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58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卷·2019届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7/2018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必修)‎ ‎2018.01‎ 说明: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 ‎2.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到试卷的对应区域,否则,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蕴含的思想是杀身成仁,主要就是突出仁义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思想,所以是儒家学派,本题选择A选项。其它选项不满足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C.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D. 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答案】B ‎【解析】《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A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 B项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符合题干信息,故B项正确;C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民主思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 A. 发展经济的需要 B. 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C. 巩固统一的需要 D. 维护民本思想的需要 ‎【答案】C ‎..............................‎ ‎4.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人伦者,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的解释大意是:仁是本心全部的道德。克己复礼是指,战胜自己的私欲,从而通过遵循礼制来顺应天理。根据所学可知,主张消除个人私欲,顺应天理是宋明理学的主张,即“存天理,灭人欲”。故选B。ACD不符合材料,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掌握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的分析理解。‎ ‎5.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心外无物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故D正确。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朱熹的主张,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发明本心,故B排除。“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也不能体现心外无物,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6. 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因此“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方案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经世致用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答案】C ‎7.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一内容 A.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C.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D.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属于李贽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故选B;李贽的反正统意识必然招致统治阶级的不满,排除A;顾炎武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排除C;道家学派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D。‎ ‎8.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分别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开辟新航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系列事件共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衰落,故A项正确;B项是对中国的影响,不符合材料;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点睛:材料“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反映了中国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的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 我国自行设计运行的系列“长征火箭”将“神舟8号”飞船顺利地送入太空,它与中国早期的“火箭”一样,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你可以查阅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依据所学,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故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在唐朝。A、B项是汉代史学著作,故不可能记载;D项是清代的史书,不是最早,均与题意不符。所以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科技•四大发明 ‎10. 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一定是 A. 篆书 B. 草书 C. 楷书 D. 隶书 ‎【答案】A ‎【解析】 秦朝时盛行的字体是小篆,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故选A。隶书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排除D楷书是汉魏时期形成,盛行与南北朝时期,排除C;草书是形成于汉代,通行与魏晋时期,排除B。 ‎ ‎11. 下面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被誉为“书圣”。该作品的作者是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欧阳询 D. 怀素 ‎【答案】A ‎【解析】 材料是行书作品,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A;BC擅长楷书,排除;D擅长草书,排除。‎ ‎12.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 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 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 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文而不晦”“俗而不俚”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曲的特点 ‎【名师点睛】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 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也比词更口语化。‎ ‎13. 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B. 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象征着奸诈,如曹操 C. 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 D. 京剧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戏曲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以同光十三绝为证,排除A;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象征着奸诈,如曹操,排除B;京剧是以安徽湖北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但流行于北京,因此称京剧,故选C;结合所学,京剧称为国粹,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戏曲形式,排除D。‎ ‎14.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答案】B ‎【解析】文学是社会的镜子,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世俗的现实生活,这种社会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观念和形式内容的变化,世俗小说更加繁荣。因此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材料所涉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故选B。‎ ‎15.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悟空的形象是明清之际出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思想的客观反映,C项正确。材料反映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与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而是强调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而是强调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6.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中国人受到鸦片战争中败于西方列强的刺激,开始向西方学习,产生了最早的向西方学习的想法,认为西方的军事技术是先进的,故选B;“两位先生”指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这一观点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选项C中的材料选自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主张学习俄国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技术学习无关,故C项错误。D材料是孙中山的讲话,号召建立民主共和国,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林则徐和魏源则处于向西方学习的起点,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近代化拉开了帷幕。‎ ‎17.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分别是在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排除ABD三项。由材料关键信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以及题干“最符合时代潮流”要求,C项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A.把握到一个主题,即救亡图存。B.把握到三个阶段,即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C.把握到三个阶级及其流派,即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和无产阶级等。‎ ‎18.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而D与新文化运动相关。戊戌变法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维新思想 ‎19.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 强国御辱 B. 实业救国 C. 民主共和 D. 科学理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曾国藩、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王韬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工商业,同西方商战以维护民族利益;康有为、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变法图强;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家张謇提倡实业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理性,进行思想革命;无论哪个派别,哪条道路,他们的共同主题强国御辱,排除BCD,所以选 A。‎ ‎20. 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说明民众对于维新变革漠不关心。主要是民众的思想愚昧,所以梁启超认为应该开启民智,故C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思想,排除。‎ ‎21. 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争论激烈。以下文章中首先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A. 《文学革命论》‎ B. 《文学改良刍议》‎ C. 《狂人日记》‎ D. 《敬告青年》‎ ‎【答案】B ‎【解析】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迟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故排除A,选B;《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排除C;D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排除。‎ ‎22.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词,虽为俄国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1shevism的胜利,就是20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这段话可能出自 A. 《孔子改制考》‎ B. 《新青年》‎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C ‎【解析】《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所著,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A项错误。《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刊物,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排除B。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了俄国革命,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故C正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故D错误。‎ ‎23.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共和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通过革命根除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 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4.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B. 《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 D. 《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答案】B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是民族主义方面的内容,它是《兴中会章程》而不是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A项不选;CD两项均不属于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既属于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又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B项正确。‎ ‎25.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③“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谢万民之恨”‎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④②‎ ‎【答案】D ‎【解析】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60年代兴起;②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19世纪末兴起;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潮,兴起于1915年,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答案选D项;ABC排序错误。‎ 点睛:本题是排序题,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所学将每一个的时间列举出来,然后进行排序即可。‎ ‎26. 下图所示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发表的文章,书中论述的主要思想是 A.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D.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答案】B ‎【解析】A出自八七会议,强调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排除;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B;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排除D。‎ ‎27.‎ ‎ 毛泽东在某著作中强调:“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该著作创作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内容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论述,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描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民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民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因此,该著作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ABD,选C。‎ ‎28.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出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②出自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出自井冈山时期的《井冈山的斗争》,④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故排除ABC,选D。‎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要记住不同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就及其代表性著作的主要内容。‎ ‎29. 下列史实中,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 A. 同盟会党员证 B. “红军临时借谷证”‎ C. “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商店”照片 D. 建国35周年国庆游行照片 ‎【答案】B ‎【解析】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而“公私合营”照片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建国三十五年是1984年,故排除ACD;故能够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只能是“红军借谷证”,它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选B。 ‎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919年到1949年,抓住此常识,容易得出答案。‎ ‎30.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A.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什么是“一国两制”‎ ‎【答案】C ‎【解析】“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过程中发表的一系列讲话。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南方谈话”的内容,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92年),明确材料所述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据此根据所学内容确定答案。‎ 二、判断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内填写“A”,错误的填写“B”。‎ ‎31.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错误 ‎【解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提出依法治国,适应大一统专制统治需要,故本题正确。‎ 点睛:法家学派主张政治变革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因此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重视。‎ ‎32.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表现文人个性,追求神韵意境。‎ ‎【答案】正确 ‎【解析】结合所学,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表现文人个性,追求神韵意境,故判断为正确。‎ ‎33.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错误 ‎【解析】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它是新三民主义的体现,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判断为错误。‎ ‎34.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答案】错误 ‎【解析】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1919年。故判断为错误。‎ ‎35.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共七大和十五大上。‎ ‎【答案】正确 ‎【解析】 结合所学,1945年中共七大和1997年中共十五大,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故判断为正确。‎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理是万物本源”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共有2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 ‎(2)材料二中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什么?法家思想的主要主张?‎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得照搬原文)‎ ‎【答案】(1)“战国”改为“春秋”;“理是万物本源”改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君权神授”或“天人感应” ‎ ‎(2)“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3)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 ‎【解析】(1)结合所学,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董仲舒为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结合所学,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3)由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从而从政治、经济和学术上归纳,可以答为: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37. 思想解放是指“思想观念冲破传统旧思想的禁锢和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各举一个代表派别。‎ ‎(2)阅读材料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三个阶段:学术—政治—伦理(或器物—制度—思想)‎ 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 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要求政治变革(或答: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 ‎(2)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解析】(1)由材料“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结合所学,学术觉悟如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政治觉悟如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要求政治变革(或答: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如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 ‎(2)抓住关键信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结合所学,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10分)。‎ ‎38.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重教育的作用。‎ ‎(1)被后人尊称为“至圣”的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重要贡献?‎ ‎(2)汉武帝时,兴办的官立最高学府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3)“1915年以后一大批白话作品开始进入语文教材,并逐渐构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语文教材所渗透的主流政治思想是什么?‎ ‎【答案】(1)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太学。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使用白话文。民主共和。‎ ‎【解析】(1)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汉武帝时,兴办的官立最高学府是太学。第二小问,结合太学设立的影响可以知道,太学的设立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第一小问,根据题干“大批白话作品”,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新文化运动史实可以知道,原因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使用白话文。第二小问的主流思想,结合新文化时期的史实可以知道,思想主流是民主共和。‎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