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11月绍兴市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0页,选择题部分1-6页;非选择题7-10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桂林郡辖区大部分在今广西境内。关于它的郡治地址,由于缺乏直接证据,自清代道光六年起,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在今桂平市,有的说在旧贵县,有的说在今凌云、凤山、巴马交界一带,有的说在今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近年又有学者认为在今象州县象山东南3里的扶满村至水冲岭一带。对此,最新的人民版、人教版教材,不再在《秦朝形势图》中标出“桂林郡”字样,或不再明确写出郡治地址。这说明
A. 研究历史应该遵行尊重前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B.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 基本史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待逐步弄清
D. 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对桂林郡治地址的研究一直争论不休,对此,教材中也不再标出“桂林郡”字样,或不再明确写出郡治地址,这说明基本史实有待逐步弄清,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如果只尊重古人的认识,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历史研究了;B选项错误,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证明史实既需要考古学家的考古挖掘,也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商王武丁妻子的妇好墓,曾出土200多件青铜礼器、5件大铜铎、16件小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4件青铜镜、1件青铜勺、130多件青铜兵器、4个青铜虎、20余件其他青铜器。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青铜器
A. 生产地点广泛 B. 品种种类单一 C. 铸造水平较高 D. 日常应用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些青铜器品种丰富,数量众多,造型多样,从侧面反映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这些青铜器的产地;B选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商代青铜器品类繁多,并非单一;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代统治者的墓葬信息,不能得出这些青铜器日常应用普及。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的内政之策,一是生计,二是教化。要解决生计问题,又不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言教化和平均地权者,莫如儒家,如实践德政、倡导儒学、表彰六经等;言节制资本者,莫如法家,如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等。汉武帝的这些政策说明
A. 儒生参与了国家中枢的决策 B. 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得到提升
C.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致定型 D. 儒法并用的执政理念有所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言教化和平均地权者,莫如儒家……言节制资本者,莫如法家”信息可知,汉武帝的内政之策体现了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并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采用儒家思想,并未说明儒生是否参与了国家中枢决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儒法并用,不能得出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得到提升;C选项错误,虽然在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致定型,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唐初均田制规定:丁男及中男每丁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永业田则永远归农民所有,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以自由买卖。据此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B. 属于土地私有制,全部受田可以自由买卖
C. 受田农民必须缴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D. 往往随天灾人祸、土地兼并而不得不废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可知,并非全部受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对于部分受田并不拥有所有权,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拥有大量的无主荒地,如此才能由国家对农民进行大量受田,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均田制下,由国家对农民进行受田,但农民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缴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等,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政府可受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变得无法再推行,故不得不废弛,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5.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科技发展到宋朝,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水平。为论证该观点,你选择的论据应该是
①
用薄铁叶剪裁,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②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③
(1)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2)有火箭,施火药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傅药轻重以弓力为准。
④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项中描述的是创制于北宋时期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指南鱼,符合题意;③项描述的是北宋时期火药武器的发展,符合题意;④项描述的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②项描述的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阳明心学”时说:“在王阳明看来,人
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下列能佐证汤因比这一观点的言论是
A.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B. “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D.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反映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王阳明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说的是“物”和“理”存在于内心之中,是由“心”所派生出来的,故选A项;“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观点,而程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排除C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排除D项
7.以下所示结构示意图,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相权分别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基本更迭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或解读,不恰当的是
A. “独相”阶段曾出现丞相位尊权重的现象 B. “群相”具备了分权制衡的“现代属性”
C. “兼相”意即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D. 相权在历代改革与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群相”的重要体现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但最后集权于皇帝,其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与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专制的现代分权制衡原则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B
选项符合题意。“独相”阶段丞相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分别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等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皇权得到强化,相权逐渐削弱萎缩,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 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 积极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D.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主动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求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这些书籍只是部分知识分子主动了解西方国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能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D选项错误,这些书籍主张了解西方国情,学习西方的科学素质,以维护清朝统治,并非提升民众素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下列为《晚清中国民族工业资本比例及民营工业资本总额变化比较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这一变化表明
1872-1895年
1896-1911年
官办或
官商
合办
中外
合办
商办
(民营)
商办
(民营)
资本总额
官办或
官商
合办
中外
合办
商办
(民营)
商办
(民营)
资本总额
64.56%
2.43%
33.01%
853万元
21.44%
27.68%
57.88%
7312万元
A.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B.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管理流弊丛生
C. 商办民营企业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D.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础初步奠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商办民营企业资本总额剧增,发展较为迅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创办形式并未发生变化,不能体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管理情况;D选项错误,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收回利权运动的参与者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涉及诸多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甚至可以说“社会各阶层几已全部卷入”。发生在1911年的保路运动
①起因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使用权 ②范围局限于四川、湖北两省区
③詹天佑虽身处逆境但全力支持 ④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保路运动发生时,晚年的詹天佑身处逆境,不甘沉沦,一面支持保路运动,一面推动铁路建设,③项符合题意;武昌起义前夕,清政府调集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④项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保路运动的起因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不是使用权,①项不符合题意;这场运动的范围涉及湖南、湖北、广东和四川等省,进而影响全国,②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了要“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的主张,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在此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是
A. 用西方先进文化改造中国社会 B. 全面否定并遗弃中国传统文化
C. 各领域全方位地接受西方文化 D. 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是英语“民主和科学”的音译。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想以代表西方文明的民主和科学,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改造中国社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和遗弃的态度,该表述也没有体现对西方文化的利用;C
选项表述并不全面,并未体现陈独秀改造中国社会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1949年8月中旬始,新华社连续发表《丢掉幻想,准务斗争》、《别了,司徒雷顿》等六篇评论,揭露美国对华政策帝国主义本质。下列条款摘自列强迫使近代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可以作为美国侵略中国依据的是
①
如有兵船巡查贸易至中国各港口者,其兵船之水师提督及水师大员与中国该处港口之文武大宪均以平行之礼相待,以示和好之意。
②
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
③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④
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史料①中“兵船巡查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这涉及的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的内容,它是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①项符合题意;依据史料③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涉及的是1922年《九国公约》中的内容,这是美国图谋扩张在华侵略势力的胜利,③项符合题意;依据史料④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涉及的是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的内容,有利于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④项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依据史料②中“德国政府”、“山东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中要求的内容,与美国侵略中国无关,②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电视剧《外交风云》细数新中国外交峥嵘历程和光辉岁月,全方位地展现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外交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外交风云”中留下的下列重要而珍贵镜头,从一个侧面说明新中国
A. 外交原则的适时调整 B. 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
C. 与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D. 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会晤,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发展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四幅图片反映的是邓小平访问美国,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这从侧面说明新中国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始终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并未发生改变;C选项错误,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会晤、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都不能体现中美关系的逐步改善;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区域合作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体制外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正旺,加上各种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占“半壁江山”,面临困境的国有企业必须寻求出路,改革已逼近市场经济的门坎,等待着中央的明确表态。跨越这道“门坎”的是
A.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实行 B. 开始试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D.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改革已逼近市场经济的门坎,等待着中央的明确表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没有能够跨过市场经济的“门坎”;B选项错误,1993
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方向,是在已经跨过“门坎”的背景下提出的,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至今尚未形成。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合体长衫一领,配上宽边眼镜、白围巾和常夹在腋下的书稿,整个感觉是朴素、稳健、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这是我们今日在影视作品中时常看到的一种人物形象。这种人物扮相的原型,最有可能是
A. 维新运动期间的传统士绅 B.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
C. “五四”运动时的知识分子 D. 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年学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合体长衫”、“配上宽边眼镜、白围巾和常夹在腋下的书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时期,受西装的影响,长杉的款式不尚宽大,趋向合体,许多知识分子和思想行为较为传统的男性,以长衫为主要服装,特别是在新派知识群体中,穿长衫、戴眼镜成了当时这一群体的普遍服饰特征,符合中国文化男子的典型气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维新运动时期的传统士绅多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宽袍大袖,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多是由海外归来,穿着多是西装革履;D选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学生的穿着多是蓝灰黑的上衣加裤子,六七十年代多穿旧军装。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新思潮的著名领袖人物。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行动指南;柏拉图主张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三位思想家
A. 促使人们既为自己也为社会去思考行动准则
B. 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主观主义
C. 试图通过研究物质世界来探索新的真理体系
D. 旨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外在的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柏拉图主张“哲学王”,由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管理国家。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他们都促使人们既为自己也为社会去思考行动准则,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智者学派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的特征,与这三位思想家的不符;C选项错误,三位思想家研究的是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不是物质世界;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三者强调理性和否认外在绝对权威的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在《新全球史》中描述说,在马丁·路德看来,赎罪券是罗马教会贪婪、虚伪、道德败坏的标志。他写的《九十五条论纲》,曾引发了一场关于“赎罪券”的辩论。“赎罪券”是1517年教皇以修缮某教堂为名而大量出售的。这一教堂所在的城市是下边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517年教皇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大量出售“赎罪券”,这一教堂所在的城市是罗马,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①地是热那亚,不符合史实;B选项是佛罗伦萨,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④地是那不勒斯,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50年代时,“自由贸易已成为(英国)一则适合社会状况和经济政策并由政府确认的不可动摇的信条”;英国走向自由贸易的历程与其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是基本一致的。这表明英国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依据实力变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C. 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加强 D. 世界一体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是在19世纪上半期,那时英国早已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在这之前,当英国的制造业还落后于其它国家时,英国政府一直采用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扶持本国的制造业,这表明英国依据实力变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并未主动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C选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不是加强政府的作用;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依据实力变化调整其经济政策,并非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17世纪后期自然科学革命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可以用新的方法去认识,研究宗教的学者开始对各种口碑教义的共同属性加以分类整理,历史学家也开始了解民族兴衰的规律,研究政治的学者则对各种政体进行比较。由此推论,当时的“自然科学革命”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的思想或方法是
①理性 ②演绎 ③归纳 ④实验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可以用新的方法去认识”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即理性思维去认识社会,体现了理性思想,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研究宗教的学者开始对各种口碑教义的共同属性加以分类整理,历史学家也开始了解民族兴衰的规律,研究政治的学者则对各种政体进行比较。”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法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②③项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的“自然科学革命”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实验的方法,④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近代国际关系中,一些西方国家对他国采取双重标准,己是司空见惯的事。如一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家或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又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其中突出的表现有
①武装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颁布损害印度人民民主的法案
③确认捷克斯洛伐克等的独立 ④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自决”倡言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而这些决定不得为他国或其他政权决定。一战后列强违反“民族自决”的原则干涉别国内政的主要表现是武装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颁布损害印度人民民主的法案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①②④项符合题意,C
选项正确。确认捷克斯洛伐克等的独立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R.R.帕尔默著的《世界现代史》说:“1940年,就像1807年那样,只剩下大不列颠一个国家在同欧洲的征服者进行战斗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战场上的国、共两党正领导各自的军队顽强地抵抗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据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①
1807年
英国
同欧洲征服者进行的“战斗”是指莱比锡大会战
②
1940年
英国
单独作战迫使征服者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③
1940年
中国
抗日根据地发动的抗战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气焰
④
1940年
中国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成功阻击日军对武汉进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9月,德国发起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受挫,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②项符合题意;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③项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不是1807年,①项不符合题意;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国军战败,武汉失守,未能阻挡住日军的进攻,④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二战后期,美、苏、英三个同盟国家参加的某次会议,尽管存在着分岐,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这与材料的描述一致,故选C。开罗会议着重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未涉及联合国问题,排除A;德黑兰会议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美、苏、英三国并未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协议,排除B;波茨坦会议主要是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
23.二战后的“冷战”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具有全球影响的对抗。在美苏双方最初走向“冷战”的时候,发生在1949年的几件大事尤其引人注目。下列相关史实不属于其中表现的是
A. 朝鲜半岛先后建立韩国和朝鲜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华盛顿建立
C. 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 D. 德国分裂为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韩国和朝鲜,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和德国分裂都是发生在1949年,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选项。
24.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文学艺术的成就令人炫目。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下列著名作品,描述或描绘的共同主题是
A. 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
B. 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彻底检视和抨击当时社会
C. 揭露或推翻复辟后的波旁王朝的封建黑暗统治
D. 反映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进步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于1862
年发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深刻揭露了复辟后的法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堕落。《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30年的浪漫主义绘画作品,这幅作品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出版于1830年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猛烈地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真实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社会的真实状况。所以这些作品描述或描绘的共同主题是揭露或推翻复辟后的波旁王朝的封建黑暗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不是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D选项是20世纪世界文化的特征,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6分,共52分)
25.北京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建城已有3040年历史,当时叫做“薊”。《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薊。”《史记·燕召公世家》又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抚夷狄屏中土”。东周时,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将国都迁到蓟城,从此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这也是后来燕京名称的由来。
——整理自侯仁之《北京城的起源与突迁》
材料二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来自白山黑水的满族统治者,一改历代开国帝王大肆拆毁旧朝宫室的传统,坦然进驻三重城池。只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三山五园”,现保存最好的是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美誉的颐和园。
——摘编自侯仁之《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初年周武王在今北京地区一带“分封建国”的类别,并请简要评价分封制。
(2)材料二中说颐和园享有“似江南”的美誉,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少用一句话概括颐和园“离宫建筑群”的历史地位。
(3)众多历史事件离不开特定空间的承载。仔细观察材料三《现代北京市区图》,判断并写出圆明园、东交民巷、卢沟桥在图中的对应序号。请从中选择一个地点,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相关事件进行历史解释。
【答案】(1)类别:先代贵族(蓟)、姬姓子弟(燕)。评价: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和扩大疆域。但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说明:佛香阁仿杭州六和塔建造,昆明湖呈典型的西湖风格,西堤模仿杭州苏堤建造,苏州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也呈现江南园林风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3)对应序号:圆明园一④、东交民巷一②、卢沟桥一①。历史解释:必须包括:时间、内容、影响或地位示例: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是为卢沟桥事变。借此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解析】
【详解】(1)类别:依据材料一中“封黄帝之后于薊”、“封召公于北燕”等信息可得出其类别是先代贵族(蓟)和姬姓子弟(燕)。
评价:依据材料一中“抚夷狄屏中土”、“东周时,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将国都迁到蓟城”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和扩大疆域。后期诸侯兼并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等方面简要评价分封制。
(2)结合所学颐和园中佛香阁、昆明湖、西堤、苏州街、谐趣园等景点相关特征进行说明即可。
地位:结合所学可知,颐和园“离宫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3)对应序号:结合所学可知,圆明园对应的是④号位置,东交民巷对应的是②号位置,卢沟桥对应的是①号位置。
历史解释:结合1860年英法联军掠夺并焚烧圆明园、1901年《辛丑条约》中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等相关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26.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法国启蒙思想是当时法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领域上的反映。它的出现不仅直接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而且也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地区,其中也包括遥远的中国。在近代中国发生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一不折射出法国启蒙民权思想的烙印。
——据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尹斌《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与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改编
材料二 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战后法国建立了共产党,印发大量马列著作,翻译多种革命报刊书籍,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比起国内从进步报刊上学习译载的马列著作,留法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是通过阅读原著来实现的,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论述更具体、更清晰,他们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先进代表们还提出要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条件、步骤来建设党。毛泽东曾指出:“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共产党,几乎是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58人,其中留法生6人,占总数10.3%;中共三大时留法党员77人,占总数18%;中共四大时留法党员达210人,占总数20%还多。
——摘自冉世民、孔令国《伟大的足迹——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材料三 二战后,法国的复兴经历了40个年头,制定并实施了九个现代化计划,才从战争的废墟上实现了今天的现代化,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摘自孙慧双《法国现代化4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这句话中“革命”的含义。请结合“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证卢梭、孟德斯鸠的理论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简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期间邓小平的早期革命事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为实现“法国的复兴”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主要特征。用一句话指出法国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所呈现的不同特色。
【答案】(1)含义:以理性为思想武器,将批判矛头指向封建主义;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限制“公权力”、主张“主权在民”和人人自由平等;强调人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用理性指导行动;为推翻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舆论准备。
史实: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体现“主权在民”(人民有权起来反抗暴政)的理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别体现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理论。
(2)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党的理论建设(建党原则)进行探索;为早期党组织建设和队伍扩大作出重要贡献。
事迹: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其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部工作;由于经常从事油印、装订工作,又认真负责,被称为“油印博士”。
(3)模式: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特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特色: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以理性武器批判封建主义、提倡科学、主张“主权在民”和人人自由平等、为推翻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做了准备等方面说明“革命”的含义。
史实: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及之前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体现“主权在民”理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分权制衡的原则等角度论证这些理论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他们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先进代表们还提出要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条件、步骤来建设党。”、“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58人,其中留法生6人,占总数10.3%;中共三大时留法党员77人,占总数18%;中共四大时留法党员达210人,占总数20%还多。”等信息可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党的理论建设进行探索、为早期党组织建设和队伍扩大作出重要贡献等方面概括其作用。
事迹:结合所学可知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其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部工作、由于经常从事油印、装订工作,又认真负责,被称为“油印博士”等方面简述邓小平早期的革命事迹。
(3)依据材料三中“制定并实施了九个现代化计划”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为实现“法国的复兴”而形成的是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主要特征:结合所学可知,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不同: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
27.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在当今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崭新的德意志帝国的诞生让整个欧洲战栗不已。而此时,“德意志帝国之父”俾斯麦却怀着另外一种恐惧心情思考着德国的未来。在俾斯麦看来,只有一个包括俄国在内的反德同盟才可能真正威胁到德国的生存,特别要防止的是英国、法国和俄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1878年,在调解俄、英、奥等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而召开的柏林会议上,俄国的主张没有得到德国的支持,使此次会议被俄国认为是“俾斯麦领导下的欧洲反俄联盟”。俾斯麦为了防止恼羞成怒的俄国对德国造成危害,马上与俄国的主要对手奥匈帝国结盟。与此同时,德国挑起意大利与法国和英国的争斗,使意大利被迫与奥匈帝国和解。……列强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的结盟过程虽然曲折复杂,但最终的局面却是俾斯麦最害怕的。
——整理自夏一东《世界大战透视: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材料二 早期的不结盟运动基本上是一个政治论坛,只零星涉及经济问题。如首次大会上苏丹总理易卜拉欣·阿布德发言说“我们苏丹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20世纪7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愈益认识没有经济解放就没有政治独立,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了制定不结盟政策总纲领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德奥意同盟”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俾斯麦最害怕的最终的局面”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不结盟运动作为“一个政治论坛”兴起的背景及其宗旨。70年代其目标又有什么新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答案】(1)背景:俄奥为争夺巴尔干矛盾尖锐;柏林会议俄德关系恶化;德奥建立具有明显反俄性质的同盟;意大利与法国争夺殖民地失利。表现: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影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背景: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宗旨:独立自主、非集团。新发展:涉及经济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贡献:有利于冲击资本逻辑为中心的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有利于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有利于克服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或有利于解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性问题);有利于顺应新时代全球化发展、全方位交流的需要;有利于适应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在调解俄、英、奥等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而召开的柏林会议上,俄国的主张没有得到德国的支持……俾斯麦为了防止恼羞成怒的俄国对德国造成危害,马上与俄国的主要对手奥匈帝国结盟。……德国挑起意大利与法国和英国的争斗,使意大利被迫与奥匈帝国和解。”信息可从俄奥为争夺巴尔干矛盾尖锐、柏林会议俄德关系恶化、德奥建立具有明显反俄性质的同盟、意大利与法国争夺殖民地失利等方面分析“德奥意同盟”形成的背景。
表现:结合一战前三国协约局面的形成过程相关所学即可概括得出“俾斯麦最害怕的最终的局面”的表现。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导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背景:依据材料二中“20世纪7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深入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信息结合所学从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等方面概括其背景。
宗旨: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新发展:依据材料二中“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愈益认识没有经济解放就没有政治独立,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了制定不结盟政策总纲领的指导思想。”信息可得出70年代其目标又涉及经济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依据材料三中“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冲击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顺应新时代全球化发展、全方位交流的需要、适应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