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5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历史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有精美的浅浮雕花纹,多为动物纹样。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动物以外.还有大量神话中的动物,如饕餮、肥遗、夔、虬、龙等。这些动物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天地、庇佑百姓。这反映出当时 A. 统治者注重文化的传承 B. 政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C. 青铜器是雕刻艺术的载体 D. 青铜器铸造工艺臻于成熟 ‎【答案】B ‎【解析】‎ 青铜器多有神话动物的花纹,用于沟通天地、庇佑百姓,这说明统治者一方面借助青铜礼器垄断与上天沟通的权力,另一方面借助天意维护统治,这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注重文化的传承,故A错误;材料没有强调雕刻艺术的载体,故C错误;材料没有青铜器铸造工艺臻于成熟的信息,故D错误。‎ ‎2.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其弟周公摄政,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不久,管叔、蔡叔联合封于宋地的商王后代武庚作乱,被周公平定。这反映出 A. 周初分封未改变松散的国家形式 B. 西周亟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C. 叛乱导致分封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D. 分封制在不断地攻伐中日益完善 ‎【答案】A ‎【解析】‎ 材料“管叔、蔡叔联合封于宋地的商王后代武庚作乱”反映出武王分封后并未对封地进行有效的监管,没有改变松散的国家形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秦代才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此时分封制还未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分封制的完善,故D项错误。‎ ‎3.汉武帝时期文学代表作品 作品 内容 ‎《史记》‎ 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上下3000年历史。涉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侠医卜;远至朝鲜、西域,近至祖国山川;对汉以前典章文物、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风俗民情都有详细记载。是中国第一部通史 子虚赋、上林赋 以游猎为题材,描写宫延的生活,宫殿的雄伟壮丽、子虚赋,上林赋|林木的茂盛,游猎队伍的浩大壮观以及音乐,美女等。是宫延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 乐府采集各地民歌138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汉族民歌,又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歌曲。是西汉文学的瑰宝 这些作品共同反映出 A. 中华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B. 民族大融合的繁荣局面 C. 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 D.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上下3000年历史,子虚赋、上林赋描写宫殿雄伟壮丽,乐府诗采集各地民歌138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此可知,西汉文学成就体现出恢弘的气势,这反映出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是隋唐时期;子虚赋、上林赋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故B项错误;D项错在“决定”,说法过于绝对。‎ ‎4.武则天在位时期修《姓氏录》,规定“皇朝五品官者,皆升士流”。由此,全国许多依靠军功起家的庶族官僚被列入士族,后族武氏被列为姓氏第一等。这一做法 A. 加剧了藩镇割据 B. 打击了门阀势力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突破了士庶界限 ‎【答案】B ‎【解析】‎ ‎“许多依靠军功起家的庶族官僚被列入士族,后族武氏被列为姓氏第一等”,这提升了庶族地主的地位,打击了原来的门阀世族力量,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剧藩镇割据和加强中央集权,故AC错误;D项说法错误,南朝时士庶界限开始被打破。‎ ‎5.朱喜在阐述“太极”的概念时借用了佛家“月印万川”的典故,阐明了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标准;陆九渊善于启发人,使人顿悟,从而向内心探寻理。这说明 A. 两者探寻理的方式类似 B. 理学背离传统儒家学说 C. 佛家思维方式影响理学 D. 理学思想并无创新之处 ‎【答案】C ‎【解析】‎ 朱熹借用佛家典故阐明“太极”概念,陆九渊借用佛家的“顿悟”劝人明理。由此可知,佛家思维方式影响了理学,故C正确;朱熹通过“格物致知”求理,陆九渊通过“本心体悟”求理,故A项说法错误;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并使儒学哲学化、系统化,故BD两项错误。‎ ‎6.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 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 B. 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 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缘远人,埠通货贿”可知,宋高宗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经济利益,故A项正确;南宋的主要财源还是农业,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招徕外商,而不是鼓励商人出国贸易,故D项错误。‎ ‎7.荆州“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自古以来是荆湖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但从宋至明,鄂州(今武汉)逐渐取代了荆州的地位。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商业性市镇兴起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生态环境的破坏 D. 行政区划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汉口等工商业市镇兴起、经济重心南移后武汉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物资集散地、元朝把荆州划到了河南河北行省,这些使荆州在荆湖地区的政治地位开始严重下降,但这一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无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8.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有定额租和分成租两种形式。定额租制下。“其农具、籽种皆佃户自备”,而分成租制下,“耕牛、籽种多取于业主”。有学者对乾隆年间实物地租案例进行考查,发现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84.6%的是定额租,剩下的主要才是分成租。这反映出清代 A.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B.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 定额租制成为新型生产关系 D. 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答案】A ‎【解析】‎ 定额租制下,“其农具、行种皆佃户自备”,由此地主丧失了干预佃农生产的条件。清代乾隆年间的定额租占到84.6%,这能够说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定额租制以前就有,故C错误;这是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错误。‎ ‎9.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从1837年的90多万英镑猛增至1845年的173万英镑。但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仅停留在150万英镑。这主要因为 A. 英国改变对华侵略方式 B. 自然经济抵制作用 C. 中国商品竞争力提高 D. 通商口岸的数量不多 ‎【答案】B ‎【解析】‎ ‎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出现了滞销现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英国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中国商品竞争力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通商口岸的数量不多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10.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上海先后组织成立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得到张之洞的捐款和支持;后来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也得到了张之洞的大加赞赏,认为它“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这表明 A. 维新思想的影响扩大 B. 变法图存已成为共识 C. 张之洞支持维新变法 D. 维新派依赖实权官员 ‎【答案】A ‎【解析】‎ 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都得到了张之洞的大加赞赏,这表明维新思想的影响扩大到士大夫层面,故A正确;变法图存已成为共识说法绝对,故B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支持维新变法,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维新派依赖实权官员,故D错误。‎ ‎11.1919年,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则认为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行动。他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间题都解决了的希望”。这一争论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反映出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受到了实用主义思想影响 D. 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争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B项错误;胡适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李大钊不是,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否定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 ‎12.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一文中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实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二是反革命统治能迅速稳定;三是革命群众溃散而消沉。而当时中国绝没有这样的条件。因此,中国革命是无间断性质的高涨而不是低落,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此结论 A. 受“左”倾错误影响 B. 成为土地革命的依据 C. 对革命形势分析较为准确 D. 采取的革命策略较为保守 ‎【答案】A ‎【解析】‎ ‎1927年11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领导人瞿秋白依然“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结论明显受到“左”倾错误影响,故A正确;显然,这不是土地革命的依据,故B错误;瞿秋白对革命局势未能有正确的分析,故C错误;该革命策略非常激进,故D错误。‎ ‎13.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抗战建国”的主张,主张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民族主义方而,共产党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内容;民权主义方而,也没有明确限制反革命分子和组织的权利的内容;民生方面,也没有提出将一切有独占性质的企业收归国有、节制资本和分配土地的内容。这样做 A. 受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影响 B. 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C. 考虑到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 D. 为了寻求美苏对中国的援助 ‎【答案】C ‎【解析】‎ 在“抗战建国”方案中,中共不再强调反帝、限制反革命分子和组织、发展公有性质的经济等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于抗战的实际需要、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和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C项正确;这体现了中共策略的灵活性,不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A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抗战建国”的主张和寻求美苏帮助无关。‎ ‎14.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每年减少城市工资总额15亿元,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18类非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 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B.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C. 应对美苏外部威胁 D. 调整城市消费结构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共中央决定每年减少城市工资总额15亿元,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18类非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中的这些措施都减少了城市人口的购买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应对经济困难,贯彻“八字方针”,以缓解市场供给压力,故A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应对美苏外部威胁和材料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调整城市消费结构,故D项错误。‎ ‎15.粉碎“四人帮”时,针对当时国情胡耀邦提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这说明当时工作重心是 A. 坚决拥护邓小平领导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革结束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邓小平处于打倒状态,所以排除A;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开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D;由材料“停止批邓,人心大顺”,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 ‎16.197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鼓励发展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社队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从1980年到1982年,社会上先后围绕“要不要发展社队企业”“社队企业与大工业的矛盾” “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等问题争论,社队企业数量由1979年的148.04万减少至1982年的134.64万。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社队企业 A. 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B. 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C. 中心环节是扩大自主权 D. 必须得到社会大众认可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是,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社队企业在社会上引起争议,从而使社队企业的数量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人们的思想还未进一步解放,发展社队企业仍需解放思想,故B正确;材料得不出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材料;国企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自主权,故C错误;D项说法绝对,错在“必须得到”。‎ ‎17.苏格拉底曾说:“当探索上天运转的人发现是什么力量使各种现象出现时,能够希望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和创造丰产的季节吗?他们能够操纵这些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以适应他们的需要吗?”这体现出苏格拉底 A. 反对过多关注自然知识 B. 鼓励征服自然为人服务 C. 主张哲学更需要研究人 D. 抨击雅典宗教神秘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当探索上天运转的人发现是什么力量使各种现象出现时,能够希望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和创造丰产的季节吗?他们能够操纵这些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以适应他们]的需要吗?”体现的是苏格拉底否定过多关注自然和神,主张应研究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哲学问题,反映出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是鼓励征服自然为人服务,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体现不出抨击雅典宗教神秘主义,故D项错误。‎ ‎18.孟德斯鸠认为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这其中,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及立法的内容,这是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因此,他特别重视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由此可见 A. 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应占有优势 B. 孟德斯鸠夸大了政治制度的意义 C. 政治制度是其法律合理性的基础 D. 社会现象反映的本质是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及立法的内容”说明孟德斯鸠认为政治制度是法律的决定性因素,这明显地夸大了政治制度的意义,因为政治制度本身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强调立法权的重要性,故A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才是法律合理性的基础,故C说法错误;社会现象反映的本质是经济基础,故D错误。‎ ‎19.1787年制宪会议在构想美国建国方案时,曾提出“设立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由全国议会选举……不得连任”。有委员担心议会选举和不得连任会导致行政官对议会的依附,认为应该由人民选举。并改为“行为良好、继续任职”。经过讨论,最终却保留了“全国议会选举”,但修改了“不得连任”的规定。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保留“全国议会选举”体现出委员们主张议会权力高于行政官权力 B. 修改“不得连任”规定体现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 委员们主张行政官不应与议会有关系,以保证行政权的独立 D. 制宪会议的某些议题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答案】B ‎【解析】‎ 材料“有委员担心议会选举和不得连任会导致行政官对议会的依附,认为应该由人民选举,并改为‘行为良好、继续任职’”说明委员们主张行政权应该独立于立法权,因此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故B正确;保留“全国议会选举”主要是为了防止多数人暴政,故A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并未说明行政官不应与议会有关系,且不符合史实;由材料可以看出对这一条款形成了一致意见,故D项错误。‎ ‎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逐渐形成了十多个党派。党派之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因此很难形成多数意见,这使得法国政党经常面临分裂与重组。这种局面导致 A. 政权更迭频繁 B. 阶级矛盾尖锐 ‎ C. 共和道路艰难 D. 总统权力受制 ‎【答案】A ‎【解析】‎ 法国政党林立,对许多重大问题意见不一,这使得法国政党经常面临分裂与重组,导致政权不稳,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政党林立不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第三共和国时期已经建立起共和制度,故C项错误;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有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 ‎21.下图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一台电话机旁工作的女话务员们,该工作被认为是当时女性工作中稀缺而体面的工作,这反映出 A.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B. 传统女性角色变化 C. 女性被进一步压榨 D. 女性收入高于男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女话务员”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女性走出家庭,选择社会就业,故B项正确;女性参与社会生产,不能体现其社会地位提高,A项错误;女性参与劳动,获得收入和体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妇女进一步解放,而不是其被进一步压榨,C项错误;女性话务员工作比其他工作体面,机会较少,不能说明女性收入高于男性,D项错误。‎ ‎22.1956年苏联向美国提出缔结为期20年的苏美友好合作条约,美国政府怀疑其诚意而拒绝;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导致269人罹难。这些现象反映出 A. “冷战”责任主要在苏联 B. “冷战”牺牲小国的利益 C. “冷战”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D. “冷战”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 ‎【答案】D ‎【解析】‎ ‎1956年,美国政府怀疑苏联诚意而拒绝合作;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反映出“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互不信任,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冷战”责任是哪方,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冷战”牺牲小国的利益,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冷战”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故C错误。‎ ‎23.1929年6月至9月,苏联有90多万农户新加入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数字相当于革命后12年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总和。但从全局看,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7.6%,其耕地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6%。这表明 A. 农户对农业集体化持怀疑态度 B. 新经济政策宣告停止 C. 农业集体化进程受大萧条影响 D. 集体化影响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说“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7.6%,其耕地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6%”,这表明农户对加入集体经济热情不高,基本持怀疑态度,故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始后,新经济政策宣告停止,故B项错误;材料与大萧条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4.某一画派主张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揭示自然界的奥妙。他们认为,“自然之中,绝无贫富贵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由此可知,该画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某一画派主张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可知,该画派是印象画派,强调的是光和色的作用,故C正确;古典主义以宫廷为描写的对象,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现代主义具有反传统的特点,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29题15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士欲将西方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文明的中国……尽管其宗旨是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就是一个推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关键人物。他推行学术性的传教与倾向于士大夫的策略,以天主教“合儒”“补儒”希望进而达到“超儒”,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赢得中国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支持。在传教士的努力下,明末清初中国曾一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数学、音乐、语言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基督教在很多地方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此在传教过程中出现了“礼仪之争”。1700年,康熙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已成定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终未酿成社会大潮。‎ ‎——据骆利红《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论述》‎ 材料二: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在华传教、设学堂、开办医院的特权.晚清西学传播进入新阶段。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了解、吸收西学,参与译书工作,这一阶段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京师同文馆的创立,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声光化电为重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对西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地遍布新式学校、创办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甚至政府创立译书机构,翻译大量的西方书籍,西学影响逐步进入基层。戊戌变法后,革命运动兴起,留日热潮骤起,社会科学类书籍大量被翻译传入中国,其中多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日本变法等内容的书籍。‎ ‎——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基督教传教的需要;宗教改革的影响。‎ 特点:以传播自然科学为主;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主要力量;西学仪在上层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未造成广泛影响;试图将西学与中国传统国学融合,寻求支持。‎ ‎(2)不同:西学传播以开眼看世界、救亡图存、科学启蒙为主题;西学传播伴随着西力对中国的侵略;西学传播主体范围更广;西学影响更加广泛。‎ 原因: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国人思想进一步解放;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 ‎【解析】‎ ‎(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士欲将西方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文明的中国”“尽管其宗旨是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航路开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基督教传教的需要;依据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的影响角度补充。‎ ‎“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就是一个推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关键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主要力量;由材料信息“他推行学术性的传教与倾向于士大夫的策略,以天主教‘合儒’‘补儒’希望进而达到‘超儒’,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赢得中国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支持”得出;试图将西学与中国传统国学融合;倾向于上层少数知识分子;由材料信息“在传教士的努力下,明末清初中国……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数学、音乐、语言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出:以传播自然科学为主。‎ ‎(2)“不同”,根据材料二信息“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在华传教、设学堂、开办医院的特权.晚清西学传播进入新阶段”得出:西学传播伴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由材料信息“参与译书工作。这一阶段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声光化电为重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各地遍布新式学校、创办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社会科学类书籍大量被翻译传入中国。其中多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日本变法等内容的书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学传播以开眼看世界、救亡图存、科学启蒙为主题;由材料信息“甚至政府创立译书机构,翻译大量的西方书籍,西学影响逐步进入基层”得出:西学传播主体范围更广、西学影响更加广泛等。‎ ‎“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了解、吸收西学”得出: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依据所学知识从国人思想进一步解放角度补充。‎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随着行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制度化,唐宋以后,君主的权力并非加强而是削弱了。‎ ‎——据吴宗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观点。(说明:可以赞同、反对材料观点.或者另外提出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第一种答案:‎ 赞同:唐宋以后,君主的权力并非加强而是削弱了。‎ 唐宋以后,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分化,尤其是六部权力扩大,宰相权力逐渐下放;随着宰相人数的增多(明以后废除宰相,但形成了内阁制度,内阁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清朝的南书房、军机处起到同样作用),参与机要人数增多,决策立法群体扩大;唐朝政事堂会议、宋代宰相执政议决朝政、明代的朝议,这些制度的发展表现了立法决策的制度化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虽然是行政、立法、决策的最高负责人,实际上军国大事中并没有太多实际负责的事务。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皇帝多年不上朝,但国家正常运转。综上所述,由于古代官僚体系的逐渐成熟,君主的权力实际在唐宋以后受到了削弱。‎ 第二种答案:‎ 反对:唐宋以后,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君主权力逐渐加强。‎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分层决策,扩大宰相人数,分散相权,使皇帝权力得到加强。宋朝在宰相之下,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财政权力,进一步加强了君权。明朝废除窄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设立内阁作为咨询机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专制,推行特务制度,皇权得到空前强化。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皇权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唐宋以后,君权整体呈逐渐强化的趋势。‎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观点,观点要明确;然后,要亮明态度,是赞同、反对还是另外提出观点;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观点”,依据材料信息“有学者认为,随着行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制度化,唐宋以后,君主的权力并非加强而是削弱了”得出:唐宋以后的君主权力削弱了。如果赞同该观点,则依据所学知识从三省六部、二府三司、明代的内阁等制度对皇权的制约角度说明;如果不赞同该观点,则依据所学知识从三省六部、二府三司、明代的废丞相和设立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角度说明。‎ 请考生从27、28、29三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国企改革的影响。‎ ‎【答案】(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国企众多,生产效率低下;“滞胀”危机,经济增长级慢(或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 ‎(2)有利干市场发挥经济调节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或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或政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得出:“滞胀”危机,经济增长缓慢;由材料信息“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得出: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的提出;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国企众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等角度补充。 ‎ ‎(2)“影响”,根据材料“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结合所学知识从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等角度补充。‎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非战公约》,1928年8月27日由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南非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其由序言和正文3条组成。第1条,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3条是规定程序问题。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制定制裁的措施。且各帝国主义列强还有各自的解释和保留条件,如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 ‎——摘编自高秋芬《评析<非战公约>》‎ 材料二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衙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所体现的原则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答案】(1)原则: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2)评析:约翰逊的评价有失偏颇。一方面,它确实看到了《非战公约》的局限:如没有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等;但他忽略了《非战公约》在限制国家战争权、确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解析】‎ ‎(1)从材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一切争端或冲突……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中可以概括出《非战公约》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非战公约》所体现的两大原则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材 “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可以得出《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另外一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非战公约》的积极意义来分析。‎ ‎29.材料 ‎ 明朝人王士性(1547-1598),好游历,相继在河南、北京等地做官,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相继写了《广游志》和《广志绎》等地理学著作,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概括。王士性全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对“人定胜天”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从理论上总结出“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 尤不可好于有为”。他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他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特别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在人文地理的各个分支,如风俗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乃至军事地理的研究都留下真知灼见。王士性注意观察与分析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处和短处,以确定环境对某种社会需要的适宜或者有利的程度。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者以巨大的影响。 ‎ ‎--摘编自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答案】(1)思想:重视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认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认为地理现象存在地域差异;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当做考察对象. ‎ ‎(2)背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世致用思潮逐渐形成;西学东渐.‎ ‎【解析】‎ ‎(1)根据材料“好游历。……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可以看出重视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根据材料“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可以看出他认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材料“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可以看出他认为地理现象存在地域差异;根据材料中提到的王士性“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可以看出他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当做考察对象。‎ ‎(2)根据材料中王士性生活在16世纪中后期,再结合这个时代特点分析即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经世致用思潮逐渐形成;对外交流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引起西学东渐。‎