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00 KB
  • 2021-08-25 发布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尖子生对抗赛历史试题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实验高中高一5月尖子生对抗赛历史试卷 ‎ ‎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企业制度,国营专利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A.巩周了西汉中央政权 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3.宋代“交子”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 A.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 B.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C.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 D.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 ‎4.“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 C.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 D.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5.《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6.下列是中国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④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7.在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画作《南都繁会图卷》中,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诸如“南北果品”“药材”“弓箭”“布庄”等,甚至流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分别挂起了“兼治杂症”和“卜卦命馆”之类的招牌。这反映出明代 A.广告营销成为南京普遍商业行为 B.幌子广告注重宣传经商理念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市民价值观 D.江南地区市场体系得到发展 ‎8.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9.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10.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11.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 A.青瓷 B.唐三彩 C.粉彩瓷器 D.釉下彩绘 ‎1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朝贡贸易推动地区商业繁荣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D.市镇的政治色彩不断提升 ‎13.《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 A.私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民间手工业 ‎14.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如:“鲁缟”、“齐纨”、 “蜀锦” 等,这反映汉朝 A.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B.品牌意识深入人心 C.各地注重本土化宣传 D.区域生产形成特色 ‎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 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D.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 ‎16.唐朝白居易在《朱陈村》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润中水,男采山上……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7.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 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 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 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 ‎18.《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9.“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铁犁牛耕所取代是在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西汉 ‎20.当今出租房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北宋并非如此。北宋有个姓陶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着“痴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商主义”观念的盛行 ‎21.明朝,汉江改道,陕西省的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明朝末年,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长途贩运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B.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C.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提出“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多。”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23.下表为不同资料对1912年全国人口统计的历史记述。据此可推知 A.清末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发展趋势 B.文献记载具有较大随意性不足为信 C.1930年初人口统计更接近历史真相 D.人口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4.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 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 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 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 ‎25.《旧唐书·郑记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该材料最能反映 A.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C.官府与百姓抢夺茶利 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6.《水浒传》中的一幕:一日,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27.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28.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C.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29.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准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30.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著名唱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戏中主人公向往的是怎样的生活?(2分)‎ 材料二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2)材料二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2分)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塔(农具名)所取代。铁塔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著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原因。(7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刘康《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受田制和官营手工业》‎ 材料二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三 私营手工业……大小不一,但产品专门,产量较稳定,因原料供应和工艺的传授等关系,行业比较集中。……它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中心一般也是商业中心。……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占了流通货物的大部分,供求双方都不可或缺。在手工业发达以后更是如此。……生产这类商品的手工业越发达,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 ‎——葛剑雄《天命与人事》‎ ‎(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私营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3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是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27‎ 材料二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顺治十六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县。‎ ‎——《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12‎ 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两朝对待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2分)‎ ‎(2)明清两朝采取上述政策各出于何种目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明清的上述政策。(4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A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统一货币管理,实行专卖制度,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中央政权,A正确;题干列举政策多属于商业领域,与农业无关,排除B;封建社会土地私有,C排除;汉武帝在财政和专卖制度方面的举措限制了大商人对商业利润的垄断,但“遏制”表述绝对,排除D。‎ ‎2.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专制王朝抑制土地兼并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封建王朝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小农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皇帝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根本利益不一致,排除B;历代帝王大多信奉等级思想,排除C;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A。‎ ‎3.D根据题干“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可以看出“交子”的推广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故D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管理的信息,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赋税的征收,故B项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D材料反映的是大清国农村民间自治的状况,乡绅依靠自然威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项正确。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一致,这与材料中“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不符,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而是强调大清国农村民间自治的状况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排除C。‎ ‎5.D从材料“唐代”“长安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唐朝长安城的“市”应是严格管制的市场,故D项正确;唐代之前就形成了严格管理的草市,沿街开铺的街市出现于北宋,故AC项排除;材料中的“市”即指商品交换的市场,而非行政意义上的“市镇”,故B项排除。‎ ‎6.C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北宋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因此这四个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③①②④,C项正确;其他说法均存在错误,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7.A依据材料“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流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并结合明代商业的发展可知,为了更多获取利润,南京商人普遍的开始了广告营销行为。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广告成为普遍的行为,幌子广告注重宣传经商理念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市民价值观的改变,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南京的广告营销,不能证明江南地区的状况,以偏概全,D错误。故选A。‎ ‎8.A该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脚踏提综式斜织机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故选A;该画像反映的是丝纺业而非棉纺织业,排除B;元朝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发明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等工具,排除C;D夸大了材料内容,排除。‎ ‎9.C据材料“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答案为C;ABD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 ‎10.C试题分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选C。 而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被排除。‎ ‎11.C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学生需熟知雍正帝时期中国传统粉彩瓷达到创造顶峰,故选C项。‎ ‎12.B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业,盛泽镇的丝绸业,可以看出区域专业化程度明显,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A错误;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逐渐被民营工业取代,C错误;从材料看出市镇的商业繁荣,但是没有体现政治色彩,D错误。‎ ‎13.B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消耗大、生产规模大的特点,所以答案选择B项。中国古代的私营手工业的从业人员没有材料中的那么多,家庭手工业更是如此,ACD都不正确。‎ ‎14.D从材料中的“鲁缟”、“齐纨”、“蜀锦”等信息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产品,D正确;题干未涉及经济区域分工,排除A;“深入人心”题干未体现,排除B;重要的物产名号辅以地名不是各地宣传的结果,排除C。‎ ‎15.B 材料可知,汉武帝开始征收资产税并对违反规定的人进行惩罚,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产税征收多少,无法得出是否有利于工商来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土地政策和民众投资意识,故CD项错误。。‎ ‎16.A由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润中水,男采山上”可知所述为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灌溉方式的变化,故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不是手工工场,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现状,故D不正确。‎ ‎17.B据题意可知嘉湖地区农民的每月的安排主要围绕日常生活生产展开,体现了自给自足的性质,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地区分工协作,排除AC;“均衡发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 ‎18.B“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主张要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之上,这样社会才会安定。这是重农抑商的理论依据。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信息,排除A;施行仁政和题意无关,排除C;闭关锁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 ‎19.C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出现,这种生产方式开始被取代,故C正确;AB.仍然是刀耕火种,排除;汉代铁犁牛耕进一步发展,不是开始取代,排除D。‎ ‎20.B材料“对陶姓书生出租房屋行为的批判”体现的是宋朝社会对商业活动的贬低,这主要和重农抑商政策有关,B正确;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A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的限制,D排除。故选B。‎ ‎21.B依据材料“汉水入长江口”并结合明朝的商业发展状况可知,汉口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镇之一,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B正确;材料信息未反映商人地位的提高,A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C错误;明清时期积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即使商业有所发展也不代表政府政策松动,D错误。故选B。‎ ‎22.D“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多”说明李悝主张重农抑商,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故C项错误。‎ ‎23.D根据题干可知,清史稿对人口的统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学者对人口统计的重新整理具有新的参考价值,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看出清末人口分布,也无法说明人口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人口统计有较大随意性,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判定1930年的人口统计是否接近历史真相,排除C项。故选D。‎ ‎24.A依据材料“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A项。B项王景治理黄河是东汉时期,排除;C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D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 ‎25.C材料引文“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等信息可知政府要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把老百姓的茶园都征用,官府管理采收,制作,贩卖茶叶,最后茶农只能赚到卖苦力的钱,也就是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的现象,故选C。茶叶专卖制度不利于私营商业的发展,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茶叶专卖制度与巩固封建统治的关系,排除D。‎ ‎26.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C 两项。由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的去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排除A项。所以答案选D。‎ ‎27.A题目中涉及了用瓷器和丝绸来代替中国的形象,可以看出古代的瓷器和丝绸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很文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不符合题意。‎ ‎28.C材料“尽逐绫绸之利”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农户主要从事丝绸的买卖和手工业生产,C选项符合题意;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D选项排除。‎ ‎29.B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B项正确。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是“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错误。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是“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客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30.C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 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错误。‎ ‎31.(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夫妻恩爱。‎ ‎(2)春秋战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塔取代;人力取代蓄力。‎ 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 ‎32.(1)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 ‎(2)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官员进行管理;实行匠籍制度;技术水平高超。‎ ‎(3)特点:规模参差不齐,产品产量相对稳定;行业相对比较集中;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与商业联系密切。‎ 影响: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密切了经济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33.(1)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2)明朝: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因为明中期东南沿海一带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形成倭患。清朝:阻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因为当时处于清军入关之初,明朝残余势力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 ‎(3)这种政策虽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家权益,巩固统治,但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