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线上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实验班)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调研考试(实验班)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当事国在冲突前后所作出的决定,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误入歧途。“那场冲突”是指(    )‎ A、古巴导弹危机 B、越南战争 C、朝鲜战争 D、第一次柏林危机 答 案 A 解 析 从材料“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古巴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冷战”无关的是(    )‎ A、德国被一分为二 B、1950—1953 年朝鲜战争 C、1973 年美国在越南战败 D、美国“9 • ‎11”‎事件 答 案 D 解 析 无 ‎3.1991 年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写道:“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材料的主旨是(    )‎ A、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C、“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 案 C 解 析 C项,材料信息“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可以看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故A项错误;‎ B项,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D项,材料没有强调世界大战问题,故D项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4.‎2014 年 6 ‎月 4‎ ‎ 日,解放军总参谋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中国决不主动挑起海上争端和冲突,决不影响国际法允许的海上航行自由;也要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国家核心利益一点也不能损,国家主权一分也不能丢,国家领土一寸也不能少。”材料表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活动追求的目标是(    )‎ A、独立自主 B、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答 案 B 解 析 无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答 案 B 解 析 在冷战以后决定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是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发展的需要,正确的是B项;‎ 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至 60 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这一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外交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 案 C 解 析 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能引起广大亚非拉国家共鸣的国际关系准则,因而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至 60 年代末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A项,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这一有限区域的和平问题,而不是涉及整个亚非拉国家关系问题,故排除; B项,是新时期的外交表现,时间不符,故B排除; D项,是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和中日那交的影响,时间不符,故排除。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7.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A、基层民主光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答 案 C 解 析 无 ‎8.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是(    )‎ A、刘少奇 B、彭德怀 C、贺龙 D、陈毅 答 案 A 解 析 无 ‎9.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 C、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D、主要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答 案 D 解 析 无 ‎10.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公社委员会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主要是为了(    )‎ A、便于实现人民的监督 B、体现人民当家做主 C、提高公社的行政效率 D、防止委员职务腐败 答 案 A 解 析 无 ‎11.1919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他指的是(    )‎ A、苏联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B、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 C、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D、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答 案 D 解 析 根据信息“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可判断其指的是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俄国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政体,故选D。‎ ‎12.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这里马克思肯定了(    )‎ 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 B、巴黎公社的选举制度 C、法国 1875 年宪法 D、1832 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答 案 B 解 析 B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巴黎公社建立后,“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故B项正确;‎ A、C、D项,《人权宣言》、1875 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只能实现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马克思认为它们是“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因而对此加以否定。故A、C、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下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改订新约运动中 D、渡江战役胜利后 答 案 B 解 析 从“和平永奠”的牌楼,“胜利屏”和“中美英苏四国的国旗”可知,这一场景应出现于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美英苏共同打击法西斯国家而互相援助。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4.1860 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 案 B 解 析 根据所学知识,《天津条约》与美国相关,《北京条约》与美国无关,《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均与题干时间点不符,故本题答案为B。‎ ‎15.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 案 A 解 析 由题干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知,《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发表于 1941 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其余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 ‎16.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 1949—1978‎ ‎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 案 C 解 析 根据图表分析可得 1949-1978 年研究某个专题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代表越符合时代和社会环境,丁的论文数量最少,说明其与时代背景不符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以暴力手段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而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方式进行的运动,与 1949-1978 年强调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不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分权制衡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下列国家权力机构在政治实践中,制衡效果相对最弱的是(    )‎ A、‎ 英国的内阁与下院 B、美国的总统与国会 C、法国的总统和参议院 D、德国的皇帝和帝国议会 答 案 D 解 析 德国表面上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实质上是君主专制政体,所以德国制衡效果最弱,所以D正确。‎ ‎18.1873 年,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法国总统。1877年,他解散众议院,但再次选举的议会共和派仍然保持多数,最终麦克马洪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体制”。这体现出(    )‎ A、总统行为违宪 B、总统丧失制衡议会的权力 C、法国共和之路曲折艰难 D、议会必须对总统负责 答 案 C 解 析 C项,根据材料可知,保皇党领袖麦克马洪最终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体制”,说明他认识到了共和政体已成历史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共和道路的曲折艰难,故C项正确;‎ A项,1875 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的行为并不违宪,故A项错误;‎ B项,根据材料可知,1877 年,麦克马洪解散了众议院,说明总统对议会权力是可以制衡的,故B项错误;‎ D项,1875 年宪法确立法国为议会制共和政体,议会虽受总统的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的机构,无须对总统负责,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9.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美国 1787 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 A、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B、立法、司法分权制衡 C、联邦政府、州合理分权 D、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答 案 D 解 析 D项,根据材料中“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他们尽少发生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尽管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是立法机关,但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的选举方式、任期以及具体职责都有差异,恰好体现了材料所提到的这种理念,故D项正确;‎ A项,总统是国家最高行政权的拥有者,虽然总统也拥有否决国会通过法律的权力,但是总统并不属于立法机关,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B项、C项,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故B项、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 6000 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反映了(    )‎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答 案 D 解 析 D项,由材料主旨可知,这样的民主是强迫式的民主,不能体现公民的意愿甚至违背公民的意愿,必然会导致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的衰落。故D项正确;‎ A项,材料中只是说有高频率的政治活动和存在公民逃离的现象,并没有关于两者因果关系的描述。故A项错误;‎ B项、C项,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两项内容,材料只是强调需要有一定人数参与政治,并且参与的人逃出后会有惩罚,没有关于雅典民主政治是否公平,是否所有公民都要参与政治的描述。故B项、C项均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1.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 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答 案 D 解 析 材料强调法律程序很重要,“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法过于注重形式,这有时会导致不能反映当事人真实意思。习惯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随意解释法律,更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可参照的程序。‎ ‎22.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八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答 案 D 解 析 依据题干,武则天在审理徐元庆杀县尉为其父报仇一案时主张无罪释放,最终虽也判决徐死罪,但“旌其闾墓,嘉其徽烈”,这是对“礼”的重视;唐政府最终判决徐元庆死罪,这是运用“法”来维护统治的表现。此类事件不止一个被记载下来,说明当时唐朝统治者注重调和“礼”与“法”的矛盾以便更好地维护统治。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期间,专制皇权并未弱化,而是得到增强,对徐元庆“旌其闾墓,嘉其徽烈”说明统治者注重对宗法观念的维护,材料未对地方吏治问题展开阐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3.《古今奇观》卷二十一卷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科举制(    )‎ A、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B、深刻的影响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成了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答 案 D 解 析 无 ‎24.明朝《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受宗法制的影响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仅流传于中国南方 答 案 B 解 析 B项,宗法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家国同构”,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这种制度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 A项,宗法制起源于夏朝,经过商朝的完善,到西周时已经相当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祭祖习俗起源于明朝中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C项,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广泛存在,是宗法制影响的结果,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故C项错误;‎ D项,受宗法制的影响,清明节祭祖的做法流转于中国各地,而不仅仅限于中国北方地区。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 案 D 解 析 根据材料,“都省”即元代的中书省,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中书省之外,在地方设十个行省管理地方事务,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 二、综合题 ‎26.材料一    康熙曾多次否决修茸长城的奏议,据《清圣祖实录》记载,1691 年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 ‎1651 年 12 ‎月 1 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英)《航海条例》(1651 年)‎ 材料三    为了保障各国和平发展,不受威胁,美国力主建立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在于使它的所有会员国都能享有永久的自由和独立。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制,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 ‎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    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    我相信,我们的帮助主要是通过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这对于经济安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来说,是必要的。‎ ‎——哈瑞·杜鲁门总统 ‎1947 年 3 月 12 日致国会的咨文 ‎(1)长城是古代中国国家安全的象征,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否决修葺长城的理由。‎ 答 案 理由:历史上长城并不能阻挡边患的发生,且清代长城在国境之内。国家安全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长城修葺工程较大,需大量人力物力,有害百姓。‎ 解 析 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怎样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目的的?‎ 答 案 英国通过殖民战争和海外掠夺奠定了本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其矛头直指荷兰,打击荷兰商业殖民优势,以便垄断英国和殖民地间的贸易,保护了英国的经济利益安全。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也使英国的海外商业利益得到拓展,为英国成为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解 析 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杜鲁门认为当时“破坏了美国的安全”的主要原因。结合其采取的措施说明其实质。‎ 答 案 原因:杜鲁门认为主要原因是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威胁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和美国的霸权地位,危及美国安全,美国通过“冷战”政策来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争夺和维持美国世界霸权。‎ 解 析 无 ‎27.材料一    1872 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鹫的时尚。‎ 材料二     (1888 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答 案 特征:‎ 自上而下推行;‎ 范围广泛;‎ 国民竞相效仿;‎ 没有触及到西方文明的核心(或者只学习西方文明的表象)。‎ 解 析 无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对待学习西方文明的态度产生的原因。‎ 答 案 变化:‎ 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材料一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材料二学习西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原因: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入,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解 析 无 ‎28.1861 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近代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材料一    “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我一定不辱使命,誓将恩泽关爱惠及所有臣民”“先祖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改善农民状况的措施……但是影响范围毕竟有限。”“我相信,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我才决定进行这项改革。”“在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 ‎——摘编自《‎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材料二    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为 3000 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为推进农奴制改革采取了哪些策略?‎ 答 案 策略:‎ 打着君权神授、惠及臣民的旗号为改革制造依据;‎ 赞扬贵族地主的忠诚和觉悟,减少改革的阻力;‎ 承诺让农民获得宅基地和一定数量土地,以嬴得农民的支持。‎ 解 析 据材料一“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誓将恩泽关爱惠及所有臣民”得出打着君权神授、惠及臣民的旗号为改革制造依据;‎ 据材料一“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利益”得出赞扬贵族地主的忠诚和觉悟,减少改革的阻力;‎ 据材料一“农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得岀承诺让农民获得宅基地和一定数量土地,以赢得农民的支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釆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 案 措施:‎ 废除农奴制,农奴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农民经济上获得一定数量的园地和份地。‎ 解 析 据材料二“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结合所学得出。‎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现代化发展有何影响?‎ 答 案 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 引发教育、军事等上层建筑的政治改革;‎ 保留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解 析 据材料二“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得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 据材料二“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得出引发教育、军事等上层建筑的政治改革;‎ 结合所学得出,保留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