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
选择性阶段性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出土的楚墓竹简记载:“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A. 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B. 提高了广大平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C. 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D.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大盗的窃国就是接过了儒家圣人所鼓吹的那套仁义道德、治国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主张杜绝圣人,抛弃才智,指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思,属于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符合题意;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和社会倒退,法家思想推动各国的变法运动,AB不符合题意;道家思想蔑视当时复杂的社会等级秩序,儒家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王永祥在《董仲舒评传》中写道:“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界。”作者得到这一结论可能是基于
A.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B. 推动儒学完全宗教化
C.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 使儒学更加思辨化、理论化
【答案】A
【解析】董仲舒主张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故A符合题意;儒学本身不是宗教,故B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宋明理学使儒学更加思辨化、理论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寺院对文人开放,顺应了读书的风气,故B选项正确;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并未融合佛教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商品经济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寺院仍然属于佛教之地,材料说明儒生学者的追求是“应试以求闻达”,故D选项错误。故选B。
4.如今,“九渊书吧”在荆门遍地开花。某校学生在查阅陆九渊相关的文化典籍时发现这样一句话:“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
A. 批判周孔之道 B. 否定传统经学
C. 重申儒家义利观 D. 强调主体意识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追根究底”,可见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拘泥于古人经书,故D符合题意;材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意思是学习如果能探究到根本, 六经都会成为自己思想的注释,可见陆九渊并没有背离儒家思想,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义利观,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A. 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B. 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C.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D. 反映了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可知,部分学者从空谈转向务实,这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儒家经典,不能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了质疑,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只是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改变,不能证明这一现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明朝的读书人还是将入仕为官作为最高理想,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从空谈开始转向务实,并没有体现民族危机的相关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剧本《俄狄浦斯王》,约公元前431年上演。对于俄狄浦斯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受的厄运,作者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这说明古希腊
A.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B.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 摆脱了神对城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材料“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堕落,C符合题意;材料“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7.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 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 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 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C
【解析】本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从题干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没有在热那亚兴起的原因是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而不是经济实力弱,故A项错误;文艺复习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是对中世纪封建文明的延续,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能否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是谁掌握了城市的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3—14世纪,此时工业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C。
8.捷克人胡司严厉谴责罗马教皇到捷克兜售“赎罪符”,他还用本地方言而不是教廷所规定的拉丁语作祈祷。他把圣经译成了捷克文。他奠定了捷克书面语言的群众基础。胡司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 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 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 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 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答案】B
【解析】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需要教会的引导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故B项符合题意;威克里夫等人强调人们要阅读《圣经》,没有改变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故A
项不符合题意;威克里夫等人强调人们要阅读《圣经》,不反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故C项不符合题意;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促使人们的人文主义意识觉醒,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其(科学的人文主义)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这种科学的人文主义
A. 强调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 B. 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 赋予了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 D. 鼓吹人要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可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可以实现调适,赋予科学的人文性,故排除A,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罗马教廷的态度,故B不符合题意;由材料“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可见科学的人文主义是要约束的贪图享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 注重科技的工具价值 B. 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C. 注重追求科学本质 D. 存在浓厚的迷信色彩
【答案】A
【解析】材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敬授人时”主要说明观察天文目的在于观察时令变化,因为时令对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非常重要。而对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报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的态度,说明对于宇宙讨论很少,缺乏理性主义色彩,体现出古代科学的实用性,故排除BC,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迷信色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2.普朗克墓的标志是一块简单的矩形石碑,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墓志铭是描述量子大小的普朗克常数的值。普朗克的贡献
A.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B.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 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宏观世界认识不足
D. 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普朗克发明量子论,主要是从微观领域研究理学,量子论发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B正确;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是伽利略,A错误;C和D都是相对论影响,排除。
13.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B.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C.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可知马克思并不认同达尔文将生物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达尔文学说;B选项错误,材料未显示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C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马克思并不认同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这是怎样的一张网呢,每一个交汇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交汇点到达另一个交汇点,有着一张网所有的联接,提供的无限途径,于是每一个点都是重要的,而每一个点都是不重要的;这是怎样的一张网呢,所有的你,都让我变得更强,所有的我,都让你变得更加有效。”这主要说明互联网
A. 内容更广泛 B. 主体更平等
C. 速度无障碍 D. 手段更隐蔽
【答案】B
【解析】材料“每一个交汇点都是平等的”说明互联网主体更平等,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互联网涉及的具体内容,无法体现内容更广泛,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速度无阻碍”“手段更隐蔽”的信息,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
B. 进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D.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某种特例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表格表明近代以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选B;主要是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我国自然经济,排除C;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就是自然经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故属于自然经济,所以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排除D。
16.张之洞说:“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材料表明张之洞
A. 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
B. 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C. 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
D. 力图保护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反映了张之洞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7.到了近代社会,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有人爱来有人恨,有人抬来有人砸!近代社会砸孔的意义在于
A. 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C. 恢复了文化自信 D. 提高了劳工阶级参政、议政的意识
【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猛烈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故B符合题意;近代社会砸孔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近代社会砸孔是不尊重传统文化,是文化虚无主义的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批判孔子并不导致提高劳工阶级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1924年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A. 改变了阶级立场 B. 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C. 发展了革命思想 D. 放弃了三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孙中山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立场,故A不符合史实;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可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概念,这不能说孙中山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这仍然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排除BD
;“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这表明孙中山是在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解决其后续问题的主张,故选C。
19.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写道:“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全变了。”中国面目全变了的途径是
A. 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B. 发动五四运动调动全民族的爱国热情
C. 领导全国人们进行抗日斗争 D. 开展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全变了”,指到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奠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故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1956年,而非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故A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1919年,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到1945年,时间均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下列选项中不符当时邓小平讲话的现实意义
A. 恢复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B. 批抨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
C.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打破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枷锁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之后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此次讲话针对的是党内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他批评了“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行为,强调实事求是,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有利于打破党内的个人崇拜,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其他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同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B.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C. 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D. 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社会转型”,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20世纪8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流行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左”倾思潮的影响 B.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需求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现了运用数理化提升科技水平是当时的迫切需求,故B正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现了运用数理化提升科技水平,不属于“左”倾思潮,排除A;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
23.1844年出版的《三个火枪手》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被称为“大仲马式的英雄”,即勇敢、机智、热爱冒险,并且把这种冒险经历作为一种乐趣,最后往往因巧合与胆量完成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事情,从而推动和改变历史的发展。该作品表现出
A. 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B. 从“理想主义幻梦”中惊醒
C. 对社会现实的冷静分析思考
D. 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倾向
【答案】D
【解析】根据“勇敢、机智、热爱冒险,并且把这种冒险经历作为一种乐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作品是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出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倾向,D正确;A项中的虚无主义表述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排除。
24.《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 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B. 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 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 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答案】A
【解析】“全球毁灭、挣扎求生”等字眼涉及到命运、生存的问题,所以材料意在强调电影艺术能够起到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思考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基督教文明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材料反映了电影艺术并非单纯的赢利性商业炒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相同之处:以法治国;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统治。
不同之处: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仍是人治,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原因:韩非: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反思;对柏拉图的“人治”观的批判;民主政治传统和法制观念影响深远。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按照材料一和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二者均强调以法治国、二者均有平等思想,不同点可知韩非子的法治仍然是人治是独裁而亚里士多德法治是民主政治。
(2)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背景要分别叙述,例如,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背景主要从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制度方面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等多方面分析即可。亚里斯多德则要从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的反思,雅典民主与法制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育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答案】(1)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儒家经典教育。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封建官僚。
(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
【解析】
(1)关于“主要内容”,由材料“《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可得出进行儒家经典教育。关于“主要目的”,由材料“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可得出培养封建官僚。
(2)关于“发展特点”,由材料“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可得出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由材料“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得出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关于“因素”,结合所学,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占多数,而国家建设需要多层次的人才;由材料“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可得出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由材料“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冒进的路线指导”,可得出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答案】(1)内容:关注人类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让人更加完美、让社会更加完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历来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
(2)主要内容: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
积极影响:思想:有利于摆脱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政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科学:有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繁荣。
(3)差异: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发展,中国人人文精神强调社会人格。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可以得出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根据“人类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可以得出让人更全面更完美、让社会更完善;根据材料“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得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根据材料“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可以得知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结合有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学等方面回答。
(3)根据材料“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结合所学可以得知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价值,中国人文精神侧重强调社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