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7-2018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60分)‎ ‎1.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 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 ‎ 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 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4.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5.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6.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记述,其中与图6所示形势相关的是(  ) ‎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一决死生之分 B.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人城 C.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D.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盖一舟之人命所系也 ‎7.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8.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9.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10.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 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1.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2.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13.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14.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英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这类学校兴起于(  )‎ A.古罗马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15.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16.下面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A.东汉的《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形成 ‎ B.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推动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传播 ‎ C.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中国近代科技形成 ‎ D.清中期京剧的形成和繁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17.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 A.《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18.《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19.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相似点是(  )‎ ‎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加强个人修养          D.公民意识 ‎20.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                                  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21.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22.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 作者是在强调(  )‎ A.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23.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 A.《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 B.《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 C.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 D.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24.《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A.协助士子应举          B.建立道德典范           C.支持经学研究          D.赞助社会事业 ‎25.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6.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主要继承了儒家的哪一思想(  )‎ ‎ A.仁政                          B.制天命而用之           C.敬鬼神                      D.礼 ‎27.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28.浦江县(今属浙江金华市)有“义门郑氏”‎ ‎,家族累世同居,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宋史》、(元史》中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立传,多次受朝廷表彰,成为社会楷模。元末农民起义军进入浦江县,也都互相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材料表明(  )‎ ‎①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②政府鼓励大家族的发展 ‎③各派势力都力图拉拢地方豪强     ④“义门”的兴起缘于理学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9.“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 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  )‎ A.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 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                              D.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0.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意思是说贫困饿死是小事,失去节操的事情就大了。这句话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的。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B.妇女地位进一步降低 C.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                                      D.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31.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 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                   C.重理轻法                  D.格物致知 ‎32.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 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33.《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 A.《风》是《诗经》的精粹,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等 ‎ B.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著名篇章有《秋兴八首》《春望》等 ‎ C.柳永的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 D.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34.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5.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  )‎ 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           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 ‎36.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37.加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这样一来,个人就必须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这种说法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是(  )‎ A.“自助者天助之”                                            B.“有善始必有善终”‎ C.“上帝平等待人”                                            D.“天生我材必有用”‎ ‎38.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 ‎①《玄秘塔》碑 ②泥活字板 ③《四书集注》 ④《全宋词》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9.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为人人都有“灵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 ‎ ‎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王夫之 ‎40.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士这条路可走,加上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与名优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使此文学体裁更加辉煌。此观点 ‎ A.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百态 B.说明社会动荡是小说盛行的关键原因 ‎ C.侧面证明科举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 D.表明元曲的发展与时政密切相关 二、材料阅读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 ‎ ——《孟子·离娄上》 ‎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 ‎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 ‎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4分) ‎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4分) ‎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 ‎(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 ‎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蔽》)的 ‎“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择有力的思想运动。‎ ‎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 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10分)‎ 高二历史模块检测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通俗文学的发展仅仅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影响,不是影响对其思想的评价,故A项错误;对文学成就的评价不受政治成败的影响,且使用决定两字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由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到明代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相对活跃,成就突出,而明清时期,张扬集权加强,对思想领域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明代只是侧重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而唐宋时期对其思想和文学全面评价,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A 项错误;孟子主张“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则莫若平政爱民矣”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孟子和荀子都没有涉及到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被当时诸侯国君采纳的是法家思想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表明注重的是意境,不是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故A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的是花鸟画,故B项错误;“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表明注重的是意境,故C项正确;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可知,古代雅典宗教信仰意识并不淡薄,故A项错误;据材料“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可知,希腊诸神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说明其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故B 项正确;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应是在近代的启蒙运动之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进程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达·芬奇是画家,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绘画的需要,不是探究人体结构的科学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中达·芬奇在绘画时思考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关系,是理性的思考,与奔放情感无关,故B项错误;达·芬奇的实验旨在探求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故C项正确;对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探求,并没有否定神创说,因此也没有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古罗马时期没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故A项错误;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表明当时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该学校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不是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一一古典学”,而是反对封建制度,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故C项错误;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不是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可知与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压迫,维护信仰自由的目标不同,因而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表述不够准确,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贵族政治权力扩大,也体现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宗教改革要求,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对于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民族国家形成相关的王权加强,民族意识产生等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从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到王公贵族都支持了宗教改革,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东汉时儒家经典形成“七经”,即五经加上《孝经》《论语》,因而《论语》上升为经应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被并称为“乐府双璧”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木兰辞》都是五言诗,说明五言诗早在汉代即已出现,故B项错误;学生抄写《论语》说明唐朝时儒家文化已在吐鲁番地区流传,故C项正确;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但本题材料未提供科举制信息,亦未提供唐诗繁荣信息,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二者都把身和家与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礼记·大学》中虽有提及但也不能说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故C项错误;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础,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材料未体现孔子著《春秋》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可知孔子著《春秋》以“惩恶扬善”,正符合儒家的礼乐传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说明孔子著《春秋》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政治观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可见孔子著《春秋》可以维护周礼,符合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意愿,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按照法律如何处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按照法律如何处罚,材料中并有提及司法程序,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得出作者是在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关系,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作者在材料中说的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不复存在,而不是说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是说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故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完善道德,完善道德的方式是读书(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自身的修养,不涉及社会事业,故D项错误。‎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结合所学,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C 项错误;材料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司马光的看法并未上升到理学的高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为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找到了依据——“理”,故B项正确;宋代理学维护伦理纲常、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郑氏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被载入正史,并成为社会楷模,说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故①正确;郑氏家族累世同居被载入正史,并多次受朝廷表彰,说明政府鼓励大家族的发展,故②正确;郑氏家族并非地方豪强,故③错误;“义门”兴起早于理学产生,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3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根本上反映了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妇女不断受到理学教条的束缚,与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是现象,而不是根本,故C项错误;理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但不是根本,故D项错误。‎ ‎3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儒佛的融合,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可知宋明理学的内核是佛学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格物致知,故D项错误。‎ ‎3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章学诚为首的明末史学家是在批判昔日的传统理学史观而非对其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章学诚等史学家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很明显就是对程朱理学空谈性的一种变相批判,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的仅是经学和史学的关系,而“理学为史学服务”则明显属于一种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与早期民主思想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能成为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的标志,故D项错误。‎ ‎34.【答案】A 【解析】受皇命研制,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调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表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的研究,故A项正确;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宋朝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宋朝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35.【答案】D 【解析】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并未否定教会权威,而是将王权置于教权之上,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亨利八世主张维护教会权力,故C项错误;亨利八世传达英国宪法高于宗教法律,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D项正确。‎ ‎36.【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不是宣扬理性主义而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德国宗教改革关注民众疾苦,故D项错误。‎ ‎37.【答案】A 【解析】“鼓励教徒(加尔文教)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这样一来,个人就必须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这其实就是“先定论”,成功的人必然得到上帝的帮助,故A项正确;“有善始必有善终”,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始”和“终”,故B项错误;“平等”观念在材料中也没有相关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将个人的成功与上帝的恩赐相结合,并未体现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故D项错误。‎ ‎38---40CBD ‎41【答案】(1)因素:民心。(1分) ‎ 主张:仁政。(1分) ‎ ‎(2)主张:节用爱民。(2分) ‎ 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2分) ‎ ‎(3)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 ‎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 ‎ ‎(4)共同: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2分) ‎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2分) ‎ ‎(5)观点: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2分) ‎ ‎42.(1)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4分)‎ 社会基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②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6分)‎ ‎(2)原因:欧洲:①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分)‎ 中国:①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③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