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有 20 个小题,共计 50 分。‎ ‎1.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 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 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2.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 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3.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 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4.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 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5.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6.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 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 A. 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 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7.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中医( )‎ A. 理念发生变化 B.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C. 具有迷信色彩 D. 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8.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 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9.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 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10.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 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1.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 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12. 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 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 A. 民众敢与命运抗争 B. 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3.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 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 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4.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 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 映出( )‎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 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15.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 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 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 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C.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 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16. 自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 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 14、15 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 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 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 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 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7.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 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18.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 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为此,法国思想家( )‎ A. 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 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 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 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19. 1689 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 现的政治理念是( )‎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权力制衡 ‎20.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有 2 道大题,共计 50 分。‎ ‎2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 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 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 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 ‎《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 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 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 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 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 学有所发展。(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 分)‎ ‎2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 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 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 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 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 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 分)‎ 参考答案 ‎1—5 BCBCB 6—10ADADC 11—15ADBCB 16—20ACDCA ‎21.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 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 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 现实服务。(8 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 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 分)‎ ‎22.(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 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 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 思想的影响。(6 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 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 遗产。(3 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