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50 KB
  • 2021-08-25 发布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邵东一中2019年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范围:必修11至22课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 ‎2.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 A. 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 B. 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 C. 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 D. 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封建时代”与“秦汉”相对应,则“封建时代”是指商周时期,“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突出的是家国一体特征,因此材料前一部分实际上说的是分封制下,天下为众多的贵族家庭所分割;“秦汉开始……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说明国家权力已高度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专制局面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从西周分封制转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变化,而不是完善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权力分散走向了统一时期的权力集中,没有体现封建社会政治秩序是否稳定,D项错误。‎ ‎3.有史籍对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进士)结果做了详细统计,见下表(单位:人)。表中数据反映出唐代唐代士、庶登科对比表(部分)‎ 科目 出身 ‎618‎ ‎649‎ ‎650‎ ‎683‎ ‎684‎ ‎709‎ ‎710‎ ‎732‎ ‎733‎ ‎755‎ ‎756‎ ‎779‎ ‎780‎ ‎805‎ ‎806‎ ‎826‎ ‎827‎ ‎846‎ ‎847‎ ‎873‎ ‎874‎ ‎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31‎ ‎128‎ ‎70‎ ‎589‎ 庶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A. 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 科考成为官员入仕的主渠道 C. 土族依然存在政治影响力 D. 科举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就表格材料中官员的出身与进士科第结果等信息看,唐代登进士科的士族数量在整体上远远多于庶族,这说明在入仕上,士族依然存在政治影响力,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结果的统计,无法体现官员素质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士族和庶族所占比例的统计,没有体现科考成为官员入仕的主渠道,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问题,故D选项错误。‎ ‎4.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古代邦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 A. 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 B. 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D. 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材料“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最终他的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说明因为皇帝违反规定,宰相没有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宰相是按照原则办事,不是因循守旧,故A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此事并不能说明君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最终他的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是解题的关键。‎ ‎5.初唐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进士”六科,除了最后的进士一科外,皆可以上溯至汉代,只是以前是察举,现在改用考试登进而已。汉唐的这些科目设置 A. 反映出汉唐的选材标准较为宽泛 B. 说明了科举制对察举制的完全继承 C. 印证了古代选官标准重专业技能 D. 体现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和汉代相比,考试科目的增加,说明唐朝选官的标准较为宽泛,故A项正确唐朝科举制选材范围是对汉代选官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完全继承,故B项错误;古代选官主要是理论,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显然不是注重专业技能,故C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选官设置科目,并不能说明政权的社会基础扩大,故D项错误。‎ ‎6.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 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B. 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C. 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 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统‘政府’于‘王室’之下”是指丞相废除之后,中央政府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此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失去制约,造成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局面,延续600年之久,故A项正确。明朝以前也是专制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和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丞相制度被废除之后的社会统治黑暗局面,故D项错误。‎ ‎【点睛】宰相制度废除:‎ ‎①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②标志: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7.(明)景泰二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答案】D ‎【解析】‎ 皇帝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是由于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皇帝的意见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明朝君主专制是在不断强化,但材料不是反映这一主题,排除B项;从最终结果来看,廷议制度未能确保公正法治,排除C项。‎ 点睛:教材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是总体趋势,也有例外的情况。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情况,本题的回答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得出。‎ ‎8.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A. 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B. 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C. 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D. 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参政方式鲜明地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故选B项。根据材料“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特点,没有体现其局限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效率是否高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民众参政热情是否高涨不是材料的主旨,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直接体现民众参政热情高涨,故D选项错误。【点睛】‎ ‎9.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这说明当时罗马法 A. 立法过程缺乏严谨 B. 注重维护贵族权益 C. 趋向追求务实灵活 D. 出现公权滥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可以看出,罗马法强调解决一些现实的纠纷。故答案为C项。A项,由“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不能得出罗马立法过程缺乏严谨的结论,排除;B项,罗马法注重维护贵族的权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根据材料中“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可以判断罗马法公权滥用说法错误,排除。‎ ‎10.1708年,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就在同年,由于议会强硬派的坚持,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A. 具有深厚的忠君心理 B. 未确立议会主权原则 C. 重大事务须国王参决 D. 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可知,英国国王虽权力受限制但仍有权否定议会议案,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仍有待完善,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英国国王仍有一定的权力,并没有体现忠君心理,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就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B项错误;C项与材料“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不符,故C选项错误。‎ ‎11.1789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了1787年邦联国会制定的《西北领地法令》,规定在西北领地上新建的州不得实行奴隶制,但允许奴隶主到此地区追捕逃奴。这一规定 A. 违背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 B. 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 加剧了英国对北美的商品输出 D. 是南北双方政治妥协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提到“在西北领地上新建的州不得实行奴隶制,但允许奴隶主到此地区追捕逃奴”其中不得实行奴隶制,维护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允许追捕逃奴则维护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由此可知,该规定体现了南北方之间的妥协,D正确;《1787年宪法》主张保留黑人奴隶制,故材料没有违背《1787年宪法》,A不正确;西北地区不得实行奴隶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 ‎12.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没有兑现,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特别是1870年普鲁士军队入侵,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这一形势客观上有利于 A. 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 B. 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 C. 法国共和体制确立 D. 国内君主派势力的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法国帝制传统在民众中的认可度被削弱,国内君主派的群众基础从而也被削弱,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法国国内共和派与君主派的争夺,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法国帝制被冲击和动摇问题,而不是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法国帝制受到冲击,与民族革命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法国君主派势力的问题,无法得出国内君主派势力分化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3.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年 ‎3‎ ‎7‎ ‎10‎ ‎12‎ ‎8‎ ‎20‎ ‎1864年 ‎7‎ ‎3‎ ‎10‎ ‎19‎ ‎0‎ ‎19‎ A. 中国开始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C. 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D. 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答案】B ‎【解析】‎ 从表中可知,汉族官员增多,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启用了一大批汉族官员来镇压叛乱,即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故B正确;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殖民地涉及主权被破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无法体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排除D。‎ ‎14.据统计,从1860年到1894年,朝鲜向中国朝贡的年份有25年,琉球有8年,越南有5年,尼泊尔向中国朝贡了4次,缅甸朝贡了1次。1894年以后这一现象还有些残留,但末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这表明近代中国 A. 宗藩心态已被完全破除 B. 独立自主地位丧失 C. 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 D. 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没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并未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宗藩心态并未完全破除;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没有形成一种国际秩序,并非中国失去独立自主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传统朝贡关系,并非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D.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划分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的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D选项符合题意。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属于赔偿性措施,A选项排除。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属于惩罚性措施,B选项排除。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属于惩罚性措施,C选项排除。‎ ‎16.下面展示的是新闻漫画《新民国之怪象》,漫画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由此可知,该漫画 A. 祝贺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揭示民主实践的不足 C. 讽刺清朝统治的腐朽 D. 歌颂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名中的“怪象”一词,体现了作者对民国初年出现的社会现象的不满从漫画中对“共和”等的阐释可知,民国时期所谓的“共和”“平等”都徒有虚名,与其本身内涵极不相称,漫画体现出对当时民主实践不足的揭露,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怪象”及图片信息可知,漫画主要是对当时民主实践不足的揭露,而不是祝贺中华民国的成立,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漫画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可知,材料内容阐释当时的“共和”和“平等”,与清朝统治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怪象”“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等信息可知,漫画主要是对当时民主实践不足的揭露,而不是歌颂中国社会的转型,故D选项错误。‎ ‎17.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 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 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毛泽东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这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故C正确;当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尚未形成,故A排除;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8.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显然这一举措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C错误;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19.1946年4月28日,上海市举行参议员选举。凡二十岁以上男女公民,均可凭国民身份证或领取国民身份证(申请书)收据,或持有由保长或甲长开具的证明文件,往各区投票处依照程序投票。这一现象 A. 表明民众人身被控制严格 B. 说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 C. 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D. 反映了民主政府的建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的普选情况,这种选举方式是当时政治民主化探索的体现,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往各区投票处依照程序投票”可知,体现了政治民主选举的问题,而不是民众人身被控制,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上海地区举行参议员选举的问题,不是维权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1946年4月28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民主的探索,不能体现民主政府的建成,故D项无法由材料信息得出。‎ ‎20.如图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幅漫画。根据所学知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边,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A. 马克思领导巴黎公社运动 B.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 C. 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 D. 工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无产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引,“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为实现其要求而斗争,推动了社会变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马克思并未直接领导巴黎公社运动;B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想而非主流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暴力夺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这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 A.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B. 推行新经济政策 C.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即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临时政府统治已经被推翻,不再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巩固政权之后才采取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 A. 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 B. 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 C. 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D.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广泛参与民主普选,这说明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协会议,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是改革开放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还没有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 ‎23.1982年宪法序言特别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条款蕴含的理念是 A. 民权与理性交融 B. 自由与平等并存 C. 民主与法治并行 D. 自由与法治互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体现了1982年宪法强调依法治国这一原则,这是“文革”结束后我国认识到重建民主政治必须要有法制予以保障,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指的是人的独立思考,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理性,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民主与法治的理念,而不是自由与平等,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并行的理念,而不是强调自由与法治互补,故D选项错误。‎ ‎24.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80%以上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这体现出中央政府 A.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善 B. 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 C. 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 D. 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知,中央政府在积极落实“港人治港”精神,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香港回归后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体现不出“完善”,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治理原则,而不是体现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故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材料体现了对香港地区主要公职人员的资格限制,不是强调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前的政体模式。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立了,并由政治家在以后的世纪里加以发展。总统制部分地基于英国宪制。《人权法案》是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演化而来的。但是,将自治、民主且具有主权的各州联合为一个联邦统一体,则是美国对宪治作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 ‎——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 材料二 吾人行宪政之难,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是中国之宪政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在此过程中,绍介迻译之事功莫大焉。然而,概览此一百年间迻译之西文典籍,相比于历史、哲学诸科,法政之书仍嫌太少,宪政名著更寥寥无几。吾人推行宪政之历程多蹇,究其因由,此或为其中之一端。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之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 ‎——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的来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宪政推行难的原因。‎ ‎(3)中国人在近代追求宪政过程中有哪些实践?‎ ‎【答案】(1)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共和政体。②英国的宪政。③《独立宣言》。④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⑤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⑥美国政治家的智慧。⑦启蒙思想。(每点2分,答对5点给10分,其它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2)原因:①中国宪政理念源于西方,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②在翻译西方书籍中,宪政书籍少。③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缺乏实施宪政的经济土壤。④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宪政推行举步维艰。⑤民众缺乏对宪政的认识,宪政推行缺乏群众基础。(每点3分,答对3点给9分,其它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3)实践:①维新派主张设议院,行宪法,推行君主立宪。②清末“预备立宪”。③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护法运动。(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其它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一提到,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立了,并由政治家在以后的世纪里加以发展。总统制部分地基于英国宪制。《人权法案》是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演化而来的,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概括美国宪法的来源。言之有理皆可。‎ ‎(2)根据材料二提到,法政之书仍嫌太少,宪政名著更寥寥无几。吾人推行宪政之历程多蹇,究其因由,此或为其中之一端。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之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阐述中国宪政推行难的原因:在翻译西方书籍中,宪政书籍少。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缺乏实施宪政的经济土壤。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宪政推行举步维艰。‎ ‎(3)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国人近代追求宪政过程中有哪些实践:维新派主张设议院,行宪法,推行君主立宪。②清末“预备立宪”。③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下列为中国近代以来留学路线示图: ‎ ‎ ‎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五四运动前后 ‎ 詹天佑(1861 年—1919 年)。清政府出于“振兴计划”的需要,使欧美的长技为我所有,在 ‎1872 官派学生赴美留美,詹天佑是其中之一,1878 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 工程。回国后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 黄兴(1874 年—1916 年)。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大潮中,留学生无疑是 一群“弄潮儿”。1902 年,黄兴赴日本留学并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介绍西方资产阶 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 ‎ 刘少奇(1898 年—1969 年)。1921 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 义理论,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的留学生沟通了马克思主义 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据陈学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等 ‎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 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域外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论述:域外的工业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经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传到中国。这一传播促进了中 国社会的近代化,工业技术的传入推动了洋务运动进一步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近代政治制度的传入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向前迈 进了一大步,君主立宪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思想的指引,爆发了辛亥革命,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域外精神文化的传入,它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新文化运动 的转向,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近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也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 进而更新、演变。 ‎ ‎(围绕其他观点及论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向西方学习地域范围不断拓展;中国向域 ‎ 外学习由浅入深;留学是域外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纽带;留学生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留学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等等。) ‎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反映的信息很多,如域外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地域范围不断拓展、中国向域外学习由浅入深、留学是域外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纽带、留学生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留学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等等。择一观点回答均可。阐述过程中要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做到史论结合,论述有据。实际上,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均与外国文化和学生留洋有关,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材料所述人物正好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关,可以此为线索,阐述近代中国学生留洋带来的影响。‎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样,由考生根据材料提炼得出。解答此类试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 咸丰五年(1855年),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认为:民乱必由官贪,民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民,而是官的贪污腐败。他来湖北后,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对那些庸官、劣官,或治罪、或撤换。人称赞道:“由于林翼之忠诚,储才之远识,果然使湖北耳目一新,人才之盛冠全国,一时为各方瞩目。”与此同时,胡林翼通过改漕章、同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饷。他对绿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弱留强,经裁撤后的绿营只剩下4000多人,与此同时,胡林翼严整军纪,严惩官兵私逃和奸淫掳掠,并以山乡农民、猎户为勇,大力扩编湘军,同时建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楚军。经过胡林翼改革,把湖北“天下第一破烂鄂”变成了吏治最清明,风气最正的“天下第一富强省”,史称“湖北新政”。‎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胡林翼“湖北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胡林翼“湖北新政”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1)鸦片战争后中国,中国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内部腐朽;清政府重用汉族大臣。‎ ‎(2)使湖北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湘军提供了军饷,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增长,削弱了中央集权。‎ 人物 ‎【解析】‎ 依据材料中“官的贪污腐败”“被任命为湖北巡抚”等信息并联系晚清社会矛盾激化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角度分析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所作所为来说明,本题依据材料中“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饷”“把湖北‘天下第一破烂鄂‘变成了吏治最清明,风气最正的’天下第一富强省’”的信息从“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等方面归纳回答。‎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