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开始刀耕火种 D.出现了曲辕犁
2.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商品经济日益兴盛
C.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发生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 “雩祀”最初为中国古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仪式。每年农历四月,万物生长旺盛,急需雨水浇灌之时,举行求雨礼。随着时代的发展,“雩祀”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渔业
5.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A B C D
6.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7.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有史书记载:“1502年,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使用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奥斯曼帝国为了保护传统商路的利益,夺取了红海的控制权,但是未能在阿拉伯海战胜葡萄牙人。”由此可知
A.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对传统商路的控制权B.新航路的开辟有力冲击了传统商路
C.奥斯曼帝国积极参与了新航路的开辟 D.葡萄牙完全控制了东西方商路
9.下图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路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的“横向交流”主要指的是
A.地中海成为贸易的枢纽 B.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C.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加速 D.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11.曾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是
A.西班牙 B.英国 C.法国 D.荷兰
12. 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里的技术变革指
A.珍妮纺纱机发明 B.改良蒸汽机问世
C.电动机发明 D.内燃机发明
13.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A.手工工场的消失 B.工厂制度的出现
C.垄断组织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衰落
14.下图所示英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角贸易”展开 B.君主立宪政体建立
C.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D.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15.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程仪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棉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每年从越南.缅甸输入百万石大米。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传统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16.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
A.辛亥革命之后 B.五四运动之后 C.国民革命之后 D.新中国成立之后
17.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出现了上海发昌机器厂等企业,这些企业属于
A.外资企业 B.民族工业 C.洋务企业 D.买办企业
18.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A.发昌机器厂 B.开平煤矿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19.下面是1934—1936 年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业救国兴起 B.国际局势稳定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政策推动
20.《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21.近代有一首竹枝词中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A.铁路运输 B.电报电信业 C.航空事业 D.航海事业
22.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23.“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的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基于这认识,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4.图3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5.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
2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相继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重点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7.关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
C.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A.金融领域 B.贸易领域 C.农业领域 D.工业领域
29. 1930~1932年,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英国还和各殖民地、附属国结成“英镑集团”,采取共同保护关税政策。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
A.步调一致,联合解决经济危机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30.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3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共吸收了275万名失业青年从事造林、筑路等工作。这一举措属于
A.复兴工业 B.整顿银行 C.以工代赈 D.调整农业
32.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中普遍奉行的政策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33.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跌入深渊。”她说的”安全网”应指
A. 社会保障体系 B.强化国防保障
C.发展粮食生产 D.劳动安全保护法
34. 20世纪50作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
A.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国民经济停滞 D.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35.“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
36.1980年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它们“特”在
A.外交政策 B.经济政策 C.高度计划 D.自由放任
37.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以
A.国家计划为主 B.内地支持为主 C.外商资助为主 D.市场调节为主
3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阶级斗争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经济建设
39.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明确:“
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分田单干 B.集体经营 C.包产到组 D.包干到户
40.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的某次会议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该会议是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四大 D.十五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共40分)
4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图中上方题诗“无数铃声遥过碛(沙漠),应驮白练(丝绸)到安西”,表达了作者对什么历史景象的追思?这种历史景象的空前繁荣说明了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欧洲航海家利用“帆船”完成了哪一历史壮举?指出完成这一壮举的历史条件。(5分)
(3)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与“帆船”相比,“汽轮”有何显著进步?(3分)
42.(14分)票证是人类近代历史的见证,从中可以认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认识“新政”
“折扣券”是今天美国“福利券”(foodstamps) 的前身,主要用来购买食品(不得购买奢侈品),它可以在参加政府项目的所有商店里使用。福利券至今仍在美国广泛使用。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这张“折扣券”撰写历史背景说明。(3分)
角度二: 认识“经济体制改革”
(2)依据范例,在图片上标出与“计划经济”相关的信息,并写出其特点。(3分)结合所学,说明粮票消失的原因。 (4分)
角度三: 认识“福利国家”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二战后法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为视角,评价福利制度。(4分)
4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百年中国》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4分)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九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A
D
A
D
B
B
D
B
A
C
C
B
A
B
C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B
C
B
D
B
A
B
B
C
A
A
A
C
B
D
D
D
C
41.(14分)
(1)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古代中国商业的兴盛、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6分)
(2)新航路的开辟。(2分)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罗盘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具有人文精神。(3分,任答2点即可)
(3)采用蒸汽机做动力,带来了海上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性变化;更加密切了各州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3分)
42. (14分)
(1)历史背景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或加强国家干预);为此加强了救济工作,发行“折扣券”以提供社会保障。(3分)
(2)特点:限定地域;限制数量;规定种类。(3分)
原因: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工农业产品增加,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改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秩序逐渐形成。(4分)
(3)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也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4分)
43.(12分)
(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4分)
(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分)
(3)优势:资源,如矿产、热带亚热带作物等。环境,如空气、土壤、气候等。人文,如政策、侨乡、人文景观等。(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