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度6月月考卷
高二历史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政治、经济;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 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 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 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2、“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中国古代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机构有
A.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B.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C.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D.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枢密院
3、“今(西汉),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该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4、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15 -
A.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
A. 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 B. 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
C. 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D. 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
6、“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7、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该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由此可见,汉文帝
A. 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 提升了商人地位 C. 注重发展对外贸易 D. 注重与百姓同乐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 15 -
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9、《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D.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10、1971年,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其全面积有42万平方米,其中一个窑穴还存有唐代储藏但已碳化的谷子(据估算,这些谷子在唐储放时约25万公斤)。与此同时,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剥削的残酷 B. 滥发货币的影响 C.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唐代农业的发达
11、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颁布律令指出:“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系,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这一做法突出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出现繁荣 B. 金属货币使用量增加
C. 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 D. 国家钱币规范化
12、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 15 -
13、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A. 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 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14、中国瓷器在宋代以后外销的主要途径是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郑和下西洋 D.唐僧西天取经
15、《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 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 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 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 李四出售价格昂贵的青花瓷
16、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 史实的是
A.流通铜贝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7、.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 佛教、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 B. 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
C. 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 D. 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 15 -
18、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 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承重 D.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19、《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
A. 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B. 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 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D. 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20、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宫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 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 B. 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C.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D.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21、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2、
- 15 -
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 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 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 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 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2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 B. 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 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D. 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24、圆明园中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官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我国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B.官营手工业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15 -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婆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缕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6分)
- 15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佛山俗善鼓铸,其为镬(锅),……以轻杖敲之如木者良。良以质坚,……以其薄而光滑,消熔炼)既精,工法又熟也。
——屈大钧《广东新语》
材料二 (雍正九年十二月)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粤东所产铁锅,每连(五或三口为一连)约重二十斤。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带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计算每年出洋之锅约一、二万斤,诚有关系。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嗣后令海关监督详加稽查。……得旨……杨永斌所奏甚是,嗣后稽查禁止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治罪之处,悉照所请行。粤东既行查禁,则它省洋船出口之处,亦当一体遵行,永著为例。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清朝佛山铁器生产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对铁器出口的有关政策并加以评价。(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北方
南方
结论
政治
历代王霸定鼎,北方占绝大多数,历时共2783年。
历来建都于长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要么创业未定,要么败亡苟安,历时共计366年。
北方视南方常占优势。
- 15 -
哲学
春秋战国时,孔、墨在北;汉初北方独盛儒学;宋明时北人好言象数,多经世之想。
春秋战国时,老、庄在南;汉初南方尤喜道家;宋明时南人首倡心性,多穷理之气。
凡此者,皆受地理上特别之影响,虽以人事揉杂之,然其结果殆有不容假借者存也。
军事
北人南伐者得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最能举事。
南人北伐者不得志。
其所用兵,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之主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
2019学年度莆田六中6月月考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要理解两个概念既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区别。直接目的就是表面现象,直接能看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隐藏在直接目的后的目的,是最终目标,所有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目的。本题所说的刺史查问豪强地主的土地、住宅违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直接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汉代的刺史制度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可见厚葬风气是当时社会风气,而这社会风气的是儒家思想上升为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重视孝俤;当时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也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孝廉方正是主要的名目。所以选A;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是重视农业经济,排除B;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是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D只是涉及诸侯国的信息,没有涉及“黎民相慕效”,排除D。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石器到耒耜到铁农具到曲辕犁,反映了农业工具的进步,体现了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播种方式与材料农具无关,故A项排除。铁犁牛耕只符合后两者,故C项排除。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铁农具推广的结果,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工具
5、【答案】C
【解析】董仲舒、王莽、朱熹等人对井田制的肯定,是由于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导致人们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矛盾的办法,而对井田制产生的虚幻的愿望。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排除B项;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法系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主要是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注重礼刑结合,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故A
- 15 -
项正确。材料强调古代中国法系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C项是中国古代法系的特点,与设问原因不符,排除。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7、【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帝时期,允许人们进山自由樵采、捕捞,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汉文帝时期,抑商政策有所放松,A正确;BC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只是涉及允许人们进山樵采、捕捞,没有体现与民同乐的信息,D不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田制”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样也就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也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该土地制度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不选A;该土地制度只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而非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不选B;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是不会消除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
9、【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隋都城图》”,而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是在宋代,故A错误;材料中强调隋朝都城建设布局工整,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没有涉及便利居民交通的信息,故B错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从中可知,隋朝城市建设的首要考虑是能够实现政府的控制,故D正确;材料中强调隋朝都城建设布局工整,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没有涉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唐高祖时期对钱币的改革,无法得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故A项排除;据题干“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可得出无论是五铢钱还是开元通宝钱都是金属货币,其使用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故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统治者通过货币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排除;由材料“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颁布律令指出:“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系,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可得出这一做法将货币改革以律令形式颁布,突出反映了国家钱币的规范化,故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
- 15 -
主要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是唐初政府的法令,而材料二来自中晚唐诗人的诗作,两则材料各自的时间不同,反映出初唐的法令不适应中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应选D项。AB解释不合理,C错在是时间不同而不是地区不同。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业的发展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和“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可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故答案为B项。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指环境恶化导致经济衰落,C项对材料中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指出环境破坏的原因与小农经济有关,排除D项。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儒家以外的其它思想流派和行业得到发展,这反映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故D选项正确;A选项只涉及佛教和道教,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故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不仅仅涉及思想方面,含有其它行业,故不能说明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这反映了佛教和道教以及其它各个行业,“皆可为也”说明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认可,故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据此即正确判断。
18、【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说明亚当·斯密认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是阻碍中国财富进一步增加的根源问题,所以D项表述符合题意,A 项说法错误与题中亚当·斯密赞美农耕经济相反,B C两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小农经济的影响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A不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C
- 15 -
与史实不符,北宋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著,从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明代可能广泛流通白银,D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根据明初建房、骑马乘轿根据身份等级有所限制,到百姓房屋往往重檐脊兽如官衙可知等级限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官名的身份象征发生改变,没有体现出贫富差距的缩小,故A错误;结合明朝的事实可知,货币经济不占主导地位,故C错误;明朝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材料反映不出专制制度的衰落,故D错误。
2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说明农业发展的衰退,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这就说明了工商业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故可排除C;材料中讲到的“游手趁食(谋生)者”,是说靠手工业谋生的人,而不是无业游民,所以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重农政策。朱元璋的禁令保障了农业劳动力,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对寺观的规定,是为了限制寺观的发展,但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从教人员的宗教水平,因此不会导致佛、道等宗教的衰落,也不是专制统治的表现,可排除A、C、D项。
23、【答案】C
【解析】A项与“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不符;B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亦官”的身份;“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使得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领域的现象,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的信息,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故B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就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
- 15 -
)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分);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2分)
(2)特征:起源较早;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10分)
有利因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6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的信息从农业地位、水利工程和农业税收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自粗耕进于精耕”“则小农制为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等角度思考回答。
26、【答案】(1)特点: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生产技艺高超;产品质量精良;国内外市场需求广泛。(10分)
(2)政策:实行闭关自守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落后政策。(4分)
评论:直接影响了冶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制约了采矿、商贸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既阻碍了工商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分解;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业长期与世界市场的隔绝状态,影响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使之渐趋落后。(6分)
【解析】(1)特点:根据“以其薄而光滑,消熔炼)既精,工法又熟也”“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每年出洋之锅约一、二万斤”等信息概括总结。
(2)政策:根据“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落后政策。
评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分别从对冶铁业、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消极影响,和限制海外贸易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市场的隔绝状态,落后于世界等方面总结回答。
27、【答案】示例一:
观点: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即地理环境是造成南北文明差异的重要因素。(3分)
论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南北方在政治、哲学、军事上的差异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别有关。历史上,南北方气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条件的差别,使得北方的经济总量与人口数量都曾高于南方。所以北方一度取得了政治、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梁启超的研究并非以孤例穿凿附会,而是经过了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科学性。尽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能动性逐渐增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与历史进程的影响会减弱,但其对古代文明重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8分)
- 15 -
总结: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1分)
示例二:
观点:我赞同梁启超的一个观点,即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论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南北方在政治、哲学、军事上的差异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别有关。但他的观点并非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地理并非唯一的因素,“人事”对历史也有重要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能动性逐渐增强,地理环境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例如工业革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明显增强。历史上,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民族。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总结:尽管梁启超的研究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但没有绝对化。
示例三:
观点:梁启超重视人地关系,重视数据统计,其史学研究方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论述:梁启超以地理环境解释中国南北文明特征与古代历史进程,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数据统计方法,而非以孤例穿凿附会。这些做法都带有科学化的特点。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以数学语言进行描述。部分西方思想家强调物质的重要性,把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都归结为地理环境。近代西学东渐,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不可能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总结:人是时代的产物,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示例四:
观点:北方对南方的政治优势与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有关。
论述:梁启超发现,中国古代北方政权“王霸定鼎”的时间远远长于南方,但并没有说明原因。我认为,中国古代前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对南方有较大的物质、人口和文化优势。所以当时北方征服南方的次数较多。在进入工业文明以前,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并没有军事上的优势。所以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南方仍然有可能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征服。这就是北方对南方有较大政治优势的原因。
总结:北方对南方的政治优势的成因是复杂的。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地理环境与南北文明差异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史实进行论述,做到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赞同梁启超以“地理环境是造成南北文明差异的重要因素。”,就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突出地理环境是影响古代文明的主要因素。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