及反对清朝统治恢复明朝政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认为臣子弑君是由于君主无道,但并未说明臣子弑君无罪,故C项错误;从“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可知作者不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
13.(2020·山东济南一模)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的《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可知,这些成就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朝廷颁行”说明并非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13
高考总复习
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药著作,没有受到西方科技影响,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对中医药的总结,《皇舆全览图》是对疆土测量绘成的,二者都无法体现向近代社会转型,排除D项。
14.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可知,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尊亲”“忠君”和轻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特别是宋明以后,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于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几许亮光。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对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导上,在传统家训中也掺进了一点点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因素,但终究因时代所限没能形成大气候。现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摘编自周舸《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现代家训的走向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家训的现实意义。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纲常伦理等方面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走向,根据材料二“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可知,中国近代家训的走向是渐趋衰落。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二从家训自身的缺陷以及近代中国思想、社会变迁的影响方面分析。第(3)问须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作答。
答案:(1)特点:长期孕育;等级尊卑观念强(或封建伦理纲常色彩浓厚;重视传统道德的传授);受儒学熏陶。
13
高考总复习
(2)走向:渐趋衰落或影响力减弱。成因:带有封建因素的家训无法迎合中国近代化的需要;思想解放潮流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冲击;近现代女权运动的影响;重大政治运动的影响。(答出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家族、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6.(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程朱理学产生后家国同构体的层次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程朱理学产生后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超稳定结构,上层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机构,中层依靠乡绅自治,基层家庭、家族通过宗法进行管理,从而构成家国同构特征。可从材料任意提取一条信息进行论证。如针对上层可拟论题为宋以后官僚政治的成熟;针对中层可拟论题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与乡绅政治的结合;针对下层可拟论题为家族伦理对政治统治的影响。整体来看还可以拟论题为宋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等。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阐述:皇权是大一统官僚系统中一切权力的来源,处于基层的“家”是实现儒家伦理的最基本单元,处于中层的是具有儒家信仰的读书人阶层,他们在汉代主要指豪强地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指门阀士族。隋唐以来,世家大族衰落,科举制推行,大量信仰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跻身封建统治阶
13
高考总复习
层,从而使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走向成熟。程朱理学产生前后,家国同构体的层次结构的差别表现在:第一,家国同构体中的中层领导力量不再是以豪强或士族为主,而是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南宋时,信奉理学的儒生成为主导中层的群体,儒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地位,有了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空间,儒生与政府合作担当地方建设和教化的组织者,他们延伸了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实现了县以下的自治。第二,在儒家知识分子修身教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乡约得到推广,家族制度更加完备,程朱理学兴起后,普通百姓日益重视族谱和祠堂,这就大大便利了中层对基层社会的管理,这也表明程朱理学产生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中国家国同构体的成熟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官僚政治的成熟运作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阐述:在宋代以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为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与压制。如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最后在农民起义与旧贵族的打击下灭亡。在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亡教训,采取较为柔和的统治方式,使得社会力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国家仍然通过建立乡里制度对社会施行全面的控制,并且通过建立合法的渠道使得社会群体的利益与要求可以得到适当的表达,社会精英可以通过国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进入政权体系,参与社会治理。到了宋代,随着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施行,文官地位提高,宋代社会形成了崇文的社会风气,国家政治制度得到整体性的调整与变革,官僚政治更为成熟。此后,元朝设立行省制度,行省长官权大而不专,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从而使宋代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得以巩固与延续,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明代地方设三司和清代总督、巡抚的设置也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士绅的高度强化和中央官制的完备有利于国家维护社会整体的安定,士绅在强大皇权的保障下也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在这种家国同构体的结构下,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呈现出稳定的格局,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离不开官僚制度的运作,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保障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运行。(言之有理即可)
13
相关文档
- 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高中2019-20202021-08-2426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2章 古代埃及的2021-08-246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人教版高中历2021-08-246页
- 2020高中历史第6单元和平与发展测2021-08-244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6单元 中国社会2021-08-243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8单元24 世界经济2021-08-246页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模拟试题2021-08-2411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49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2021-08-2411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