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9.50 KB
  • 2021-08-25 发布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高级中学2019-2020年高二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淮阴中学2020年高二合格性学考模拟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制度应为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属于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故B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但不属于社会政权结构,故A错误。礼乐制,也不属于社会政权结构,故C错误。世袭制,属于王位继承制,不属于社会政权结构,故D错误。‎ ‎2.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B. 古代中国疆域实现了最大化 C. 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 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方国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故选C;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不符合史实,排除A;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B;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从方国到王国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排除D。‎ ‎3.打破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的选官制度是 A. 九品中正制 B. 世卿世禄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依据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D正确。九品中正制以血缘门第依据;世卿世禄制,按血缘关系选官,故A、B错误。察举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控制,故C错误。‎ ‎4.“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互为表里。”材料记载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于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行中书省即行省,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故选C;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行中书省”,联系所学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史实分析解答。‎ ‎5.如图是同学们探究课上做出的(明朝中央机构设置简表),由此可以看出 A. 宰相制度已被废除 B.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 三省六部制的初建 D. 皇帝决策失误大大较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故选A;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排除B;三省六部制开始设立于隋唐,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太祖废除丞相,不能说明皇帝决策失误大大较少,排除D。‎ ‎6.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军机处之所以能由‘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转而成为执掌军国大计的常设机构,完全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它设立于 A. 顺治年问 B. 康熙年间 C. 雍正年间 D. 乾隆年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军机处之所以能由‘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转而成为执掌军国大计的常设机构,完全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故C正确。顺治年间没有设立军机处,故A错误。康熙年间也没有设立军机处,故B错误。乾隆年间不是军机处开始设立的时间,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7.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 领土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强迫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外事官去裁决,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问题;BD两项涉及的是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获得的经济权利。‎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8.太平天国运动中,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符的事件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提出《资政新篇》‎ D. 进行北伐和西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不能体现世界潮流,排除A;B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不符合和世界发展潮流,排除B;《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故选C;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不符合世界潮流,排除D。‎ ‎9.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据此判断该条约的影响是 A. 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 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D. 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D;A项错在“直接导致”,排除;《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排除B;《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C。‎ ‎10.以下四本连环画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主要任务是反对清政府,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②,故排除AD;五四运动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④,故排除B。‎ ‎11.1919年春夏之交,“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史称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19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故C正确;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属于农民运动,故A排除;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生,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故D排除。‎ ‎1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 中国三大召开 B.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C. 北伐战争开始 D. 武汉国民政府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三大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排除A;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故选B;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排除C;武汉国民政府成立说明国民革命由这将流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排除D;‎ ‎13.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一次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如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②是遵义,故选B;①是江西瑞金,③位于四川,④是陕北吴起镇,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一次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联系所学遵义会议的意义分析解答。‎ ‎14.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7年8月13日”,地点在上海,应知是淞沪会战,故A符合题意;太原会战是1937年9月—11月,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故B不符合题意;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日双方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故C不符合题意;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到10月中日双方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故D不符合题意。‎ ‎15.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它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旅顺大屠杀 B. 血战台儿庄 C. 百团大战 D. 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故选D;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1938年血战台儿庄,1940年百团大战,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6.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A. 展开战略反攻 B. 实施辽沈战役 C. 进行淮海战役 D. 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 ‎【分析】‎ ‎ 【详解】‎ 材料中“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说明是渡江战役,故D正确。A发生于1947年,B、C属于三大战役的内容,结束于1949年初。而D发生于1949年4月。‎ ‎17. 某次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该“会议”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该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基层民主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涉及的是民族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涉及的是民主党派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对“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的分析理解。‎ ‎19.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这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共识是指 A.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D. 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B正确。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属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具体表现,故A错误。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没有突出一个中国原则,故C错误。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在2008年,故D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 ‎20.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出发点是 A. 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B. 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 保障两岸关系的稳定繁荣 D. 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答案】D ‎【解析】‎ 由“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体现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A正确;B、尊重台湾历史,C、国内发展情况,D、稳定繁荣,与材料中的论述没有联系,故排除。故选A。‎ ‎21.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下列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不结盟政策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材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可知,它强调的是相互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和平交往,结合所学可知,最能体现这一法则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它强调相互之间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和平外交,符合题干中“黄金法则”的主题内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黄金法则”的含义不符;B选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与“黄金法则”的含义不符;C选项错误,不结盟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原则,主张广大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与“黄金法则”的含义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1954年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进一步缓解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有关国家在瑞士举行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这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C. 万隆会议 D.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54年”“瑞士”“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选项A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万隆会议于1955年召开,排除C;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如1954年、瑞士、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的解读。‎ ‎23.印尼总统苏加诺曾指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这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雅尔塔会议 C. 万隆会议 D. 欧洲联盟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故答案为C项。日内瓦会议有苏、美、英、法等国参加,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首脑参加的会议,这两次会议与欧洲联盟会议均不符合题干中“只有有色人种国家参加的洲际会议”,排除A、B、D项。‎ ‎【点睛】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认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4.1971年10月25日晚上(北京时间26日上午),当联合国会议大厅的电子计票牌显示最表决结果时,人们立刻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歌声、欢呼声汇聚在一起,犹如大的波涛,汹涌澎湃,回荡在会议大厅,经久不息。这是人们在欢庆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首次获得奥运会举办权 C.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C;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8年中国首次获得奥运会举办权,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5.结束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标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AD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排除C。‎ ‎26.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它标志着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C. 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故B正确;《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A错误;民主共和制没有世袭君主,C不符合题意,排除;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27.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 君主制和议会制 B. 君主制和共和制 C. 立宪制和共和制 D. 总统制和议会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可以知道,这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由“‘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可知,这是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所以A正确;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共和制与题干不符,排除选项B、C;总统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2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该规定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民主原则 C. 权力制衡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这体现了民主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联邦制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权力制衡原则,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29.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总统的产生办法是 A. 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C. 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D. 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总统是经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不是美国宪法规定的总统的产生方式,错误;C选项不是美国宪法规定的总统的产生方式,错误;D选项不是美国宪法规定的总统的产生方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 ‎30.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同点不包括 A.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立法保障 B.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C. 都是以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 D. 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D不是英美的相同点,故选D;ABC是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31.有学者在评价一部著作时指出:“……为正在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 《共产党宣言》 B. 《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 D. 《论法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为正在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表明该著作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故选A;BC是英美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排除;《论法的精神》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正在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联系所学《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分析解答。‎ ‎32.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批判人类历史上三大优秀理论成果,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的是 A.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的一项,故选A。‎ ‎33.看到“1871年”、“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巴黎公社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答案】C ‎【解析】‎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标志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C正确;A是1847年;B是1848年;D是1917年。‎ ‎34.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搜集整理了下列三幅历史图片,据此判断该小组的探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B. 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C.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D. 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据材料图片提到,《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故C正确。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故A错误。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只符合马克思主义,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故D错误。‎ ‎35.现代国际关系中“三八线”“柏林墙”“北约”“华约”“古巴导弹危机”等历史名词出现的共同背景是 A. 美苏两极对峙 B. 欧洲国家一体化 C. 两极格局瓦解 D. 世界格局多极化 ‎【答案】A ‎【解析】‎ ‎“三八线”“柏林墙”“北约”“华约”“古巴导弹危机”反映的是美苏两极对峙导致国际关系紧张,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C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极格局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无法体现“世界格局多极化”,排除D。‎ ‎36.20世纪50~70年代世界已经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列推动该趋势的因素有(  ) ‎ ‎①不结盟运动 ②西欧、日本崛起 ③中国的发展 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西欧联合、日本崛起和中国强大以及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促使20世纪50~70年代世界已经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C正确;④是1991年,排除。‎ ‎37.1961年成立的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原则和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A. 不结盟运动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1961年成立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原则和宗旨,故选A;1989年成立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1年成立”“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原则和宗旨”,联系所学不结盟运动的建立的史实分析解答。‎ ‎38.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长期影响着世界格局,其瓦解的标志是 A. 苏联的解体 B. 德国的统一 C. 欧盟的成立 D. 日本的崛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长期影响着世界格局,其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故A项正确;1990年两德的统一,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排除;欧盟是1993年成立,故C项排除;日本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故D项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39.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推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怎样的中央政治制度?在此制度下掌握行政权和审议权的机构分别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4)据材料四,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意义: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机构:(行政)尚书省;(审议)门下省。‎ 明朝:废除中书省(或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一届人大)。社会主义宪法。‎ ‎(4)特点:制度化;法律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认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掌握行政权和审议权的机构分别是尚书省和门下省。图2是明朝废除中书省,皇帝直接统管六部。‎ ‎(3)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4)特点:根据“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得出制度化,法律化;根据“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认识:可从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等方面分析回答。‎ ‎4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他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亨利·基辛格 ‎(1)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十年代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标志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对世界局势造成的影响。‎ ‎(4)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暂时呈现怎样的局面?‎ ‎【答案】(1)关系:由盟友变为对手。‎ 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外战略等。‎ ‎(2)标志:杜鲁门主义。‎ 表现:马歇尔计划;北约。标志:华约成立。‎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客观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4)趋势:多极化趋势。‎ 局面:“一超多强”。‎ ‎【解析】‎ ‎【详解】(1)关系:根据“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得出由盟友变为对手。‎ 因素:根据“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得出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外战略等。‎ ‎(2)标志:根据“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结合所学得出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十年代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马歇尔计划和北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标志是1955年华约成立。‎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一方面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另一方面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4)趋势:根据“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得出多极化趋势。‎ 局面: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