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8.0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向解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命题热点突破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
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衰落,美苏争夺称霸世界。
(2)表现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3)影响
①导致部分国家分裂和国际局势紧张,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状态,加剧了世界动荡局势。
②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例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变式探究】(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由“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由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为了争霸进行了冷战,政治上表现是杜
【规律总结】近年高考命题,大多集中考查对两极格局形成、影响及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特别注重对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变化的重要史实的理解考查;命题以选择题为主,很少涉及非选择题。
复习备考时,一要继续重视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二要分析国际大背景下具体史实的特点、影响,突出认识美苏两极格局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的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的特点
①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②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④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表现为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和遏制。
②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③对日本:独占、扶植日本,作为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等国的基地。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对抗、争霸具有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 C
【命题热点突破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
(2)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内容。由题目信息中“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方法规律】
战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选择题居多。备考时,要重视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和国际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
1.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1)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建立世界大帝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目标和终极目的。
(2)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4)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2.国际格局变动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3)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变式探究】
(2015·重庆理综,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
答案 C
【命题热点突破三】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1)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例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
,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方法规律】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近年高频考向。备考时注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内容、特点,特别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区别、美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
1.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区别
(1)世界银行致力于解决发展问题,可以长期贷款。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解决国际收支平衡的金融问题,是短期贷款。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政治领域谋取世界霸权的表现
(1)在国际金融领域,于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2)世界贸易领域,于1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3)于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从经济和政治上控制了西欧。通过上述措施,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4)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5)从二战后期起,美国就开始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于1946年1月开始正式工作。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变式探究】(2015·广东文综,23)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个国家的货币拥有与黄金比价固定的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货币是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特殊地位,因此D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元的特殊地位”无关,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答案 D
【命题热点突破四】经济全球化
1.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名称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特点
(1)都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
(2)合作程度最高,是区域性经济政治集团
(1)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2)体现了南北合作
(3)大国主导
(1)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2)各国差异最大
(3)松散性和开放性,合作程度较低
影响
(1)提高了国际政治地位,促进欧盟各国经济的发展
(2)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促进了三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1)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
(2)由于文化和历史差异,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世界经济全球化
(1)原因
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被认可。
(2)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3)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评价
①利:能够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3.世界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例4、(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变式探究】
[2015·浙江高考]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解析:世界银行属于全球性金融机构,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非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方法规律】
近年各地高考命题重视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其中欧洲走向联合、经济全球化等是命题的高频点。
复习备考时,要重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原因、表现与影响等;也要注意从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贸易的摩擦等热点角度,迁移主干知识,全面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现象。应注意的几点认识:
(1)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的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3)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充满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一些极不发达国家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高考真题解读】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
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史料“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可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题干时间是1990年9月,排除;C项错误,德国统一时间是1990年10月,排除;D项题干未谈到,排除。故选A。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 “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由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解析】威尔逊时期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夺取一战后的世界领导权,但此时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结果遭到英法的抵制而失败,故A错误;罗斯福时期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但是罗斯福在二战后期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故B错误;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选C;肯尼迪时期是在杜鲁门之后,与“实现这一意图”不符,故D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考点定位】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相关内容。茶叶、石油、可可和天然橡胶都属于能源和原材料的范畴,这些行业组织显然主要是由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组成的,与发达国家无关,且资源是否紧缺也无法体现,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大多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是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能源和原材料不属于生产领域,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表格中没有体现这些国际组织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所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就无法体现,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9)“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答案】(1)水平1:能准确地判断漫画作者的态度
批判
·悲观
其他答案。
(2)史实:
水平1: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试论结合。
·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射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水平2:看待问题较片面,论述缺乏历史感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1:观点与论证逻辑一致
水平 2:观点与论证逻辑混乱,不一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表现出的是全球化背
(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关于对待全球化的态度,我们既可以回答肯定,也可以回答否定,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谈。但是不管什么态度都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论证你的观点。首先做到观点鲜明,其次就是把论证材料做到充实和精准。回答肯定就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优势来谈,回答否定就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来谈,双重结合就要权衡利弊。
【考点】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由“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由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为了争霸进行了冷战,政治上表现是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是马歇尔计划,军事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本题答案选A。联合国的成立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B项和C项;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美国家为了维护独立,摆脱美苏控制进行的,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C项和D项。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冷战
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解析】威尔逊时期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夺取一战后的世界领导权,但此时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结果遭到英法的抵制而失败,故A错误;罗斯福时期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4.(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5分)
【答案】
(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8分)
(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5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想保持核优势地位,苏联想减少美苏争霸军备竞赛给其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等。
第(2)问,依据材料“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可概括得出,双方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了核垄断地位,并且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冷战•削减核武器。
5.(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分)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分)
【答案】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①“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②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二“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得出,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
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内容。由题目信息中“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错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源都在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C、D两项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1.(2015·江苏单科)“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C
2.(2015·重庆文综)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亚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根据材料中“1960年”及非洲“国家意识的觉醒”,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答案:C
3.(2015·课标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两极格局的形成是美苏实力均势的结果,而其解体则是美苏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因此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是国家实力的消长,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明显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以“冷战”为主,B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带有强烈的敌对意识,D项错误。
答案:C
4.(2015·课标Ⅰ)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
答案:C
5.(2015·浙江文综)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答案:C
6.(2015·广东文综)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依据材料中“印钞机”“黄金兑换标准”可以判断这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协定》,故D正确;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经济复兴的计划,没有涉及“印钞机”,也没有涉及“黄金兑换标准”问题,故B错误;A、C都与货币特权无关,故A、C错误。
答案:D
7.(2015·安徽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下表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
《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解析:(1)主要简述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注意史实一定要具有代表性。(2)第一小问结合两国崛起时的阶段特征归纳。第二小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不能单纯地罗列观点,一定要言之有理且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答案:(1)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2)不同: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8.(2014·课标全国卷Ⅰ)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欧元启用的影响。欧盟贸易壁垒早在欧盟成立之初就已不存在,
答案:A
9.(2014·福建文综)下表是1980、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表格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1980年、1996年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