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整
合教案 新人教版
单元知识整合
(一)宏观体系构建
(二)专题知识总结
1.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
(1)历程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②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2.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三)中外关联
1.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不同
2.中俄(苏)两国革命、建设道路的异同
(1)革命道路
(2)建设道路
①相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点发展重工业,形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不同:a.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我们虽然走俄国人的道路,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
如优先发展重工业中注重协调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b.改革
开放后,中国借鉴苏联等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的体现,而苏联虽然有改革,但始终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史学前沿 百家争鸣
1 对魏源思想的评价
总体而言,魏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占有较突出的地位,他关于反对外敌、
改革内政、学习西方三个方面的具体主张,代表了同时代的开明地主阶级革新的思想,并由
他作了较全面的总结、阐发。
(1)魏源是在林则徐倡导下“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爱国的历史、地理学者。其所著的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尽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著作,他的爱国正义、开明世见、
维新意向和务实避虚的思想与治学态度,对后世有积极影响。
(2)魏源又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所属立场决定了其改革建议和主张是有局限性的。其
改革主张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改善、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他主张抵御外敌“用民力”,
但在内政方面,当触及地主阶级根本利益时,明显地暴露出反人民的立场。
2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1)“中体西用”作为一种反对盲目守旧的思想主张,曾经在洋务运动时期起过一定的
积极作用。它以“体用”的独特架构,把西学(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纳入中学体系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传播了西方近代文明,推进了洋务改革,并在一
定范围内冲击了封建旧传统。
(2)然而,这种观念仍然是建立在以传统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中国传
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理解都有着很大的片面性,并且把各自的体、用割裂开来,把资
本主义的经济技术嫁接到封建专制的肌体上,人为地造成了这种理论形式内在结构的矛盾
性,即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封建主义的“体”和资本主义的“用”的矛盾。随着国家危机的
日益加深,以及人们对洋务运动弊端的反省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的认识加深,
“中体西用”论的矛盾和局限性便会凸显出来,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以致成为推行维
新变法的一种障碍。
3 关于民权主义的内涵
(1)个别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并不十分丰富。“民权,即人民的权利,包
括公权和私权两个方面。公权即人民的参政权,私权即人民个人的平等、自由等基本人
权。”“民权主义的内涵究竟如何,人民的权利除了依《革命方略》所说‘皆平等以有参政
权’‘四万万人一切平等,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不稍均’
外,还应包括哪些内容,孙中山的正面阐述却不多,尤其在民权中的私权即人民的平等、自
由等基本人权等方面谈论得很少。”
(2)多数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内容广泛,论述精辟。“从‘全民政治’、自由、
平等、博爱等基本政治价值观到权能分立、五权宪法等具体的政治设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
民权政治思想体系。”有的学者以辛亥革命为界来考察,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辛亥革命
前是“以建立民国为核心内容,注重于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层面”;辛亥革命后,“他仍密
切注视西方民主政治的最新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政治学说与制度来补充和完善他的民国政治
制度的设计”,“把民主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纳入他的视野之中”。
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1)观点 1: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二者的相结合;应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特性,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应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要有新的理论成果;应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2)观点 2:有研究者近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
合的理论体系”,要立足于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要体现民族特性,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
结合,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要有新的理论创造,应该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使
之理论化,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的新结论、新观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并同时代特征相结合。
学科素养培优
——非选择题之启示、认识类设问
[例 1]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
情的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
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
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
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
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
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
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
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
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
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中华文明史》
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解题突破] 本题属于启示类设问,可套用政治方面的答题模板来解答。具体分为三步。
步骤一:详细研读所给材料,明确材料共同的中心思想。
步骤三: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答题模板,从继承与创新、符合国情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答
案。
[答案] 启示:要吸取古今之精髓、兼收中西之优长;要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
[例 2]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
依赖妥协。”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
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
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
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
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
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
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
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
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
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
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
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
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兼探溥
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
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
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
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解题突破] 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套用答题模板,具体分为三步来解答。
步骤一:详细研读材料,明确材料的核心思想。
[答案] 认识: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平稳进行;妥协是有原则的,不是投降也
不是一味退让;是平等协商下的共同让步,是双方真实妥协意愿下的谋求共识;是对对方利
益的尊重与保护,有助于实现利益整合。(言之成理即可)
[解后反思] 三步突破此类试题
第一是“读”。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
或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哪方面的认识(启示),这是解
题的前提。
第二是“找”。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二
是找出教材中有关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基本知识。这是解题的关键。只有找出原因,我们
才能明确应该借鉴哪些经验,避免哪些失误。只有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观点和表述,我们
才能将原因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组织出精练的答案。
第三是“提”。就是根据前面所找出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应该怎样
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这是解答“认识(启示)类设问”的落脚点。
相关文档
-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2021-08-256页
-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仿真2021-08-2510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2021-08-2513页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252页
-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92021-08-2520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259页
- 高考历史复习-辛亥革命2021-08-2521页
- 20届 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新课标卷)05(2021-08-257页
- 高考历史考点02 秦至元政治制度的2021-08-2513页
-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2021-08-25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