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0 KB
  • 2021-08-25 发布

高中历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练习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历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练习 ‎(1)‎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 ‎2. 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 A. 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3.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  )‎ A. 对苏联模式有所冲击 B. 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 完善和巩固了苏联模式 D. 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4、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5.对下面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 A. 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 导致了苏联全面解体 ‎6.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相继发生剧变。其剧变的实质是 (  )‎ A.政局动荡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社会矛盾激化 D.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7.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 000亿元 ‎7.18倍 ‎——‎ 国民收入 ‎17 400亿元 ‎5.78倍 ‎48.6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 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B.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C.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参看答案:1-5 ACADD 6-7 BC ‎(2)‎ 一、选择题 ‎1.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2.斯大林认为,农民必须为工业化缴纳“贡税”,必须义务缴纳农产品,赫鲁晓夫取消了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并提高农副产品的征购价格。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B.彻底解决了苏联农业问题 C.促进苏联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D.解决了苏联粮食不足问题 ‎3.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苏联模式弊端初步显现 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 ‎4.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 430万吨。材料表明(  )‎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延续 D.苏联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5.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 A.政治体制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6. 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 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 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 D.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7.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 ‎1、解析:C 据材料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故选C项。‎ ‎2、解析:A 据材料“斯大林认为……必须义务缴纳农产品,赫鲁晓夫……改为收购制,并提高农副产品的征购价格”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故选A项。‎ ‎3、解析:C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项。‎ ‎4、解析:B 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因此未达预期,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冲破了苏联模式,不是其延续,也不能反映出苏联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C、D两项错误。‎ ‎5、解析:B 根据材料的时间和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的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剧变”,根据所学可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B正确。‎ ‎6、解析:C 根据材料“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可知我国通过立法,保障外商在华投资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故选C项。‎ ‎7、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4)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