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文科班历史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早于孔子;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晚于孔子。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
B.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胡适的观点正确
C. 研究《老子》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
D. 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老子的墓葬无法确知,故A项错误;史载也是后人的记载,不能说明胡适的观点正确,故B项错误;《老子》一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帮助我们推测他所生活的时期,故C项正确;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并不合理,主观性太强,故D项错误。
2. 先秦时某思想家对生死有如下见解:“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赋也。安时面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下列政治主张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D.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大意是指人生死来去自由洒脱,顺应自然,体现了老子的主张,该句出自《庄子·养生主》。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天下就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出自《论语·颜渊》,属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治理人民(国家)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当政的人想要有所作为,出自《老子》,以此进一步推出要治理好国家,应遵从“无为而治”,这是黄老无为思想的本源,故B项正确;天下的事情虽然发生在各地,但是事情的关键掌握在中央,出自《韩非子·物权》,此句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体现了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下一句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大意为当官的人不会始终富贵,而人民也不会始终贫贱,有能力的人可以举荐为官,无能力的人可以免官为民,该句出自《墨子·尚贤》,此句主张推崇贤能,选拔有才能的人,体现了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
3.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仁,与材料中“法术”“规矩”不合,故A项排除;“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强调法术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而“法术、规矩”等则是法家韩非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墨家、道家的思想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D项排除。
点晴:熟知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主张与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还需要对史料信息的准确解读。
4. 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是
A. 清净无为
B. 兼爱非攻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可知,这位思想家反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所以答案选C。其它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名师点睛】高考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有:①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②中国古代儒、法、道家的主要治国思想,特别是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③中外同一时期思想成就的联系与比较,如孔子与苏格拉底,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及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影响。
5.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
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题干的理解。材料的大致含义是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选D。A是荀子的观点,B是老子的观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意思是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得知这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思想领域从多元化走向大一统,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正确;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儒学的地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是文化专制,排除C;D项不适合秦代,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排除。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朝治国思想·法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名师点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7.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 荀子发展的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答案选择C项。ABD与题干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现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的变化。春秋时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战国时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儒家学说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重要思想,但只是百家之一,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秦朝时,始皇帝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等重要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正是在汉武帝的推动下,百家罢黜,儒术独尊,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
8.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答案】D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而汉代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都是强化儒家理论道德,但由此可知,秦汉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解决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项正确;秦代不是强化伦理规范,故A项错误。不管是秦代的“禁”,还是汉代的“尊”,都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秦代的焚书坑儒引起了反抗,但是汉代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起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9.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通过协调贫富使其和谐相处,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既不是强制去富也不是济贫,更非劫富济贫。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
10. 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
A. 心学
B. 理学
C. 阴阳五行
D. 佛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从材料所给的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思想是佛教思想,给动荡中的人民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故选C。AB项是宋明时期出现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下的新发展;D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学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传播
12. 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明“理”的方法
B. 读书的方法
C. 明“理”的目的
D. 读书的目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朱熹注重实践活动的思想,掌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陆九渊注重“内心”的反省,掌握“理”的办法是发明本心。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理”的方法
13.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14.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人性本善
B. 格物致知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史实记忆能力。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C、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15. 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
C.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材料认为大批的人被杀死,有一半是盗贼造成的,一半是帝王造成的,批判了帝王和盗贼的狠毒残忍,表达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与D项的观点相似,D正确;A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出自《管子》,主张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观点,排除。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6. 明人顾大韶以为:无论是过去贤人之“成迹”,还是圣帝之“良法”,假若无当于我心,就不必一定要趋同。与之认识相似的是
A.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B. “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C. “心之本体无所不该”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A
17. 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 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 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 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心学不务实,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肯定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 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黄宗羲的思想没有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排除A;B项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C项材料无法体现;由黄宗羲主张“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卢梭主张“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同样合法的行为。”可知,两人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故D正确。
19. 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答案】B
【解析】由“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欲不可纵,亦不可禁”可以看出三个人是要求正当地把握人欲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彻底打破”说法错误;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性”的,与题干描述不同;D项错误,题干描述的三人的思想不是新思想的表现。
20.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A. 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 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 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再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朱熹的“君臣关系”更是对社会中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合理性的阐述,而黄宗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言论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21.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B.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选项A
和题意无关,排除;选项C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忧国忧民思想,和材料主旨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 下面是几副颂扬元明时期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的对联。哪副对联所颂扬的名人,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A. 一梭穿行宇宙,两手织就云裳
B. 治水业绩江河长在,观天成就日月同辉
C. 钜著仰先贤纲举目张传本草,大名驰四极西欧东亚拜崇丘
D. 虔信天学泛爱众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功
【答案】D
【解析】“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的是徐光启,选D才是徐光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黄道婆,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郭守敬,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李时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 1991年宁夏出土了佛经《吉祥皆至口和本续》九册,经专家鉴定为木活字印本,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品,这个发现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把木活字的发明时间大大地推前了。材料说明
A. 一切历史必须以考古为前提
B. 考古研究可以考证历史史实
C. 元代木活字记载为前人杜撰
D. 活字印刷术的产生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史学理论的能力。根据材料“1991年,宁夏出土了佛经《吉祥皆至口和本续》九册,经专家鉴定为木活字印本,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品,这个发现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把木活字的发明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可知考古发现就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故考古研究可以考证历史史实,B项正确;A项说发错误,排除;元代木活字记载可能是当时记载缺乏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就是前人杜撰,故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可以通过不断论证中确定,故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24.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A. 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 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 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 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声如雷震” “热力”和“人与牛皮皆碎”说明这种科技成就是火药。而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转型做出很大贡献,所以选择D项。火药是中国道家丹药术士发明的,因此A、B项错误。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末至宋初,因此C项也错误。
点睛:对古文的理解分析是这道题的关键。
25. 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由此可见
A. 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
B. 劳动力便宜是重要原因
C. 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D. 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推广
【答案】B
【解析】材料“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说明中国古代虽然“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是由于劳动力比较便宜,从而雕版印刷盛行不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更为先进,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活字印刷术的推广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要解决为什么“版印刷虽刻板费工”却盛行不衰这个问题即可。
26. 下图是一幅甲骨文体的书法作品,该作品创作的年代应是
A. 商朝
B. 东汉
C. 唐朝
D. 清末或以后
【答案】D
【解析】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亡之后,甲骨文也逐渐不为人知。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存在。因此选D.故本题选D。
点睛:甲骨文是清末发现的,因此它是清末或以后的作品。
27.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在艺术上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文人画的主要原因。
28. 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 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 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 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诗经》和《楚辞》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根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北方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人们会去考虑一些爱情、婚姻或者徭役、风俗方面的事情;南方经济较落后,人们生活也较为原始,所以会有更多的巫术、自然崇拜,故A项正确。B材料并未表现北方社会政治情况,动荡之说无从得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之前,总体上来讲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南方的更高,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诗经》和《楚辞》表现的社会内容十分多样,并未集中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29. 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A. 构思深细填密,意境婉媚轻柔
B. 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 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 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C项错误;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宋词
30. 宋代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
A. 加速艺术品的商业化
B. 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C. 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D. 推动重商观念的兴起
【答案】B
31. 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把元曲斥于之外。元曲的这种遭遇主要是因为
A. 元曲语言过于通俗自由
B. 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C. 杂剧过于揭露黑暗现实
D. 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把元曲斥于之外”元曲的这种遭遇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D正确;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不能推断元曲语言过于通俗自由,遭到排斥,排除A;清朝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排除B;杂剧过于揭露黑暗现实与材料无关,排除C。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曲
3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手抄报,标题准确的是
A.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京剧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进京的,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被称为民族瑰宝,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故本题选A。
点睛:中国古代戏曲在原始社会萌芽,成为“傩仪”,春秋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到了宋代形成完整的形式;到了元代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京剧则是发展到高峰。
33.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34. 《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这样唱道:“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柔软……”下面哪位哲学家会比较喜欢这首歌
A. 普罗塔哥拉
B. 苏格拉底
C. 彼特拉克
D. 马丁·路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体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普罗泰格拉的思想,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彼特拉克强调现世生活的享受,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CD三项排除。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普罗泰格拉
35.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 普罗塔哥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解题干诗歌的主要含义,从“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6.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墨子
C. 普罗塔哥拉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准确解答本题备选项必须同时符合题干中的三个条件,而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A不合题意。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B排除。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能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排除。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因此D为正确答案。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37.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D项。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背景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他们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幸福;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幸福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追求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材料所述,教会注意尊重市民的意志,说明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38. 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十日谈》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文艺复兴的这一共同点
A. 是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的直接结果
B. 充分反映出人文主义者放纵欲望
C. 根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世风日下
D. 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直接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天主教会禁欲主义,提倡人性,追求个性解放,所以“情人把他带进‘天堂’”“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都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有力回击,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者主张追求现世幸福,故B
项错误;当时西欧正处于天主教会腐朽黑暗的宗教神学统治之下,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中后期,与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巨匠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9.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 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
40. “一个人怎样才是义的,那就是惟独因信”。在该思想的影响下
①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削弱
②德意志出现德文版《圣经》
③教徒反对事功和繁琐的教仪
④西欧的世俗王权逐渐衰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义”与“信”的关系来看,材料中体现的精神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想,选项应该是符合“因信称义”或者宗教改革的选项。所以④不正确,因为在宗教改革后欧洲的王权逐渐上升,而不是衰落,所以选A.。
41. 马丁·路德说过,“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A. 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B. 反对信仰基督教
C. 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D. 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等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盲目听从教会的说教,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C项正确;材料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与信仰即可得救不符,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反对信仰基督教,排除B;材料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与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不符,排除D。所以选C
42. 某思想家认为: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奴隶。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观点体现了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信仰得救
C. 理性主义
D. 天赋人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可知作者强调用道德来指导行为,体现的是理性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43.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的思想时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称孔子的学说为“新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A. 有利于摧毁基督教的精神枷锁
B. 有利于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度
C. 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 有利于建立代议制政体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中国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暴政,故本题应选B项;传统儒学并未否定宗教神学,故排除A项;C、D两项的表述均与传统儒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本质不符,故排除。
44. 康德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审判”。这里“批判”的本意是强调
A. 批驳否定
B. 批评指正
C. 质疑分析
D. 理解同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认为启蒙运动的 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是简单的批驳否定,故A项错误;不是简单的批评指正,与材料中“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审判”不符,故B项错误;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材料中“康德说:“我们的 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相符,故C项正确;理解同情,与材料中“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审判”不符,故D 项错误。
考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45题16分,46题18分,共34分)
4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冯梦龙(1574~1646年)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都进行了创作、搜集、整理、编辑。其作品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古今烈女演义》等,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冯梦龙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反对虚伪的礼教,表现了冲破礼教束搏、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
——摘编自《中国古代作家简介》
材料二塞万提斯(1547~1616年)生活的西班牙,天主教面临新教的挑战,从而使西班牙丧失了整个哈布斯王朝。为了阻止英国的崛起,腓力二世筹建了“无敌舰队”,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当时的西班牙,王权也善用骑士的荣誉和骄傲鼓动贵族去建立世界霸权,而美化封建关系、情节离奇的骑士传奇正适合他们的需要。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这种无耻行径,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歌颂了人们梦想中的社会理想目标。一个世纪后,塞万提斯被其他西方国家“发现”,《堂·吉诃德》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赞赏。
——摘编自夏爱华《塞万提斯的可贵坚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二人文学创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冯梦龙:明末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进步思想家对理学反思批判,为儒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塞万提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班牙封建集权加强,社会矛盾加深;文艺复兴发展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2)影响:冯梦龙的作品适应了当时读书人科举的需求;启发人们去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进步以及出版业的发展。
塞万提斯的作品揭露社会矛盾,宣扬人文精神,促进了西斑牙文艺复兴的发展;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文学价值在后世得以重新关注和赞赏。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冯梦龙和凌濛初两人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这个时期是中国政治君主专制的顶峰,经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想广泛多元的时代。塞万提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体现出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社会矛盾加深。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两者的影响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进步的作用,分别来看,我们可以从国家不同走向来看。冯梦龙主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初步启蒙,并没有完全的反对封建的意识,但是对当时的文学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塞万提斯的作品直接影响了西班牙的文艺复兴,为现代小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三言二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塞万提斯
【名师点睛】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人。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46.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阶级力量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等角度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等信息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二中“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以及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内涵等信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待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情愫等角度分析回答。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随意地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