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50 KB
  • 2021-08-24 发布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70分)‎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 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 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 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用的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故C与题意相符,C正确;A错误;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2019年)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而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北京人可以用火御寒照明,B与题意不符;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是可能的,D与题意不符。‎ ‎2.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A. 当地的自然条件 B. 当地居民的喜好 C. 政府的鼓励措施 D. 受外来作物影响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北方主要是黄土集中,风沙大,适宜种植干旱作物,南方主要是水乡,种植水稻等作物,A正确;居民喜好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政府鼓励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外来作物影响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3.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对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授土授民,这种制度是 A. 君主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加强统治。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的政体由单一国家领袖行使名义上或是绝对的政体权力,通常为世袭制,且为终身任期,明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是一种按血缘亲疏分配国家权力、财产等的制度,与“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无关,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用来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排除。‎ ‎4.“姓氏寻根”“族谱编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姓氏寻根”“族谱编修”可知指的是宗法制,故B正确;分封制是一项政治制度,并不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A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科举制是人才选拔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5.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是分别在八个氏族文化区创造原始文化的。这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该学者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 B. 中华文明的这种格局把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 C. 中国八大氏族文化区相互影响,相轴相成 D. 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不断兼并周边各族融合而成的 ‎【答案】A ‎【解析】‎ 材料“这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B选项排除;中国八大氏族文化区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 ‎6.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7.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美,享誉世界。其中,最能代表商代文明成就的是 A. 丝织业 B. 冶铁业 C. 青铜铸造业 D. 制瓷业 ‎【答案】C ‎【解析】‎ 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冶铸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答案为C;商代只有早期的丝织品,不能代表商代文明成就,A错误;战国时期才有冶铁业,B错误;商代刚出现原始瓷器,不能代表商代文明,D错误。‎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铁农具的使用 D. “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答案】C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土地私有制和“初税亩”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诸侯争霸则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它体现着分封制的趋于瓦解。铁农具的使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选项C正确;诸侯争霸是社会转型的表现,而非根本因素,排除A;土地制度变化和“初税亩”制度的出现和推广是铁犁牛耕推动导致的,因此二者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 ‎9.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实行县制 C. 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答案】A ‎【解析】‎ 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这是最为深远的影响,A项为正确选项;实行县制并未促成社会转型,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C最大的影响在于对秦国本身,而非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排除;选项D限制商业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遏制新的经济因素成长,排除。‎ ‎1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 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宗室贵戚怨恨商鞅.这是由于商鞅采取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 ‎1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 ‎12.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意在维护等级差别,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等级制度,这不符合平等的进步观,因此不是思想精华内容。故答案为C项。ABD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为政以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求知的态度要实事求是。此三项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源自 A. 《老子》‎ B. 《论语》‎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得以流传,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中,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A. “仁”“礼”‎ B. “兼爱”“非攻”‎ C. “法、术、势”‎ D. “无为而治”“逍遥”‎ ‎【答案】C ‎【解析】法、术、势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故C正确;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同时要求恢复礼制,以维护统治,排除A;兼爱、非攻属于墨家的思想,排除B;无为、逍遥属于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D。‎ ‎15.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主张“爱人如己,崇尚和平”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即无差别的爱人和反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这符合“爱人如己,崇尚和平”含义,C选项正确。儒家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道家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法家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A. “仁者爱人”‎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尚贤”‎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排除;B是老子的思想主张,主张治理国家时,统治者不能过多的干预,排除;C虽然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排除。‎ ‎17.史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是 A. 夏朝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答案】B ‎【解析】题中的“封建时代”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也就是分封制的时代,西周时分封制的完备时代,答案为B。夏朝分封制才开始萌芽,A错误。秦朝、西汉实行郡县制,是属于“郡县时代”,CD错误。‎ ‎18.《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长期动乱,经济衰落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天下一统,国泰民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后,金玉制印只能皇帝用,群臣不敢用玉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因此材料本质上体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衰落、皇权为民,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泰民安,排除D。‎ ‎19.《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 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 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 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D. 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进行巡游,主要目的是巩固天下统一的局面,同时向六国故地展示国威,故选A。B项错误,秦统一后,并未发生明显的大规模的叛乱;C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秦始皇巡游天下是在统一之后进行的,并非为了实现霸业。‎ ‎21.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代官员由中央在皇帝的同意下直接任命到地方,直接听从皇帝和中央的调遣,D项符合题意; 世代相袭是分封制下官员的产生方式;考试选拔是科举制下的官员产生方式; 地方推荐是察举制。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维护王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随着王朝的变革官员的选拔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还设定了相应的监察制度以为保障。‎ ‎22.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实行了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实行郡县制,选项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制度,排除A;科举制是隋朝创立制度,排除C;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D。‎ ‎23.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 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 B.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C.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D. 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 ‎【答案】C ‎【解析】《工律》出现时秦朝已经建立,A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政府规范度量衡,并没涉及重农抑商的国策,B错误。统一度量衡后,各地区的标准一致,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C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杜绝不法商人的作弊,故D错误。‎ ‎24.“秦皇汉武”是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书写的历史人物,两位君主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有 ‎①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 ‎②罢百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③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④重经济,推行铁业官营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紧扣题目要求“两位君主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即两人的共同措施。根据所学可知,“秦皇汉武”都曾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对长城进行修缮,①符合题意;秦始皇反对儒学,曾“坑儒”,②不符合题意;两个皇帝都用郡县制来加强中央集权,③符合题意;铁业官营是汉武帝经济上的重要措施,秦始皇没有实行该类措施,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②或④,排除。‎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6. 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 ‎27.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始于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开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宋代理学形成发展,不是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开始时间,故C项错误;清朝也不是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开始时间,故D项错误。故选B。‎ ‎28.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和西汉设置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 A. 执掌军政大权 B. 负责审核政令 C. 负责草拟政令 D. 监察地方高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代的刺史均掌握监察权,监察地方高官,选项D正确;选项A是皇帝,排除;选项B、C是隋唐时期三省制内容,排除。‎ ‎29.下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汉归义羌长 A. 与西汉王朝结盟 B. 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 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 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下的文字“汉归义羌长”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汉朝时,羌族活跃在新疆一带,此印为当时汉朝发给羌族长老的印章。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题干中“印”是地方官印,与西汉王朝结盟、附属国、联姻国的表述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30.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 人口增加 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农民摆脱不了受压迫和剥削的命运,故D符合题意,选D;东汉“光武中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同时,人口有所增加,故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31.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最显著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故C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故A排除;朝中大将篡夺皇位,不符合东汉史实,故B排除;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故D排除。‎ ‎32.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州牧势力的膨胀 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 王莽施政的危害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施政是东汉建立之前,故D符合题意,选D;东汉中央政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故A不符合题意;地方州牧势力的膨胀和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都推动了东汉政权走向衰亡,故BC不符合题意。‎ ‎33.《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 ‎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因为“缣(细绢)贵而简重”,所以蔡伦利用一些便宜易得的原料改进造纸术,这说明传统的书写材料使用不便,所以推动了“蔡侯纸”的出现,③正确;根据“自是莫不从用焉”可知④正确,故答案为D;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纸,①错误;魏晋时期纸开始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②错误;故ABC排除。‎ ‎34. 《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③注重理论研究 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故①②两项的表述与此相符;③④两项的表述均与古代中国科学思想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特点不符。故本题应选A项。‎ ‎35.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下列各项最能体现当时赋的特色的是 A. 巧文多智 B. 意境深沉 C. 气势恢弘 D. 清新活泼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西汉走向全盛,汉武帝时代的赋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故C正确;巧文多智、意境深沉、清新活泼不符合汉赋的特点,故ABD排除。‎ 二、多选题 ‎36.商朝已经进入发达的青铜时代,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 “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C. 商朝青铜器多是礼器,缺少艺术价值 D. 商朝青铜器很普及,已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答案】B ‎【解析】‎ 商朝已经进入发达的青铜时代,“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B正确;商朝只有少量青铜农具,主要是礼器和兵器,A错误;商朝青铜器多是礼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C错误;商朝青铜器多是礼器,“已用到生活方方面面”表述错误,排除D。‎ ‎37.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表达出的历史信息是 A. 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要实行大一统 D. 要实行法治 ‎【答案】BC ‎【解析】‎ 根据题干“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排斥儒家之外的其他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题干“以持一统”可知,董仲舒认为应该用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故答案为BC项。A项,题干反映不出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实行法治的信息,排除。‎ ‎38.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不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和发展 B. 通过拓展疆域基本奠定后世的版图 C. 思想文化上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 D.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早期,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所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不会出现在秦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时期,D项错误,符合题意;而秦汉时期正是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和发展时期,通过秦汉王朝一系列拓展,基本奠定了我国疆域后世的版图,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ABC三项均是秦汉时期的史实,不符合题目要求。‎ ‎39.《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氏族公有制 D. 私有制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即氏族公有制。故答案为C项。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B项,王位世袭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原始社会是公有制不是私有制,排除。‎ ‎40.下列关于从战国到秦汉思想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A. 思想由受国家严格控制到自由发展 B. 思想由自由发展到受国家严格控制 C. 各家思想不同程度地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 D. 统治思想由法家到儒家 ‎【答案】BCD ‎【解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自由争鸣,法家思想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互相斗争又相互融合;秦朝“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加强思想专制;汉朝初期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道家和法家学说,改造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目的在于强化思想专制。故答案为BCD项。A项,战国到秦汉的思想演变是由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再到“推崇儒学”,思想专制不断强化,排除。‎ 三、材料分析题(满分1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依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人)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 ‎(2)材料二“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句话中“政”和“制”分别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地方采取的制度是什么?‎ ‎(4)材料四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分封制。‎ ‎(2)政:暴政;制:郡县制。‎ ‎(3)郡国并行制。‎ ‎(4)“推恩令”。‎ ‎【解析】(1)根据材料“封诸侯”“封尚父”“受封”得出:分封制。‎ ‎(2)根据材料“失在于政……秦事然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是暴政;根据材料“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制”是郡县制。‎ ‎(3)根据材料“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也分封诸侯国,所以实行郡国并行制。‎ ‎(4)紧扣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即颁布“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巩固和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