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8-24 发布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不耻下问 D. 当仁不让 ‎【答案】B ‎【解析】‎ 由“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说明孔子的教育对象广泛,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从而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推动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发展,B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一点,排除A;“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一点,排除C;“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意思,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联系孔子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2.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反映老子( )‎ A.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 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 C. 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 D. 强调无为而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材料当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思主要是积少成多,强调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实现向他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道家的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社会背景: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因此选A。‎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从课标的要求看,要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 战国时期,提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尚贤”、“节俭”,属于墨家的思想。故选D;A孟子主张“仁政”;B庄子主张“无为而治”;C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均和材料不符。‎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还可以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他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他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5.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宗法制突出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李世民的继位,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也是对孔子“礼”的违反,同时也违背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因此①②③均符合题意,而题干与“民贵君轻”不符,可以排除④。正确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6.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 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儒学的支派数量及文章数量所占的比重最大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地位明显提高,A项正确;其它学派仍然存在,因此并不能说“百家争鸣”趋于结束,故B项错误;汉代没有活字印刷术和科举制,故排除CD两项。‎ ‎7.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 佛教、道教思想 B. 道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 佛教、法家思想 D. 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理学的创立背景之一是“三教合流”现象,因此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学说是明清时期的,故BD项错误;理学中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C项。‎ ‎8.“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这首古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思想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 C. 朱熹的理学思想 D.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人心本自乐”“ 良知”,可知本诗强调“乐”在于人心,强调“良知”,故可判断是王守仁的心学思想,D项正确;ABC三项未与“人心本自乐”“ 良知”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9.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 抗清斗争的高涨 B. 对文字狱的抗争 C.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答案】D ‎【解析】‎ 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入手,因此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所以答案选D,AB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10.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 花木兰替父从军 B. 梁祝化蝶相随 C. 商鞅变法 D. 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新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孔子和儒学的独尊权威,故D符合题意。又因为李贽主张男女平等、倡导自由、反对因循守旧,故A、B、C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1.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之先的一点是 A. 介绍并传播西方农业知识 B. 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 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 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非常善于向外来的知识学习,他的著作《农政全书》介绍了西方的水利技术,并且介绍从美洲引进的番薯,这种开放的精神也是他首开风气的地方。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首开风气”的主旨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12.传统中医学的成就主要是下列哪三项 ‎①经络学说 ‎②四诊法 ‎③吃药输液法 ‎④针灸疗法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传统中医学的成就主要是经络学说、四诊法、针灸疗法。吃药输液法是近代出现的西方医学,故①②④正确,选择C项,排除ABD三项。‎ ‎13.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字体端正规范。下列四个“書”(书)字中,属于楷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为篆体,故A项错误;②为隶书,故B项错误;‎ ‎ ③符合楷书的特点,故C项正确; ④是行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书法艺术 ‎14.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下列字体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篆书出现于秦朝统一之后,甲骨文出现于商朝,隶书出现于秦朝,流行于汉朝,楷书出现于汉代,故②①③④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三项。‎ ‎15.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他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人是 A. 王羲之 B. 顾恺之 C. 吴道子 D. 阎立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等可知此画家的绘画特点是“以形写神”,故选B;王羲之是书法家,代表作《兰亭序》;吴道子是唐代画家,代表作《天王送子图》,绘画栩栩如生,被称为吴带当风;阎立本是唐代画家,代表作是人物画《步辇图》。此三者都无法体现“以形写神”的特点。故排除ACD三项,‎ ‎1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 A. 商品经济发展 B. 社会思潮变化 C. 传统文化影响 D. 社会上层倡导 ‎【答案】A ‎【解析】‎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所以也就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的气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明上河图》未体现社会思潮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明上河图》未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非社会上层的倡导才出现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 《诗经》 D. 《楚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因此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诗经》‎ ‎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在这其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B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家地位逐步提高与题干无关。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是明清小说兴起的原因。‎ ‎19.‎ 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 A. 春秋战国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答案】B ‎【解析】‎ 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为“梨园”可以追溯到唐朝,故选B。‎ ‎20.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A. 徽剧 B. 南戏 C. 越剧 D. 黄梅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京剧在演变的过程中,主要吸收了“徽剧”与“汉剧”的精华,故A项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21.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意指:‎ A. 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 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 C. 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 D. 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们欢迎爱恩斯坦是因为其发现了相对论;人们不理解爱恩斯坦是因为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甚至与常理有矛盾的内容;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不变时空观,故B项正确。A项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是对卓别林的话的错误理解,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而是强调人们不理解爱恩斯坦是因为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排除C。D项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是对卓别林的话的误读,排除。‎ ‎22.在19世纪,经典力学遇到了无法解释的新问题。20世纪初,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得力于 A. 分子论与电磁感应定律 B. 进化论与细胞学说 C. 相对论与量子论 D. 控制论与信息论 ‎【答案】C ‎【解析】‎ 量子论从微观领域研究经典力学无法设计领域,相对论从宏观领域研究经典力学无法设计领域,C正确;A和BC都是19世纪科学成就。‎ ‎2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引起欧洲宗教势力的极大愤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 达尔文伤害了人类的尊严 B. 达尔文亵渎了神和宗教 C. 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 达尔文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后,对此欧洲宗教势力极力反对,对达尔文极端的诬蔑、丑化;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达尔文的所创立的生物学的科学学说,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C项正确;达尔文并没有伤害人类的尊严,排除A项;进化论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并没有亵渎神和宗教,B项错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是拉马克提出的,D项错误。‎ ‎24.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B. 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 C. 成为挑战神学权威的有力武器 D. 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中期提出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所以A表述错误。故应选A。‎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意义 ‎25. 1882年,达尔文因病去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牛顿墓旁。这种做法是因为( )‎ A. 达尔文进化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B. 他们都拥有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坚韧的探究精神 C. 进化论和经典力学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D. 他们将造物主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知识点。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达尔文的主要贡献,即在生物领域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冲击了中世纪神创论理论;而牛顿运用数学方法否定了神创论,因此达尔文被誉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达尔文进化论并不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早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排除C;牛顿并未将造物主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排除D。故选B。‎ 考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概况及影响;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概况及影响 第Ⅱ卷主观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统于天下”可概括得出主张。根据董仲舒提出主张的背景,结合其主张的作用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可概括得出其主张。结合李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根本原因,即经济方面的原因回答。‎ ‎27.阅读材料 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 ‎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基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的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 ‎(2)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1)洛克的分权思想;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实践。‎ 发展:由洛克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立,发展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目的:限制个人独裁,维护民主政治。‎ ‎(2)将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高度;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到来;为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构建描绘了蓝图。‎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中“国家应该分权治理”和材料二中“英格兰的基本政体”可以得出孟德斯鸠的思想洛克的分权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政体实践。发展: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材料一洛克只主张“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而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目的:孟德斯鸠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限制个人独裁,维护民主政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时从人文主义对资产级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建、对思想解放的影响角度概括。‎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