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 规范宗教仪式
B. 传承中华传统
C. 禁锢人们思想
D. 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学知识,尊祖敬宗就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是宗法制的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
2. 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礼乐丧葬制 C. 婚娶联姻制 D. 功臣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以看出宗法制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从材料中还可以看出,B、D两项是A项衍生而出,材料未涉及C项内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3.下列不属于我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特点的是
A. 王权与神权结合
B.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 最高执政者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最高执政者掌握地方官员的任免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高执政者掌握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是在郡县制出现、推广后,不属于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宗法分封制维系的统治秩序必然遭到破坏,这说明夏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朝议裁决
B. 集权独断
C. 世袭传承
D. 政务繁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开始,史书中写到皇帝时用“上”代称。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等同于“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皇帝”,全国的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帝独裁,故选B。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5.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巩固其统治,①②④说法正确;秦朝在统一之后,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综上,故选C。ABD均含有错误选项③,排除。
【点睛】本题中的四方古印文只是做题的引子,实际上对解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阅读此类材料时,学生切不可拖泥带水,迅速跳过即可。
6.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
8.“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摸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材料的含义是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结合所学不难发现只有郡县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可以排除AC两项,这两项秦统一六国之前没有出现过;B项出现在西周时期。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0.“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这体现了各个部门效率低下,但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2.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
A. 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 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 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 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信息可知,清朝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即便宗法关系也难以与等级关系相比,皇权至上的思想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符合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B正确;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后妃地位内容,A错误;单凭清代公主与母亲、公婆见面的限制,不能反映程朱理学焕发生机,C错误;单凭清代公主与母亲、公婆见面的限制,不能说明家庭伦理关系紊乱,D错误。
13.“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脚痛腰酸晓夜忙……高田车进低田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以人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与“高田车进低田出”不符,故A项错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以水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不是人力,与“脚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的是风力,也不是人力与“脚痛腰酸晓夜忙”不符,故D项错误。
1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高转筒车的发明
C. 耦犁技术的普及
D. 曲辕犁的推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选择A项; B是唐朝时期出现;C是汉代出现;D是唐朝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生产工具的变化。
15.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
A. 男耕女织
B. 铁犁牛耕
C. 集体劳作
D. 刀耕火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内容显示男主人在外正通过铁犁牛耕进行农业生产而妻子在家进行纺织,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答案选A。B项只部分反映了题中信息;CD两项出现在小农经济之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特点
16.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状况。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文物A是青铜鼎,商代已经有了青铜鼎,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代青铜器概况
17.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A. 开创了郡县制
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 实行冶铁官营
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知,这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的信息,故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铁官代行地方政务的信息,故排除B。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18.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
19.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排除ABC,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井田制
20.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描述的是筒车用于山地灌溉,排除;B项描述的灌钢法正确的,故选B;C描述的是古代浙江的青瓷,排除;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
21.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可以看出苏州盛泽镇商业繁荣胜过其他地方,故本题答案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废除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选;C项与历史史实不符,自然经济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解体;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没有体现商品经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的商业·商业市镇的繁荣
22.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A. 鼓励民间贸易
B. 禁绝朝贡贸易
C. 实行海禁政策
D. 造船技术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禁止建造远洋船只……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选C。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只允许维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排除AB;材料中的情形是由于政府限制引起的,不是因为造船技术落后,排除D。
23. 《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 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 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唐太宗认为工商业是杂流,不让从事工商业的做官,也不许他们与士大夫站在一起和一起吃饭,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主张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答案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和重农抑商政策不符,排除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24.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起了重大作用。下图所示新航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西班牙利用此航路发现美洲大陆
B. 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亚洲
D. 荷兰人凭此航路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图示航路为欧洲至亚洲,最早为葡萄牙人所开辟,排除A、D项;题目要求选择直接影响,排除B项。
25.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492年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航路,发现了新大陆,是新航路开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开始初见端倪。故选C。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表现的是人们认识范围上的变化,并把世界开始链接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之前也不能表明是封闭的;B项错误,只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之一;D项明显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26.船队进入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雇了一个阿拉伯水手引航,横渡印度洋,(返回之时)买进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这批货的卖价,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率领这支船队的航海家应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可以确定这次航行是达·伽玛的航行,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没有来到东方;D选项是环球航行。
27.如图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 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B. 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
C. 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 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与“1500年~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相符,故A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500年~1640年”还不具备广阔殖民地,故 B项错误;18世纪60年代开始,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与“1500年~1640年”不符,故C项错误;数据从“20 到120”,已不是自然的“随需求波动”,而是持续暴涨,故D项错误。
点睛:“1500年---1640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28.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晋商和徽商用经商挣来的钱购买土地,西葡用殖民扩张的钱来购买奢侈品和贵族头衔,导致国内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阻碍了国内工业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在明清时期并未对外扩张,A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内阶级矛盾无关,B选项排除。西葡的对外扩张导致黄金大量流入本国,但是并未转化为商业资本,最终导致本国走向衰落,D选项排除。
29.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法国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两班牙、荷兰、意大利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挥霍了大量的黄金而被称为“黄金的漏斗”,荷兰重视商业的发展而被称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商路和贸易中心,而被称为“新航路的受害者”,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对应国家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对应国家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对应国家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0.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荷兰这种兴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础是
A. 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B. 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 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 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17世纪,荷兰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成为“海上马车夫”,故D符合题意;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故AC不符合题意;1588年,英国海军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故B不符合题意。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31.秦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答案】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官制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三公九卿制,不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属于唐朝,故本题说法错误。
3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们都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
明代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本题正确,本题判断为正确。
【详解】
33.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出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了水排。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水排是东汉时期冶铁时使用的鼓风工具,而不是农业水利灌溉工具,和农业抗旱能力无关。 故判断为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水排
【详解】
34.隋唐时期,江东出现了曲辕犁,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错误
【解析】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5.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战争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从而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了法国,从而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故本题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文字题:
3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个人品行。
(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标准:据材料一可知,“以德取人”,即看个人品行。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特点:据材料二“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作用:据材料三“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
3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周天子缺乏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增长的机制,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埋下隐患,故才有柳宗元“周之失在于制”的说法;秦完成统一之后,吸取了周朝灭亡的教训,开始全国推行郡县制,使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因此才有柳宗元“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评价;到了汉初,刘邦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既“矫秦之枉”,又“徇周之制”,因此推行了郡国并行制。综上,故答案为分封制、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
(2)作用:由材料“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由材料“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可知,郡县制下可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从而造福一方;由材料“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可知,郡县制使中央完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由材料“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由材料“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可归纳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由材料“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归纳为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最大创举:结合所学可从对后世省制的影响入手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总体上体现出一种趋势,即中央的权力不断的在加强,而地方的权力则不断地被削弱。
38.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政策的变化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画像砖市井图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下图为清朝焦秉贞的《耕织图·耕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的发展状况。
(2)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
联系所学,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
(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答案】(1)汉代有集中贸易的市;市设立官署,政府严格管理“市”。
(2)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晋商和徽商。
(3)工商皆本。理由:工商都是统治者的利益需求。
(4)唐朝(或隋唐)。关系:相辅相成(即农业经济是商业繁荣的基础;商业活跃也有利于农业发展)。
【解析】
【详解】(1)通过图片信息“市场官署”和“市井图”的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可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以及“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可知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商人群体就是商帮。
(3)从材料“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作者认为工商皆本,且认为这是工商业是“圣王之所欲来”,是统治者的利益需求。
(4)材料画面是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根据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可整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