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3.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
历 史(文)
时间:2019.11
一、选择题(24个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体现了史家的研究的审慎,排除A;由“奴隶和平民……等二十多个类别”,可见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故选B;商代时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排除D。
2.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 铁器推广使青铜器需求减少
D. 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起礼器的作用,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这时期的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而在战国中晚期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贵族地位下降,因此这时期的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青铜器由端庄厚重到朴素实用的变化特点,与青铜器铸造也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国中后期青铜器逐渐朴素实用方向发展,并且日益普遍,没有体现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诸侯征战、礼崩乐坏,但战国时期改革没有废除礼乐制度,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
3.清代文人曾做过一首“字号诗”: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廉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应为
A. 文人雅士 B. 王公贵族 C. 富商市民 D. 小农百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号店铺招牌多取用吉祥喜庆的文字,便于吸引和招徕广大顾客,体现了世俗的审美文化,其主要适配对象是城镇中庞大的富商市民阶层,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人雅士指的是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群体较小,不是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B选项错误,王公贵族的群体数量较小,不是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D选项错误,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是城镇中的富商市民,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百姓。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旧中国有句流传颇盛的俗语“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此价值观的确立与下列图片承载的文化信息最为相关的是
A. 汉代讲学图
B. 少林寺《三教合一碑》
C. 青花一路连科纹盘
D. 宋代古籍中的先圣朱子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可知,读书排在像“命”“运”等先天因素之后,这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四个选项中C项体现的科举制最能体现这一点,故选C。 汉代尽管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选官标准是品德和才能,故A项并不是体现读书好处的最佳选项,排除;三教合一更多的是反映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的动摇,故与A项相比,B项更不可能是最佳选项,排除;D项体现的是对儒家先哲的崇敬,并未直接体现读书的好处,故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5.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种增长
A. 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B. 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C. 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D. 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海关税收的增加,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增加,结合近代中国相关知识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出口商品逐渐增多,海关税收也随之增加,故D正确;海关税收的增加是列强商品输出增加的结果,不是原因,故A不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故B不正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关税增加,不是大量工业品出口的结果,故C不正确。
6.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从省库拨资2万元,购置外国机器,创办太原火柴局,并派一候补道为火柴局总办,标志太原乃至山西近代工业开始。随后他又奏请筹办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太原机器局。1898年太原机器局建成投产。由此可见,太原的工业近代化
A. 因地缘等因素发起相对全国较晚 B. 是戊戌维新在地方上的重要反映
C. 因有晋商资本支持资金相对充裕 D. 起步方式与顺序仿照了洋务企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太原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其近代化开始较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太原的工业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反映,不是1898年戊戌维新的反映,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原火柴局和太原机器局是省库拨款,不是晋商投资;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先发展军事工业,后发展民用工业,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民国初期,《申报》广告大多都是对洋货的宣传,到1919年《申报》广告中常常会出现支持国货的标语,这种现象
A. 主要源于民族工业的产生 B. 代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 扭转了崇洋享乐的消费风气 D. 有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族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B选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后已经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这一提倡不能起到“扭转”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有学者研究“五四”以来的历史,指出“在中国,20世纪一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的事物和新的人,都自‘五四’始”。下列学生为此观点提出的佐证,理解和表述无误的是
A. 与专制政府的不妥协斗争,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外争主权的坚持与胜利,标志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工农兵学商的联合参与,实现了最广泛的革命力量动员
D. 先进理论与先进阶级结合,催生了新的现代化领导政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外争主权”的目标实际上失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C选项说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征,不是五四运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使中国从一个受侵略的弱小牺牲品逐渐转变为一个世界强国,确定和平的稳定框架中的一个伙伴。”这种民族的复兴,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建筑在我们铁血上面的”。在这一“铁血”进程中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内合作 B. 革命统一战线屡陷内部摩擦
C. 实际存着两个领导中心 D. 农民土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使中国从一个受侵略的弱小牺牲品逐渐转变为一个世界强国,确定和平的稳定框架中的一个伙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铁血”进程指的是抗日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实际上存在两个领导中心,国民党是一个领导中心,共产党也是一个领导中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外合作;B选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革命统一战线;D选项错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新中国成立十年间,先后形成“全国人才到东北”和“东北人才到全国”的盛况,这主要是为了推动
A. 剿匪固边 B. 国民经济恢复 C. 国家工业化 D.
垦荒与农业合作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于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在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大部分项目安排在东北,在此时期,一方面是全国在支援东北,人力资源流入,另一方面,东北也在支援其他地区,人力资源也在流出。所以,这主要是为了推动国家工业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剿匪固边的主力是军事力量,与人才流动无关;B选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措施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与人才大规模流动无关。D选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入与流出主要是为了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垦荒不是其主要推动力,农业合作化也与这一现象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1956年中共八大曾提出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一方针
A. 促发了“和平赎买” B. 体现了“以苏为鉴”
C. 指导了“十年建设” D. 孕育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方针是从理论上突破了当时苏联以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经营形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和平赎买”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不是材料中这一方针的影响;C选项错误,这一方针在“十年建设”时期并未得到贯彻实施;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与这一方针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1972—1985年中美贸易额统计表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8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上表中,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的改善 B. 中国的改革开放
C. 两极格局的缓和 D. 意识形态的淡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定是1972年到1985年。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中美贸易持续增长,故A符合题意;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的缓和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冷战期间,中美并未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年筑基(1978-1988 年)、三年蛰伏(1989-1992 年)、二十载奋进(1993-2012 年)、新时期腾飞(2013 年以来)四个历史阶段。其中,第二段蛰伏到第三段的奋进,折点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述 B. 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的阐明
C. 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落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第二段蛰伏到第三段奋进的转折时间是1992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结束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澄清了个体和私营经济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根源,极大地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述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C选项错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但不是这一转折的折点;D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酒神节原本是一个自发性民间宗教节庆,公元前6
世纪中期起雅典将其固定为向所有公民开放的有组织的城邦公共节庆,大型的戏剧公演也由此而来。每到节日,公民几乎倾城而动,出钱、出力,出人,演戏、看戏、评戏等既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也是城邦赋予的神圣权利。可见强化酒神节,重点是要突出其
A. 娱乐功能 B. 商业功能 C. 宗教职能 D. 政治职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酒神节被固定为向所有公民开放的有组织的城邦公共节庆,参与节日既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公民的权利。这突出了它的政治职能,因此D选项正确。积极参与城邦公共活动,是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突出的是它的政治职能,不是娱乐、商业和宗教职能,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权利
【答案】C
【解析】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1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以商品贸易为纽带的世界经济体系。传统商品如胡椒,火热程度居高不下。烟草和可可,还有中国出口的茶叶等,成为欧洲商品市场上的新宠,这一变化
A. 直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 推动地中海商贸达到极盛
C. 使中国等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D. 加速老牌商业城市的没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东方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持续热销。结合所学可知,对东方商品的狂热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新航路开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沿岸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加速了老牌商业城市的没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直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沿岸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地中海商贸衰落;C选项错误,中国等东方国家成为欧洲的经济附庸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下图是英国1789年8月出版的漫画《向自由献祭》(局部):画面右侧自由女神在巴士底废墟上登基,“一位后悔的君主”跪地献上王冠,女神对国王说: “从自由神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 永世佩戴着它! ”这里所传达的,英国部分民众对法国革命的认知是
A. 必败,法国不会告别君主制
B. 必胜,法国会走向民主共和
C. 乐观,法国将走向英式自由
D. 隔岸观火,看热闹不嫌事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自由女神在巴士底废墟上登基”、“‘一位后悔的君主’跪地献上王冠”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乐观态度及改良旧制度的愿望。依据材料中“从自由神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 永世佩戴着它! ”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保留君主的保守主义倾向。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英国部分民众并不主张法国废止王权建立共和,而是认为法国将走向限制王权的英式自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部分民众对法国大革命的乐观态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英国部分民众认为法国不会废止王权,走向共和;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部分民众对法国大革命的赞赏与忧虑,并非“隔岸观火”看热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马克思曾预测越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越革命。现实却是,随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达,工人阶级对“革命权” 的要求日渐趋淡,而对“入阁”参政的“普选权”要求则日益强烈,英国、法国、德国莫不如此。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 贫富差距渐趋缩小 B. 剥削手段转为隐蔽
C. 资本主义的文明化 D. “福利国家”的推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所处时代是增长型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资本与劳动处于直接的对抗性矛盾中,资本在增殖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对工人阶级利益的残酷剥削,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由增长型到发展型自身的完善,“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如现代公司的股权分离、社会福利制度、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及国家对企业关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的明确法律规定等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牟利的不道德性,即资本主义的文明化,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和,成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社会不能调和人民生产力差距的矛盾,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具有隐蔽性一直存在,不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的新特征;D选项错误,“福利国家”的推进是资本主义文明化的具体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埃菲尔铁塔的形状无疑是现代的,它轻而易举地从同时代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而且因为没有特别的用途,它更像一种宣言,纯粹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法国建筑的创造力,以及对新材料的驾驭能力。下列各项,可与埃菲尔铁塔共同宣示那个“现代”的是
A. 火车的出现 B. 蒸汽机的喧嚣 C. 电灯来照明 D. 工厂大爆炸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修建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钢架镂空结构的高塔,它主要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工业的发展,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因此C选项正确。火车、蒸汽机和工厂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意象派诗歌特点是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又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这种文学形式,应归流为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批判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意象派诗歌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通过意象暗示出微妙的内心世界,属于注重意象的现代主义流派,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古典主义主张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使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批判现实主义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国内战争期间时常出现农民队伍倒戈现象,1920 年末至 1921 年初,农民起义或武装暴动更加普遍。“这在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列宁说:“我希望也是最后一次。”为了重构农民的政治认同,列宁的成功做法是
A. 调动红军剿匪 B. 加快工业化建设 C. 设立集体农庄 D. 承认个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农民队伍倒戈”、“农民起义或武装暴动”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触及到农民利益,为了重构农民的政治认同,列宁的成功做法是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承认个体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调动红军剿匪与重构农民的政治认同无关;B、C选项错误,加快工业化建设和设立集体农庄都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罗斯福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伴之于立法草案;他给国会各委员会和委员写信,敦促他们通过法案;他还授权助手们作为总统说客到国会活动”“他直接干预立法进程”。罗斯福的这些活动
A. 超越了三权分立的基本格局 B. 弱化了联邦政权的民主程度
C. 提高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属临时应激,不具政治趋向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总统权力集中和行政权的扩大,在非常时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罗斯福的这些活动使行政权扩大,但并未突破三权分立的基本格局;B选项错误,罗斯福的这些活动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总统行政权的扩张是顺应历史趋势的,在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行政权的扩张没有停止。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二战期间,美国财长摩根索在国会发言,指出要使“实际和潜在的侵略受害者相信,联合国家的胜利,将不意味着在经济领域恢复战前每一个国家自顾自、不可避免的萧条和可能广泛传播的经济混乱”,美国打算帮助经济重建,“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而是源于认识到“繁荣与和平不可分割。”这种构想直接促成了
A.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C. 联合国的构建 D. 马歇尔计划的推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经济重建”、“繁荣与和平不可分割”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大战之间的经济与货币混乱和二战的爆发使各国形成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扩展及持久和平安全,在此背景下,1944年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雅尔塔体系是1945至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与经济重建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成立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协调国与国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与这一构想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其根本企图是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不是这一构想直接促成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两个分别被称为巨型世界和微型世界的处于两个极端的理论,支撑了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自然的构造。这两个理论
A. 指的是相对论和牛顿力学 B. 使认知中的自然更趋简洁
C.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D. 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广泛地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量子理论使人类社会对于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对物理学本身,对自然科学,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两个理论制的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B选项错误,这两个理论并未使认知中的自然更简洁,反而更复加复杂;C选项错误,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互相影响,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英分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材料二 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这是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的人口现象。由于工业化开始早晚不一,产业结构各异,与其他国家(包括殖民地)经济联系多寡不一,各国人口流动有自己的特点,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是:开始时间早(18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大量向城镇和工矿区转移),流动规模大,女性流动多于男性;对外移民多 。
——《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三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51年) 单位:%
年份
1801
1851
1901
1951
1.农、林、渔
2.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
其中(1)商业和交通
(2)家庭和个人服务
(3)公用事业专门职业和其他
35.9
29.7
34.5
11.2
11.5
11.8
21.7
42.9
35.5
15.8
13.0
6.7
8.7
46.3
45.1
21.4
14.1
9.6
5.0
49.1
45.9
21.8
2.2
21.9
——资料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形成的原因。
(3)试综合以上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与思考,为我国引导新型工业化提出2条建言。
【答案】(1)特点:人口迁移重要动力是人地矛盾突出;分三种迁移类型,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其中传统农业仍占主流;存在向边地和商品发达城市流动两种走向,以边地为主;
影响: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边地开发;加快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人口合理分布,弱化地区不平衡;促进工商繁荣,有利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城市发展、城镇化。
(2)圈地运动是重要推力;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工业革命率先开始和完成;农村手工业的衰落;近代二、三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对家庭服务于公用事业的需要;
(3)长期性,依据国情、地情;政策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三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重视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革制度,解除不利资源与人力合理流动的束缚等。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这是迁移的主流……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结合所学从迁移动力、迁移类型和迁移方向等方面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结合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相关所学从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边地开发、加快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弱化地区不平衡、促进工商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等方面说明其影响。
(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由于工业化开始早晚不一,产业结构各异,与其他国家(包括殖民地)经济联系多寡不一,各国人口流动有自己的特点”及材料三中“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圈地运动的推动、殖民扩张的影响、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和完成、农村手工业的衰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形成的原因。
(3)结合所学从契合国情,因地制宜、重视政策的引导作用、重视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重视教育的作用及促进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建议。
26.“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学者国际关系研究文章历年分布图(国际英文期刊),数据民国时期国际关系研究英文文献数据库,共179篇
材料二 民国学者英文期刊文章的研究议题表(局部)
阶段(年份)
关注议题
1912-1920
华侨问题、辛亥革命、民国政府的国际承认、留学生与辛亥革命、中美关系、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外交、袁世凯称帝与国际关系、国家平等
1921-1930
国际条约、民主中国与国际、货币问题与国际金融、治外法权、国际化下的中国教育、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德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英关系、中比关系、远东局势、东北问题、蒙古问题、中东铁路、帝国主义、共产主义、国际地位平等、世界和平、国际正义、关税自主、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民主、民族形成、军阀混战、国外驻军、内河航行权、租界问题、国民党对外政策、不平等条约、留学生团体、文化交流与冲突、青年问题、妇女运动、劳工运动
1941-1949
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日关系、远东局势、国际安全、国际同盟、国际制度安排、世界民主、国家平等、战后和平、战时政府、战争动员、中国外交、中国统一、中国民主、货币问题、国际金融、世界贸易、资源竞争、农业竞争、工业竞争、国际投资、国际援助、国家实力 、意识形态冲突、边疆问题、民族问题、世界文化、宗教交流、海外移民、国际组织、国际仲裁、国际和平、战争与道德、列强特权、关税问题、东京审判、中国内战、军事问题、通货膨胀、土地问题、文化与和平、文化交流、人口与和平、教育与战争、知识分子、留学生
——以上材料均摘选自《民国学人的大国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学人国际关系研究文章发表”进行规律性探讨。(要求:能发现和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规律性认识:如(1)数量增减和议题侧重都具有时代性,与国内国际形势、自身诉求息息相关;(2)议题重关注中国自身,以介绍和分析中国相关问题为主,从国家立场出发向西方学界推介,实施信息外交(3)特别关注留学生与文化问题,体现知识分子即学人特色;(4)探讨理论少,更务实;(5)具有爱国性与进步性,体现国际视野,利于改良中国形象推动中国进步。等 历史解释:时序、史实无误、角度多元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对“民国学人国际关系研究文章发表”进行规律性探讨,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需要从时代背景、国家立场、角色定位、研究特征和视角等方面寻找材料及相关所学内容中的规律进行探讨,历史解释要注意时序,做到史实无误,角度多元。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1890),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360百科
材料二
在德国的容克资产阶级中,俾斯麦一向是受崇拜的:俾斯麦确保了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俾斯麦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大国之列,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带来了“发财致富”的黄金时代。但是,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溃败而带来的国家崩溃和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了一部分史学家对俾斯麦形象的怀疑和破灭,出现了一种对先前结论的尖锐挑战:难道不是俾斯麦“粗暴地”打断了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民族国家沿着“自由主义”和“民主进步”的道路发展吗?难道不是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在后来历史中的“病态膨胀”而给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吗?
——《对俾斯麦问题的争论》
(1)结合材料及所学,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简评俾斯麦对德国的历史贡献。
(2)对材料中的“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给后来的“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的观点,你怎么看?
【答案】(1)容克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顺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和世界民主化潮流,面对内外干扰与资产阶级软弱,以强有力的战争手段实现了统一;推动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和德国近代政体的确立,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内部改革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促进德国经济腾飞,赶超英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2)体现对统一和崛起道路的反思,有时代性和启发性;但片面;德国统一助长专制与军国主义,只是二战灾难的历史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的助推、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压抑、法西斯执政等现实原因才是主因。历史评价会受时代和个人价值与需求的影响,但应坚持基本原则:放在历史条件下,全面、客观、公正、辩证看待,实事求是,尊重真相。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俾斯麦确保了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俾斯麦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大国之列,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带来了‘发财致富’的黄金时代。”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其阶级属性、实现德意志统一、推动德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内部改革使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等方面简评俾斯麦对德国的历史贡献。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指出这一反思具有它出现的时代性和启发性。然后从二战发生的原因的角度分析这一观点,还需明确历史评价要秉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