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岛市2020年高三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姓名、考生号、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了
A.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 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C. 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D.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D
【解析】
春秋中后期,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此时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故D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百家争鸣,故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主流地位确立,故B错误;官僚政治开始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正式确立是在秦朝,故C错误。
2.汉武帝建元元年下诏废文、景两帝时的“四铢半两”,改行“三铢钱”,并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这一做法
A.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D. 实践“无为而治”理念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可知,铸币权收归为中央政府,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主要采取“推恩令”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通过材料所述的措施,A项错误;材料中将铸币权收归为中央政府,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所述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为中央政府的措施是有为的体现,而不是“无为而治”,D项错误。
3.唐代中国的绘画题材仅限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到了宋代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多见于绘画内容。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程朱理学的逐步形成 B.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 统治阶级喜好的改变 D.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贵族阶层逐渐衰落、平民阶层逐渐壮大,因此宋代绘画内容经常出现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故B正确;程朱理学的形成、统治阶级喜好的改变和材料信息无关,故AC错误;社会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故D错误。
4.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
A. 心外无物 B. 知行合一
C. 万法唯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他们探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心学中的“心外无物”,故A正确;“知行合一”指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万法唯识”是佛家用语,指的是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D错误。
5.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 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A. 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 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
C.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 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大臣直接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一方面减少了办事中转环节,表面上看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另一方面密折的内容只有皇帝和上奏的大臣才能知道,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只能忠心于皇帝,实质上加强了皇帝的专制独裁,故选A;奏折制度与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无关,B错误;密折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是表面现象,C错误;因紧急军务上奏只能是呈送奏折的一部分内容,D项说法以偏概全,不全面,排除。
6.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该地区
A. 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 B.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 主动融入了世界市场 D.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答案】B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迁至他乡种田的人数减至0,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反映了该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B正确;数据中没有农业生产商品化的信息,故A错误;从数据中看不出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融入,故C 错误;材料数据主要反映了人口迁移,无法体现城市化进程,故D错误。
7.甲午战后,日本出版学术著作,向世界呈现日本人眼中的中日战争,证明日本遵守西方国际法并愿意接受西方文明,而中国是不遵守国际法的未文明开化的国家,其意图是
A. 为“三国干涉还辽”正名 B. 证明其发动战争的合理性
C. 展示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 D. 加入八国联军侵华的计划
【答案】B
【解析】
甲午战后,日本声明日本遵守西方国际法并愿意接受西方文明,而中国是不遵守国际法的未文明开化的国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图是为了寻找其发动战争的借口,即证明其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故B正确;材料和“三国干涉还辽”无关,故A错误;甲午战争不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的意图,且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8.一战爆发后,北洋军阀政府“以工代兵”,派出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这反映了
A. 中华民族开始了觉醒 B. 中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C. 中国承担国际化责任 D. 中国争取独立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北洋军阀政府虽然没有派军队,但是派出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这反映出中国承担国际化责任,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国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故A错误;中国没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故B错误;国力虚弱,即使派华工出国作战,也不能取得独立自主,故D错误。
9.1939年3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提议将5月4日确定为“中国青年节”,得到党中央的批准,随后青救会组织了多场纪念“五四运动”的集会。5月,毛泽东等领导人出席“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这些做法
A. 利于争取团结广大进步青年 B.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 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D. 实现了党员结构的不断优化
【答案】A
【解析】
1939年党中央批准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青救会组织了多场纪念“五四运动”的集会,毛泽东等领导人出席“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争取团结广大进步青年一致抗日,故A正确;此时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故B错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故C错误;这些青年未必都是党员,故D错误。
10.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2006 年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中阿论坛、中国—东盟论坛相继举办。这表明中国
A. 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B. 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不断调整
C. 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 始终坚持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非合作论坛、中阿论坛、中国—东盟论坛相继举办”可知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A正确;材料未涉及外交原则的变化,B排除;材料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无关,C排除;仅从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来看,是无法得出中国坚持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D排除。故选A。
11.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有死亡的生命具有不朽价值”的哲学命题。他的哲学探索
A. 为科学产生奠定理论基础 B. 充满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
C. 批判当时雅典的公民政治 D. 使他成为百科全书式人物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如何使我们的有死亡的生命具有不朽价值”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故B正确;这些哲学探索和科学产生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雅典公民政治的批判,故C错误;材料只涉及哲学领域,不足以说明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人物,故D错误。
12.1910年,英国某作家认为:由于全球化,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战争行为已经变得“无利可图”,即使对于胜利国来说也得不偿失,因为通过战争掠夺的有限战利品和领土,远远无法抵消商贸信用的毁灭。他的观点
A. 认为全球化抑制了国家间的冲突 B.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是错误的
C. 符合和平发展是世界潮流的判断 D. 忽略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由于全球化,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战争行为已经变得‘无利可图’”说明该作家认为全球化抑制了国家间的冲突,故A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证明此观点具有合理性,故B错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能说明该作家忽略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故D错误。
13.人民委员会确定了在 11~15 年内完成电气化计划,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二十个联合股份公司,采用私人企业以及合作社形式来发展手工业。这反映出当时政府实行
A.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二十个联合股份公司,采用私人企业以及合作社形式来发展手工业”可知,1921年,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严重困难,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因此材料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正确;中国三大改造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为公有制,一五计划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信息无关,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将大中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因此不可能出现联合股份制公司,B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政府用行政命令管理和规划经济的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经济政策,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14.下图是修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两处水利工程,它们的共同点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催生的产物 B. 由国家投资和修建的公共工程
C. 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建 D. 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而兴建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工程,是由国家投资和兴建的;苏联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更是由国家投资和兴建的,故B正确;田纳西水利工程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催生的产物,第聂伯河水电站不是,故A错误;田纳西水利工程是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建,第聂伯河水电站不是,故C错误;第聂伯河水电站是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而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不是,故D错误。
15.1947 年7月,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6个欧洲国家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并向美国提出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援助欧洲的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欧洲区域一体化
C. 马歇尔计划提出 D. 多极化趋势出现
【答案】C
【解析】
1947 年7月,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6个欧洲国家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并向美国提出大量美元援助欧洲的计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计划的提出主要是基于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故C正确;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A错误;欧洲区域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故B错误;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故D错误。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共 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医疗机构, 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中央的医疗机构有三个部门,一是掌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太医署,二是为帝王诊疗服务的尚药局,三是为太子治病保健的药藏局。地方医疗机构根据人口数量不同,其设置规模也各不相同。唐代制定了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仅对因医致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等也作了专门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处罚也有一整套措施。
——摘编自徐正东、邓盛木、刘博《唐代医事管理与医疗机构设置制度初探》
材料二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通过建置机构的方式贯彻执行。宋代医政被称为鼎新革故的时代,这一时期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医政建设呈现出空前活跃状态,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目的,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同时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医疗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加以解读。
【答案】(1)政府重视,从中央和地方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出台医疗法律法律。
(2)背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央集权加强;讲求仁政治国;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特点:实施福利;加强对医疗人员管理;趋向平民化。
作用:有利于保障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唐代的医疗机构, 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唐代制定了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仅对因医致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等也作了专门规定”概括得出:从中央和地方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出台医疗法律法律等。
(2)“解读”,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特点和作用三个角度分析。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央集权加强、讲求仁政治国、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等角度分析;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 、“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 “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从趋向平民化、实施医疗福利、加强对医疗人员管理等角度分析;作用,依据材料信息“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分析。
17.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及派别对李鸿章评价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影响评价李鸿章的因素进行阐释。
【答案】答案示例: 谭嗣同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基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在经济方面肯定李鸿章,在政治方面却否定了李鸿章,以推动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表彰李鸿章对于清政府的贡献。资产阶级革命派基于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治的需要,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出发认为李鸿章是汉奸,以推动辛亥革命。翦伯赞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以阶级斗争为理论基础,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独裁和卖国统治,认为李鸿章是反动派的代表任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总之,影响李鸿章评价的因素有时代潮流、阶级立场、历史价值观、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个人的经历等。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影响评价李鸿章的因素分别进行阐释,主要从阶级立场、目的、历史价值观、史学方法、个人经历等角度分析。如,谭嗣同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基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在经济方面肯定李鸿章,在政治方面却否定了李鸿章,以推动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表彰李鸿章对于清政府的贡献;资产阶级革命派基于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治的需要,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出发认为李鸿章是汉奸,以推动辛亥革命;翦伯赞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以阶级斗争为理论基础,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独裁和卖国统治,认为李鸿章是反动派的代表任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亨特认为:“美国原本就不公平的获得了庚子赔款,现在退还一部分但拒绝将它用在中国急需的事情上。而且美国限定庚款用途损害了中国利益。”美国“退还”庚款确实起到“退款办清华可以造就中国的领袖人才,可以使中华民国的基础巩固”。“留美归国的先辈,有的在中国政局上很有影响”,“只就目前而论,这番举动于中美关系上,已经发生异常的效验”。
——摘编自《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形》商务印书馆 1921 年出版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里,美国对华战略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建交后的“接触战略”和新全球化时期的“纳入战略”。
——摘编自王湘穗《斗与合的伴奏——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怎样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接触战略”和“纳 入战略”。
【答案】(1)对中国:损害了中国权益;为中国培养了近代化人才;影响中美关系。
对美国:塑造美国新形象,改善对华关系;培养其在华代理人;吸收中国大量优秀人才。
(2
)针对“遏制战略”,中国对内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外实施“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针对“接触战略”,中国在外交上实现中美正常化,对内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针对“纳入战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深化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全方位外交,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析】
(1)“影响”,根据材料一“现在退还一部分但拒绝将它用在中国急需的事情上。而且美国限定庚款用途损害了中国利益”“退款办清华可以造就中国的领袖人才,可以使中华民国的基础巩固”“只就目前而论,这番举动于中美关系上,已经发生异常的效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损害了中国权益、为中国培养了近代化人才、影响中美关系;依据所学知识从塑造美国新形象、改善对华关系、培养其在华代理人、吸收中国大量优秀人才等角度补充。
(2)“应对”,根据材料二信息“美国对华战略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建交后的‘接触战略’和新全球化时期的‘纳入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针对“遏制战略”,中国对内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外实施“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针对“接触战略”,中国在外交上实现中美正常化,对内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纳入战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深化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全方位外交,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公元 1 年、1600 年、1800 年西方对全球的了解(图中白色区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对全球认识空间演进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对全球认识空间不断拓展的影响。
【答案】(1)特征:西方认识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元 1 年,西方认识的世界,仅限于欧亚 非交界地区;1600 年,西方认识的世界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主要在沿海地区;1800 年,除亚洲、非洲、澳洲的腹地外,已经到达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
原因:农耕文明下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不发达,文明交流的范围有限。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和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方从海路到达了美洲、非洲沿岸和亚洲大部分地区。欧洲的殖 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加快了对世界的征服。
(2)影响:各地区联系加强,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欧洲发展;世
界市场逐步形成;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证明了地圆学说;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
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解析】
(1)“特征”,根据材料中的三幅图片信息可知:西方认识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即公元 1 年,西方认识的世界,仅限于欧亚非交界地区;1600年,西方认识的世界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主要在沿海地区;1800 年,除亚洲、非洲、澳洲的腹地外,已经到达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农耕文明下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不发达;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从海路到达了美洲、非洲沿岸和亚洲大部分地区;欧洲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加快了对世界的征服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欧洲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证明了地圆学说、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