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8-25 发布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董仲舒认为民性本性纯良,但是如果不能发挥出他们的善良,他们会做出坏事,所以上天为了使他们归于善良,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维持这个社会(即君权神授),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故选A。B项与材料所述意思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董仲舒对学术的相关看法,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礼”与“法”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尊重材料不做过度引申是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 ‎2.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 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C.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是在明朝中后期;A、B、D项都能促进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两方面。消极影响是它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积极之处是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3.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和文艺复兴运动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开始了世界各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历史 C. 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想武器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共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三者的共同影响是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兴起,故D项正确;A项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应排除;B项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应排除;C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应排除。‎ ‎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是意在强调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当然由于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尚小,所以仍然还是从神学角度去论证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C。宗教改革是使人们从宗教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非宗教迷信,排除A;宗教改革并未动摇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现今西方的绝大多数人仍旧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天主教势力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虽然遭遇到了沉重打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众,故D项“荡然无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 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中心 B. 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 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 D. 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中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6.国民党一大上,中山先生说:“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孙中山对“圣库制度”的认识表明 A. 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B. “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 C. 共产主义和圣库制度一脉相承 D. 民生主义是对圣库制度的补充 ‎【答案】B ‎【解析】‎ ‎【详解】俄国十月革命让孙中山看到了希望,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向国民党提供帮助,1924‎ 年,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然确立了“联俄”的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但由于阶级属性和阶级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孙中山未接受全盘学习俄国,故发表了关于“圣库制度”的言论,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求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而不是强调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故A项错误。 共产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而“圣库制度”属于封建农民阶级的思想,不可能一脉相承,故C项错误。 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圣库制度”是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阶级提出的思想,民生主义不可能是“圣库制度”的补充,故D项错误。‎ ‎7.当年,《新民主主义论》在国统区秘密流行。不过,它的封面被伪装成各种样式。有被伪装成言情小说的,有被伪装成《大乘起信论》的,还有被伪装成《文史通义》《中国向何处去》的。这说明《新民主主义论》‎ A. 遭到人们丑化 B. 思想魅力巨大 C. 冲击传统思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新民主主义论》能够在国统区“秘密”流行足以证明该书的思想魅力是巨大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遭到人们丑化而是要逃避国民政府的审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民主主义论》是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不到冲击传统思想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思想解放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2017年我国已恢复高考四十年。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 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 C. 录取率持续大幅增加 D.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从70、80年代录取率较低发展到2008年后以来有较高的录取率,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发展,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D项正确;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才逐渐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的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不能得出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的结论,排除B项;表中数据看出,1988年的录取率低于1984年,所以“持续大幅增加”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 ‎9.当代某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最有可能是( )‎ 一 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二 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 三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振兴国家之根本 A. 魏源 B. 张之洞 C. 康有 D. 严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时期,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进化论思想以推动维新变法进程,故D项正确;魏源、张之洞为地方阶级代表并不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排除AB;康有为未宣传西方进化论思想,排除C。故选D。‎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 C. 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 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钱穆重在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进步性,AB两项侧重局限性,故AB排除。 钱穆在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各自具有德国、苏俄、美英等国相关制度与“精神之优点”而规避了其“缺失”,说明三民主义能够体现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故 C项正确。D项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定义某一文学流派:“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随着感觉而走”说明这一流派强调感觉的作用,注重情感,这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B和D是现实主义;C是现代主义。故BCD三项排除。‎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12.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答案】A ‎【解析】‎ 马克思认识到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马克思从棉布的制成角度来说明,工人和农民等都是社会有用的人士,由此关注到了解决民生问题,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故A符合题意;民权主义才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借鉴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但同时也使之得到了发展,故C不符合史实;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主张,故没有可比性,所以D不符合史实。‎ 第II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孟苟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宮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オ选技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系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材料二 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的不重视,大量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整),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诘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估元年(1314年)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未惠《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宮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 ‎【答案】(1)背景:礼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代儒学形成。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重用儒生参政,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2)理学促进文学、艺术以及科技发展。宋明理学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汉代儒学形成背景回答;第二小问表现从汉代尊儒措施实行以及思想统一措施回答。‎ ‎(2)第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二“理学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兴起、市民文化繁荣以及儒学思想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14.“文白之争”渗透着新旧文化的冲突,反思文言的价值与意义,有利于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 ‎——陈独秀《答胡适之》(《新青年》,1917.5)‎ 材料二 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大公报》,1917.2)‎ 材料三文言是要学的,但“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价值主要在于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辉煌文明有所领略,主要让学生对精选的古代文学精华有所领略,以此拓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一个窗口,使他们知道中国有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刘梅珍《学文言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材料一中,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的论调与这两面大旗有何冲突?材料二中林纾反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理由是什么?‎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旗帜:民主与科学。‎ 冲突: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背道而驰。‎ 理由:文言有其价值,不应废弃。‎ ‎(2)‎ 论点 文言和白话都是具有价值的文化载体。‎ ‎(如围绕新文化运动中文言和白话的价值展开,可酌情给分)‎ 论据 文言有助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拓深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借助文言。‎ 角度即可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盘否定文言的态度是不理性的,会对历史的承续、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不利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学革命,是对古代白话的继承与发展。‎ 倡导白话文,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推动社会转型。‎ 白话和文言不是对立关系,提倡白话并非要抛弃文言,而新派人物否定文言只是一种策略。‎ 结论 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不能与传统完全割裂,否则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知两面旗帜是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的论调与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相违背。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可知林纾反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理由是文言也有其价值,不应全部废弃。‎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根据上述材料先确定论点:文言和白话都是具有价值的文化载体。然后从文言的价值、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全盘否定文言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学革命与古代白话的关系、白话文的价值以及白话和文言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即可。最后总结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不能与传统完全割裂,否则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材料三 启蒙精神需要的并不是此岸的超越性,而是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出于自然需要的正当立场,启蒙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在世俗生活的实际效果,是人们用理性为自己谋求利益,而肆无忌惮的欲望需求总能找到合乎人性的借口。于是,启蒙教化的结果一方面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另一方面由于瓦解了宗教、习俗这些社会权威,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尤其是所谓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因此,人性中欲望的部分被视为真实,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 ‎——摘编自《冷清地纪念狄德罗冷静地反思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后果。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答案】(1)特征:属于个人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和尊严。体现:伊拉斯谟反对将人视为神的附属品,反对将人与其他动物同等看待,突出强调人的独特性。‎ ‎(2)主张:强调通过个人悔改实现救赎,否定神职人员的作用;强调基督在救赎中的作用,否定各种善功。发展:使个人获得了精神救赎的自主权,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主张: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理性和自然欲求。后果:导致功利化倾向严重,过分追求个人的私欲私利和权利,忽视道德建设。核心:突出个人的价值和作用。‎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征,从材料“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体现,根据材料“伊拉斯谟反……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伊拉斯谟也反对……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使个人获得了精神救赎的自主权,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中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后果,从材料“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三小问核心,根据三段材料可以分析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突出个人的价值和作用。‎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