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
2.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非工具”
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②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5 世纪,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③“人非工具”,是18 世纪启蒙思想康德的主张;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主张;故正确时间排序为①②④③,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内容,关键在于掌握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代表人物和主张,以此排序即可。
3.公元前494年,古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面,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掀起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即以集体退出公民大会和军队作为斗争手段),这使贵族大为惊慌,只得向平民妥协让步。《十二铜表法》就是贵族向平民妥协的产物。这反映出
A. 平民斗争使罗马由独裁走上法制
B. 平民采取有效手段争取自身利益
C. 平民斗争打破了贵族专制的局面
D. 贵族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面,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掀起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可知,平民是在古罗马遭遇外敌入侵的情况下,适时地进行斗争,由于需要抵御外敌,贵族不得不进行妥协,这反映出平民采取有效手段争取自身利益,B项正确。仅从一部《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并不足以说明罗马由独裁走上法制,也不足以说明贵族的专制局面被打破,排除AC。《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向平民妥协的产物,故贵族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
4.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
结论
依据
A
到过
1498年葡萄牙人已经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线
B
到过
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环球航行时途经印度
C
没有到过
麦哲伦在船队到达印度前死于菲律宾
D
待考证
在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查阅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前的资料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史料的应用问题。1498年葡萄牙人已经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线,但并不能得出结论说是 麦哲伦一定就到过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环球航 行时途经印度也不能说明到过印度;麦哲伦在船队到达印度 前死于菲律宾也不能说明麦哲伦一定没有到过印度。所有的结论都要参考麦哲伦航行前的有关史料,多方面论证。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麦哲伦环球航行
5.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故选C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6.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7.下图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的画作《从基督徒到反基督徒》(创作于1521年)。该漫画意在
A. 称颂教皇是耶稣继承者
B. 赞同教皇推销“赎罪券”
C. 抨击教廷违背基督本意
D. 反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1521年”“《从基督徒到反基督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漫画反映了画家反对教皇推销“赎罪卷”,抨击天主教会,故C项正确,A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支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8.
世界近代史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和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观察上表,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研究
A. 强调从生产力角度划分历史阶段
B. 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C. 从整体史观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D. 从近代化视角解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即引文出处和所学知识可知,表格目录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故B项正确。 A项属于唯物史观的角度,与材料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不符,排除。C项属于整体史观的角度,但材料没有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排除。材料强调用阶级史观的角度看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从近代化视角解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
9.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二者
A. 斗争矛头都直指罗马教皇
B. 都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C. 都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D. 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抨击教会的禁欲主义,斗争的矛头并没有直指罗马教皇,排除A。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而文艺复兴没有,排除B。文艺复兴通过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来提倡人文主义,但是宗教改革并没有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排除C。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宗教改革则将人们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了出来,两者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D项正确。
【点睛】本题熟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10.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
B. 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
C. 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
D. 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光荣革命后,虽然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但国王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材料中“国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这表明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故选A;君主不是控制议会,排除B;君主权力在《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渐减弱,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内阁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D。
11.对《人权宣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人权的宣言
②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③否定了等级制度、专制制度
④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宣言》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人权的宣言,故①错误,排除ACD。《人权宣言》宣传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故②正确。《人权宣言》将启蒙思想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故③④正确。故可知②③④正确,所以选B。
【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选择题,熟悉《人权宣言》的内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往一系列渐进变化的积累”。下列各项属于这种“积累”的有
①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应用
②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③民主共和制度普遍实施
④海外殖民带来丰厚资源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是科技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排除①。英国手工工场日益兴旺,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②正确;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③;英国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④正确。故答案选D。
13.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④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可知,荷兰商业发达,英国手工业资本发达,最终在英荷战争中英国打败了荷兰,故 “工业资本”是指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而工业革命开展后,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故①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是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②正确。荷兰取得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和英国忙于内战之机垄断了世界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③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发达,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为英国战胜荷兰奠定基础,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排除ABD,所以选C。
14.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A. 造船业
B. 采煤业
C. 机器制造业
D. 纺织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造船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自古就有,不是工业革命后才有的,故A项错误;农业文明中,虽然作为燃料的煤炭没有大规模开采,但是作为木材补充的煤炭开采是存在的,故B项错误;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只有在工业革命后才有机器制造业,故C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呢绒织造就是主要的手工行业,故D项错误。
15.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与此对应的是
A.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 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 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 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随着向垄断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应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列强对外经济扩张手段的变化
16.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解散众议院等权力。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据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主要特点是
A. 权力重心集中在总统
B. 总统制和议会制相混合
C. 内阁权力受总统制约
D. 总统和议会分享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等信息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主要特点是总统制和议会制相混合,B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的权力很大,但总统由议会选出,同时内阁是对议会负责,并不能说明权力重心集中在总统,排除A。材料反映总统有权任命内阁各部部长,但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说明两者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C。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排除D。
17.1824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任凭自己的专横霸道”,“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这表明
A. 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
B. 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
D. 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引文体现出反对农奴制,主张人性、自由、天赋人权等,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要求。AD说法有误,材料没有反映出B。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点评:关于启蒙运动的影响,要注意从历史影响(对欧洲和对世界)和现实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8. 明治维新期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措施。下列表述体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有
①“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②“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③“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④“臣民克忠克孝……此国体之精华”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能力。所谓“奇特现象”,实际上是日本与西欧现代化模式不同的地方。②更符合西欧政治现代化模式,所以排除含②的选项。①③④均符合日本改革的特点。所以答案选A。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19.下面是某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课题:《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该班学生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 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
B. 18世纪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
C. 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D. 19世纪工业文明下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扩展》”可知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由材料“《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体现的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由材料“《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可知德国和日本都确立了民主政治,综上所述可知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C项正确。1871年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故A项“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的说法错误,排除A。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是在19世纪中后期,排除B。D项不符合“《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的信息,且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排除。
【点睛】本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民主政治的影响,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等即可知道是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20. 1787年美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同点是
①建立联邦制②行政首脑对国会负责
③实行代议制④实现了权力制衡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二者都建立联邦制,故正确;二者行政首脑都不对国会负责,故②错误;二者都是资本主义代议制,故正确;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与“实现了”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名师点睛】1、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由22个邦和自由城市组成。帝国中央权力极大,各邦有一些民政自治权,但是各邦地位很不平等。事实上,德意志各邦已成为联邦政府的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立性。上述规定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2、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但是由普鲁士掌握全帝国最高行政权,保留了浓厚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3、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具有专制主义性质。
4、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议会没有实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资产阶级在统一后的国家机构中,只获得很小一部分权力。
21.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上述过程说明了
A. 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 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C. 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D. 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答案】B
【解析】
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并未违背第三共和国宪法,故A项错误;根据“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宪法的制订,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君主派和共和派势力的消长,未体现君主派已被清除政坛,排除D。
22.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C. 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D. 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俄国改革由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推动,亚历山大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A。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改革俄国和日本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但与俄国不符,排除C。无论是俄国1861年改革,还是日本明治维新,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排除D。
23.下表为某国《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占比例表》(单位%)。它反映的史实可能是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928
39.5
60.5
1932
53.4
46.6
1937
57.8
42.2
1940
61.2
38.8
A. 日本——明治维新中推行殖产兴业
B. 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推进
C. 德国——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 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答案】B
【解析】
从本题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20--40 年代该国家生产资料逐年上升,消费资料逐年下降,投资超过了消费。明治维新时间为19 世纪中后期,故A 选项错误;苏联20--40 年代实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符合题目数据,故B选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为19 世纪后半期到20 世纪初,故C 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压缩生产能力,解决生产过剩,与数据不符,故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题干时间信息和表中数据的变化,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加以解答即可。
24.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年份
世界总里程
欧洲
美国
1870
210000
105000
85277
1880
373000
169000
144000
1890
617000
224000
269000
1900
790000
284000
320133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 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 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 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的经济联系
D. 有利于欧洲地区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70年到1900年,西欧新建铁路是179000公里,而美国铁路修建的铁路是234856
公里,故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1870年欧洲铁路公里数多于美国,侧面反映了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铁路是陆路运输,能推动内部经济或贸易扩大,但材料并不能体现欧洲与美国之间的联系扩大,C项错误,所以选C。铁路是陆路运输,能推动内部经济或贸易扩大,有利于欧洲地区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25.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A. 英、法、美
B. 英、美、德
C. 法、美、德
D. 英、法、德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故“最先进的国家”指的是英法德,与美国无关,排除ABC, D项正确。
26.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 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 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今日已经170周年。《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本题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27.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 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B. 建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 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D. 体现公正平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巴黎公社无关,排除A。巴黎公社建立了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政权机关,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二者都建立了新型最高政权机关,故B
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而不是“三权分立”,排除C。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并没有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没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排除D。
【点睛】本题熟悉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共同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8.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可知叙述了十月革命的过程,由材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可知是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结论”,故D项正确。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也会带有主观评判色彩,材料没有涉及对十月革命进行评判,排除AB。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说明,材料没有涉及对十月革命进行解释说明,排除C。
29. “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该认识导致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D. 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即允许在一定时期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商品贸易和交流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30. 1935年,罗斯福总统在签署一项法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它“将保护未来的行政当局,使它不致因需向穷人提供救济而难免沉重负债。……这项法律照顾了人的需要,同时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这项法律”是
A. 《紧急银行法案》 B. 《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农业调整法》 D. 《社会保险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紧急银行法案》目的是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的,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是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农业调整法》目的是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收购剩余农产品以稳定市场价格,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保险法》目的通过国家在人民福利方面担当重要角色,部分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效缓解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向穷人提供救济……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相符,故D项正确。
31.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
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32.该作品
A. 描绘了英国工业化的场景 B. 以夸张强烈的色彩表现物象
C. 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
【答案】A
【解析】
作品的作者生活时代是工业革命时期,画面描写的景色是工业革命时代场景,A正确;B属是浪漫主义绘画特点,画面是现实主义风格;C是新航路开辟影响;D不符合画面风格。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共计52分)
33.民主政治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其确立和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在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公民国家,其开创的民主制影响更是深远。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保证平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措施。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臻于安全和幸福”。
(2)为了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18世纪的北美人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经过农奴制改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机构来管理获得自由的农民。自由派提出了地方自治改革方案,得到富农、资产阶级的共鸣。各阶级的代表进入地方自治机构,其利益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地主可以借此补偿在改革中失去的特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弥农民的反抗情绪——避免社会因阶级矛盾的尖锐而走向分裂。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分工日趋复杂,政府的职能增多,俄国原来的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兼顾如此复杂的行政事务。政府试图用对国家结构形式的微调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抵消要求中央政体改革的压力,地方自治机构于是应运而生。
——摘编自邵丽英《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的目的和影响。
【答案】(1)废除债务奴隶制,保证公民群体的稳定性;实行财产等级制,为平民参政开辟了道路;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2)发表《独立宣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制定1787年宪法,依据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新型共和国;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若干自由权。
(3)目的: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农民的控制;适应社会发展对政府职能的新需求;缓解政治变革要求,维护专制统治。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关于梭伦改革保证平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及民众法庭等方面分析说明措施即可。
(2)根据材料“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取得北美独立战争胜利、1787年宪法的内容、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若干自由权等方面回答18世纪北美人民做出的努力即可。
(3)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各阶级的代表进入地方自治机构,其利益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地主可以借此补偿在改革中失去的特权;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弥农民的反抗情绪——避免社会因阶级矛盾的尖锐而走向分裂”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农民的控制、适应社会发展对政府职能的新需求、维护专制统治等方面回答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的目的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影响,根据材料“政府试图用对国家结构形式的微调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抵消要求中央政体改革的压力,地方自治机构于是应运而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措施”“努力”“目的、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 “各阶级的代表进入地方自治机构,其利益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地主可以借此补偿在改革中失去的特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弥农民的反抗情绪——避免社会因阶级矛盾的尖锐而走向分裂”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34.近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材料一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1)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根据上图,结合时代背景概括1800年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
【答案】(1)
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状况: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和新机器发明并推广;形成部分专门的工业区;钢铁、煤炭、纺织、造船等行业表现突出;近代城市发展壮大;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交通网。
【解析】
【详解】(1)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故事情节基础上,首先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的历史现象,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本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考生可以从冒险航海、建立领地、贩卖黑奴等情节指出任意一个历史现象,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此现象的形成,如可选择情节是“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冒险家依靠武力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开展贸易方面作答;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殖民扩张的影响,可从对欧洲、殖民地、世界等方面分析。评论时,一定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2)根据图示“英国工业约1800年”、“南安普顿”“纽卡斯尔”“伯明翰”等城市、“以伦敦为收费公路网”“制铁厂”“造船厂”“毛织品、棉布、棉花”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和新机器发明并推广;形成部分专门的工业区;钢铁、煤炭、纺织、造船等行业表现突出;近代城市发展壮大;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交通网等方面回答1800年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即可。
35.政治、经济、思想综合起来更能了解一个时代。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的历史表明……属于欧洲旧社会的一切开始瓦解,为欧洲在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其近现代历史范畴,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
——徐新《西方文化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运用相关史实说明16、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
材料二
:
(2)对比上述图文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答案】(1)思想上: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启蒙思想奠定基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英国较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践了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度;科学领域:在伽利略的天文学、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情况一:从一个角度提出观点,能够进行深入地说明。
角度1:经济发展影响民主政治进程①经济发展推进政治民主进程;说明:运用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个相关政治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②经济发展对各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又有所区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生民主政体的可能性就越大,运用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相关政治发展状况加以说明;而法、俄等国在工业革命发展中,由于国情不同,都曾出现过民主政治的曲折。(两种情况写出一种即可)
角度2:民主政治进程影响经济发展①民主政治的发展会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说明:运用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相关政治、政策状况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一个史实加以说明。
②民主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一致。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可能性更大,可结合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政治、政策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说明;而德国在19世纪末的政治民主化程度不如法国,但是由于政策、资源等各种条件不同,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法国,甚至也高于英国。(两种情况写出一种即可)
情况二:能够综合两个角度提出观点,合理运用材料或史实加以综合说明。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方面回答思想的“自由探索”;可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英国较早建立君主立宪制方面回答政治上的“实验”;可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回答科学领域的“革命”。
(2)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材料以主题“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分布”、“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签署‘二一九法令’”、“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875年,法国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和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概括论题为“经济发展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英、法、德、俄等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史实等内容论证“经济发展推进政治民主进程”。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发展对各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又有所区别”对主题进一步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发展水平、国情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另外还可从“民主政治进程影响经济发展”方面确立论题,阐述过程有理有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