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福州市高三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题区域均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
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 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
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
2.古代很多王朝实行过两京制,如西周都镐京,周公姬旦又营造都城洛邑;隋始定都长安,后营建并迁都洛阳。这反映了
A.洛阳成为经济重心 B.边疆威胁不断增加
C.北方生态环境恶化 D.政治重心逐渐东移
3.东汉规定被察举的贤才必须经过严格考试,在经一年任期后,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但到东汉后期依然出现众多“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
A.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B.考察选任官员过于仓促
C.忽视官员的文化素养 D.儒家传统道德受到冲击
4.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足
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 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
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
5.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6.宋神宗时四川九陇县茶税户党元吉等人“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石光义等茶户“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这反映了当时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
C.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D.饮茶渐成为社会风尚
7.表l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表”
这反映了明朝政治特点是
A.文官集团内部制约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机构设置叠床架屋
8.康熙帝南巡到达南京,亲往明孝陵朱元璋墓拜祭,赞“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乾隆六次南巡,也屡至明孝陵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些做法意在
A.效法汉族礼制 B.恢复江南经济 C.褒扬明朝功绩 D.缓和满汉矛盾
9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A.杜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10.1877年,清驻英公使郭嵩焘遭副使刘锡鸿弹劾,三项罪名分别是“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清朝廷为此准备惩处郭嵩焘,后在李鸿章反对下不了了之。这表明
A.维新变法举步维艰 B.满族贵族不谙礼仪
C.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D.洋务官员势力强大
11.表2为《纽约时报》上孙中山形象的变化。据此可知,《纽约时报》
A.秉持西方价值观念 B.夸大领袖个人作用
C.反对中国民主革命 D.追求客观真实公正
12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经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批准,边区政府定名为边区行政委员会。随后,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这反映了
A.中国工农红色政权的初步形成 B.国民政府加强乡村政权建设
C.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扩大
13.表3为1949年上半年华北教会大学课程调整的部分内容
这表明了当时教会大学
A.摆脱了西方对中国教育的控制 B.清除了基督教会神学的影响
C.顺应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 D.完成了高校意识形态的重建
14.图1为1960年版1元人民币的正面图案。该设计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 B.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场景 D.倡导适应国家建设的新风
15.1979年,新华社报道了山东临清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第二年又报道了兰州雁滩公社李德样从生产队分到一万元,被社员们称为“万元户”的通讯。“万元户”一词由此开始流行。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模式初步形成 B.农村改革由东向西推进
C.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转变 D.人民公社体制焕发生机
16.图2到图3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A.由面向东亚到向西方开放 B.由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
C.由局部试点到全方位开放 D.由单层次向宽领域发展
17.伯里克利在其妻因渎神罪而受到审判时,曾含泪替她向陪审员求情才得以免罪。他自己也因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指挥军队不力和擅自动用公款而被罚款和免职。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弊端初现 B.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宗教地位日渐衰微 D.构建“三权分立”体制
18.公元前91年,罗马共和国统治下的意大利人为争取公民权而发动起义。罗马统治者被迫颁布法律,规定凡效忠罗马的意大利人都授予罗马公民权,或在60天内放下武器的意大利人都可获得公民权。这反映了
A.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过渡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
C.共和政体向帝制的转变 D.公民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19图4是17世纪30年代荷兰画作《阅读的老妪》,图中老妪阅读的是荷兰语版本的圣经。由此可推知,当时荷兰
A.浪漫主义艺术盛行 B.世俗生活较为安逸
C.市民文学大量创作 D.新教教义得以传播
20.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
C.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 D.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
21.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和平“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未得到其他列强的认同。1918年10月,威尔逊总统批准了一项扩军计划,目标是到1920年美国海军规模追平甚至超过英国海军。这反映了美国
A.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 B.与英国同盟关系的破裂
C.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 D.向现实主义外交的转变
2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用黄金购买了美国福特汽车下属企业卢吉汽车厂,改名为高尔基汽车厂,苏联汽车工业一跃进入了当时世界最先进行列。该项目能够成功的背景是
A.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B.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
C.美苏成为战时同盟国 D.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
23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渡、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这一难民潮
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 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 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24.1968年3月14日,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美、英、法等8国经过协商后决定,不再维持黄金官价,黄金市场听其自由上涨。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以美元限量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A.黄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B.东西方市场体系的矛盾加深
C.美元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D.西欧经济共同体力量的增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3题,第25题20分,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夸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迷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夸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 咸丰年间,夸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连”,西汉令、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
——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1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对外战争频繁,王室军费支出庞大,财政赤字扩大,当时王室向民间金匠商人借款的利息率过高。1693年,有商人建议成立“其格兰银行总裁公司”,将筹集120万英镑贷款给王室政府,而政府每年支付10万英镑的利息,井授权允许他们享有发行与所借款数额相等的钞票。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案》,英王威廉和玛丽随后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并带头认购股份,不到两周英格兰银行股票全部被认购。此后,英格兰银行多次向政府提供贷款,从而获得银行券(钞票)的垄断发行权。1844年议会通过《银行特许法案》,英格兰银行发钞权限进一步扩大。到1928年,它正式成为英国政府管辖下的、拥有唯一法偿货币发行权的银行。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材料二 山西票号以1823年成立的日昇昌票号为代表,初期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款。19世纪50-60年代,票号数量已达15末之多,分支机构遍及北京、广州、汉口、重庆、西安等近30个城镇。19世纪60-90年代,票号进步经营为各省、海关及朝廷筹措、汇兑和抵还外债等业务,也向众多政府机构垫付饷银。20世纪初期,众多票号在贷款利润的驱动下,不惜动用超出存款数量的巨额资金开展放款业务。随着清政府建立的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将跨域汇兑和官款存放业务悉数收回,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一大批新兴本土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竞争,加上辛亥革命中票号损失惨重,20年代山西票号最终逐渐走向了衰亡。
——摘编自张宇丰《制度供给与传统金融机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产生的背景,说明其性质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山西票号与英格兰银行结局不同的各自原因。(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民国时期农村是衰败的,农民的生活相当困苦。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全国14个地方的农民收入情况做了调查,当时农家平均年收入仅262.97元。平均每年最低生活费用为292.21元,其中成府(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和休宁(夸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分别只有93.12元和88.80元。多数农户的经济状况相当脆弱,仅仅是糊口,稍有灾害,就会破产,流离失所。如果赶上世界市场波动,也会因此而破产。据同时期的另一次调查,上海工人中有吸烟支出的占92.5%,喝黄酒的占88.5%,饮茶的占96.7%,即使是很穷的工人,每年也会看几次电影,逛逛大世界(上海著名游乐场所)。受调查工人家庭平均全年支出生活费454.38元。其他开放口岸城市的市民和工人,生活也普遍超过农村。
——摘编自张鸣《多面相的民国农村和农村问题》
请从中提取有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